王東波
[摘 要]馬克思在給查蘇利奇的復信的草稿中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通過對馬克思《人類學筆記》以及相關著述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跨越”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反思,有其形成的理論淵源,是基于唯物史觀的科學判斷。同時,歷史分析表明,19世紀80年代的俄國具有實現(xiàn)“跨越”的可能。顯然,“跨越”思想有著深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建設;卡夫丁峽谷;《人類學筆記》
1881年,俄國流亡革命家查蘇利奇寫信向馬克思求教俄國農村公社的命運和俄國革命的發(fā)展道路問題,馬克思極其慎重地回信指出,俄國無產階級在其農村公社制度的基礎上,利用與資本主義同時存在的歷史條件和世界革命形勢的有利時機,“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用到公社中來”,從而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和“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 ①。這一判斷被稱為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峽谷”思想(以下簡稱“跨越”思想),并進一步引申為東方落后國家在特定的社會條件和國際革命形勢下,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獨立發(fā)展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
馬克思《人類學筆記》(由摘錄科瓦列夫斯基、梅恩、摩爾根、菲爾、拉伯克相關著作的筆記構成,以下簡稱《筆記》)形成于1879年至1882年。這一時期,馬克思給予農村公社制度較多關注,閱讀了德默里奇等關于塞爾維亞、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qū)公社制度的著作,對毛勒關于日耳曼公社史的著作做了詳細摘要。同時,他還搜集和閱讀了大量關于俄國社會情況的文獻和著作,甚至為此專門學習了俄文。正是在完成了《筆記》中的最大篇幅的兩個文本——科瓦列夫斯基筆記和摩爾根筆記以后,馬克思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因此,《筆記》中所摘錄的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跨越”思想相互印證,并為回答“跨越”思想中“為何要避免波折”“跨越是否存在可能”等問題提供一種可能。
一、“跨越”思想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反思
馬克思提出“跨越”思想,正是基于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的極端苦難的深刻反思。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作為主體的人失去了個性和自由,被物——資本所操縱,是一種“巨大的恥辱”。在這種制度下,“工人和資本家同樣苦惱,工人是為他的生存而困惱,資本家則是為他的死錢財?shù)挠鄲馈?②。因此,這種極端苦難既是以無產階級為主要承受者,也是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整個人類所經(jīng)受的痛苦。
馬克思曾在書信中提到“卡夫丁峽谷”或類似概念。例如,馬克思在與威廉·白拉克討論《哥達綱領批判》的信中提及:“拉薩爾的詞句和口號,這些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應接受……然而我們的人竟容許了這些,心甘情愿地通過了卡夫丁軛形門。” ③這里的“卡夫丁軛形門”與“跨越”問題的“卡夫丁峽谷”內容相近,即遭受侮辱和痛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和“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的表述意義相近,指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的極端苦難。
對于像俄國這樣保留了大量農村公社的后發(fā)國家來說,“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波折”具有更為復雜的二重含義:一方面,是從原始土地公有制到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巨大波折,通過“跨越”,俄國不用通過瓦解公社土地所有制、剝奪農民的方式發(fā)展資本主義。在《筆記》中,摘錄了大量后發(fā)國家破壞原有的公社組織形式,進行私有化改造失敗的例子,印證了這一點。如,西班牙殖民者在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通過瓜分制度,剝奪了印第安人部落首領和村長在公社范圍內實行內部治理和獲取實物稅的權力,強行要求土地所有權歸私人,并向印第安人收取實物和貨幣貢賦。強行的私有化制造了大量土地所有權沖突,導致對公共土地的生產的忽視,也“……沒有人關心土地的改良” ④造成農業(yè)生產的衰退。同時,私有化后沉重的捐稅使印第安人陷入困境,“許多印第安人絕望自縊”。另一方面,“波折”還指資本主義私有制高度發(fā)展所帶來對人類尊嚴的剝奪以及極端對立的階級矛盾和社會動蕩,“跨越卡夫丁峽谷”意味著俄國可以依托農業(yè)公社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化生產組織形式,從而避免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中的極端沖突。
二、“跨越”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觀的科學推斷
理論的價值體現(xiàn)在解釋力和預測力上。馬克思建立和發(fā)展廣義的政治經(jīng)濟學,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從正在瓦解的經(jīng)濟運動形式內部發(fā)現(xiàn)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 ⑤。馬克思以其深邃的思考力,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交匯點上推斷提出了“跨越”思想,我們可以從《筆記》《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等論著中找到其思想脈絡。
一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具有相當程度的共通性,越是接近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狀態(tài),其組織形式和社會規(guī)則越趨近于相同。首先,這根源于人類在生理,包括智力和體力上的趨同性?!叭祟惓鲇谕?,因此具有同一的智力資本,同一的軀體形式,所以,人類經(jīng)驗的成果在相同文化階段上的一切時代和地區(qū)中都是基本相同的”。 ⑥其次,人類社會組織形式擁有共同的“祖源”?!叭祟惖囊磺凶逑怠W米特、土蘭尼亞、雅利安、烏拉爾和加諾萬尼亞——都可追溯到共同的普那路亞祖源,由此產生氏族組織,所有這些族系都是出自這個祖源,最后才分成各個族系?!?⑦最后,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由人類進步過程中的“迫切需要”導致的。有的是因為不同的民族處于不同的文明發(fā)展階段,有的則是由于進步的需要而演化出不同的特征:“如果把野蠻時代低級階段的易洛魁人氏族和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的希臘人氏族加以比較,那就可以看出他們完全是同一組織,前者是最古老的形式,后者是末期的形式。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人類進步過程中的迫切需要強加于氏族的?!?⑧
二是準確判斷文明所處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有助于對其形態(tài)進行有力的解釋或者作出科學的預測。馬克思將易洛魁人的氏族生活定位于野蠻時代初級和中級階段,將古希臘的氏族制度定位為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這樣,就可以從印第安人的氏族生活中找到希臘的氏族生活的種種特征,并對希臘人的社會關系和行為模式作出解釋?!跋ED的和羅馬的氏族,以前一向是所有歷史學家之謎,如今可用印第安人的氏族來說明了,因而也就為全部原始歷史找到了一個新的基礎?!?⑨同樣,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社會形態(tài)變遷的某些特征,也會在不同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重復出現(xiàn),例如“在野蠻時代中級階段,印第安人部落開始從世系按女系計算轉為按男系計算;在野蠻時代高級階段,希臘部落和意大利部落也發(fā)生了同樣的變化” ⑩。這種文明發(fā)展上的相似性,通過對既有文明的歷史形態(tài)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使演變趨勢得到合理推斷成為可能。
三是德意志人封建國家的形成為“跨越”提供了有力例證?!都彝ァ⑺接兄坪蛧移鹪础肥嵌鞲袼乖谡眈R克思的筆記手稿的基礎上,“完成遺愿”而撰寫的著作。文中指出,在德意志人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德意志民族之所以在征服羅馬之后,能夠從原始的氏族社會迅速演進到封建社會,正是得益于他們按氏族定居的野蠻狀態(tài)。從中可以找到實現(xiàn)“跨越”所必需的條件:一是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躍升。按照馬克思的社會形態(tài)劃分,德意志人處于由氏族向奴隸制過渡的國家形成初級階段,而羅馬人則已經(jīng)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高于德意志人。德意志人通過征服獲得了羅馬人的生產技術,相應的社會制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定居下來的征服者所采納的社會制度形式,應當適應于他們面臨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如果起初沒有這種適應,那么社會制度形式就應當按照生產力而發(fā)生變化……封建主義絕不是現(xiàn)成地從德國搬去的,它起源于蠻人在進行侵略時的軍事組織中,而且這種組織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被征服國家內遇到的生產力的影響才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封建主義的?!?!1二是兩者的社會制度和生產組織形式存在著關鍵的相似結構。德意志人獲得了大量的征服土地之后,按照古代的習俗和全體的決定來分配家庭份地、公社土地以及保留了公共的森林和牧場,進一步促使采邑制度和被保護關系轉化為封建制度,“日耳曼時期的國家破壞過程……是以采邑制度和被保護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封建制度而告終”。因此,恩格斯寫道,德意志民族在征服羅馬之后,之所以能夠迅速過渡到封建階段,“如果這一切不是歸功于他們的野蠻狀態(tài),又歸功于什么呢?” !2
三、19世紀80年代的俄國具有實現(xiàn)“跨越”的可能
既然“跨越”現(xiàn)象在人類歷史上客觀存在,那么對照“跨越”所需要的條件,通過對當時俄國的農業(yè)公社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針對俄國的革命前景提出的“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3設想,是有實現(xiàn)可能的。
首先,俄國“農業(yè)公社”的二重性是實現(xiàn)“跨越”的關鍵結構。馬克思認為:“‘農業(yè)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能夠成為它的強大的生命力的源泉?!?!4并指出在俄國農業(yè)公社中房屋及其附屬物——園地,已經(jīng)是農民的私有財產,耕地雖歸公社所有,但定期在農業(yè)公社各個社員之間進行輪換。這種情況與《筆記》中私有化進程的最后階段“公社土地重分制度,……使得土地越來越家庭化……耕地、往往還有草地,歸公社各個成員私人所有,只有所謂附屬地仍歸公社各個成員共同所有” !5的所有制特點基本相符??梢?,這里的二重性指的是雙重所有制并存,表明俄國的公社土地所有制處于由公有制向私有制過渡的最后階段。在馬克思看來,歐洲的資本主義制度處于由私有制向公有制過渡的最后階段,打破這種所有制建立起來的初級社會主義所有制應當也具有公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二重性”特點。所以,馬克思在復信的第一稿中指出:“俄國公社不僅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而且度過了這種社會制度沒有被觸動的時期?!?!6這為公社集體聯(lián)合勞作的組織形式跨越資本主義“波折”成為社會主義初期主要生產組織形式提供了可能。
第二,俄國獨特的國際環(huán)境和主權情況,是實現(xiàn)“跨越”的重要條件。馬克思指出:“俄國不是脫離現(xiàn)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時,它也不像東印度那樣,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獲物?!边@表明,一是俄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國際環(huán)境,使得它能夠快速享受到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成果,在推進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同時,開展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使生產力達到或接近與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相適應的水平;二是俄國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和獨立的主權,使得俄國不用像印度、阿爾及利亞那樣被強制私有化。同時,整個歐洲處于大戰(zhàn)的前夜,“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xiàn)今的俄國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fā)展的起點?!?!7一旦戰(zhàn)爭爆發(fā),外部力量對俄國革命的干擾將減到最低。
第三,資本主義世界矛盾的加劇為俄國實現(xiàn)“跨越”提供了契機。革命根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對根本矛盾,在生產社會化、市場國際化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作為資本主義薄弱一環(huán)的俄國,也被資本主義的國際競爭裹挾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基本矛盾中?!皩τ谀骋粐覂葲_突的發(fā)生來說,完全沒有必要等這種矛盾在這個國家中發(fā)展到極端的地步。由于同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國家進行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yè)比較不發(fā)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8馬克思希望國際戰(zhàn)爭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催化劑,激化落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矛盾,從而使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成為可能。
這一理論設想的提出,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人類自由和尊嚴的深切關懷,是在長期積累的理論和史實的基礎上,充分考量俄國社會的經(jīng)濟和社會狀況,極其審慎地提出的命題,其理論價值和思想光芒至今仍引導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道路上不懈探索。
注釋:
①!3 !4 !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6、358、438、83頁。
②《1844年哲學經(jīng)濟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頁。
③《哥達綱領批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頁。
④⑥⑦⑧《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0、193、296頁。
⑤《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158頁。
⑨⑩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207頁。
!1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3頁。
!5馬克思:《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頁。
作者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