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敬敬 郭二呢 王文靜 張同靜 李艷賓 郭林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88醫(yī)院腎病風濕科,河南省焦作市 454003;2 焦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腎內科,河南省焦作市 454003
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因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和尿酸排泄功能減退,易出現血尿酸(SUA)水平升高,導致尿酸結晶在腎小管內沉積,阻塞腎小管,損害腎小球,導致腎功能損害進一步加重[1]。別嘌醇是臨床常用的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但其代謝產物主要通過腎臟排出,會加重患者的腎臟負擔,影響腎功能。非布司他能夠與鉬蝶呤活性位點緊密結合,保持氧化還原態(tài)的鉬輔因子處于孤立狀態(tài),抑制黃嘌呤氧化酶與底物結合,從而減少機體尿酸合成,有效降低SUA水平[2-3]。為對比分析非布司他與別嘌醇治療CKD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擇90例患者分別給予非布司他與別嘌醇進行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CKD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90例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腎臟疾病高尿酸血癥診治的實踐指南(2017版) 》中CKD、高尿酸血癥的相關診斷標準[4-5];CKD分期為G2~G4期;男、女患者的SUA水平分別≥420 μmol/L、≥360 μmol/L;自愿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酸堿平衡、水電解質紊亂;合并嚴重肝功能不全、心臟疾?。缓喜乐睾粑到y(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免疫性疾??;入組前3個月曾接受噻嗪類利尿劑、茶堿類藥物治療;曾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治療;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非布司他組和別嘌醇組各45例。非布司他組患者年齡47~72歲,平均(64.21±2.14)歲;女20例、男25例;原發(fā)病高血壓腎損害1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9例、梗阻性腎病5例、糖尿病腎病11例。別嘌醇組患者年齡45~73歲,平均(64.16±2.12)歲;女18例、男27例;原發(fā)病高血壓腎損害11例、慢性腎小球腎炎21例、梗阻性腎病4例、糖尿病腎病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給予促紅細胞生長素糾正貧血,保持低蛋白和低鹽飲食,使用碳酸氫鈉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給予鈣通道阻滯劑降壓等。在此基礎上,別嘌醇組患者服用別嘌醇片(江蘇美通制藥有限公司)治療,初始劑量每次50 mg,2次/d,2周后改為每次100 mg,2次/d。非布司他組患者使用非布司他(杭州朱養(yǎng)心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每次40 mg,1次/d;治療14 d后復查SUA水平,若女性SUA水平仍高于360 μmol/L,男性仍高于420 μmol/L,則調整用藥劑量為每次80 mg,1次/d,直至療程結束。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 治療6個月后進行評價。SUA降低>40%,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血肌酐(Cr)水平降低≥30%或恢復正常為顯效;SUA降低10%~40%,臨床癥狀與體征有所好轉,Cr水平降低20%~30%為有效;SUA降低<10%,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Cr水平降低<20%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SUA及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分別采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尿酸酶-過氧化物酶法檢測SUA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
1.3.3 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惡心、肝功能損害、腹瀉、皮疹、瘙癢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6個月,非布司他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顯著高于別嘌醇組(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尿酸及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UA、TNF-α、IL-6、TGF-β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者的SUA、TNF-α、IL-6、TGF-β1水平均明顯下降,非布司他組患者的水平均顯著低于別嘌醇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尿酸及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n,x±s)
續(xù)表2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別嘌醇組患者出現惡心3例、肝功能損害1例、腹瀉3例、皮疹1例、瘙癢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4.44%;非布司他組患者出現惡心、瘙癢、腹瀉各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非布司他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別嘌醇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14,P=0.020)。
腎臟疾病患者出現腎臟功能減退時,會削弱其腎小球的濾過功能,阻礙體內尿酸的正常排出,誘發(fā)高尿酸血癥;反之,高尿酸血癥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腎損傷,形成惡性循環(huán)[4]。對慢性腎臟病(CKD)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臨床上常使用別嘌醇進行治療。別嘌醇具有類嘌呤結構,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阻礙黃嘌呤、次黃嘌呤向尿酸轉化,使尿酸合成減少,從而降低患者的血SUA水平。但別嘌醇同時也會影響與嘧啶、嘌呤代謝有關的其他酶的活性,可能會引起患者發(fā)生相關的超敏反應,并且別嘌醇主要經腎臟排出,不適用于嚴重腎臟功能不全患者。CKD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癥后可出現血脂代謝紊亂、氧化應激反應增強、代謝性酸中毒、血管緊張素Ⅱ分泌增多等,炎性因子水平進一步增高,促進病情進展[6-7]。
為對比分析非布司他與別嘌醇治療CKD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擇90例患者分別給予非布司他與別嘌醇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非布司他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顯著高于別嘌醇組(73.33%);兩組患者的SUA、TNF-α、IL-6、TGF-β1水平均明顯下降,非布司他組患者的水平均顯著低于別嘌醇組;治療期間非布司他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明顯低于別嘌醇組(24.44%)。結果提示,使用非布司他治療CKD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使用別嘌醇治療,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尿酸及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降低惡心、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王鑫等[8]報道,非布司他能夠選擇性抑制尿酸的合成,但對與嘧啶或嘌呤代謝相關的其他酶類活性無明顯影響,可與碳酸氫鈉發(fā)生反應加快患者體內的尿酸鹽溶解并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從而顯著降低高尿酸慢性腎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非布司他能夠與氧化型、環(huán)原型黃嘌呤氧化酶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藥物-酶合成物抑制酶的活性,與別嘌呤相比其降尿酸作用更強,能更有效地減輕慢性腎病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血管內皮損傷,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緩解機體炎癥反應;同時,非布司他主要經肝臟代謝,不會對患者腎功能造成嚴重影響[9-10]。
綜上所述,非布司他治療慢性腎臟病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別嘌醇治療,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尿酸及炎癥因子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