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2021 年6 月10 日,殘運會冰球決賽在青島舉行,最終山東隊奪冠,這是賽后隊員們進行慶祝。 攝影/ 何毅
在北京順義的一家冰球館,一群全身武裝到牙齒的勇士們每天驅動鋼架冰橇在冰面上飛馳,圍繞著冰球不斷地起跑、正滑、倒滑、轉彎、壓步、急停擊打……冰橇與冰面摩擦碰撞發(fā)出的巨大聲響讓圍觀群眾都忍不住心跳加速,隔著厚厚的防護玻璃都能強烈感受到冰與火交融的特殊氣氛。
這就是即將代表中國首次出戰(zhàn)冬殘奧會的中國殘疾人冰球隊的健兒們,作為大賽前的最后冬訓,隊員們都拼到了極限。而在此之前4年多的時間里,他們一直默默無聞地在青島參加集訓與選拔,日復一日重復著上述的艱苦訓練,只是為了圓他們自己的一個奧運之夢。這群殘疾運動員們?yōu)榱俗饭庵饓舳D辛付出的一個個珍貴瞬間,被偶然發(fā)現(xiàn)他們的半島都市報攝影記者何毅一直跟蹤記錄下來,獲得了2021年世界媒體峰會全球新聞獎冰雪運動攝影大賽故事組圖一等獎。
日前,《中國報道》記者走近中國殘疾人冰球隊,近距離感受他們的故事。
冰球運動被稱為世界上對抗最激烈、攻防轉換節(jié)奏最快的集體球類項目,對體力要求非常高,而殘疾人冰球(又稱冰橇冰球)尤甚,也因為如此,它也成為冬殘奧會最具觀賞性的項目之一。
與健全人的冰球規(guī)則類似,殘疾人冰球比賽同樣允許合理沖撞,運動員可以用肩、胸、臀沖撞對方控球運動員,一場冰球相當于一場“肉搏戰(zhàn)”,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與體能要求非常高。
基本都是下半身殘疾的運動員坐在底部是冰刀的特制冰橇上,利用帶齒牙的冰球桿觸地移動,尋找合適的位置揮動球桿擊球,隊員間需要默契配合,盡量多地將冰球傳射進對方球門和阻止對方傳球和射門。這項運動攻防轉換速度極快,要求運動員有很好的上肢力量、平衡能力以及動作靈活性,以實現(xiàn)“人橇一體”。
誕生于1960年的殘疾人冰球運動,直到1994年才在冬殘奧會上亮相,在中國開展的時間更晚,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第24屆冬奧會和第13屆冬殘奧會之后才開始起步。在全國范圍內,山東是較早開展這個項目的省份,青島還與中國殘聯(lián)簽訂了發(fā)展殘奧冰球項目協(xié)議,共建國家殘奧冰球隊,但在很長的時間里并不為外人所知。
何毅是一位有著20年從業(yè)經歷的資深攝影記者,在2018年5月一次戶外跑步鍛煉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群身穿運動服的殘疾青年每天都在青島市國信體育中心集體進出,他們雖然下肢殘疾,但是上肢肌肉發(fā)達,非常引人注目。經過聊天才知道,這些隊員是剛剛組建不久的中國殘奧冰球集訓隊,他們都是從山東、河北等省隊選拔出來的精英隊員,在青島國信體育中心冰球場進行集訓和選拔,他們中的佼佼者將代表中國參加2022年冬殘奧會冰球比賽。
何毅當即就萌生了采訪的念頭,通過與殘聯(lián)部門多次溝通,他第一次來到冰場。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他還是被眼前的場景深深震撼到了:十幾部鋼架冰橇在冰面上飛馳,隊員們用綁帶把自己綁在特制雪橇上來回奔襲,發(fā)生碰撞往往連人帶冰橇摔出幾米遠,翻滾中的他們用手中的球桿撐地艱難爬起來繼續(xù)前行,一次次摔倒在冰上一次次再爬起來,冰場旁邊擺放著他們的輪椅和假肢……
“命運曾經給他們關上了一扇窗,現(xiàn)在又給他們打開了冰球這扇窗子?!焙我惚魂爢T們頑強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從2018年5月份開始拍攝這一群體一直到今年在北京封閉集訓,留下了大量珍貴而精彩的畫面。
在這數(shù)年漫長的時間里,中國殘奧冰球集訓隊員們始終保持高強度訓練,每天酒店和訓練場館兩點一線,一般一天兩練,每次一個半小時,上下午各一次。
盡管每天訓練都需要戴頭盔、護頸和護胸,但由于速度快,場上的球員常常會摔得鼻青臉腫,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甚至摔成骨裂骨折,同時還經常會被其他人的球桿打傷;因為冰球訓練強度非常大,每次他們都幾乎累到虛脫,一場訓練下來,在冰冷賽場上的他們內衣總是濕透的。
隊員自身都是殘疾人,生活自然比健全人多了很多艱辛,而且很多已經是拖家?guī)Э冢瑸榱松?,他們“轉行”冰球以前從事的工作五花八門,有修理假肢的、有賣彩票的、有打零工做小買賣的,還有做視頻剪輯的,不少以前都還練過田徑、自行車、跆拳道、射箭等各種殘疾體育競技項目,但自從練上冰球后,他們很快就愛上這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運動,克服了長期封閉、遠離親人、缺乏賽事、收入微薄的困難,就是為了圓一個奧運夢。
2021 年6 月7 日,殘運會在青島舉行,山東隊對陣黑龍江隊進行場上激烈比拼。 攝影/ 何毅
2021 年7 月10 日,隊員們訓練結束后,在更衣室內開心交流。 攝影/ 何毅
從山東隊隊長到國家隊隊長,來自山東平度農村的崔玉濤今年已經36歲,作為進攻“尖刀”前鋒的他,不知道這些年受了多少傷、吃了多少苦,為了追逐夢想一直堅持到今天;31歲的徐金強來自山東濟寧,練過射箭和賽艇的他放棄了原來做新媒體每月近萬元的收入投身到冰球事業(yè)中,無怨無悔;20歲的汪之棟加入隊伍時只有15歲,當時是全隊最小的隊員,身材高大、速度快、帶球穩(wěn)的他司職中鋒,是最主要的進球手;已經38歲的于靜是隊里唯一的女隊員,她曾從事過擊劍、坐式排球、輪椅籃球等4個殘疾人運動項目,參賽經驗豐富,但這也是她第一次參加冬殘奧運會……
正是因為中國拿到了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主辦權,他們才有幸作為成為中國最早進入這一項目的殘疾人運動員,也正是有他們的不懈努力,中國殘疾人冰球運動從零起步卻進步速度驚人,目前已經成為準一流國際強隊。
2018年韓國平昌冬殘奧會上,中國輪椅冰壺隊奪得金牌,這極大鼓舞了冰球隊的運動員們,運動員們經?;ハ喙膭畹囊痪湓捠牵皠e的項目練多少年都摸不著奧運會的邊兒,我們練了5年就要去打奧運會比賽了,命運給了我們這樣的幸運,不拼能行嗎?”
2018年11月,在世界殘疾人冰球(C組)錦標賽上,中國隊分別擊敗澳大利亞隊和芬蘭隊,獲得該組別的冠軍,并升入B組;2021年9月在瑞典舉辦的殘疾人冰球世界錦標賽上,中國隊又以B組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成功拿到冬殘奧會冰球比賽的“入場券”。
2021年7月12日,中國冬殘奧冰球隊員收拾好行囊離開訓練生活了4年的青島,開啟了北京冬奧之旅。目前這支國家集訓隊運動員共23人,平均年齡25歲左右。
曾帶領俄羅斯國家殘疾人冰球隊獲得2014年索契冬殘奧會銀牌的俄羅斯籍教練尼古拉目前是這支中國隊的主教練,帶隊4年來,他已帶領中國國家殘奧冰球隊參加了多場國際比賽。
據(jù)中國殘奧冰球隊副領隊王建斌介紹,尼古拉有著豐富的帶訓經驗,冰球比賽運動員需要大量高水平賽事維持競技狀態(tài),但由于疫情影響,中國隊只能以賽代練備戰(zhàn)冬殘奧。針對年輕的中國隊的賽事經驗缺乏的問題,目前,尼古拉主要進行大量模擬比賽訓練,并強化隊員體能和戰(zhàn)術,同時還會認真觀看學習和分析國際強隊的比賽視頻,了解對方的優(yōu)勢和短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對于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中國殘奧冰球隊的目標,王建斌信心十足,他對記者分析說,與歐美運動員相比,中國運動員雖然在身材上處于劣勢,但優(yōu)勢在于“小快靈”,快攻和盤帶會更靈活。
“在家門口比賽,保六爭三的目標很有希望,和俄羅斯、美國等強隊也可以一拼。我們中國運動員團結一致、敢搶敢拼的強大精神,就是奧運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蓖踅ū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