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力立,許 鑫
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首席執(zhí)行官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更名為“Meta”。該名稱源于“Metaverse”,中文譯為“元宇宙”,意指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高度發(fā)達后形成的超越這一代互聯網的全新數字時空,甚至代表了人類文明新方向。扎克伯格也表示,本次更名正是公司致力于打造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下一代互聯網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由此,元宇宙概念引起全球各領域震動。一方面,借風口炒作亂象叢生,如元宇宙虛擬土地高價拍賣、元宇宙相關虛擬貨幣發(fā)售涉及詐騙等,引發(fā)民眾對初生的元宇宙概念的質疑。另一方面,元宇宙對各個學科領域的思考和啟迪的確是巨大的。清華大學2021年元宇宙發(fā)展報告提出,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tài),它基于擴展顯示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生成顯示世界的鏡像,基于區(qū)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使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tǒng)、社交系統(tǒng)、身份系統(tǒng)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1]。可見,這一顛覆人類世界的變革必然改變教育格局,教育元宇宙(Edu-Metaverse)時代已然來臨。
關于教育元宇宙的闡述,目前學者多將其理解為元宇宙的教育應用,注重超沉浸體驗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認為元宇宙可為教師、學生、管理者等相關者創(chuàng)建數字身份,在虛擬世界中開拓正式與非正式的教學場所,并允許師生在虛擬的教學場所進行互動,通過網絡教學空間營造一個新的虛擬教育世界,使得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物理和虛擬世界同時獲得現實和虛擬教學需求的滿足[2]。元宇宙塑造視覺沉浸的在線教育立體空間場域,讓在線教育進入體驗化學習和沉浸式交互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階段,形成視覺沉浸與人工智能無縫交融的理想空間形態(tài)[3]。但是,教育元宇宙絕不應局限于虛擬現實交互技術對教育的功能性價值,而且這些觀點依然基于這一代互聯網思維主導下的混合式教學理念,即探討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等二元對立元素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和關系。實際上,當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導致這些關系邊界逐漸模糊后,當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否適配元宇宙時代的教育需求呢?本文即從這一角度,以華東師范大學云展廳策展課程為案例,初步探討元宇宙視角下的未來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趨勢和變革方向。
辭海中“元”解釋為“始”,第一之意,也代表天地萬物的本原?!洞呵锓甭丁ぶ卣吩疲骸霸邽槿f物之本?!盵4]中國古代樸素的宇宙論認為新宇宙誕生最初期是處于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迷蒙狀態(tài)?!读凶印ぬ烊鹌吩疲骸皻庑钨|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5]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混沌”或“渾淪”“渾沌”。辭海引用《論衡·談天》中“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解釋“元”[4],可見“混沌”亦可用“元”來標識。由此可見,元(Meta)代表舊事物消亡到極限,孕育新事物的伊始;不僅代表時空奇點,更有徹底超越的立意。然而新宇宙的萌生必然要消融舊宇宙既定的邊界、規(guī)則、二元對立,建立全新格局。所以,“混沌”是新宇宙誕生的胚胎,更是“元”的另一層中國古典主義哲學的寓意。
宇宙是所有時空物質的總集合體,也是目前人類認知中最大的范圍。宇宙早期指屋檐和棟梁,有縱橫經緯之形?!肚f子》所述“旁日月,挾宇宙”[6]“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7]中的宇宙,已經與今天所認為的無限廣闊的時空幾近相同。也就是說,無限時空、包羅萬象且處于永恒不變的變化中才可謂之“宇宙”。中國道家哲學認為混沌是宇宙本源,文子就提出“渾一說”[8]。由此可見,宇宙始于混沌,元宇宙的概念更須契合混沌宇宙之意。
盡管扎克伯格讓元宇宙概念進入公眾視野,引發(fā)了熱潮,但他并未給出準確的界定。維基百科將元宇宙(Metaverse)描述為一個集體虛擬共享空間,由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和物理持久的虛擬空間融合而創(chuàng)造,包括所有虛擬世界、增強現實和互聯網的總和。而基于此衍生出諸多側重點不同的外延性解讀。比如,有學者側重元宇宙的虛擬世界屬性,認為它是虛擬時空間的集合,由一系列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和互聯網(Internet)所組成[9],它是與真實世界平行的、相似的線上三維空間,本質上為一個串聯,打通了大量虛擬場景的線上虛擬世界[10]。也有學者強調元宇宙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嫁接功能,是集成與融合現在與未來全部數字技術為一體的終極數字媒介,它將實現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連接革命,進而成為超越現實世界、更高維度的新型世界[11]。更有學者從元宇宙影響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角度,認為它是從互聯網進化而來的一個實時在線的世界,是由線上線下很多個平臺打通組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和文明系統(tǒng)[12]。
盡管元宇宙的解讀豐富,但都涉及幾個關鍵詞:互聯網、在線、虛擬現實技術、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超仿真、沉浸體驗等。簡而言之,互聯網和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高度發(fā)達會帶來虛擬對現實的超仿真化、虛擬本身的現實化和常態(tài)化,由此形成無限接近現實的超強沉浸感,甚至虛擬就成為真實的現實。而這種高度現實化的虛擬世界將與真實的現實世界共同構成人類未來世界統(tǒng)一體??梢赃@樣說,元宇宙基于高度發(fā)達的虛擬現實交互技術,會打破當今時代所謂的“虛擬”與“現實”的壁壘,消解“線上”與“線下”的概念,最終消融邊界,無限擴容,恒定動態(tài),形成顛覆和超越上一代互聯網格局與思維的新生代宇宙。而這正符合“混沌”宇宙的解讀。教育元宇宙身處其中,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都必須順應這一形勢。不過,這也讓基于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暴露出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在2021年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上談到元宇宙對未來教學的賦能時,認為元宇宙可在沉浸與專注、想象與創(chuàng)造這兩方面為未來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的確,自古至今的教學改革與教育變革都在致力于探尋各種方法、手段、理念和技術,以提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專注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具體策略幾乎都離不開教育教學活動中幾類二元對立元素的關系探究,如教與學、師與生、課堂內與外等。而信息時代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又催生了線上與線下、在線與本地、直播與錄播、MOOC和SPOC等新的二元對立關系,也就是這一代互聯網背景下目前最常態(tài)也是最推崇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是將在線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依然根植于解決教育中學生專注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基本矛盾,希望用這一模式將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新冠疫情讓全球在線教學被迫快速發(fā)展,這也推動后疫情時代的混合式教學更普遍化和常態(tài)化。但這種升級并非質變,多數在線教學還是從傳統(tǒng)課堂如何方便快捷地投射到互聯網平臺這個角度考慮。比如,使用即時通訊軟件完成跨空間實時溝通,使用在線平臺進行學習資源投放。這種利用影像的視聽還原性和在線平臺工具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線上搬遷的行為充其量是“在線上”教學。再加上需求突增暴露出的技術困境,以及教師對學生互聯網心理和習慣的認知不足,近年來混合式教學尤其是在線教學的實時交互難且體驗差,更不能形成與線下課堂相比擬的在場感和沉浸感。所以,盡管與單一的線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但它終歸是基于這一代互聯網的。如果從元宇宙視角下關照,則暴露出難以適配下一代互聯網的局限性。反言之,分析當下混合式教學的常態(tài)模式,可以適當地為元宇宙時代的未來教學模式引出方向。
所謂混合,主要是“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時空陣地及其附屬教學資源、手段、方法、理念的混合。而這一二元對立關系誕生和發(fā)展都是基于近十年的數字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通?;旌鲜浇虒W必須在在線平臺設計和布局豐富的數字資源,如數字文檔、圖文、音視頻等,有條件則在數字資源供給之上依托互聯網開展在線教學活動。它是與傳統(tǒng)課堂或者傳統(tǒng)教學明顯劃分界限的。但是,21世紀初期美國斯隆聯盟(Sloan Consortium)定義混合式教學為“在線教學與面授教學的混合”,現已演變?yōu)椤盎谝苿油ㄐ旁O備、網絡學習環(huán)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13],并強調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讓學生獲得高度參與的個性化體驗。這也體現了這一教學模式從技術到體驗的側重點轉變。以華東師范大學云展廳策展課程(以下簡稱“云展廳課程”)為例,它是一個基于混合式教學與項目驅動教學的虛擬仿真課程建設項目,搭建了一個在線虛擬仿真三維空間,即云展廳平臺,將“理論知識講授”“線上虛擬實驗”“互動測驗考核”“成果分享反思”四個環(huán)節(jié)與線下課堂教學活動有機結合。尤其是線上虛擬實驗,囊括策展全流程,學生可在云展廳平臺中自主設計和搭建完成策展實驗活動,一方面解決傳統(tǒng)線下策展實驗中時空受限、成本過高的基礎問題,另一方面更解決傳統(tǒng)策展實驗中脫離實際應用、數字人文缺位的問題。另外,云展廳課程的在線考評既包含理論內容的測驗測試,也包括實驗教學內容的操作考核;既觀察了學生完成策展實驗的科學性因素,又評價了學生規(guī)劃設計的藝術因素;既包括客觀指標,又包括主觀考核指標,解決了傳統(tǒng)線下實驗教學中對理論知識考評不清晰不精準、實踐與理論融合度不夠的問題。
翻轉課堂基本思路是把傳統(tǒng)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14]。簡而言之,就是課堂內外師生角色的翻轉。但是,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內針對性地答疑解惑,就必須借助互聯網和數字媒體技術提供豐富便捷的在線學習資源、測評手段、監(jiān)管方式與數據技術等。所以,翻轉課堂歸屬于混合式教學模式,而由于這一理念解決傳統(tǒng)教學多年困境,繼而近十年成為混合式教學中最典型的常態(tài)模式。翻轉課堂轉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使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推進者和指導者[15];學生由傳統(tǒng)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閷W習的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中心。云展廳課程以線上學生自主實驗操作與互動答題結合為主,線下教師引導講授輔導為輔。線上實驗生成分步驟綜合實驗報告,并提供初稿策劃與終稿策劃比對功能,給予學生及時反饋。傳統(tǒng)策展實驗教師只能看到最終結果,但無法評估學生在具體實驗中各學科知識的學習情況、能力的塑造情況、思維的訓練情況,無法更好地個性化解決學生的關鍵問題,而云展廳課程中的線上實驗報告可復盤每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學習思維遷移路徑,通過比對和反思,發(fā)現知識薄弱點,加深記憶,教師則可針對性關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因此,云展廳課程除了線上線下結合的基礎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強調通過翻轉,以在線平臺和數據技術為支撐,完成更優(yōu)化的個性化策展教學。
盡管目前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優(yōu)勢突出,但難以滿足虛擬現實交互技術主導的元宇宙時代的未來教育。
2.3.1 混合式教學的二元對立思維vs元宇宙下的虛擬現實邊界模糊
演變至今,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理念和實踐都還是基于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數字與實體、課堂內與外、教師與學生等二元對立概念而建立和實施的,“混合”二字也更強調這些元素物理性手段的交叉糅合。但元宇宙時代呼喚和引發(fā)的卻是虛擬超仿真下的現實化,也就是虛擬就是現實,虛擬與現實共融共存。它帶來的今日無法想象的沉浸感更會模糊掉課堂、教室、學校等特定實體空間的邊界。這種大格局的二元對立元素邊界消融又注定會帶來局部壁壘的破壁,如學科壁壘、學校壁壘。所以元宇宙時代,尤其是終極形態(tài)下,混合式教學的邊界和對立思維恐難以為繼。
2.3.2 混合式教學中的局限vs元宇宙下的無限
這一代互聯網本身的局限性帶來混合式教學中數字資源調取的局限性。當前教師能夠在混合式教學中提供給學生的在線教學資源往往依賴于特定平臺的開放權限、教師自身的檢索能力或是資源設計與制作能力等。而教師又都會根據所能獲取的數字資源來設計和執(zhí)行具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但元宇宙帶來的是開放、海量和動態(tài)的虛擬資源。假定元宇宙下學生獲取資源的手段、范圍和能力與教師并無顯著差異,那么以混合式教學所謂的在線自主學習模式又將如何設定?顯然,目前的混合式教學思維注定要被顛覆。當然,和虛擬資源同樣飛速擴容的還有在線師生的人數和生成的海量數據。因此,這種有限和無限的差異,本質是教學思維的鴻溝。
2.3.3 混合式教學中的二維網絡技術與實體vs元宇宙下的三維虛擬技術與資源
當前基于Web2.0的在線教育已步入瓶頸期,二維網絡技術和實體(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難以支撐飛速擴張的三維虛擬數字資源和學生對沉浸性學習環(huán)境、自然人機交互方式和面對面社會性交互的需求[3]。任何虛擬現實的媒體形態(tài)在空氣成像實現前幾乎都需要特殊硬件設備。即便是近期影視創(chuàng)作中火熱的拓展現實(XR),或是洞穴式沉浸系統(tǒng)(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全息影像(Holographic display)這樣所謂的裸眼虛擬現實,也必須依賴于海量投影機、LED屏幕、全息柜/扇/幕,以及特別定制的數字資源和超高要求的實體環(huán)境。總之,這一代互聯網的技術和實體硬件,與元宇宙要求的海量虛擬現實數字資源無法適配,包括當下混合式教學中在線交互設計思路還是普遍基于圖形用戶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中的鍵盤、鼠標等常態(tài)化硬件,鮮有涉足自然用戶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NUI)中語音識別、觸摸屏、手勢識別、眼動追蹤、觸覺和腦機接口這六大體感交互方式。[16]但元宇宙下的虛擬現實交互更強調體感,尤其是正在研發(fā)的腦機接口模式會直接影響教學方法、互動模式、教學反饋和評價方式等。
當然,以上混合式教學的局限性完全暴露是基于元宇宙高度發(fā)展狀態(tài)。但是,隨著元宇宙發(fā)展逐步完備,即便是理想狀態(tài)下的混合式教學理念不做出大刀闊虎的改革,也都會越難以適用。盡管翻轉課堂強調因教學程序、技術載體的改變而擴展學習時空[17],但直到今日還有諸多教師對翻轉課堂的認知停留在流程翻轉、微視頻制作的層面上。元宇宙時代已經到來,理想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都會逐漸式微,實踐更需要正視時代變革。所以,可以推測,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的元宇宙因高度發(fā)達的虛擬現實交互技術而必然顛覆這一代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呼喚新的教學改革,這就為教育工作者帶來挑戰(zhàn)和機遇。
元宇宙時代,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高速發(fā)展必然帶來虛擬和現實的邊界模糊,進而引發(fā)整個人類世界在數字世界和實體世界中的邊界模糊,形成“混沌”?;煦缡菍εf宇宙格局的肢解和消融,也是新宇宙孕育的胚胎。教育也會在混沌中形成全新的教育元宇宙。因此,明確劃分數字世界與實體世界,并將元宇宙局限于沉浸式教學場景的功能價值,本質上依然是混合式教學思維。實際上,一方面元宇宙會逐步消融虛擬教學場景和現實教學場景的邊界,另一方面教育元宇宙也絕不只是教學空間的物理變革,而會在思維層面生成順應時代的混沌型教學模式。
混沌,宇宙未分離的統(tǒng)一狀態(tài),也是道家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一”的階段。20世紀下半葉,學者基于宇宙的混沌屬性提出著名的混沌理論,強調內在的非線性運動與自組織運動共同彰顯其內在秩序,形成有序性與無序性的統(tǒng)一、確定性與隨機性的統(tǒng)一、穩(wěn)定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18]所以,以混沌命名元宇宙下的未來教學模式,一方面突出下一代互聯網元宇宙的萌初奇點階段,更強調元宇宙要求的虛擬現實邊界消融、靈活穩(wěn)定的統(tǒng)一狀態(tài)。因此,混沌型教學模式核心是要打破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已固化的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等二元對立思維。它根據元宇宙消融邊界、無限擴容、恒定動態(tài)的整體要求,在教育元宇宙背景下不僅強調教學情境的超強沉浸感,更要具備動態(tài)且無限的超大教學空間(大數據、師生容量和教學資源)與瞬時交互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模糊師與生、教與學、課內與課外等界限和概念,形成一種以體驗、互動、創(chuàng)造為手段的未來教學模式。這也就實現了楊斌副校長所提出的元宇宙在沉浸與專注、想象與創(chuàng)造這兩方面為教育賦能??梢哉f,混沌型教學模式是與元宇宙理念和發(fā)展前景所匹配的教學模式。
華東師范大學云展廳策展課程雖然基于當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但云展廳平臺超前提出“在線學科融合”“仿真沉浸”“自由接口”“超大容量與數據”等理念,已經進行了混沌型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云展廳平臺目前正在PC端三維空間基礎上完成VR迭代和平臺擴容。畢竟虛擬現實技術是基礎,一切元宇宙視角下的未來教學思路和模式探索都要在此形成。具體而言,云展廳課程的“初代教育元宇宙”建設思路,也在為未來教育元宇宙的發(fā)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實證。
3.2.1 云展廳:逐步消融線上線下壁壘、課堂壁壘、學科壁壘的虛擬平臺
混沌型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在虛擬現實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上,逐步打破在當下混合式教學中還存在的多重邊界和壁壘。混合式教學強調線上線下的區(qū)分與結合,但云展廳課程首先就對虛擬和現實的邊界進行了重新定義。
云展廳平臺陳設紅色文化、傳統(tǒng)文化、海派文化和教育文化四大模塊供學生策展實驗。以教育文化模塊為例,云展廳課程將華東師范大學第一個虛擬現實交互技術落地的數字展館——孟憲承劉佛年教育學術成就陳列室(以下簡稱“孟劉館”)以“1∶1”還原至線上,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再造線上孟劉館。線上展館不僅與線下實體展館形成開放、多樣的動態(tài)統(tǒng)一體,甚至線下展館的數字資源和線上展館數字形態(tài)互相補充和聯動。就具體實驗而言,云展廳線上策展實驗通過素材建設、內容設計、場景構建和流程仿真,設計科學合理的步驟,覆蓋展廳策展流程與要求原理,真實還原現實展廳策展過程,策展后的虛擬展廳不一定需要完成線下移植和實體復現,不過分強調學生線下策展的再還原和再實踐,直接形成線上成果并在社交網絡發(fā)布展示,與后疫情時代的數字展覽現實需求無縫對接。使用云展廳在線教學平臺,教師既可以執(zhí)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也可獨立依托平臺完成教學活動,這也打破課堂壁壘,為教學活動提供自由的比例設置。綜上所述,這種不一味強調線上線下二元對立的教學思路,以及打造自由、無限可能和動態(tài)的虛擬現實統(tǒng)一體的教學平臺,某種程度上就是混沌型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
圖1 云展廳平臺中的線上孟劉館與線下孟劉館三維設計圖
再者,云展廳課程打破單一學科單一課程的思維壁壘,以策展教學為基底,囊括傳播學、數字媒體、教育技術、策展、信息學等多個跨學科課程,融入和滲透到策劃書撰寫、主題選擇、選材、展廳建立、展廳布局、展具展品布置、輔助展品布置、展廳發(fā)布等所有環(huán)節(jié),全方位培育學生的展廳策劃能力、管理能力、傳播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當前多數混合式教學還立足于本課程的縱向混合,但橫向拓展鮮有涉及。在線教學圈地放羊的策略局限于數字空間中的本課程、本教師、本學生。但是云展廳跳出這一課程思維,更側重于開源化開放式虛擬平臺的建設。與割裂學科后知識分別輸入學生腦中并由其自行消化融合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跨學科破壁不僅是學科交叉的物理性混合,而且是復合知識建構和復合人才培養(yǎng)的化學性交融。未來云展廳平臺會以策展這一復合課程為基底吸納更多學科。
從技術角度看,云展廳打破由教師或者管理者提供有限虛擬數字資源的模式,除了平臺自身提供數字教學資源,還鼓勵學生導入其他跨學科跨平臺跨媒介的虛擬數字資源,甚至可以外接多個數字制作軟件讓學生自創(chuàng)教學資源等。學生還可以通過“用戶自定義”的功能,將自己的設計、模型、數字資源、策展成品等上傳,供其他學習者觀摩、應用。扎克伯格用“自然”描述元宇宙時特別強調用戶應能夠更無摩擦接入多平臺[12]。這些不僅與元宇宙下去中心化和“自然”的理念相符,更初步展現了教與學、師與生邊界消融的混沌教學思維模式。
3.2.2 云展廳:大容量與大數據,高仿真和高沉浸的虛擬課堂
混沌型教學模式既然是在元宇宙視角下提出,就必須具備元宇宙所對應的超大信息容量與超強數據能力,還有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高速發(fā)展逐步形成的超高仿真和沉浸體驗。由于云展廳跳脫課程而致力于打造跨學科生態(tài)平臺,也就意味著超大容量的師生在線容納能力和海量的數據生產、存儲、處理和應用能力。目前云展廳策展課程平臺正在擴容為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平臺,并升級服務器,對后臺生產的海量數據具備較強的容納處理能力,在這樣的大容量和大數據技術支持下才能更好地擴容多學科并完成學科交融。而大容量和大數據正是支撐元宇宙所需要和適配的無限時空、恒定動態(tài)的特質。
混合式教學的常態(tài)模式多使用模塊化的二維教學平臺,如超星、Blackboard、雨課堂,其他在線教學平臺也大同小異。但是,這就與元宇宙的三維虛擬現實數字資源難以適配,也難以達到元宇宙所要求的超強沉浸感。所以,云展廳平臺以三維虛擬現實形式建模,建設種類多樣、數量豐富的展廳風格方案、隔斷方案、輔助展品模型素材等虛擬資源庫。比如,線上孟劉館高仿真精確復原所有展廳展品甚至多媒體設備、花卉綠植等;還原孟劉館創(chuàng)建過程情景,給學生以真實任務感受;實驗步驟嚴格按照策展專業(yè)教學內容制定,還原職業(yè)策展的規(guī)劃思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真正掌握對接策展市場需求的專業(yè)能力;實驗過程中,人物視角、運動及實驗要素操作體驗與真實實驗一致,三維視角可自由轉換,動態(tài)觀展路線可自由設計,由此完成場域仿真、感受仿真、素材仿真、流程仿真等情景化沉浸式教學體驗。這些都是元宇宙背景下的混沌型教學模式的初步踐行。目前云展廳平臺正搭載VR技術強化三維沉浸效果,進一步增強虛擬課堂的現實性和未來拓展性。
圖2 云展廳平臺中的自由路線設計與仿真展品
基于混沌型教學模式的大容量和大數據的高仿真虛擬課堂基本滿足元宇宙理念訴求,而且進一步反哺教育元宇宙的發(fā)展。比如,超大規(guī)模多人在線帶來的是進一步的學科交融和互相促進;海量數據會進一步加強自適應學習,精準匹配學生個性化,同時又通過海量數據處理和應用改進混沌型教學模式,以數字化和為數字化服務;現階段云展廳平臺的三維仿真與沉浸教學體驗可以加強學生策展實踐能力,并與后疫情時代的數字策展需求無縫對接;搭載更高仿真和沉浸感的虛擬現實技術更可催生元宇宙背景下的未來策展人必備的知識體系與素養(yǎng)。云展廳課程在元宇宙奇點進行了未來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盡管剛剛起步,亦是對混沌型教學模式的驗證和教育元宇宙發(fā)展格局的思考。
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高度發(fā)達必然會帶來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的邊界消融。存在即合理,虛擬就是現實。傳統(tǒng)定義的課堂邊界可能會消解。置身于無邊無界、無限廣袤、自由交互的元宇宙,教師無需言傳身教,而以引領者的身份用虛擬現實數字資源交互演示,以觀摩、探究、思考、討論來促進學生學習。師與生、教與學的二元對立關系大概也會顛覆,甚至會帶來某些概念的消解與消失,也就更符合混沌型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趨勢。
基于元宇宙的概念,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高度發(fā)達后,師生人數和數字資源容量將無限拓展,突破目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因教師個體能力和這一代互聯網限制的資源調取的閾值。高度發(fā)達的虛擬仿真技術尤其是數字孿生技術,讓實體世界大面積超仿真化,從全方位的體感——不僅是視聽,還包括味覺、觸覺、感覺等——打造超沉浸體驗教學,尤其對于實踐性場景性較強的課程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交互甚至會突破物質實體的壁壘,徹底完成從GUI到NUI的轉變,甚至會開發(fā)出更多人機接口和形成虛擬實體交互。在腦機接口研究的未來,虛擬(精神)與虛擬的交互可能會成為NUI最高形態(tài)。這些都會逐漸促成混沌型教學模式進一步匹配元宇宙屬性,形成真正屬于未來的教學模式。
元宇宙發(fā)展道阻且長。高度發(fā)達的互聯網是元宇宙的底層技術支持,超仿真、沉浸、對數字和物理世界的連接等是虛擬現實交互技術發(fā)展到某一個高度后必然的結果和形態(tài)。在這些基礎上,人類社會也必然形成新文明系統(tǒng)。目前對元宇宙的諸多解釋多從技術支持、物理形態(tài)和影響結果出發(fā)。但從這一代互聯網的舊宇宙到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宇宙,如何實現“元”的破繭成蝶、“宇宙”的包羅萬象?目前所探討和暢想的元宇宙幾乎是數字技術、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和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高度發(fā)達后才能形成的終極形態(tài)。而此刻的元宇宙處于大爆炸的奇點,即新舊世界分水嶺和全新進化開始的標志。因此,元宇宙更應理解為一個動態(tài)演化的過程,教育元宇宙和混沌型教學模式亦如此。混沌型教學模式也只是本文提出的一個理念,但未來教學模式必須順應元宇宙時代的發(fā)展而嬗變。這也正對應了“元”的初始混沌和“宇宙”的無限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