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理/本刊主筆 丁以山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qū))人。北宋初年官至宰相。
作為輔佐宋太宗、宋真宗的兩朝元老,呂端從一名州縣官吏做起,入朝為官后先后任戶部郎中、大理少卿、樞密直學士、參知政事等要職,至道元年(995年),正式拜相。這樣一位兩朝重臣,怎么會給人留下“糊涂”的印象呢?
任職宰相后,他為政識得大體,居高而不自恃,善于放權(quán)讓位。
當時與呂端同朝共事的還有一位名臣——時任參知政事的寇準。為充分發(fā)揮寇準的才能,呂端先上奏將參知政事和宰相一起登政事堂,后主動奏請皇帝將相位讓給了寇準。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后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么爭議的??墒?,呂端偏偏奏明皇帝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后,并得到了恩準。
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雖然多次被排斥降職,但呂端從不把個人得失放在心上。
有一次,朝中有位從掌管樞密改任御史中丞的大臣,懷疑是呂端打壓自己。因此,他經(jīng)常彈劾告病超過一年還享受官俸的官員,又交結(jié)一些官吏指責朝堂官吏的過失,想以此來中傷呂端。
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后,他卻不以為然,說道:“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弊罱K,既沒有去向皇帝澄清此事,也沒有伺機報復(fù)。
被人陷害,既不澄清也不報復(fù),也被他人認為呂端“糊涂”。殊不知,這正是因為他心胸豁達,身處亂局而保持清醒,才能做到如此。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宋太祖與宋太宗皇位交替過程中,曾出現(xiàn)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為防不測,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時期,呂端每天都陪著太子到太宗的床前探望。當時,一位得寵宦官擔心太子繼位后對自己不利,就串通皇后,暗中勾結(jié)眾人,預(yù)謀一場宮廷政變。
待到太宗駕崩后,皇后讓這位宦官告知呂端。呂端料到有變,抽身出閣,反手將其鎖在畫閣中,并派人予以看守。之后,他立即從中書省來到萬歲殿,以太宗的遺愿說服皇后、化解危機,終于擁立太子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繼位后,第一次登殿時,垂簾接見群臣。率眾臣前來覲見的呂端,站在殿下不拜。直到侍臣卷簾后,確認是趙恒,他才率群臣拜呼“萬歲”,確保了政權(quán)的穩(wěn)固。
點評: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自題聯(lián)語:“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對小事豁達、對大事嚴謹,靈活變通,這也是當代管理者可學習借鑒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