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xiāng)照在邊關……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歌聲飄蕩40年,這首《十五的月亮》如今仍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傳唱,優(yōu)美的旋律唱出了戍邊軍人守衛(wèi)祖國“大家”的無上榮光,也唱出軍嫂們獨自撐起一個個“小家”的汗水和辛勞。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原型,是一支曾駐防在內(nèi)蒙古草原的英雄部隊。
20世紀60年代,為緩解蘇聯(lián)陳兵我國邊境線所帶來的壓力,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北京軍區(qū)守備第一師,進駐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秋靈溝地區(qū)。此后的十余年里,駐守官兵與當?shù)匕傩湛朔刂乩щy,扎根秋靈溝,建設秋靈溝,共同譜寫了一曲扎根邊疆、獻身國防的時代頌歌。
“部隊剛進駐秋靈溝的時候,不僅自然條件差,官兵們的生活條件一樣艱苦,更別說軍屬隨軍生活。”原守備一師師長邱金凱回憶,駐守秋靈溝初期,因現(xiàn)實條件制約,部隊家屬不能隨軍,后來隨著條件改善,守備一師在距離師部150多公里外的集寧建設留守處,供隨軍家屬生活?!氨M管有了這些住房,但多數(shù)官兵的家屬還是在老家生活,為她們的丈夫撐起一個溫暖的家?!?/p>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兩地分離的生活,讓“軍嫂”這個平凡的稱謂愈加顯得偉大?!耙恢币詠恚液芟雽懸皇踪濏炣妼俚母?,當年秋靈溝的那段經(jīng)歷,讓心里的這個念頭落地開花?!弊鳛橐幻娐米骷?,年逾八旬的石祥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軍歌,而那首《十五的月亮》最令他難以忘懷。
20世紀70年代末,石祥來到秋靈溝體驗生活,與守備一師的官兵們同吃同住?!霸谶B隊體驗生活就是為了在基層找靈感。走訪時,一說起軍嫂李友霞,師部里人人都能跟我聊上兩句。我很好奇她是誰的家屬,結果發(fā)現(xiàn)她正是師長邱金凱的愛人。”石祥回憶,邱金凱的老家在河北,參軍時上有年邁的老人要盡孝,下有弟弟妹妹要撫養(yǎng),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了李友霞的肩上。這位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在河北老家數(shù)年如一日,如黃牛一般不辭辛勞。
“家中老人生病,李友霞在床邊細致地照顧,擦臉、喂飯、喂藥,如同老人的閨女一般,任勞任怨,從沒讓邊關的丈夫為家庭分心?!笔檎f,都說長嫂如母,邱金凱的弟弟妹妹逐漸長大成人,李友霞仍舊忙前忙后,給弟弟張羅蓋房的材料,走幾十里地為妹妹準備稱心的嫁妝。給丈夫的信里,她總是說“家中都好,勿念”。
“官兵們和我聊著李友霞的故事,其實也是在講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在每位官兵心里,都裝著一個人、一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都值得贊頌?!笔檎f,李友霞只是一名普通軍嫂,也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和李友霞一樣的軍嫂,替她們的丈夫挑起家庭重擔,這些熱血男兒才能手握鋼槍,保家衛(wèi)國!
于是,寫一首歌歌頌軍嫂的想法,開始在石祥心中生根發(fā)芽。20世紀80年代初,由石祥作詞的歌曲《十五的月亮》開始在軍營中傳唱,樸實的歌詞道出了官兵們的心里話,舒緩的旋律也唱出了軍嫂心中最柔軟的愛。時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十五的月亮》卻飄進了每一位駐守邊疆的官兵心里。
“我守在嬰兒的搖籃邊,你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我在家鄉(xiāng)耕耘著農(nóng)田,你在邊疆站崗值班,豐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走在守備一師的師部舊址,曾在秋靈溝服役6年的桂茹,不自覺地哼起熟悉的旋律。
潤物無聲,一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靈感可能來自一個人的故事,傳遞的卻是一個群體的情感,歌頌的亦是一個群體的精神。
“盡管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原型在守備一師,但歌頌的是每一位軍屬、每一位為祖國國防事業(yè)做出貢獻的官兵?!惫鹑阏f,正是廣大官兵與軍屬的無私奉獻,我們才擁有了如今的歲月靜好。
(摘自2021年12月22日新華網(wǎng)
作者:殷耀、朱文哲、李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