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達
(作者單位:南昌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新技術迅猛發(fā)展,不同媒介之間的分界線愈發(fā)模糊,在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過程中,衍生出了諸多新的內容和傳播方式。在此形勢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面臨著極大的考驗,一方面要做到將已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真實、完整地傳遞給大眾,另一方面要整合新舊媒體的優(yōu)勢,推進對新聞選題、內容生產方式、報道方式的全面優(yōu)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充分地滿足融媒體時代大眾的多元需求,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影響力[1]。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主要是指電視新聞工作者依托自身的新聞敏感性、政治覺悟,借助電視媒體這一傳播媒介,發(fā)揮自身采寫編的專業(yè)技能,對有重大影響的社會現象或問題、重大新聞事件等進行全面、深入的報道和解釋。有別于其他電視新聞節(jié)目,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講究立足于新聞事實,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展示,由感性轉向理性,由調查轉向研究,不僅注重分析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還會對新聞事件發(fā)展趨勢進行適度評估,最終達到讓大眾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新聞報道效果。
我國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發(fā)展起步偏晚,早期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從紙媒學習借鑒來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現了長足發(fā)展[2]。在業(yè)界看來,中央電視臺在1980年7月設立推出的評述性電視新聞欄目《觀察與思考》開啟了我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篇章。歷經40余年的發(fā)展,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如今已成為我國各地方衛(wèi)視日常播出的一種重要電視節(jié)目種類,電視熒屏上呈現有大量優(yōu)質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jié)目,并深受大眾的喜愛。因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jié)目選題大多為重大新聞事件,所以其往往能創(chuàng)造十分可觀的收視率,并成為眾多電視媒體的王牌節(jié)目,對電視媒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長期以來,深度報道在電視媒體發(fā)展轉型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融媒體時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接收的優(yōu)質信息內容仍有賴于小部分人群進行生產,專業(yè)優(yōu)質內容依然具有較高的生產價值。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旨在為人們呈現新聞事實,強化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理性認識。從價值角度來說,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主要扮演的是話語引領者、社會組織者等角色,講究對新聞事件的全方位深入報道和解釋,從而向大眾傳遞有深度、有價值的信息,而這不僅是輿論引導的重要方式,還是新聞媒體的重要發(fā)展,對于電視媒體有序健康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
普通新聞報道通常只停留在表面,并不注重對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全方位闡釋,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則追求透過現象看本質,采取多維思考模式,緊扣同一觀點或中心,推進厚度與深度的有效結合,對新聞要素予以全方位組織,使新聞內涵得到全面、充分呈現。融媒體時代,某一新聞事件發(fā)生之后,便會有大量媒體迅速進行爭相報道,新聞報道來得快,去得也快,一些大眾還沒來得及進行深入了解的新聞事件,它便可能已經成為過去式,由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眾的閱讀體驗。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則能夠對新聞事件蘊藏的新聞價值進行充分挖掘,使受眾的閱讀需求和獵奇心理得到極大滿足[3]。
對于電視媒體而言,要想展現自身的權威性,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加強新聞深度報道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新聞深度報道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全方位呈現,向大眾展現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此同時,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必須要遵循客觀真實的報道原則,向大眾展現新聞事實,如此才能切實贏得大眾的關注,進而實現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并促進電視媒體健康發(fā)展。
融媒體時代,諸多領域都越來越注重用流量來創(chuàng)造價值。在此情形下,電視媒體為獲取較高的流量,紛紛借助新穎獨特的新聞報道去贏取受眾的注意力。在這一過程中,有一個問題需要電視媒體加以重視,即雖然所報道新聞事件是人們關注的內容,但對同一類型的新聞事件進行反復報道勢必會讓大眾產生審美疲勞,進而減少繼續(xù)關注此類新聞事件的動力,這會對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造成不利影響。比如,作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重要代表,《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節(jié)目過去側重于對當代我國社會所存在問題的揭露,以此喚起人們的深思,而如今,這些節(jié)目更多報道的是社會中的一些正能量題材,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脫貧致富等,盡管這些節(jié)目仍秉持著用事實說話的節(jié)目宗旨,但可看性明顯弱化,節(jié)目趨于同質化,內容不夠充實。
融媒體時代,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成為社會大眾獲取新聞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人們對如今新、短、快的信息傳播形式已經習以為常;另一方面,面對海量的信息,大眾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就目前來看,人們更喜歡第一時間去獲取新聞,并且通常不會持續(xù)關注某一新聞事件,當有新的新聞事件發(fā)生后,人們的注意力隨即轉移,而一些電視媒體有時也會跟隨著轉移視線,導致大量的“斷尾新聞”出現。深度報道強調對新聞事件的解析、預測,有賴于通過大量文字將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向大眾予以闡明,這與融媒體時代受眾碎片化閱讀方式相違背,進而影響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發(fā)展。
新聞傳播行業(yè)素來提倡內容為王。毋庸置疑,一則好的深度報道優(yōu)質內容不可或缺,但如今越來越多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獲得一定社會知名度后,就會出現內容質量明顯降低的情況。一些電視新聞節(jié)目為贏得受眾的關注而迎合大眾的需求,致使新聞節(jié)目不斷趨于娛樂化。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指出,一切公眾話語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一切文化沖突都甘愿成為娛樂的附庸。電視新聞節(jié)目過度娛樂化,一味追求關注度、收視率,終究會影響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長遠發(fā)展。同時,近年來大數據算法發(fā)展如火如荼,各大媒體平臺樂此不疲地利用大數據算法向大眾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內容,由此讓大眾紛紛陷入“信息繭房”效應中[4]。另外,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愈發(fā)多樣,使得大眾難以實現對各類信息真?zhèn)蔚挠行Х直?,逐步削弱了大眾獲取優(yōu)質、嚴謹新聞的權利,進一步對媒介生態(tài)構成了不小的破壞。
受外界、自我雙重審查的影響,新聞媒體在選題上出現了一定的偏向。近年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選題主要集中于醫(yī)療衛(wèi)生、食品安全、科學教育等方面,不斷趨于同質化,影響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質量。為了更好地開展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新聞選題工作至關重要。具體而言,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新聞選題過程中,應擺脫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選擇與大眾密切相關的題材,并對新聞事件的各個細節(jié)進行深入挖掘,致力于從不同視角對新聞事件所涵蓋的有價值的信息內容進行報道,以此贏得大眾的共鳴,幫助大眾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5]。比如,新聞報道人員可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切入點,就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予以深度報道,找到人們廣泛關注的“點”,諸如焦點、熱點、疑點等,將此作為新聞選題,為大眾答疑解惑,指明方向。另外,新聞報道人員還可將地方性內容作為新聞選題,立足于地方實際,以此有效拓展新聞選題范圍,達到深度報道的目的。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人員應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方法,豐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呈現方式,以此為大眾帶來更好的感官體驗,進一步贏得更高的關注度。首先,創(chuàng)新新聞拍攝方法。在開展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過程中,通常需要準備大量的采訪素材,所以前期素材采集工作至關重要。在拍攝前期素材的過程中,拍攝人員應采用各式各樣的拍攝方法,包括以隱拍、搶拍等烘托緊張的氣氛,以長鏡頭的拍攝手法增強新聞事件的故事感、層次感,通過對各類拍攝手法的融合應用,有效提升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表現力。與此同時,拍攝人員在拍攝期間還應保證畫面的連貫性。有別于普通新聞報道,深度報道更追求新聞事件的全面性、連續(xù)性,連貫的拍攝畫面也更易于引發(fā)大眾的共鳴。其次,創(chuàng)新新聞表現方法。融媒體時代,在開展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不僅要應用好文字提示、同期聲、背景音樂等,還要加強對大數據、云計算、5G等技術的綜合應用[6]。一方面,融媒體時代,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使得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諸多難題得以迎刃而解,在一目了然的數據下,人們更易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次,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中,報道人員應加強對大數據等技術的有效應用,開展好數據分析工作,進一步增強深度報道的真實性、完整性。另一方面,近年來各大電視媒體對3D等視覺技術的應用程度不斷提高,通過將各類視覺技術應用于新聞制作中,抑或在新聞報道中融入各類特效制成的新聞事件還原圖、數據對比圖等,不僅可以優(yōu)化大眾的感官體驗,還可以幫助大眾對新聞事件形成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
融媒體時代,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不僅豐富了電視新聞表現形式,贏得了更多人的關注,還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為大眾接收信息提供了諸多便利。與此同時,隨著如今人們對新媒體熟悉程度和依賴程度的不斷提升,人們不再局限于被動接收新聞,也加入了新聞的生產、傳播過程中,由此給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帶來了不小的考驗。鑒于此,電視媒體應加大對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5G、4K高清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力度,加強對新聞報道進程的靈活控制,不斷拓展節(jié)目播出范圍,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效果。與此同時,為滿足大眾對新聞載體、形式所提出的多元需求,電視媒體還應構建集跨平臺、跨領域、開放性等優(yōu)勢于一體的融媒體新聞報道模式,建設視頻管理系統(tǒng),集中開展內容分發(fā),構建覆蓋面更為廣泛的全媒體矩陣[7]。另外,電視媒體在推進深度報道媒體平臺建設的過程中,還應加強對自身資源優(yōu)勢的發(fā)揮和利用,即依托自身的權威性,立足于自身發(fā)展實際,從技術應用、業(yè)務開發(fā)、受眾需求滿足、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入手,推進全媒體統(tǒng)籌規(guī)劃,將自身資源優(yōu)勢整合轉化成長久優(yōu)勢。同時,電視媒體還應加強與其他渠道的交流和合作,有效發(fā)揮自身在深度報道上所具備的優(yōu)勢,如加強與抖音、快手等平臺的交流合作,推進深度報道與短視頻的有機融合,將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劃分為若干時間較短的視頻,然后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呈現,這樣不僅可以不斷滿足大眾碎片化的閱讀需求,還可以有效拓展電視媒體的發(fā)展空間。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過程中,不應局限于簡單地為大眾羅列新聞事實,也不應局限于就事論事,而應在對新聞事件來龍去脈予以闡明的基礎上,注重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新聞評論作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點睛之筆,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當前碎片化閱讀時代背景下,大眾更偏好平民化的語言表達,簡明扼要的語言更有助于提升新聞報道的效果。為此,在電視新聞深度報道中,新聞工作者應緊扣新聞事件,與如今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相結合,恰到好處地發(fā)表相關評論,以此剖析新聞事件所反映的問題,進一步使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如此一來,不僅有助于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還可進一步彰顯電視媒體的責任擔當[8]。
融媒體時代,以電視媒體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但即便如此,電視媒體在新聞媒體行業(yè)仍具備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長期以來,深度報道一直是電視媒體的一大優(yōu)勢,而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有必要進行創(chuàng)新,在媒體融合、應用先進技術等方面不斷尋求突破,同時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積極參與新聞媒體行業(yè)競爭,努力轉型和升級,進一步拓展自身發(fā)展空間,推動電視媒體有序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