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東
(甘肅省洮河生態(tài)建設管護中心,甘肅 卓尼 747600)
甘肅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以下簡稱洮河保護區(qū))共有圓柏林8 771 hm2,主要樹種有祁連圓柏、大果圓柏等。該保護區(qū)屬于典型的高原大陸性季風氣候,地處甘南高原的東北邊緣,全年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80 mm,集中在6—8月,降水較少且分布不均。因此,在保護區(qū)圓柏人工造林工作中,采用抗旱造林技術是保證造林質量的重要措施。
圓柏育苗方式主要有扦插、播種兩類。扦插育苗雖然能縮短育苗周期,但對育苗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需要搭建暖棚、選擇合適的育苗容器、配制營養(yǎng)基質,育苗成本高,不適合大規(guī)模人工造林。因此,洮河保護區(qū)通常選擇播種育苗的方式開展圓柏抗旱造林工作。工作人員先將采集到的圓柏種子進行初步篩選,剔除干癟、殘缺或存在其他質量問題的種子,對剩余符合播種要求的種子再做進一步處理。由于圓柏種子質地堅硬,休眠期較長,自然萌發(fā)難度較大、發(fā)芽率較低,因此,造林人員需要在10月對圓柏種子進行浸種處理,以提高種子活性。通常,選擇0.4%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浸泡24 h后將圓柏種子撈出,瀝干水分后,放入準備好的干凈細河沙中。種子與河沙按照質量比1∶10的比例混合,輕輕攪拌,混合均勻后倒入容器中,埋藏在地窖內。為了提高種子處理效果,要求地窖內溫度維持在15 ℃左右,并保證地窖內通風條件良好,不得有光照。經過6個月的貯藏催芽后即可播種[1]。
造林人員需要在種子處理期間,選擇一塊平整、土層深厚的地塊作為苗床。為了方便育苗期的環(huán)境管理,在苗床上方搭建鋼結構大棚。苗床底部攤鋪一層厚度約為10 cm的基肥,以滿足樹苗生長的養(yǎng)分需求。基肥由牲畜糞便、珍珠巖、泥炭按照質量比1∶3∶6的比例混合制成。撒施基肥后,使用代森錳鋅1 000倍液進行苗床消毒,以降低圓柏樹苗感染病蟲害的概率。
造林人員準備好苗床后,于4月下旬氣溫回暖后開始播種。將貯藏在地窖中的圓柏種子取出,均勻地將種子與河沙的混合物撒施在苗床上。選擇一個細篩子,將沙壤過篩后的細土均勻撒施在種子上方,厚度約為1 cm。之后用噴壺灑水,保證土壤濕潤。播種后15~20 d即可出苗,最遲25 d苗木出全。
1.4.1 定期消毒。新長出的圓柏幼苗比較脆弱,為了保證幼苗存活和茁壯生長,造林人員需要重點做好幼苗管護工作。環(huán)境消毒是幼苗管護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除了使用代森錳鋅對苗床土壤進行消毒外,造林人員還應選擇50%高錳酸鉀溶液對苗床周邊環(huán)境進行消毒,切斷病蟲害的傳播途徑。如果苗床周邊沒有其他園地,或者苗床之前未發(fā)生過病蟲害,則每10~15 d消毒一次即可。如果苗床周邊有梨園,或者苗床之前培育過檜柏、側柏等樹苗,則需要每7 d消毒一次。為了提高消毒效果,避免病菌、害蟲產生抗藥性,造林人員需要輪換使用代森錳鋅、高錳酸鉀等藥劑,育苗期的整個消毒周期維持在40~50 d,通常在樹苗有較強抗性后結束消毒工作。
1.4.2 溫濕度管理。為了提高圓柏樹苗的培育質量,除了在苗床上修建大棚外,造林人員還要對大棚內的溫濕度進行靈活調控,為圓柏幼苗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圓柏苗期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5~28 ℃、濕度為60%~80%。造林人員可在大棚內安裝溫濕度監(jiān)控一體化設備,既可以實時監(jiān)測當前的溫度、濕度,還能利用微灌設備、通風設備調節(jié)溫度、濕度,從而保證大棚內溫濕度始終維持在適宜的范圍。在夏季的7月和8月,大棚內溫度要比室外高10~20 ℃,為了避免高溫灼傷樹苗,應當架設遮陽網(wǎng)。同時,夏季高溫環(huán)境下樹苗的蒸騰作用比較旺盛,若大棚內濕度較高,則需要及時通風。除此之外,造林人員還要密切關注苗床土壤濕度,定期澆水,滿足樹苗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在圓柏幼苗出齊以后,按照“小水量、高頻率”的模式進行灌溉;隨著樹苗逐漸長大,灌溉頻率要適當降低[2]。
1.4.3 肥料管理。圓柏樹苗生長期對土壤養(yǎng)分的需求量較高,尤其是氮、磷兩種元素,供應不足會導致樹苗生長緩慢。造林人員不僅要在播種時施足基肥,還要在幼苗出全后追肥,追肥量和施肥頻率根據(jù)苗床的立地條件決定,如果苗床土層深厚或前期基肥充足,可適當減少追肥次數(shù),反之則要適當增加追肥次數(shù)。在樹苗生長初期,造林人員可用0.5%尿素溶液葉面施肥,每7 d施肥一次,連續(xù)施肥兩三次,可以促進圓柏樹苗葉片的生長;在樹苗生長后期,除了繼續(xù)噴施0.5%尿素外,還要額外加入0.3%磷酸二氫鉀,施用方法與尿素相同;等到圓柏樹苗進入木質化階段,則停止施肥,以促進苗木正常進行木質化生長。
圓柏造林地的坡度要控制在30°以內。造林人員應盡量在坡地的向陽面挑選裸露地塊栽種圓柏樹苗,優(yōu)先考慮土層較厚、坡度較緩的地方,為樹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從調查情況來看,洮河保護區(qū)的圓柏林大多分布在土壤墑情較差的山區(qū),加上氣候干旱、土壤水分較少,導致樹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偏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造林人員需要提前一個生長季節(jié)對造林地進行必要的整理,對比較陡的山坡進行整平改造,使其成為水平階梯,同時就地取材,在水平階梯的邊緣處壘砌石墻,起到擋土效果。對造林地進行整理,不僅可以保證土層深厚,留住養(yǎng)分、水分,還能起到阻滯坡面流水的作用,對解決山坡水土流失問題也有一定效果[3]。
在圓柏抗旱造林中,種植方式是否合理是決定樹苗移栽后能否順利成活的主要因素。由于甘肅省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雨水較少且集中在夏季,因此,要想保證樹苗移栽后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就要求每個樹坑至少有4~6 m2的集水面積。如果圓柏栽種在陡峭、土壤貧瘠的山坡,則要求集水面積不得低于10 m2。這樣無論是大氣降水還是坡面流水,都能夠匯集起來,并下滲到坡面深處的土壤中,提高蓄水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圓柏樹苗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移栽時間也是圓柏抗旱造林中必須關注的技術要點。造林人員通常選擇早春時節(jié),即土壤開始解凍、日均氣溫在0 ℃以上時開始造林,此時土層開始解凍,土壤水分含量有所提升,圓柏樹苗移栽后不需要澆灌即可滿足樹苗的水分需求。此外,圓柏樹苗的大小不同,造林人員采取的樹苗栽種方法也存在差異。如果移栽的是直徑超過3 cm、高度超過80 cm的大苗,就需要單株造林;如果移栽的是直徑不足3 cm、高度未達到80 cm的小苗,則可以每兩株作為一叢。移栽時樹苗株間距控制在50 cm左右,行間距控制在2.0~2.5 m。
甘肅省氣候干旱,圓柏樹苗移栽后造林人員必須加強撫育管理,提高其抗旱能力,保證樹苗順利成活、茁壯生長。第一,圓柏樹苗移栽后,造林人員要使用塑料薄膜或作物秸稈,對樹盤、壟溝等進行覆蓋,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使樹根能夠順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提高樹苗的成活率。第二,待圓柏樹苗穩(wěn)定扎根后,造林人員應選擇合適時機對圓柏進行整形修剪,控制植株的生長量,剪除枯萎、孱弱的樹枝,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降低水分蒸騰速率,在干旱氣候下降低圓柏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減輕樹木根系的壓力。第三,如果條件允許,造林人員還要采取葉面噴灑植物防蒸發(fā)劑的方式,進一步降低圓柏植株樹葉的水分蒸騰速率[4]。第四,如果遇到連續(xù)高溫干旱天氣,造林人員觀察發(fā)現(xiàn)有部分圓柏樹木出現(xiàn)葉片萎蔫現(xiàn)象時,應選擇在每天清晨或傍晚,采取葉片噴霧方式緩解干旱,并在此基礎上配合進行根部灌溉,使出現(xiàn)萎蔫的圓柏樹木重新恢復正常,降低因為干旱而發(fā)生整株死亡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灌溉作業(yè)要盡量避開中午及午后的高溫時段。
圓柏常見的病害主要有梨銹病、圓柏葉枯病等。對于圓柏梨銹病,可采取多種措施綜合防治。造林人員前期選建圓柏育苗地時,應盡量遠離梨園;如果育苗地周邊同時種植了檜柏、龍柏等樹木,則需要定期噴灑殺菌農藥,減少侵染源;開春以后,通過深翻土地、陽光暴曬、噴灑農藥等方式,殺滅土壤中的越冬蟲卵;春季檢查圓柏樹苗,如果有病枝、弱枝,要及時剪除,并在切口處涂刷5°Bé石硫合劑,防止切口感染。此外,在春夏兩季,造林人員要重點加強對圓柏樹苗的觀察,如果發(fā)現(xiàn)圓柏感染了梨銹病,應及時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治理。如果造林人員在圓柏葉片上發(fā)現(xiàn)冬孢子角,應立即噴灑20%三唑酮乳油1 800倍液,每14 d用藥一次,連續(xù)用藥2次,即可控制梨銹??;如果控制效果不理想,則繼續(xù)追加20%氟硅唑咪鮮胺1 000倍液,與20%三唑酮乳油交叉使用,可獲得理想的防治效果[5]。
對于圓柏葉枯病,可通過減少侵染源、加強撫育管理等措施進行防治。造林人員要在每年秋季注意清理圓柏林內的落葉,并及時剪除老弱病樹枝,樹枝剪口應涂刷油漆,防止感染;注意加強水肥管理,尤其是新移栽的圓柏樹苗,應當增施有機肥以滿足其養(yǎng)分需求,增強其抗病性;對于圓柏林內已經發(fā)病的樹木,則需要盡快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治療,通常選擇1%等量式波爾多液或80%代森銨1 000倍液噴霧治療,每7 d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兩三次,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圓柏常見的蟲害主要有雙條杉天牛、柏膚小蠹等。雙條杉天牛是一種主要危害圓柏、側柏等柏科植物的鉆蛀性害蟲。對于雙條杉天牛,造林人員應重點加強前期的預防。第一,加強圓柏的撫育管理,栽種圓柏樹苗時注意深挖松土,保證基肥充足,以增強樹勢,提高其對蟲害的抵抗能力。第二,入冬后進行疏伐,將衰弱、有蟲蛀痕跡的樹枝伐除,不僅可以從源頭上消除蟲害,還能保證林分疏密適宜,提高透光效果和通風效果,增強圓柏對蟲害的抵抗力。第三,冬季越冬幼蟲在圓柏的樹枝內打洞休眠,造林人員可通過人工捕捉的方式,在有蟲蛀痕跡的地方使用小刀割開樹皮,將幼蟲取出殺死。此外,如果春季、夏季蟲害發(fā)生比較嚴重,造林人員應首先考慮物理防治措施,如利用雙條杉天牛成蟲的趨光性,在林間放置黑光燈,通過誘捕方式降低害蟲數(shù)量;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在林間放養(yǎng)雙條杉天牛的一些天敵生物,如腫腿蜂、紅頭繭蜂等,能夠有效殺滅雙條杉天牛的幼蟲和蛹。對于雙條杉天牛的成蟲,造林人員可采用化學藥劑治理,通常選用6%敵敵畏200倍液、50%甲基氧化樂果乳劑800倍液等進行噴霧治理,每7 d噴灑2次,盡量選擇在害蟲活動能力較差的清晨噴灑,可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治蟲效果。
柏膚小蠹是一種主要危害圓柏樹干、樹枝的害蟲。與雙條杉天牛一樣,對于柏膚小蠹的防治也必須將重點放在預防上。第一,造林人員要定期灌溉和施肥,增強樹勢,提高圓柏的抗蟲能力;及時剪除可能攜帶蟲卵或幼蟲的枯枝,預防蟲害的發(fā)生。第二,由于柏膚小蠹具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因此治蟲工作要盡早開展。在每年5月初柏膚小蠹成蟲羽化時,造林人員可在圓柏林附近堆積直徑超過3 cm的新鮮柏樹枝,吸引羽化成蟲,再集中殺滅成蟲;也可以在圓柏林內放養(yǎng)管氏腫腿蜂捕食柏膚小蠹,達到治蟲效果;或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成蟲危害較為嚴重時,在圓柏林內噴灑2.5%溴氰菊酯1 500倍液進行防治,每7 d噴灑一次,連續(xù)用藥3次即可取得理想的治蟲效果。
圓柏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藥用價值和園林綠化價值,在甘肅省部分山區(qū)、自然保護區(qū)均有大量種植。受甘肅省氣候條件的影響,旱地造林是比較常用的一種圓柏造林技術。要想提高圓柏造林效果、保證圓柏茁壯生長,造林人員必須熟練掌握種子處理、苗床整理、苗期管理、病蟲害防治等一系列技術要點,從而切實提高圓柏林的整體質量,提高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發(fā)揮圓柏的多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