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美
ICT是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ICT教育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進行的教育。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數(shù)字信息技術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撐和推進作用。2022年9月9日上午10時,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中,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數(shù)字化轉型也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聯(lián)合國教育峰會也把數(shù)字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議題。
20世紀80年代,由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和CM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等計算機輔助學習系統(tǒng)被導入到教育中,20世紀90年代以后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被廣泛普及,外語教育的方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高速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利用網(wǎng)絡和計算機等輔助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正在盛行。2000年起,移動設備、電子教科書、游戲、社交軟件、應用程序、小程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線上教育等ICT的教育和學習方法被高校課堂廣泛使用。由于利用ICT不僅可以支持教師和學生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交流學習,還可以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等,因此在外語教育中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本研究對信息通信技術的分類參考了美國新媒體聯(lián)盟(New Media Consortium)在2011—2013年的“Horizon Report”中提出的預測期間?!邦A測期間”是指各種技術的主流期間,包括“短期12個月內、中期2—3年內、長期3年以上”。以此為參考,列舉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代表性信息通信技術,并分為移動設備及其應用程序、電子書、SNS、識別技術、游戲、學習分析、在線教育等類別進行研究。
移動設備在此主要指移動電話、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這些終端的特點是在移動中可以使用因特網(wǎng)。應用軟件(application software)這里特別是指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可以使用的軟件。大學外語課堂中,國內課堂大多數(shù)使用智能手機,而國外課堂也有使用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傾向。這些移動設備及其應用主要是用于輔助教育和學習。例如,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及地區(qū)利用iTunes U和Second Life進行日語、英語、中文等輔助學習。三枝(2010)使用iPhone SDK開發(fā)了支持中文學習的應用程序,在課堂上進行了應用,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肯定[1]。另外,還有利用ICT輔助大學生的外語學習的事例,如開發(fā)了面向手機的學習輔助LMS的學習應用程序,并使用該應用程序進行了評價實驗;利用iOS和Android對應的英語學習用的原創(chuàng)播客(podcast)發(fā)送到學生的手機,進行了實驗授課;開發(fā)并應用了具有復述練習、語音播放比較、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等功能的用于進行外語的影子跟讀的Module模塊和iOS應用程序等。
在維基百科上,電子書狹義上僅指下載數(shù)字化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訊息內容的集存儲和顯示終端于一體的手持閱讀器,但廣義上可以指使用電子書閱讀器、手機、智能手機、計算機等儲存的包括電子教科書、電子詞典等電子出版物在內的數(shù)字內容。
作為硬件的電子詞典,如CASIO等,在日本被廣泛使用。與以往的紙質版本的厚厚的詞典相比,電子詞典重量輕,具有檢索、語音和手寫輸入等功能,對外語學習有幫助。此外,通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的應用程序閱讀的電子書在這幾年里正在急劇增加。關于電子出版物的軟件,常見的有外語教材、參考書、電子詞典、文學著作、考試資格等電子書。西班牙大學通過電子圖書館創(chuàng)設一種虛擬環(huán)境調動學生有效外語閱讀[2]。
2000年以后,在國內,提供交流服務等的微信和QQ、提供視頻共享服務的抖音和B站、提供虛擬空間服務的微博和QQ空間等迅速發(fā)展,利用這些社交軟件和社交平臺輔助外語教育的情況屢見不鮮。國外則是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平臺、YouTube和GYAO等的視頻網(wǎng)站、以及提供虛擬空間服務的Second Life、Meet-Me等多種社交網(wǎng)絡服務經(jīng)常被用于高校外語教學中。另外,國內外也啟動了MOOC(慕課)大學學習平臺。例如,從2014年開始,JMOOC(日本開放在線教育推進協(xié)議會)運營的OUJ MOOC利用Facebook在網(wǎng)上公開了免費的大學課程。據(jù)推測,隨著這樣的實踐的進行,在交流不可或缺的外語教育中,今后利用社交軟件和社交平臺進行的多語言和跨文化等的交流學習會變多。
識別技術包含語音識別技術、平板計算、基于手勢的計算等。關于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的普及,2000年以后識別技術在外語教育中的實踐增加了。例如,檢測發(fā)音錯誤和單詞錯漏的系統(tǒng)、能夠進行視頻配音和語音識別的英語學習系統(tǒng)、能夠進行語音識別評價的CALL系統(tǒng)(Schwartz Alan等2009)[3]、基于語音識別功能的翻譯朗讀軟件的應用程序等都被應用于高校外語教育中,使用語音識別應用程序進行外語發(fā)音練習,將學生的發(fā)聲錄音通過聲音識別自動文本化的外語會話訓練等。
最近隨著真實模擬、多人同時參加和現(xiàn)實替代等游戲的流行,利用虛擬游戲來進行外語教育和學習的例子也越來越多。例如,為了培養(yǎng)多語言運用能力的多語言詞匯而開發(fā)的輔助中文和韓語的學習的紙牌和便攜式游戲機的教材,利用任天堂DS進行自律學習,輔助外語學習的迷宮游戲等。
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是指為了理解學習情況和學習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和改善,測量、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方法。特別是,隨著支持在線學習的學習通、LMS、e產品組合、MOOC等的利用和普及,學習分析利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教授學習過程的闡明和學習效果的測定,在教學改革中是一個重要的測量和輔助工具[4]。
在線教育的特點是可以在網(wǎng)上學習。較有代表性的在線教育平臺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MIT OCW(Open Courseware),MOOC等。
另外,關于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在線教育,除了學習輔助系統(tǒng)以外,還可以看到利用電視會議系統(tǒng)的研究。例如,法語學習程序FR2003——利用電視會議系統(tǒng)和Web CT的遠程授課(田中等人2003)[5]、活用超鏡(Hyper Mirror)的第二語言學習——通過對電視會議系統(tǒng)進行改進,虛擬演播室的遠隔對話,提高跨文化間交流能力的嘗試等。
ICT用于外語教育,有利也有弊。例如,移動設備重量輕、可移動、可擴展,可以用于移動學習和協(xié)調學習等,但由于電量的限制,使用時間也有限,仍然存在管理和高成本等問題;電子書輕量、可移動使用、檢索方便,但存在高成本、低普及率、著作權問題;社交軟件和平臺具有信息共享、快速反饋等特點,但面臨個人信息處理、規(guī)范化困難等挑戰(zhàn);應用程序方面,各OS對應的App開發(fā)周期短、低成本、內容豐富,但對多媒體等設備依賴性高、通用性低;另外,在線教育可重復播放、大規(guī)模使用,可預知翻轉課堂和協(xié)調學習等的新嘗試今后會增加,但是存在著作權、單位的認定、規(guī)范化等問題。
1.提高理解度和學習效率
在課堂上也可以使用影像和聲音等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活用這些功能,課程可以更為容易理解,更能引起大學生興趣和關注,其結果可以說是達到促進大學生的理解和應用的效果。
2.可以進行個性化學習
ICT教育的導入,能夠訂制更符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的學習內容。例如,使用學習分析技術,不僅可以在解題后評分,還可以重新出題并復習自己弄錯的問題。另外,老師可以使用學習記錄和成績來進行之后的指導。而且,通過活用網(wǎng)絡,可以更深入地調查自己有疑問的地方,也可以使用電腦調查自己需要的資料和作品,進一步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3.學習時間和空間不受限制
ICT教育的好處是,能夠進行遠程授課。例如,通過把信息終端帶回家,在家里可以有效地學習。因此,對無法到校的或者外籍學生等需要特別照顧的大學生也能進行教學。規(guī)模較小的學校也可以與其他學校進行聯(lián)合授課。有的住院或隔離中的大學生也可以使用電視會議系統(tǒng)上課。
4.提高教學管理效率
在學校需要手寫的文件很多,過多的手寫文件是教師的負擔。例如,如果學生的出勤、成績、保健信息等被分開管理的話,在制作成績單的時候需要分別過賬,既費時又容易弄錯。但是,數(shù)字化集中管理這些信息可以減少過賬的麻煩。此外,將數(shù)據(jù)一體化也能減少浪費,教師之間也能共享信息,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等。
5.提高信息技術應用素養(yǎng)
在AI等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活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異常重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語人才應當更為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學習信息技術并應用信息技術處理社會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實現(xiàn)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等多元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全面開花。
1.文字創(chuàng)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下降的可能性
通過利用ICT,可以快速查找有疑問的地方,無需個人長時間思考。由于網(wǎng)絡較多參考資料,所以會增加學生抄襲的機會。因此,自主思考的能力與文字創(chuàng)作能力有降低的可能性。如何在ICT教育中提高判斷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增加文字創(chuàng)作的機會等是有待思考的問題。
2.有信息技術濫用的風險性
ICT教育有時會使用網(wǎng)絡,但互聯(lián)網(wǎng)不一定只有高質量的信息。這會讓大學生看到一些不合適的信息。大學生接觸到這些有害的信息,會有被卷入糾紛的可能性。
3.導入和運用需要成本
為了推進ICT教育,需要確保一定的資金以配備課堂上使用的電腦、外圍設備、學習用的軟件、教務中使用的電腦和外圍設備等很多硬件。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和校內LAN等,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完善也是必要的。特別是開發(fā)適用于跨文化交際的虛擬仿真系統(tǒng)需要高額預算。
4.維護管理較繁瑣
在學校進行ICT教育中,對個人信息保護和計算機病毒的應對等安全性非常重要,需要制定維護管理的規(guī)則。此外,導入信息機器后,為了防止突發(fā)的故障,每天的維護也是必要的,對學校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為了應對這些,不僅僅是教師,與外部的專業(yè)人員等的合作也是必要的。
5.教師的技能和通信環(huán)境差距大
ICT通訊和使用環(huán)境的狀況以及教師的指導力根據(jù)地域有很大的差異,導致部分的大學生不能接受到最新的信息化外語教育。
由于ICT技術的應用仍存在以上的問題,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將是今后面臨的課題。筆者認為今后可以從以下方面改善大學外語教育中的ICT教育。
明確我國高校導入ICT進行外語教育的目的,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在教育中使用ICT,而不應在外語教育中無目的地濫用ICT做一些與教學無關的或者是違規(guī)犯法的傷害國家利益的事情。融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正確應用ICT進行國際傳播,提高學生判斷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增加文字創(chuàng)作的機會,以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完善ICT教育的環(huán)境,引進ICT支援員等。ICT支持人員可以輔助教師的ICT教學,能夠提供ICT教育導入計劃的建議,進行ICT的授課的技術支持、機器和網(wǎng)絡的糾紛應對等的技術支援等。但是,由于有許多高校對于ICT支援員的業(yè)務內容和技能還沒有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導入ICT支援員的高校需要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來培養(yǎng)和確保一定數(shù)量的ICT支援員。
在外語教育中應用ICT,需要教師本身具備較強的ICT應用能力。為了提高教師的ICT應用能力和指導能力,可以定期舉行信息技術培訓和研修等。有效導入正確利用信息化技術的方法,事先學習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成功事例是非常重要的。提前了解課題的解決方法和有效的措施等,也會提高導入ICT教育的成功率。
由于國內大部分的高校使用的ICT硬件與軟件最初都不是面向外語教育而開發(fā)的,外語教師可以與信息技術相關企業(yè)或單位合作,共同開發(fā)更加適用于大學外語教育的ICT硬件與軟件,特別是開發(fā)出更多符合大部分高校購買力的跨文化交際虛擬教育系統(tǒng)。另外,能夠用于培養(yǎng)學生國際傳播能力的平臺較少,可以考慮開放一些合法的平臺給予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國際上講中國故事,傳播一個更加可愛、可敬和強大的中國形象。
由于信息化技術不斷地發(fā)展,迫切需要外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具備復合型能力和多元化技術。國內外高校的外語教育都在積極應用各種ICT輔助教學和學習,ICT教育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外語的理解度和學習效率,有助于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風格,但由于仍然存在ICT教育的目的不明確、制度不夠完善以及外語專用的ICT開發(fā)力度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改善這些問題,并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新的ICT為外語教學所用,將是基于ICT的外語教育新的發(fā)展課題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