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戲源于一段帝王的愛情故事?!稘h書》中記載: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漢武帝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在路邊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李少翁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李夫人裊娜的身影在幕圍后面徐徐舞動,漢武帝頓時淚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姍姍起來?!边@就是有關皮影戲的最早記載。
宋代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皮影戲的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采說加以緣飾,做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zhàn)爭之像焉?!?/p>
清末民初,中國的皮影藝術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yè),數(shù)代相傳,能人輩出。無論從影人造型制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王府、豪門旺族、鄉(xiāng)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yǎng)影班為榮。在民間鄉(xiāng)村城鎮(zhèn),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比比皆是。一鄉(xiāng)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jié)、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xù)?。┮ㄏ_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xiàn)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摘自《解放日報》 陳俊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