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交媒體時代的倦怠感

      2022-02-18 02:44:24黃可可
      視聽 2022年1期
      關鍵詞:社交微信用戶

      黃可可

      社交媒體自誕生之初便迅速受到用戶的青睞。隨著社交媒體功能的增多,在享受了移動互聯(lián)網浪潮帶來的紅利之后,許多用戶開始面臨功能冗余、信息過載的問題。社交媒體越來越強的娛樂性和游戲性給人們提供了虛擬的充實感和幸福感,但也逐漸導致人的異化①。微信朋友圈的存在最開始滿足了很多人自我表達的欲望和自我認同的需求。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朋友圈的泛化,虛擬的熱鬧環(huán)境和虛擬程度的自我滿足讓很多人產生了倦怠感。從最開始因朋友圈小紅點亮起時產生的興奮,到閑雜朋友圈中互相視而不見的冷漠相對,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降低了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他們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或者基本不在朋友圈發(fā)布新的消息,甚至關閉朋友圈功能。這些跡象都在表明,人們對于社交媒體的倦怠感正不斷加深。

      一、社交媒體倦怠的含義

      社交媒體倦怠又被稱為社交媒體疲勞。學界目前對于社交媒體倦怠的定義主要有三種。有的學者是從行為層面下定義,如張艷豐等人認為,“越來越多的用戶表示正在逐漸減少,甚至放棄社交媒體的使用,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社交媒體倦怠’。”②有的學者從心理層面下定義,如德爾(Dhir)等人將其定義為“社交媒介使用者因在不同平臺的參與過程中,經受到各種技術的、信息的、交流的過載,從而產生的精疲力竭的感受”③。也有一些學者采用兩者混合的定義,認為社交媒體倦怠既包括行為層面也包括心理層面。如季忠洋等人將其定義為在使用社交媒體時心理層面出現(xiàn)疲倦感、放棄感,在情感層面產生了憂慮、恐懼、郁悶、無聊、生氣、煩擾、疲憊等負面情緒,在行為層面呈現(xiàn)不持續(xù)、克制、限制甚至停止使用的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潛水、屏蔽、忽略、退出等④。本文采用兩者混合的定義,從心理和行為雙重層面對社交媒體倦怠的成因、影響以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

      二、社交媒體倦怠的成因

      (一)連接過載:私人領域公共化

      社交媒體增加了人與人連接的廣度。不間斷的連接在延伸人的社會關系的同時,也將更多關系與社會壓力傳遞給人。當連接到達一定限度后,它對用戶的意義可能就會減弱,甚至走向反面⑤。無論是人與人的過度連接,還是人與內容、人與服務的過度連接,從表面上看似乎都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和擴展空間。但從另一角度上看,越來越難以承受的“連接之重”對用戶的私人時間和空間造成嚴重擠壓。連接過載包括信息過載和社交過載兩方面。在信息過載方面,隨著微信朋友圈的泛化,用戶的微信好友人數(shù)增多,朋友圈信息也隨之越來越多。微商信息和不熟之人的信息占據(jù)朋友圈頁面,加上各大品牌企業(yè)的信息流廣告越來越多,用戶篩選高質量信息的時間成本提高。這就形成一種信息過載的狀態(tài),并增加了用戶的操作負荷。在社交過載方面,微信不再是最初依附于現(xiàn)實熟絡基礎上的“強關系連接”。隨著微信功能的不斷迭代發(fā)展和朋友圈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朋友圈逐漸泛化為“弱關系連接”平臺?;ヂ?lián)網的發(fā)展使得“連接”不再受限于時空,因此人們連接的節(jié)點比從前要多得多。當這個數(shù)量到達一定的界限,社交負擔的壓力便會接踵而至。不管是強關系連接還是弱關系連接,都需要耗費用戶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維護。而當代人的時間已經被工作占據(jù)得足夠多,他們在身體疲憊的狀況下還要承受高強度社交帶來的心理疲憊感。隨著社交平臺的泛濫,個體的私人空間和時間受到擠壓,人們獨處的時間在不斷減少。這就意味著人們進行社會性表演的時間在被迫增多,社交媒體倦怠自然產生。

      (二)濾鏡文化:印象管理的負擔

      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擬劇論”認為,人生的舞臺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是讓觀眾看到并從中獲取意義的表演場合,后臺是為前臺表演做準備,把不想被他人和社會看到的形象進行隱匿的場合。社交媒體平臺上存在著“品位表演”現(xiàn)象,通過填寫平臺資料構筑起的“烏托邦”充滿了諷刺意味。在亦真亦假之間,存在于個人的真正品位與展示出的品位之間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⑥。人們的種種行為都在扮演著自我的各種社會角色。在社交媒體無孔不入的當下,這種表演的程度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加深,使得人們不再輕易在朋友圈發(fā)布信息,且時刻處在表演和自我審查之中。人們反復修飾自己發(fā)出去的每一段話和每一張圖,不敢輕易地點擊微信推文的“在看”標簽。當然,用戶對自我輸出內容的審查也從側面體現(xiàn)著人們渴望建立更優(yōu)質連接的想法。人們試圖通過美化后的內容來打造一個理想自我的人設,從而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在這種時刻自我審查的心理之下,人們難免感到倦怠。

      (三)信息多元:社會比較的焦慮

      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更能輕易了解到更多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在社交媒體的平臺廣場上,多樣的連接為個體的自我認知提供了多種參照物。但與此同時,這種多樣化的他人狀態(tài)也會給個體帶來自我認知的迷茫和矛盾。學者黃羽茜通過對國外文獻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除了個性特征、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等因素外,在社交媒體這個特殊媒介環(huán)境下,印象管理、關系強度、平臺屬性、社交媒體、使用動機等因素也對社會比較過程產生顯著影響⑦。人們會不可避免地將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而社交平臺如朋友圈里的內容一般都是經過用戶精心挑選的,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積極美好生活”的一面。當個體和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人進行比較時,他們可能會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加上當代部分青年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內容會使得他們產生知識焦慮、自卑和抑郁的情緒,甚至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

      (四)隱私安全:邊界模糊的困擾

      隱私安全也是社交媒體誕生以來一直被討論的問題。學者申琦對微信使用中大學生的隱私關注、自我表露和隱私保護行為三者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表明用戶的隱私關注對自我表露呈負向顯著影響⑧。隨著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社交媒體洞悉用戶需求喜好的能力越來越高。用戶在社交媒體平臺使用的數(shù)據(jù)都被用來進行用戶畫像的描繪,而數(shù)據(jù)痕跡使得用戶的隱私安全逐漸受到威脅。幾乎所有的社交平臺都需要個人信息的注冊,算法App的蓬勃發(fā)展更是加劇了用戶對隱私安全的擔憂。用戶似乎進入了“全景監(jiān)獄”時代,其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邊界被不斷模糊。近年來頻發(fā)的隱私信息侵權案例也在不斷強化著人們對隱私信息保護的意識。一部分人之所以減少或者停止使用社交媒體,也是出于對個人隱私泄露的擔憂。

      (五)群體性孤獨:偽集體的歡騰

      雪莉·特克爾在其著作《群體性孤獨》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上,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fā)消息。所有這些現(xiàn)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⑨。社交媒體的使用看似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使人們可以輕易地在網絡上和他人進行連接。正是這種便利,使得一些個體陷入雪莉·特克爾所說的“群體性孤獨”之中。人們看似處于各種各樣的連接中,如社交媒體上各種各樣的群聊,但仍然有一些人會感到孤獨,甚至這種孤獨感會因其身處群體中而愈發(fā)強烈。人際關系的連接非常便捷,有時候只需要一秒鐘的掃碼時間,兩個陌生人就可以成為好友。但是人際關系的實質卻在萎縮。隨著社會關系網的不斷擴大,今天的人們通過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實現(xiàn)“面對面”的連接。這種在線社交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社交的同時,也在使我們越發(fā)遠離客觀真實的世界,阻斷了我們親密真實關系的建立,由此加強和深化了人的孤獨體驗。用戶為了擺脫這種孤獨而選擇遠離社交媒體的熱鬧廣場,進而轉入線下真實的人際聯(lián)系互動。

      三、社交媒體倦怠的影響

      (一)擺脫時間綁架,審慎面對信息

      社交媒體倦怠促使用戶精簡信息源,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過濾機制,同時對公開信息保持審慎態(tài)度,轉而進入小眾私密圈層社交,從“廣場集會”回歸“客廳沙龍”。這不僅有利于推動更高質量的公共意見的形成,同時也對用戶本身的信息攝入有著良性影響,最終可形成高質量信息循環(huán)輸入和輸出的社會信息系統(tǒng)閉環(huán)。用戶開始有意識地擺脫社交媒體對時間的綁架,使高質量信息篩選成本降低,同時使自身的隱私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另外,用戶對自己生活的把控、時間管理和情緒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他們不再沉浸于社交媒體之中,不再尋找虛無的滿足。

      (二)回歸真實世界,提高社交質量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社交媒體的初衷和本質是滿足人與人的社交,為人們的連接創(chuàng)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平臺,最終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但隨著社交媒體對生活占據(jù)程度的加深,人們的線下交流時間逐漸減少,人們也逐漸失去面對面交流時的真誠與親切。同時,由于社交媒體關系數(shù)量過多,為了維護這些關系,人們往往不得不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回應他人的需求,從而產生疲憊感。社交媒體倦怠的產生促使用戶開始審視自己的人際交流方式。他們逐漸增加線下交流的時間,減少網絡無效社交,更加專注于深度連接的建立,從而擁有更高質量的親密關系。

      (三)社交平臺和商業(yè)模式的變革

      社交媒體倦怠不僅改變著用戶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同時也對社交媒體產品行業(yè)以及商業(yè)模式的變革有著深遠的影響。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會倒逼社交平臺進行技術上的完善,促使其通過技術本身來規(guī)避因技術帶來的信息泄露等隱私安全問題。同時,社交平臺的推送機制也會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這就要求推送機制必須真正洞察用戶的需求,在技術和用戶之間找到最合適的“度”來進行更加精準的信息定制推送,從而獲取用戶好感,提高用戶的留存率和活躍率。另外,線下社交的興起會促進咖啡店、書店、電影院等實體經濟的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也許會引發(fā)商業(yè)模式的變革。

      四、如何應對社交媒體倦怠

      (一)用戶:精簡信息源,建立“反連接”意識

      在這種過度的“連接”中,個體該如何自處,是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面對人與人之間過度連接帶來的社交倦怠,人們可以更加靈活地控制自己的“閉合程度”,適當保留屬于自己的獨處空間,建立一定的“反連接”意識和能力,并適當遠離一定的線上和線下“連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遠離的“度”要控制得當。我們不必完全脫離社交媒體,畢竟社交媒體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我們只需要找到和社交媒體相處的最佳方式,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更合理的時間分配和自我審查,避免成為社交媒體的奴隸。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調整親密關系的相處方式,避免沉溺于社交媒體中而喪失最原本的自己。

      (二)社交媒體平臺:以用戶需求為本,更新產品設計

      當連接“過度”,用戶就會有減少連接的趨勢,而用戶的這一趨勢也會倒逼企業(yè)對產品功能進行更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社交媒體面臨的將是如何讓社交倦怠的用戶回歸的問題。社交媒體平臺應該不斷深入洞察用戶的實際需求,更新社交產品的設計,以更加精準的思維為用戶提供更加人性化、內容更加“精簡”的社交平臺。這一點從微信公眾號點贊功能的恢復中可見一斑。相比于“在看”,“點贊”的互動壓力會小很多。也就是說,用戶可以減少“連接”,因為微信好友并不會看到用戶欣賞的內容?!包c贊”是用戶對文章內容的一種輕量化的態(tài)度表達。點贊用戶不用擔心其點贊的行為被其他好友發(fā)現(xiàn),同時也能自由地表達自己對文章價值或者作者的肯定。這是微信自身社交導向(增加連接)和用戶需求(減少連接)妥協(xié)的結果。正如彭蘭教授所言,在用戶面臨著連接重負的情況下,在未來的產品創(chuàng)新中,少連接、弱連接可能會成為新的市場賣點⑩。

      技術總是和社會相互形塑。社交媒體的發(fā)展賦予我們連接的可能,但過載的狀態(tài)也讓我們感到厭倦和疲憊。用戶應該更好地處理自身與社交媒體的關系,努力讓社交媒體成為自身的助力而非羈絆。社交媒體倦怠的緩解不僅僅依靠用戶自身,還依賴于技術平臺、社交產品方對社交媒體產品的不斷優(yōu)化。社交媒體倦怠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許會成為社交媒體發(fā)展的轉折點。未來的社交產品會著力于克服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不斷洞悉用戶的真實需求,給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從而提高社交媒體平臺的用戶黏性,挽回失去的用戶。

      注釋:

      ①吳向華.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交媒體對人的異化[J].青年記者,2016(29):27-28.

      ②張艷豐,李賀,彭麗徽.移動社交媒體倦怠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及實證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7(10):36-41.

      ③Amandeep Dhir,Yossiri Yossatorn,Puneet Kaur,et al.Online social media fatigu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 study of compulsive use,fear of missing out,fatigue,anxiety and depre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8(40):141-152.

      ④季忠洋,李北偉,朱婧祎 等.情感體驗和感知控制雙重視角下社交媒體用戶倦怠行為機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9(04):129-135.

      ⑤⑩彭蘭.連接與反連接:互聯(lián)網法則的搖擺[J].國際新聞界,2019(02):20-37.

      ⑥董晨宇,丁依然.當戈夫曼遇到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xiàn)與表演[J].新聞與寫作,2018(01):56-62.

      ⑦黃羽茜.國外社交媒體社會比較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東南傳播,2018(02):64-68.

      ⑧申琦.自我表露與社交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研究——以上海市大學生的微信移動社交應用(APP)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04):5-17+126.

      ⑨[美]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序言.

      猜你喜歡
      社交微信用戶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社交距離
      第一財經(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微信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微信
      微信
      崇仁县| 正定县| 泸西县| 哈巴河县| 厦门市| 马关县| 双柏县| 徐水县| 开封县| 天祝| 尖扎县| 勃利县| 榆社县| 康马县| 武义县| 孙吴县| 遂宁市| 彭水| 阿拉善右旗| 车致| 封开县| 阿克陶县| 陆川县| 本溪市| 扬中市| 马龙县| 谢通门县| 清河县| 高邮市| 四子王旗| 布尔津县| 临夏县| 和田市| 西充县| 富平县| 台江县| 昌宁县| 乡宁县| 镇安县| 泸溪县|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