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時間 | 2011年5月
他是中國首位第一次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歷時220天徒步6000步,為了加速前行,他輕裝簡行,扔掉了許多生活用品 但是從南到北800多瓶的樣品一個也沒舍得扔。特別是采集到南極洲“不可接近地區(qū)”內(nèi)一套完整的珍貴冰雪樣品,填補了冰川學研究的空白,成為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學家秦大河。
2011年本刊在采訪秦大河院士時,他說:“希望中國人能夠有更多的文獻被引用到IPCC(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茖W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籍的,在氣候變化的科學上,無論是想為國家服務,還是想為全人類的福祉服務,必須要有自己的話語權(quán),而話語權(quán)就是你的科研成果?!辈徽撌钱斈暾劶八贻p時候的科考工作,還是時日至今他在冬奧制雪領域的又一突破。秦大河正是用他為國家服務,為人類求福祉的理念,不斷向前,不斷創(chuàng)造冰雪奇跡。
1983年,年輕的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極工作,那個時候中國在南極沒有站點,他只能去澳大利亞的凱西站,成為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科學家,除從事實驗室研究工作,秦大河還需經(jīng)常外出采樣鉆取冰芯。這是危險的野外作業(yè),通常在夜間進行。由于南極大陸地表覆蓋冰雪,不可見地形構(gòu)造多樣且脆弱,意外時有發(fā)生。一次外出科考,秦大河的車隊剛離開科考站不遠,牽引車就墜入了冰溝。這種境況時有發(fā)生,可以說每一次外出都是拿命科考??菰锏膶嶒?,危險的科研,足以勸退很多人。而秦大河最終留了下來,不光留了下來,他還將乏味的日子,過成了有趣的每一天。
從帳篷拉開小口往外看,外面一片藍天、白雪,從雪面看出去,雪花像小松樹一樣,一顆顆地豎立著,在地平線上露出臉龐的太陽照射下, 晶瑩絢麗,再輕輕一吹,“松樹林”頃刻瓦解,蕩漾在極冷的南極冰蓋雪面上……這是1989年年初,南極不可接近地區(qū)的一個清晨,這一畫面秦大河至今難忘。1989年,來自中美蘇法英日6個國家的6名隊員,組成了國際橫穿南極考察隊,從南極半島的頂端出發(fā),開始舉世矚目的南極“長征”。
6個人,4名探險家,僅有兩名科學家,秦大河,就是其中僅有的兩名科學家之一。
于個人而言橫跨南極是一條悲壯的征途,因為此前有無數(shù)探險家,為此獻出了生命;于國家而言,這更是一項神圣的任務,因為沒有一個中國人,成功橫穿過南極!
能不能活著回來?秦大河心里沒有底,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我為能夠受派遣參加這一歷史性的活動,而感到榮幸。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即便發(fā)生意外,我也絕不后悔?!?/p>
臨行前,秦大河“舍棄”了自己的10顆牙齒,因為南極大陸沒有醫(yī)療條件,牙齒的健康很重要,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無法吃下食物,醫(yī)生建議,所有有“嫌疑”的牙齒都要拔掉。為了喜歡的科研,他就這樣硬生生拔掉了10顆牙齒,才40歲出頭,就只能靠滿口假牙吃飯了。
在橫跨南極的日子里,對生命的挑戰(zhàn)從未缺席。他每獲得一個雪樣,一個新數(shù)據(jù),一張新照片,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最后的一段路途,隊員們?yōu)槿铀?,要求輕裝前進。秦大河為了保住珍貴的雪樣,寧愿丟掉自己的衣服,寧肯少吃幾口食物,也要將它們帶在身邊。風雪肆虐,他可能會凍死,也可能會餓死,卻從未想過,要將雪樣丟下......同行的法國隊員連連搖頭,說他是“瘋狂的科學家”。
如此“瘋狂”的代價,換來了震撼世界的成果。整整220天的艱難跋涉,他們終于完成了橫跨南極大陸的探險。而秦大河,不光成為中國橫跨南極第一人,他更以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毅,帶出了800多個珍貴的雪樣。
作為我國首位也是目前唯一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中國獲得“沃爾沃環(huán)境獎第一人”,領導中國青年科學家造出“冰狀雪”第一人,并創(chuàng)建了國際上第一個以冰凍圈科學命名的研究機構(gòu),秦大河榮譽等身。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的變化、變暖對人類生產(chǎn)生活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采訪中,他數(shù)次強調(diào),“保護氣候就是保護冰凍圈,保護冰凍圈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基礎?!?/p>
盡管對公眾而言,相比冰川、凍土,冰凍圈科學的概念仍略顯陌生,但對秦大河而言,“這不僅是一門基礎科學,也是一門很有前途的大的應用科學”,更是他畢生堅持的事業(yè)。
2016年,他又臨危受命,制造冰狀雪!冬奧會滑雪競技項目使用的幾乎都是人造雪。以高山滑雪為例,運動員滑行時速可達每小時130到140公里,鋪設合規(guī)的賽道就需要冰狀雪。當時很多國內(nèi)專家甚至都沒有聽過冰狀雪這個概念。秦大河帶著團隊冬天去東北,夏天去新西蘭,常年就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一批科研骨干硬生生地練成了野外工作者。
兩年后,黑龍江傳來喜訊,中國第一條冰狀雪賽道獲得國際雪聯(lián)認證通過。從無到有,中國人這次只用了兩年,造雪、保雪、儲雪,中國科技再次突破國際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