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錦
充滿浪漫主義的詩句
1963年12月,一首題為《答友人》的詩公開發(fā)表,立即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
人們吟誦著“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雖然那時的生活并不寬裕,但大家心里都充滿陽光,一股戰(zhàn)天斗地的浪漫主義豪情洋溢在人們的臉上。
受到這種革命浪漫主義感染,是因為這首詩的浪漫氣息,而豪情則來自這首詩的作者——毛澤東。
全詩是這樣的:
七律·答友人
作者:毛澤東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人民領袖毛澤東博學多才,我們要理解這首詩,則要了解一下它的典故。
九嶷山:九嶷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寧遠縣境內,又名九疑山。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帝駕崩蒼梧之野長眠于九嶷山,他
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影響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
帝子:指娥皇與女英。傳說中,她們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
翠微:指青山。傳說中九嶷山有娥皇峰與女英峰。
斑竹:《博物志》記載: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揮竹,竹盡班。指班皮竹,傳說是娥皇與女英哀思舜帝,淚滴在竹子上,變成了斑竹。
長島:今長沙的橘子洲。
我欲因之夢寥廓:這句是襲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我欲因之夢吳越”。
芙蓉國:指湖南省,古詩《秋宿湘江遇雨》中有詠湖南湘江的句子“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后人以“芙蓉國”指湖南省。
用白話文去理解,大意是:
我曾經夢想過九嶷山的上空白云飄飄,兩名妃子乘著微風翩翩下山。
青青的竹枝上閃爍著她們的淚光,片片紅霞若天風織成她們絢麗的衣衫。
如今,洞庭湖的水波浩蕩,卷起白色的浪花,人們在橘子洲高歌一曲,感天動地。
我將為此而夢游祖國遼闊的河山,在我芙蓉盛開的家鄉(xiāng)淋浴清晨的光輝。
毛澤東的七律《答友人》,文字典雅,情感豐富,想落天外,傳播很廣,人們在吟誦之余,會產生一個疑問:
毛澤東贈詩給柳亞子、郭沫若時,都有名有姓,而對這位“友人”卻隱姓埋名呢?
友人是誰?
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對“答友人”的注釋為:友人即周世釗(1897-1976)。周世釗是湖南寧鄉(xiāng)人,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同學,后曾參加新民學會,曾任湖南省副省長。
2003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全篇鑒賞》,披露了1963年毛澤東親自主持編輯《毛澤東詩詞》時,此詩在清樣稿上標題原為《答周世釗》。隨后,作者在這個標題的周世釗名字后面加上了同學二字。最后他將“答周世釗同學”5個字圈掉,把標題改定為《答友人》。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向外文出版局英譯者袁水拍當面答復說:“‘答友人’指周世釗?!?/p>
然而,在史海滄桑的溝壑中,有學者認為毛澤東《答友人》這首詩的緣起,與“九嶷山人”樂天宇有關。
《答友人》是毛澤東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詩作中唯一只署年份、不署季節(jié)和月份的詩,確實有些特別。
后來,《湖南日報》載文說,《答友人》是答樂天宇、周世釗和李達三人的。至此,“友人”之謎解開了。
毛澤東最終用《答友人》為題,顯然是有深意的,是希望通過這首詩,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傳輸到所有中國人心中。
這首詩是在什么時代背景下寫的?
中蘇之間的矛盾,實質上是中共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和蘇共修正主義路線的分歧與斗爭,這種分歧和斗爭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就開始的。蘇共要在軍事上控制中國,但我們不干。
1958年7月16日,蘇聯突然照會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全部召回在華蘇聯專家。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蘇聯將在華擔負重要任務的1390名專家全部撤回國,同時撕毀了兩國政府簽訂的12項協定和兩國科學院簽訂的一個協議書以及343個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了257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蘇聯一系列蓄意惡化中蘇關系的行為,不僅使中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也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給中蘇關系造成難以彌合的創(chuàng)傷。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發(fā)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頂住了巨大的壓力。面對中蘇兩黨、兩國關系急劇惡化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了“堅持原則,堅持團結,堅持斗爭,留有余地,后發(fā)制人,反對分裂”的對蘇二十四字方針。這一方針的目的仍是爭取兩個社會主義大國重新團結起來。1961年10月17日至31日,蘇共召開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會后,蘇聯把中蘇兩黨之間的原則爭論變?yōu)閲覡幎?,從各方面對我國施加壓力。為反擊蘇聯的挑戰(zhàn),從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中國共產黨連續(xù)發(fā)表了總稱為《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路線的論戰(zhàn)的九篇文章》(通常簡稱為“九評”),全面批評蘇共的對外對內政策。
毛澤東的詩作《答友人》就是在上述的大時代背景下發(fā)表的。
擁有充滿陽光的未來
《答友人》是毛澤東詩作中最為絢麗飄逸的名作之一。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話傳說,想象力瑰麗斑斕,情景交融,從神仙世界寫到后四句的現實世界,可謂舉重若輕、自然婉轉。
這首詩的起首二句,幻化出一個仙女下山的浪漫縹緲的圖像。兩位仙子從青山白云之間乘風而下,她們?yōu)楹味鴣恚?/p>
接著的二句寫仙女的音容面貌,其中也植入了楊開慧烈士(詩人早年的妻子)的美麗身影,天上人間,神人合一。斑竹上凝結了萬千晶亮的淚珠,而紅霞片片是仙女的衣裙,也象征楊開慧的英靈。詩人毛澤東在詩中借“斑竹一枝千滴淚”寄托他對楊開慧的綿綿哀思。這是一種多么深沉的永恒的相思??!詩人對年輕時的愛侶刻骨銘心的相思,正形象地通過斑竹露珠般的淚花漸漸浸透出來。但英烈的犧牲是美好的,是絢麗的,她已幻化為萬千紅霞飄蕩在祖國萬里河山之上。
詩人的懷念之情,通過最初的四行之后,又來到了一個新的畫面,畫面不僅令詩人高興,也可以告慰詩人的朋友以及過逝的親人、愛侶。新中國陣陣洶涌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浪在洞庭湖畔、橘子洲頭翻卷一曲感動天地的頌歌,響徹湘江大地。
詩人從憶念之情轉入對欣欣向榮的祖國的感奮之情。接著最后二行詩人再度緬懷故鄉(xiāng),并激勵故鄉(xiāng)兒女再織錦繡,再創(chuàng)黎明般的輝煌?!拔矣蛑畨袅壤钡摹傲壤本辰鐢U大,隨著這寥廓蒼茫的晨景,詩人夢回他那芙蓉盛開,朝霞滿天的家鄉(xiāng)。
?委婉動情的筆調,將神話傳說與現實緊密地結合起來,借用湘妃淚灑斑竹的凄美故事,深切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友人和愛妻楊開慧的思念和懷戀,贊嘆了新湖南、新中國的壯麗輝煌,將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高度結合的藝術意境。
毛澤東《答友人》的發(fā)表,給當時受到外圍具大壓力的中國人民以精神鼓舞,鼓勵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面對種種困境,吟誦“芙蓉國里盡朝暉”這樣的詩句,會給我們帶來精神力量,從而用浪漫主義的精神境界,面對并克服前行的阻礙,擁有充滿陽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