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 _ 北京市文匯中學
當前,“雙減”工作正進入后半篇的新階段。在原有“雙減”工作措施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升了對學校育人主體角色和作用的認識,深度思考學生成長的必要因素,從核心育人理念、無邊界學習空間拓寬、多彩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聚焦學生的實際獲得,力爭回到學生成長的本源來探究教育新樣態(tài)。
“雙減”后半篇文章怎么做?用什么來統(tǒng)領“雙減”后半篇文章的書寫?我們認為,理念是統(tǒng)領,變革治理是前提。
學校聚焦“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大方向,并將之與學?!叭嬗恕⒄w優(yōu)秀”的辦學理念相結合,再次明確致力于培養(yǎng)“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未來領軍人才”,堅持“以德樹人、以志達人、以學養(yǎng)人、以美育人”的育人路徑。用強烈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擁有世界格局,用豐富的德育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蓬勃活力,用開放的綜合實踐引領學生全方位成長,用特色的體育鍛煉塑造學生的強健體魄和堅韌性格,用溫暖的情感潤澤學生的心靈。
我們認為,“雙減”工作既是“減”,減的是負擔,有學生的負擔、家長的負擔,有課業(yè)作業(yè)負擔,還有心理負擔;更重要的是“提”,是提高育人的質量,提升學生的成長收獲,因此,要回到學生成長的本源來探究教育新樣態(tài)。為此,學校升級治理結構,重新布局,以扁平化的管理思維,結合項目制的達成模式,致力于形成全方位、點線面結合的治理體系,強調分工后再合作,以此驅動學校整體發(fā)展。
做好“雙減”后半篇文章,學校的育人工作不應只局限于學校和教室的圍墻之內,而應為學生成長創(chuàng)設更為寬闊的育人場域;要致力于營造全方位、立體育人的氛圍;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大課堂的整體育人功能;要跳出單一學科、單一課程、單一場域,給學生的成長提供無限可能。
學校從建校之初就構建了實踐活動體系,歷經了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的擴展,實現(xiàn)了從一地一科向一地多科的融合。歷經多年的探索,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等12個學科,均開發(fā)出和本學科密切相關的開放性實踐活動課程,并進行常態(tài)化建設。在深化“雙減”工作的背景下,學校更是著重強調“行走”的課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常態(tài)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學習獲得,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每一次開放活動,教師都積極研討。學校特色系列作業(yè)“我的作業(yè)我做主”是教師們跨越學科邊界為學生量身定制的創(chuàng)新型作業(yè)。教師們鼓勵學生帶著真實的問題出發(fā),注重學生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轉換,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從認知理解到實踐體驗逐漸遞進,通過舉一反三解決系列問題,促使其內省化成長,從而促進“學”的真實發(fā)生。
當前,不少學校的“雙減”措施已經實現(xiàn)了由“無”到“有”,但存在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學生被動參與的情況。我們認為,要做好“雙減”后半篇文章,核心問題在于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為此,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成長空間和展示舞臺,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生長”,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對美好校園生活的向往。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引領學校教育思想、教學管理、教育方法發(fā)生變革的靈魂。學校一直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以活動積淀校園文化的形成。例如,學校依托每個學期各四個月的時間,開展了“四月四節(jié)”活動。“四月”分別指的是3月的文明禮儀月、4月的社會實踐月、5月的藝術展示月和6月的理想教育月;“四節(jié)”分別指9月的體育節(jié)、10月的科技節(jié)、11月的讀書節(jié)和12月的英語節(jié)?!八脑滤墓?jié)”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平臺,從年初貫穿至年末,為具有不同優(yōu)勢潛能的學生提供了發(fā)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為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了不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氛圍。學生們雖然學業(yè)緊張,生活卻不單調。無論是在舞臺上高歌一曲,還是在籃球場上漂亮灌籃,亦或是在辯論會上“舌戰(zhàn)群儒”,都促進了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形成了學校全面育人的良好生態(tài)。
做好“雙減”后半篇文章,要求學校準確把握體育活動和勞動課程的新定位、新方向、新要求,全面改進和加強學校體育和勞動教育工作,讓體育和勞動教育更好地發(fā)揮出應有的育人功能。
學校整體調度資源,積極開發(fā)體育校本課程,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加大力度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育鍛煉項目,通過體育課、課間操、陽光體育活動、課后服務等,確保每一個學生每一天都有充足的陽光體育活動時間。同時,大力開發(fā)體育社團,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開設了啦啦操、跳繩、乒乓球、足球等體育類課程,并先后成立了足球隊、排球隊、籃球隊、健美操隊等多個社團,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勞動意義的認識,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學校持續(xù)開展了勞動實踐活動。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特點,每周布置不同的勞動作業(yè),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chuàng)新,通過個人展示等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充分享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
綜上,要做好“雙減”后半篇文章,不僅理念認識要升級,實際落實也要到位;不僅課堂設計、課后服務要升級,還要打破界限,進行立體統(tǒng)籌;不僅要學科育人、課堂育人,還要實踐育人、活動育人。但核心是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全面育人、整體優(yōu)秀”。要實現(xiàn)這一點,必須強化對學校育人主陣地的職能、角色和作用的認知,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