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
媒體報道,藝人楊穎自己解釋其英文名字Angelababy的意思是:“天使寶貝”。但是當《奔跑吧兄弟》收視達到鼎盛時,《復仇者聯(lián)盟3:無限之戰(zhàn)》主演“邪神洛基”湯姆·希德斯頓、“綠巨人”馬克·魯法洛和“蜘蛛人”湯姆·霍蘭德也來當嘉賓,聽主持人介紹到Angelababy時,他們突然瞳孔震動、一臉震驚、尷尬微笑,讓電視機螢幕前的觀眾不明所以。之后才得知,原來“Angelababy”是美國人對夜店舞娘、脫衣舞娘或性工作者的稱號。
一位英國女孩在視頻里講了如下避免對英人說的話:一、如果你面對面地說一個人出汗了,英人聽來會覺得十分詫異,認為你是在嘲笑他們。原因是英國天氣陰冷極少有熱得冒汗的時候,如果他們不是正處于運動狀態(tài),那么流汗,意味著一個人當下顯得狼狽、精神緊張。英國女孩還進一步舉例,電視節(jié)目里如果一個角色流汗了,這個角色一定是個滑稽角色。二、中年人這個詞匯于英人看來是負面形容,如果說某個人中年了,說明你認為那個人有點年長了,對此,英人禮貌的習慣說法是用40多歲、50多歲來代替。三、你看上去有點累,這也是英人認為的負面形容。意味著你面對面地告訴對方,他們樣貌憔悴、精神狀態(tài)不好。英人見面的客氣問候是常夸贊對方:你今天看上去真好,裙子很美,發(fā)型很美;等等溢美之詞。四、不要詢問對方的薪水如何。筆者看過一位德國人在上海生活的視頻,當菜市場里一位老人關切他每月多少收入時,德國小伙機智地回答:“不知道,都交給老婆了?!?/p>
筆者的英國女友珍妮說,當初遇見其美國男友時,總覺得對方說話方式不夠客氣。過了好久她才習慣,美國人說話就是直截了當,不會英國式的花哨點綴。一則民意調(diào)查顯示,大部分人認為英國人比美國人說話方式上要顯得客氣和禮貌許多,但同時大部分人也表示,他們認為實際行為上美國人比英國人要友善。也就是說,大家認為英人只不過是嘴巴 “最甜”,而美國人的行為則更友善。筆者朋友夫妻游美國紐約乘坐地鐵時,太太刷了好幾次都無法通過票閘,這時她身后一位美國先生刷了他的票后示意中國女士進入,這則慷慨故事于筆者印象深刻。
以下是一些英人委婉說法的例子
一、Wait(等候),直接這樣表達英人覺得不禮貌,英人覺得對方是在命令自己。英人常用的說法是:hang on a second.或者說please,can you wait a second.二、英人習慣的談話方式是將句子變成問句,英人覺得問句形式顯得是在與對方商量的口吻,聽起來較為客氣和委婉。比如,那位英國女孩在視頻里說了以下的例子:Tell me when we should meet.或者 please ,could you let me know what time we are meeting. 這些都是英人說話的習慣方式。筆者賣房子后等了兩個月仍沒有收到政府退稅的消息,我去了政府機構咨詢。女職員當即致電相關部門,對方在電話里說因為房子出售后的律師函里沒有提到哪一天過戶,所以他們不能決定從哪天開始退稅。隨即,女士將電腦里儲存的律師函件展示給我,我指出信件右上方的日期,她表示這只是律師發(fā)信的日期。于是,我又指給她看信內(nèi)的一行字:今天已經(jīng)完成過戶手續(xù)。當時我也是耐著性子客氣道:“能否麻煩你再看一次這里?”用了英人習慣的問句結構。
“I have already done it.我已經(jīng)完成了”,這句話在英人看來也不夠委婉客氣。英人聽來感覺是在抱怨他們不信任你,好像你在抱怨他們:“我已經(jīng)做過了,你們還不放心地責問?!绷硗猓绻⒆觽冋f:“I want”,那么他們就會被大人訓導:“I want doesn’t get.”,同時家長會告訴孩子們禮貌的說法是:“I would like it.”或者“please, can I have it.”還有不要直接說:“This way is better.” 而是說:“I think this way might be better.”不要說“I don’t know why.”,而是說:“ I’m not quite sure why.”;不要說:“This was wrong .”而是說:“ I think there was something that might not have been quite right here. Could you take another look at ....?”英人認為這些婉轉甚至羅嗦的禮貌語法,為的是聽上去客氣許多。
印度語言對日常英語的重大影響,反映了印度與大英帝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英媒說,一些現(xiàn)代英語詞匯其實源自印度,這些印度詞匯已經(jīng)成為英人的日常用語。比如:戰(zhàn)利品(Loot)、涅槃(nirvana)、寬長褲(pyjamas)、洗發(fā)水(shampoo)和披肩(shawl);還有平房(bungalow)、叢林(jungle)、權威(pundit)和暴徒(thug)等等。
有一本著作記錄了印度語言對英語的影響,這部由兩位印度語言愛好者亨利·尤爾(Henry Yule)和亞瑟· C ·布尼爾(Arthur C Burnell)合著的著作名為:《霍布森-喬布森英屬印度詞典》(Hobson-Jobson: The Definitive Glossary of British India)。比如,生姜(Ginger)一詞源自印度喀拉拉邦的馬拉雅拉姆語,最初是從希臘語和拉丁語流傳進入古代法語和古代英語的,隨后一直流傳至今。15 世紀時,生姜被傳入加勒比海地區(qū)和非洲種植,于是,生姜(Ginger)作為一個詞語、一種作物和一種調(diào)味品,逐漸地在世界各地得以傳播。16 世紀時葡萄牙人征服了印度果阿邦,當時芒果(mango)和咖喱(curry)兩詞匯,最早是通過葡萄牙語進入英語世界的。披肩(shawl)、開士米羊絨(cashmere)和天竺薄荷(patchouli),這幾個詞匯都是源自印度,是在 18 世紀時候成為英語單詞的。開士米羊絨(cashmere),它源自‘Kashmir(喀什米爾)’一詞,是喀什米爾山羊所產(chǎn)的羊毛,開士米羊絨(cashmere)與披肩(shawl)這個詞關系密切,后者其實源自波斯語,然后通過烏爾都語和印地語流傳進入印度,隨后又進入了英語世界。披肩(shawl),一度是英國上流社會女性夢寐以求的奢侈品,當年如果一位英國女性有個弟兄在東印度公司工作,她就會希望他能為自己帶回一條美麗的繡花披肩。天竺薄荷(patchouli)也源自印度,它曾經(jīng)被用來阻止飛蛾,其濃烈的香氣曾經(jīng)一度在英國大為流行。但天竺薄荷很快又失寵了,原因是19 世紀時,天竺薄荷被人們與頹廢墮落的法國女性和妓女聯(lián)系起來,于是遭到人們的回避。印度詞匯對英語的影響反映了語言的多樣性和融合性,也彰顯了前殖民地文化對現(xiàn)代英語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一些英語詞匯的歷史典故
Break the ice的意思是“破冰”。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某國領導人出訪另一個國家,被形容為“破冰之旅”,意味著兩國冰釋前嫌開始了一段新的友誼。這個俗語源于16世紀80年代,當時冬天運貨的輪船常因為海面結冰被困,遇到此困境時,目的地國就會派出小型船只前來“破冰。
Turn a blind eye的意思是無視。1801年,海德·帕克爵士率領英國艦隊與丹麥-挪威艦隊在哥本哈根附近展開交戰(zhàn),當時海德·帕克爵士用信號旗指揮納爾遜將軍停止攻打丹麥艦隊。對此,納爾遜將軍的回敬是用他那只瞎眼看著望遠鏡,說道:“我沒看見信號”,繼續(xù)攻打對方,英軍勝利后納爾遜將軍榮升為英國艦隊總司令。Caught red-handed的意思是,某人在做壞事的時候被當場捉住。15世紀時的英格蘭法律,不能屠殺不是自己養(yǎng)的動物,定罪的依據(jù)是,罪犯必須在雙手沾滿動物鮮血的時候被擒獲。Give the cold shoulder指的是忽視某人。中世紀時的英格蘭,人們喜歡為客人送上剛出爐的烤肉。對于那些不受歡迎的客人,主人會送上一塊冷羊肩肉,以此表示客人待得太久是離開的時候了。Let one’s hair down的意思是放松下來。這個短語首次出現(xiàn)在1655年的《英國智慧和語言寶典》,因為17世紀時候的女性會將頭發(fā)盤起來,在梳頭和洗頭的時候她們才會放下頭發(fā)。Up to scratch的意思是達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拳擊運動早期沒有鈴聲來標志比賽開始,裁判員會在兩位對手之間畫上一條線,當兩人都踩過線時即開始比賽,被擊倒的一方需要走到線上表示他還能繼續(xù)戰(zhàn)斗,未能走到線上者就是not up to scratch, 就是失敗者。Cost an arm and a leg 是非常昂貴的意思。18世紀時畫師對于肖像畫的收費標準,是按照出現(xiàn)了多少四肢來計費的。最便宜的畫像是只畫頭和肩膀,畫像越大以及顯示出越多的胳膊和腿費用就越昂貴,最貴的收費是畫上了大腿。Get the sack指的是被解雇。16世紀時候,英國工人的背包里裝著家當和工具,如果雇主不滿意其工作,就會拿起背包還給工人,意思是他被解聘了。Take with a pinch of salt 的意思是表示接受某些事,同時也帶著一絲懷疑。這個俗語最早出現(xiàn)于1647年,據(jù)說古羅馬時代的習俗是,人們相信在食物中加一些鹽可以防止中毒。
今天,無線網(wǎng)絡(wifi)、互聯(lián)網(wǎng)(internet)、谷歌( Google)、電子郵件(email)和自拍(selfie)這些當代科技詞語已經(jīng)全球流行,而:‘贊(like)’、‘關注(following)’和‘大笑(lol)’,這些詞匯都是當今英語中的新時髦,它們顯示了新科技的生命力和語言日新月異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