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禧
2022年1月22日,一段反映西安市某社區(qū)干部粗暴回應群眾的視頻引發(fā)社會輿論熱議。視頻中,一位市民在向所在社區(qū)咨詢離市政策時,疑似遭到該社區(qū)主任王某的粗暴回應:“我不說!滾!”
媒體介入采訪后了解到,根據(jù)西安市當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該市民確實不符合離市條件。而王某則認為這段并不完整的視頻未真實反映當時的情況,頗感委屈:“她剛來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解釋過政策了。她表示不理解。因為我還有其他工作,就先忙其他工作了。我也一個月沒回家了?!?/p>
事發(fā)第二天,官方發(fā)布通報:針對該社區(qū)主任王某存在言行不當、作風粗暴問題,已做出停職檢查處理。
由于網(wǎng)傳視頻并不完整,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公眾不得而知。但從官方通報來看,王某確實存在問題。在應對疫情的高負荷工作狀態(tài)下,王某的苦衷和委屈可以理解,但惡言相向?qū)崒俨辉摗?/p>
一句話能成事兒,也能壞事兒。很多時候,發(fā)生口角沖突就是一句話的事兒。疫情襲來,群眾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大受影響,導致心情壓抑,而疫情防控一線的基層工作人員的壓力亦急劇加大,所以,如有一方情緒失控,就容易點燃“火藥桶”。但是,不管是負責落實防疫管控措施的基層工作人員,還是需要嚴守規(guī)定、配合防疫工作的普通群眾,面對新冠病毒這個共同的敵人,大家既是命運共同體,也是責任共同體,理應彼此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不論在疫情防控時還是在日常工作中,基層工作人員與群眾之間理應做到互相傾聽和理解,在發(fā)生分歧時能夠“有話好好說”。但有時候,有些群眾覺得個別基層工作人員“架子大”“態(tài)度差”,而有些基層工作人員則覺得個別群眾“難管理”“不聽話”,久而久之,便不自覺地把彼此當成了對立面。
溫暖如春的話語,自有萬鈞之力,足以焐化積壓在心頭的寒冰。否則,一旦“惡語相向”,矛盾的“火”便會燒起來,不僅灼傷了干群關系,還會使本可以解決的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對基層工作人員而言,千萬莫以居高臨下的管理者自居,在面對分歧和矛盾時,把政策講清、把道理講透,多一些熱心、細心、耐心,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要不然,就算你說“我們的初衷是好的,我們有太多的不易”,也很容易“把好事辦砸”,招致群眾反感、輿論非議。對群眾來說,不妨對基層工作人員的辛苦多一些體諒,溝通時多一些心平氣和、少一些火冒三丈,給一些“容錯”的空間,共同發(fā)力解決問題或許比過分苛責更能達成我們共同的目標。
面對出現(xiàn)的矛盾和問題,還是要“有話好好說”,如果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考量,也許就能消弭不必要的誤解、避免不該出現(xiàn)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