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磊
命運決定職業(yè)
《入殮師》是一部2008年的電影,2021年10月在國內(nèi)上映,“遲到”了13年。本片曾獲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獎,好電影永不過時。
大提琴演奏者小林大悟加入一支管弦樂隊不久,樂隊就因經(jīng)營慘淡被解散。小林大悟回家后向妻子美香坦白,為購買專業(yè)大提琴已大筆舉債。夫妻二人不得不搬回老家,清貧度日。一天,小林大悟被報紙上一則招聘廣告吸引,該公司聲明其經(jīng)營范圍是“幫助旅行”。所謂的“幫助旅行”,實際上是“幫助死人旅行”,即入殮。受高薪吸引,為改善家境,小林大悟“稀里糊涂”地走上了成為一名入殮師的道路。
入殮師是一份特殊職業(yè),因為與逝者近距離接觸,往往受“活人”歧視,其職業(yè)生涯游離于社會邊緣。相比之前受人敬仰的大提琴樂手職業(yè),小林大悟的心理落差巨大。
東亞文化忌諱死亡。雖說死亡是人生頭等大事,日常生活中卻避而不談。我們漢語有大量詞匯替代“死亡”:道家用“仙逝”,佛教用“往生”,民間通常諱稱“走了”。入殮師是遭避諱的一類人,該職業(yè)有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矩:不參加親友的婚壽喜筵,不主動告知別人自己的職業(yè),不遞名片,不握手,不對訪客說“你好”“再見”“一路走好”等。
如果不是為了還債,小林大悟絕不會選擇這份職業(yè)。他向美香隱瞞自己的職業(yè),正是出于擔心被嫌惡的顧慮。美香終于得知丈夫的職業(yè),當丈夫觸碰她時,她驚恐地躲開,大喊:“別碰我!骯臟!”
體面與不體面
入殮師面對的挑戰(zhàn)不僅僅來自文化,還有更多操作層面的困難。小林大悟的第一件工作是扮演尸體,為攝制入殮教學課程,他半裸出鏡,任社長佐佐木生榮當尸體擺布。社長為小林大悟剃須時意外將其刮傷,致使他滿臉鮮血地逃離。
人生百態(tài),死狀也各異,不是每個人都能體面地離開。日本有許多孤寡老人無人送終,死的時候無人知曉,直到尸體腐爛、臭味彌漫,才被人發(fā)覺,這時就需要入殮師來善后。尸體腐爛后散發(fā)的惡臭讓沒有經(jīng)驗的小林大悟無法忍受,結束工作后,殘留在身上的臭味久久不能消散,也引來旁人側(cè)目、厭惡。小林大悟去到澡堂洗澡除臭,經(jīng)營澡堂的是同學山下君的母親。同學二人多年不見,山下君以為小林大悟還在東京演奏大提琴,他仍然選擇了隱瞞。
后來,當山下君得知小林大悟的職業(yè)后,熱情不再,甚至指責小林大悟:“你找個正經(jīng)點兒的工作吧?!?/p>
《入殮師》的一個主題,是工作態(tài)度和職業(yè)精神——任何工作,只要足夠認真,做到極致,都是體面的,值得尊重的。
第一次參與入殮,小林大悟和社長遲到了5分鐘,被死者親屬指責:“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比霘毥Y束后,受整個入殮過程和結果的感動,死者親屬為之前的失禮向社長和小林大悟道歉,并贈予禮物。
日本是一個很講究儀式感的國家。儀式感是將日常行為儀式化,以賦予其意義的行為,它源自中國的禮學,在日本發(fā)揚光大。社長佐佐木生榮的入殮儀式,不同于普通喪葬公司的例行程序。他像尊重一個活人一般尊重一具尸體,更換衣服、擦拭軀體、整理妝容,無不精細入微,處處照顧死者親屬的感受。就連為尸體涂抹的口紅,也是死者生前使用的。電影用小林大悟的心理語言表達了入殮儀式的意義:“讓已經(jīng)冰冷的人重新煥發(fā)生機,給他或她永恒的美麗。這要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所有的動作都如此靜謐、美麗?!?/p>
澡堂老板娘突然死亡,由小林大悟親手入殮,美香與山下君旁觀。目睹了小林大悟的入殮工作后,他們消除了對入殮師職業(yè)的偏見,并代之感激和敬意。
職業(yè)鄙視鏈是客觀存在的,也常常是不合理的。工作不分貴賤,每一個認真工作、貢獻社會的人都值得被尊重。2013年,上海寶興殯儀館組建了一支由8位年輕人組成的入殮師團隊,也許是受了本片的啟發(fā)吧。
生死之上
電影的另一個主題,是生與死。入殮師需要一顆善良的心,溫柔地對待每一個孤獨的靈魂。小林大悟的工作對象并非死人,而是為了慰藉活人,讓他們對死亡有一個更坦然的心態(tài)。死亡非但不可怕,死者還能保持最后的體面,保留為人的尊嚴,于是,活著的人得以更安心地活著。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虛無主義者對死亡的看法的確超脫,但他們對生的態(tài)度更悲觀。享樂主義者伊壁鳩魯?shù)纳烙^更豁達:“死亡對我們是無足輕重的,當我們存在時,死亡還沒來到,而當我們死亡時,我們已經(jīng)不存在了?!?/p>
在成為入殮師的過程中,小林大悟?qū)ι赖恼J知也在提升。他回顧自己的半生,最終從對父親的怨恨中走出。
觀眾一定會被電影優(yōu)美的音樂打動。本片背景音樂由配樂大師久石讓譜寫。小林大悟曾是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適合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電影中大量用到大提琴樂曲,既舒緩了主題的沉重,又加深了主題的厚度。尤其小林大悟在廣闊的草地上獨奏的浪漫一幕,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他對生命和死亡的敬意,對每一個生者的關懷。
【超鏈接】
《遺愿清單》(2007)
老富翁愛德華·科爾在公立醫(yī)院私有化改造過程中,為節(jié)省成本,不顧輿論反對,規(guī)定病房一房兩床。不久,他身患癌癥,不得不與老卡特同處一室。兩位老人在病房中結下友誼,科爾發(fā)現(xiàn)了卡特的“遺愿清單”后,決定幫助卡特實現(xiàn)清單上的遺愿。人的一生總有太多夢想來不及實現(xiàn),其中有些夢想并非遙不可及,不應等到年老力衰時才想起。
《活著》(1994)
由余華同名小說改編。地主二代福貴在近代中國歷史劇烈動蕩中歷經(jīng)磨難,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總能忍受悲苦,百折不撓地活下去。如何面對死亡和如何面對生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質(zhì)卻是一個:存在的意義。
存在主義哲學在“存在”和“本質(zhì)”的問題上分為兩派:“存在先于本質(zhì)”和“本質(zhì)先于存在”?!痘钪愤@部作品的偉大之處在于,它回答了這個問題,即“存在先于本質(zhì)”。人生的意義就是活下去?;钪陀邢M?。
《日日是好日》(2018)
女大學生典子過著漫無目標的日子,對生活陷入迷茫。經(jīng)母親介紹,典子和表姐美智子來到一間茶道教室學習茶道。在學習的過程中,典子漸漸從茶道中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茶道源自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當代日本茶道比中國茶道更繁復、精細,呈現(xiàn)了茶師的人生態(tài)度和境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講究生活的儀式感。茶道是修行,儀式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