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典
提起“冰床”你會想到什么?是用“冰”為材料做成的“床”,還是放在“冰”上的“床”呢?我想大部分同學(xué)可能都會選擇第一個答案,但我們今天卻要來說說在“冰”上的“床”。這種冰床,既不是由冰做成的,也不是床的款式,那它長啥樣呢?
古代的“敞篷跑車”
冰床的結(jié)構(gòu)很簡單:一塊木板下面連著木腿,像是一張木桌子,木腿底部用一根木條相連,木條下鑲上鐵條,再加上幾根用來牽拉的繩子,如此這般,一輛可以在冰上高速行駛的“敞篷跑車”便閃亮登場了。它快速滑行的秘密武器就是裝在最底部的鐵條,平滑的鐵條減少摩擦力,讓冰床可以用最小的力滑出最快的速度。一般一輛冰床上可以坐三四人,卻只需要一人拉車,速度比馬車還快了不少,稱得上是“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典范了。
冰床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時期,是北方百姓冬季重要的交通工具。那時,在北京城,只要有河有湖能結(jié)成冰面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冰床。一到冬季,北京城的護(hù)城河就直接變成了北京百姓的“高速冰路”,一輛輛冰床“呼嘯而過”。有一條“高速冰路”甚至能從北京城直通通州,在這條“高速冰路”的途中還設(shè)置了“休息站”和“收費站”,當(dāng)時稱之為“閘”,其中吸引百姓們爭相去打卡的“網(wǎng)紅休息站”是“二閘”,它憑借開闊的景色風(fēng)光、各式各樣的吃食攤位從五個閘中脫穎而出。
冰床的盛行也給北京城的貧民提供了一條解決就業(yè)困難的途徑。每逢冬天,有冰之處便有拉冰床的貧民等著“接單”,生意也確實興隆,只是單次價格特別低,“行走一門,三里之遠(yuǎn),每人給錢三四文而矣”。
到清代中葉,一種新式冰床誕生了,也稱為“冰排子”。冰排子與之前的冰床最大的不同在于發(fā)力方式,冰排子不再靠人力牽拉,改為人站在排子上靠篙來撐,像劃船一般。改良后的冰床可以乘坐十幾人,載客量大,速度也不會下降,很快成了交通運輸界的新秀。
在“床”上喝酒觀賽
除了作為交通工具,冰床也是當(dāng)時北方人民不可缺少的娛樂、運動工具。有人將幾輛冰床并在一起,將酒案放置于上,再邀請相熟好友來開party,在冰床上一邊飲酒作樂,一邊欣賞飛馳而過的美景,好不快活!
除了平民百姓,冰床也深受達(dá)官貴人們的喜愛。清代的乾隆皇帝作為冰上運動的資深代言人,每到冬天,便會在太液池上舉辦“冰嬉大典”。在冰嬉大典上,八旗子弟在冰上表演讓人眼花繚亂的項目,皇帝便坐在冰床上觀賞賽事。
與民間追求實用性的冰床不同,皇室、官員所用的冰床還是身份的象征。乾隆用的冰床是“以黃緞為握,如轎式然,以八人推挽之”,相當(dāng)華麗隆重。據(jù)說,乾隆還曾因為擔(dān)心母親受寒,特意為冰床裝過“暖空調(diào)”一一他命人將炭火裝入冰床內(nèi),加上皇室的冰床本就圍著幔帳,從而打造出一間小型的暖氣房。
“現(xiàn)代冰床”:冰上的F1
看到這里,肯定有不少小伙伴有了疑問:冰床的造型跟冬奧會比賽用的雪橇這么相似,它們是一樣的嗎?
雪橇起源于瑞士,并在1924年首屆冬奧會上被列為比賽項目。有研究表明,其實雪橇與冰床的本質(zhì)是相同的。不過,它與我國古代的冰床相比已經(jīng)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xiàn)代雪橇比賽主要分為無舵雪橇和有舵雪橇,與冰床更接近的是無舵雪橇。無舵雪橇沒有方向盤,全靠運動員拉動雪橇上的皮帶,通過自身的肌肉作用來控制。選手仰臥在雪橇上,這一姿勢大大減少了阻力,使得無舵雪橇的速度極快,時速可以達(dá)到每小時140公里或者更快,相當(dāng)于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的速度。每次觀看無舵雪橇的比賽,簡直是在觀賞冰面上的“速度與激情”,忍不住要為躺在雪橇上的運動員們捏一把汗。
我國的冰床是滿漢民族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也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體現(xiàn),至今在北京,依舊有租借改良冰床供游客體驗的地方,感興趣的小伙伴如果有機(jī)會不妨親自去感受一下在冰上開“敞篷跑車”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