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的氣溫下,濕冷要比干冷更容易使人生病,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這是因為潮濕的空氣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它能滲透到我們的皮膚表面,導致我們的體表溫度和環(huán)境溫度一樣低,簡單說,感覺穿再多衣服都不好使。
其次,潮濕的空氣熱傳導率要比干燥的空氣大很多,人體的散溫會很快;而氣溫低的時候再有雨雪落在身上,水汽的蒸發(fā)會帶走熱量,人體的散溫還會加劇。
體溫的下降,會導致我們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呼吸道過敏、感冒等疾病,如果體溫下降得比較迅猛,還容易出現(xiàn)血壓下降、心跳過緩的情況,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諺語里的饅頭云,就是淡積云,也是最為常見的云。云體輪廓分明,底部平坦有陰影,頂部略微凸起,呈“饅頭”形狀,水平寬度大于垂直高度。云塊孤立分散,在陽光照射下呈白色。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在云團上方出現(xiàn)穩(wěn)定的氣層,表明至少在未來的幾小時內,天氣都是不錯的。在平原地區(qū),淡積云常出現(xiàn)在盛夏。而在內蒙古高原,一年四季都會出現(xiàn)。夏季早晨天氣晴好,山體的向陽坡由于受到太陽光照作用,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上升,在熱力作用下最終凝結形成淡積云。但這,也只是經驗之談,有的時候天氣系統(tǒng)變化很快,不能完全依賴云來判斷。
霧、霾、沙塵,是三碼事,它們有可能會組團出現(xiàn),如果非要做個區(qū)分的話,個人簡單總結了下面3點:
1 形態(tài)。霧是空氣中的小水滴(液態(tài)),霾和沙塵都是空氣中的固體小顆粒(固態(tài)),霾的主要污染物往往更細小,以PM2.5為主,而沙塵稍大些,主要看PM10指數(shù)的變化。
2 人體感受。霧是氣溫下降,空氣中水汽過飽和后凝結的產物,所以,人在其中會感覺濕潤,且常出現(xiàn)在夜間或清晨,太陽出來容易散去;而霾和沙塵往往不分時間段出現(xiàn),霾是大氣層結(大氣中溫度等要素隨高度的分布)很穩(wěn)定,沒風,但沙塵來的時候,一般伴隨冷空氣,風很大,戶外待一段時間,身上會有明顯塵土。
3 健康影響。霧的影響最小,如果小水滴中沒有沾染其他固體雜質的話,對健康幾乎沒有影響;沙塵吸入鼻腔后,對人的上呼吸道肯定有影響,需做防護,不過由于顆粒物較大,不會進入到呼吸道深處;至于霾的話,細小顆粒會進入到肺泡,所以對人體的危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