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課程思政內(nèi)涵與實施路徑

      2022-03-01 20:39:22王劍娜
      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英語課程思政語言

      王劍娜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課程思政指從國家意識形態(tài)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為教育教學核心任務,以各類專業(yè)課程實際教學作為載體,通過潛移默化滲透式教學,融合智育與德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兼?zhèn)涞男聲r代接班人。課程思政具有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雙重涵義。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實施應用型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是培養(yǎng)應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軍,其學生具有異質性強、可塑性強、思想意識多樣化、學習能力和文化基礎知識較薄弱等特點。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課程在本文中泛指英語專業(yè)課程和大學英語課程(含英語類公共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這些課程屬人文學科,傳授人文理念,在教學主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評價手段等方面有諸多深度相似之處,具有互通性、互鑒性、共享性特點。英語課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具有輻射面廣、影響力大、師生參與度高等特點。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英語課程應打破學科界限,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融合與互補英語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學科,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然滲透、浸潤到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過程中,凸顯出英語課程得天獨厚的思政育人功能和潤物無聲開展思政育人的先天優(yōu)勢。

      一、英語課程思政內(nèi)涵

      (一)教學定位凸顯思政理念

      2018 年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研制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以下簡稱《英專指南》),著重突出了中國文化、中國影響力在外語類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開啟了英語專業(yè)的課程思政之門?!队V改稀窂娬{了英語專業(yè)教學在傳授西方文化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滲透[1],將專業(yè)學習與精神境界提升、正確價值觀建立、德育思想教育有機統(tǒng)一?!爸袊亍必灤队V改稀罚岢龅摹八刭|要求”中明確指出“本專業(yè)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yǎng),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yǎng)”[1],足以說明英語專業(yè)人才應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兼?zhèn)洹⒉⒅亍?/p>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大學英語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除語言知識與技能訓練之外,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跨文化教育[2]。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大學英語的受教者至少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同時他們還需要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利用英語進行國際化交流,擴展自己學科領域的知識,這就需要學生了解語言以外的英語國家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國家制度、風俗習慣,并能知曉中外文化差異,既有對異國文化的包容,又有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具有較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批評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指南》中強調的人文學科屬性指大學英語教學要注重全人教育的過程,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目標,將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體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中。

      從以上兩個《指南》可見,英語在高等院校作為人文學科具有育人的潛在功能和屬性,應將語言學習與大學生文化意識、思維品質、道德情懷結合,以顯性的語言教學體現(xiàn)出隱性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領。從理念上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性地設計教學內(nèi)容、營造道德教育氛圍,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教學方法,使受教主體自我感知、習得、學得思政理念,感悟真理,提升自我修養(yǎng)。

      (二)教學內(nèi)容融合思政元素

      語言學習過程中側重文化理念的傳播,體現(xiàn)其作為載體的功能。以往高校英語課堂中,外語教師主要傳授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英語國家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內(nèi)容。不管是大綱還是實際教學中,都充分體現(xiàn)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目的語語用能力。而跨文化交際是雙向、交互的行為,要想實現(xiàn)真正有效的交流,不僅要了解、學習、研究目的語語言與文化,更要學會用目的語準確地表達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中國實力的相關概念。只有平等的、互動的、對話式的交際才是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思政理念下的英語教師通過“分析—篩選—增補”三個步驟[3],挖掘與拓展英語教學素材的思政內(nèi)容,改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將目的語、目的語文化、中國文化同時展示,利用語言開展平等對話。思政元素具有隱性特征,學生有時未必能透徹領悟、理解,這時教師就要對教學內(nèi)容中隱含的思政元素進行較為詳細的解讀,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中西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通過結合思政元素對學生思想觀念進行引導,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自我意識會影響他們的文化認同感,使他們通過理解文化知識,熱愛專業(yè)學習,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愛國敬業(yè)的家國情懷。課程思政強調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軟著陸”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多借助真實事例、經(jīng)典實例進行講解,而非理論說教,注重學生共情性,喚起情感共鳴,對教師講解有認同感,以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與教材相關度較大的社會問題、熱點問題、國際問題、價值觀念等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敏感度,開展批判性討論,實現(xiàn)對學生智育、德育等方面的核心素質培養(yǎng)。

      (三)教學方法體現(xiàn)思政特點

      “思想政治”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第一反應是理論性極強的課程,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煩情緒,尤其對于應用型院校學生來說,其自身學習力、自控力、自知力較弱,因此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方法,既需要適合課程本身特點,又要適合學生特點,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實效性[4],使學生既能夠學習課程知識,又能夠基于所學知識習得擴展性知識,實現(xiàn)應用型院校學生的全人發(fā)展。

      課程思政首要特點是寓德于課[5]。只有“立德”,方能“樹人”。德育是思想教育的核心,也就成了課程思政的重心?!霸⒌掠谡n”是把德行、品德、道德等德育內(nèi)容滲透到教學課程當中,以“課”為載體,德育貫穿于教師整個教學過程。教師作為課堂組織者、管理者,不僅言傳,更要身教,不僅做語言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道德品德示范者、講解者、引導者,以實現(xiàn)英語課堂中的“德育為主線、語言為載體、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為體現(xiàn)“潤物無聲”的德育教學,高校英語課程可以采用載體式教學,即避免抽象、枯燥、說理式的育人方式,而以真實影像、實例為思政內(nèi)容載體,在授課過程中恰當?shù)匾胂嚓P資料,實現(xiàn)思政內(nèi)容“軟著陸”于英語課堂,自然而然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開展討論。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自我觀察、自我反省、他人反饋、社會比較等方式,形成自我認知發(fā)展過程。

      人文立課是主要特點[6]。英語課程的人文學科屬性毋庸置疑,如何在英語課程中,體現(xiàn)出全面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真正讓學生理解全人類生存意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所在?這就需要英語教師以“人文”作為課程之本,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將“以人為本”貫穿于學生思維與言行中的價值取向,塑造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體現(xiàn)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采用提問式教學法,將英語課程內(nèi)容中蘊含的“人文理念”、“人文價值”以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深度思考,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從更客觀、科學的角度進行評判。教師通過逐步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還可采用參與式教學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積極參與到布置的英語任務中,發(fā)揮團結協(xié)作精神,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上或課下將學生分組,根據(jù)話題探討觀點,小組則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手段進行講解,開展師生、生生互動式點評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這樣就將抽象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轉化為現(xiàn)實具體的“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促使學生自我認知、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

      價值引領是核心特點[7]?!八颊n程”與“課程思政”有根本區(qū)別。前者授課者為從事思政教育的專業(yè)教師,側重傳授思想政治概念性知識內(nèi)容;后者則在高校開設的任何課程中可以實現(xiàn),因為每門課程都含有隱性思政元素,而從事思政的教育者也擴展到各個科目教師。因此,課程思政具有較強的融合性和操作性,受益面更廣、形式更多樣、引領性更強。英語課程思政更不是向學生“硬性”灌輸理論性思政內(nèi)容,而是要通過這種教育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以語言學習為切入點,理解課文中蘊含的西方價值觀念,通過教師講解與引導,深刻剖析中西方價值觀念的異同點,達到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走出課堂”的學習或實踐機會,面向課堂外的真實世界、真實人生,以“主人公”第一視角去體驗生活、感悟世界、見證奮斗拼搏,可以非常契合現(xiàn)代學生的心理特征。實踐法指打破傳統(tǒng)課堂“滿堂灌”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教學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特點,引領學生深入課堂以外、校園以外的真實環(huán)境,既運用了英語語言,又讓學生通過實踐切身體驗,對課文中的相關內(nèi)容和問題展開深入調查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實干精神,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交流能力和人文素質[8]。

      (四)教學評價反映思政成果

      學生是課程思政最直接的學習者、感受者、獲益者,評價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應基于學生的專業(yè)與職業(yè)發(fā)展的價值觀改造,注重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入腦入心、見行見效的有效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獲得感方面的理性維度,也要關注發(fā)展持續(xù)性方面的實踐維度[9]。

      首先,英語課程思政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學習能力測評體系應建立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教師為學生自評、互評提供標準,從宏觀上把握好評價的準確性。評價獲得感的理性維度,要從學生真實學習到的內(nèi)容進行考察,可以從“學習到成果”和“感受到感悟”評價學生的收獲。學生從英語課程學習到課程思政內(nèi)容學習,不僅包括專業(yè)知識,還包括職業(yè)發(fā)展知識等,既學習職業(yè)技能也要從中奠定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評價主體多元化,使教學主體“學生”與教學引導者“教師”都積極參與到思政建設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產(chǎn)生火花,既是教師對思政建設的規(guī)范、反思、完善過程,也對學生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第二,評價手段多樣化。教師運用形成性評價結合終結性評價手段,在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課后作業(yè)、課堂測試、階段測試、期末測試中設計融入中西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內(nèi)容的開放性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或討論,運用英語表達思想,將拓展性的思政教學內(nèi)容結合教學實戰(zhàn)評價,課堂測試結合學期終考。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信息評價,提升形成性評價的權重值,評估學生的預習階段、課堂學習過程、課后學習任務中展現(xiàn)的思政成果。通過課程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展示與匯報、結合考試進行綜合評價,考試要整合“思政”與“課程”的內(nèi)容,而非以往單純考查課程內(nèi)容。所以,課程思政的推進是否有效,在學生層面來說尤其應該根據(jù)其在課程學習中獲得的思想內(nèi)容和思想延伸、形成的職業(yè)道德觀以及樹立的正確價值觀進行評價。

      二、以《綜合英語》為例的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綜合英語》課程既是英語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也是各高校公共必修課。筆者既是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主講教師,又是大學英語《綜合英語》授課教師。兩類《綜合英語》課程都是集語言、交際、文化、歷史、觀念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目,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和廣度上。融入課程思政之后,兩門課程同時從課程定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有意識地以“立德”作為教學主線,將語言知識技能傳授與思政育人雙管齊下,旨在提高學生語言基本素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語言文化知識;以語言作為載體,訓練學生分析、運用、歸納、總結、思辨、創(chuàng)新能力;以語言作為視角,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擴大交流范圍,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一)設計德育目標,樹立正確意識形態(tài)導向,把握中國立場

      《綜合英語》課程在德育理念下,確立教學目標,使學生面對各種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內(nèi)容時,不忘中華文化知識,學會比較中外語言差異,客觀對待不同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觀念,把握家國立場,確定中國文化立場。[7]因此在修訂英語專業(yè)和大學英語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大綱時,增加了思政教育要素,并著手集體備課,根據(jù)教學單元主題,建立思政案例庫,將相同主題的思政素材進行融合加工,按學生能力水平分層拓展,融入文化、道德、品行、觀念、情感等主題的課堂討論,通過課堂實踐,促進學生語言語用能力、道德品格、思想修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同行發(fā)展、同向提高。例如,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一)第二單元課文“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和大學英語《綜合英語》(二)第一單元課文“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從教學單元主題劃分,都屬于跨文化人際交往的意義、原則與藝術。在確立德育目標后,項目組深度探討、分析、挖掘、篩選相關主題思政資源,包括文本、音頻、視頻。例如,從China daily 上摘選了文章“China could benefit from kindness day” ;“Foreign reporter experiences Chinese Kindness”;“Kindness is all we need”,以及與good manners相關的中英著名習語諺語表達。視頻含有用英語講解中國禮儀(etiquette)、中西方禮貌(politeness)、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等不同話題、題材的素材,來落實寓德于課、人文立課、價值引領的德育目標[5],使學生通過辯證思考,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的深遠影響,從而把握中國立場。

      (二)改革教學模式,正確理解西方人文理念,樹立中國價值觀

      《綜合英語》教材中的內(nèi)容都是圍繞英語國家中家庭觀念、自我成長、人生態(tài)度、親情友情、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主題。利用這些主題中蘊含的西方人文理念,有機融合中國價值觀理念,實現(xiàn)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感,產(chǎn)生群體共情,學生之間彼此影響,可以形成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價值觀。教師改革傳統(tǒng)《綜合英語》課堂上講解語言技能和語言學習策略為主的方式,強調學生為受益主體,注重教學模式靈活化、多樣化,教學方法多元化趨勢發(fā)展。例如,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移動數(shù)據(jù)終端等泛在化學習模式、產(chǎn)出為導向等教學模式或結合使用,多方位、立體化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課程中涉及的人文理念和價值觀念。例如,課前教師通過網(wǎng)絡發(fā)布本單元學習材料,是由教師精心設計、準備的本單元handout 和拓展性文本或視頻資料,要求學生分組合作,閱讀文本或觀看視頻資料,針對該話題開展課前線上討論,抓住現(xiàn)代學生樂于運用網(wǎng)絡、多媒體交流的特點,鼓勵他們結合現(xiàn)代媒體技術,錄制短視頻,將話題討論結果以視頻方式呈現(xiàn),公布到班級QQ 群或微信群,要求其他學生觀看視頻、開展評價,并針對他們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感想感悟。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加以引導,確保學生闡述思想積極、富有正能量、符合正確價值觀的言論。經(jīng)過課前的激烈討論,在線下的教學課堂,教師對學生的成果和討論加以評價、引導、反饋,教師可將學生的討論過程納入學生的形成性評估當中。課堂上,教師依然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作為教學主要目的,通過提問逐步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運用英語表達觀點,開展語言的運用訓練,既可以豐富課堂內(nèi)容和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又能將語言與價值觀引領并行,實現(xiàn)英語課堂的課程思政功能。課后,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擴展語言運用、提高交流能力、踐行價值觀,布置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或校外實踐,將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布置切實可行、深入人心的熱議話題,喚起學生積極情感,提高思辨意識,幫助學生心理上的成長和發(fā)展。例如,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二)第三單元“My Stroke of Luck”與大學英語《綜合英語》(二)第五單元“Three Days to See”話題相似,教師根據(jù)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在校園、街頭采訪人們對于“幸運”、“運氣”、“好運”的看法。學生在采訪中進行錄像、后期制作、字幕配音,實現(xiàn)團隊合作,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又在實際與人交流中,理解了課文話題內(nèi)涵,通過采訪路人,反思自我、修正自我、發(fā)展自我,使其自然而然地樹立價值觀,而非說教式的“講道理”。

      (三)熟練運用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綜合英語》課程不管是在英語專業(yè)還是在大學英語中都是學分最高、課時最多、分量最重的科目之一。充分利用好英語課堂,可以增加學生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創(chuàng)造更多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契機。在國際交往中,雙向平等交流是開啟正確跨文化交際的方式,中國學生要能夠熟練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例如,在翻譯環(huán)節(jié)講解中,教師既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英文語言學角度的差異,更要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思想。例如,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一)第二單元“The Fun They Had”和大學英語《綜合英語》(一)第一單元“Secrets of Straight-A Students”都提出了“教育”這一話題。項目組教師甄選經(jīng)典典籍中涉及育人名句的名家翻譯,又挑選了西方教育家的名言警句。鑒于英語專業(yè)學生和其他專業(yè)學生語言能力的差異性,將這些名句按難易度分類,再分配給不同專業(yè),教師對其講解、對比分析,既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運用的精美之處,又提供素材,幫助學生儲備適合自己能力且比較豐富的含有“中國元素”的外文知識[10],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扎實的基礎。教師采用產(chǎn)出導向教學法,即學生在產(chǎn)出時是否會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是否能講好中國故事,作為英語教學評價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以激勵學生不斷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精髓。

      三、結語

      本文立足于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教學定位、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方面探討英語課程思政內(nèi)涵實質,奠定了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理論基礎。結合應用型院校實際情況,以英語和思政學科資源為依托,挖掘英語教學中蘊含的德育教育資源,以及適用于應用型院校學生特點的思政素材,探索英語與思政融合的有效路徑,構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英語教育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體系,以促進應用型院校英語專業(yè)和大學英語思政建設,實現(xiàn)英語課程既能保證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質量、夯實人文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家國情懷、提高思想政治素養(yǎng),達到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發(fā)展。首次將英語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思路、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共享,對未來具有共性的英語類課程如何協(xié)同開展思政建設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猜你喜歡
      英語課程思政語言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思政課“需求側”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习水县| 达尔| 南华县| 神池县| 磐石市| 阳高县| 高碑店市| 拜城县| 文登市| 周宁县| 稷山县| 白朗县| 灵璧县| 浠水县| 喜德县| 鄯善县| 扎鲁特旗| 宁蒗| 永城市| 道孚县| 昭苏县| 高邑县| 柘城县| 安西县| 吉林市| 潍坊市| 班戈县| 沾化县| 武乡县| 京山县| 资中县| 登封市| 丹寨县| 长顺县| 宝丰县| 富民县| 普陀区| 安顺市| 平阴县| 呼伦贝尔市|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