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之雄
虎是一種強有力的大型食肉動物,兇猛無比,堪稱“百獸之王”,這恐怕因我國不產(chǎn)獅子,也因虎之額頭上有黑色條紋,成個“王”字之故吧!
早在殷商時期青銅器和玉飾上,就顯示虎形圖案紋樣、裝飾?!盎⒎笔菓?zhàn)國時代帝王授權(quán)于臣屬或調(diào)撥軍隊的信物。做成虎形,背后銘文,由兩半合成,多數(shù)銅鑄或用玉琢,右半留樣,左半授予統(tǒng)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diào)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傳說中的門神(神荼、郁壘)捉到鬼后,喂給老虎,后人干脆畫虎于門,以兇御兇。故而,歷來一直被人們用以表達(dá)吉祥的動物,藉以驅(qū)惡鎮(zhèn)邪。過端午節(jié),嬰兒要戴老虎頭帽,穿老虎頭鞋,以示吉利。壓邪的民間風(fēng)俗,仍在一些地區(qū)廣為流傳?!耙庇芯次分?, “寅虎”相配妙合天然。
虎是威武、勇猛、剛強、氣魄、智慧的象征,人們常借之作多種比喻,猛將為“虎將”,古代武科公榜稱為“虎榜”,武將的營幕為“虎帳”,如虎之雄視為“虎視”,虎牢關(guān)、虎踞關(guān)、虎跳峽……這些地名,也贏得了幾分威風(fēng)?!痘⒀ㄗ粉櫋贰痘⒖谟嗌贰痘⒛懹⑿邸贰@些片名,亦增添了幾分險情。形容大力時用“九牛二虎之力”,還有虎勁、虎魄、虎膽……也難怪狡猾的狐貍會走在前面,狐假虎威借其威勢了。
談到虎,總有點令人毛骨悚然,“談虎色變”“為虎添翼”“虎背熊腰”“騎虎難下”的成語,千古流傳,但虎的兇猛還不如黑暗的統(tǒng)治,古典名篇《禮記·檀弓下》中《苛政猛于虎》即出于此。
象征權(quán)力的虎,雖然無畏,但它們有自己的保護色,黃色的身毛,條狀的黑色斑紋,在草叢中頗具迷惑感。人們把謎之難猜與虎之難射聯(lián)系在一起,猜謎稱為“射虎”,用文句為謎面的謎,稱為燈謎,也稱文虎。筆者曾作一謎:“猜謎能手猜燈謎”[回文格](水滸渾名) 打虎將(將虎打)?!安轮i能手”扣“打虎將”;“猜燈謎”扣“將虎打”,謎底與其回文聯(lián)讀與謎面相扣,稱之謂“回文格”。
天堂蘇杭各有名勝“虎丘”“虎跑”,且各有與虎有關(guān)的淵源:唐代有一高僧居于此地,苦于無水,忽一日二虎跑至此地作穴,于是泉水涌出,甘冽醇厚,用其泡名貴的龍井茶,堪稱雙絕,今已作為一種高雅的享受?;⑶鹪S可剑叫稳缁?,又因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因而得名。
虎有幾個別稱,“說文”訓(xùn)為“山獸之君”,故有“山君”之稱,古代楚人稱之為“於菟”,《水滸傳》及方言中稱之為“大蟲”。
動物學(xué)中虎屬貓科,民間傳說虎的本領(lǐng)是向貓學(xué)的,但貓留了一半爬樹的本領(lǐng),沒傳給它,給自己留有逃生余地,否則虎還要了不起.這自然不足為信,但虎確是很聰明的動物?!盎⑸?,必有一彪,”這是古諺,傳說彪性兇殘,能將其他虎仔吞噬,每逢母虎帶三虎仔過河,定先將彪帶至彼岸,然后空身返回,再馱一虎仔游過河,再將彪帶回,又將另一虎仔送至彼岸,最后才帶彪過河,免遭不測,后來據(jù)此改編成一道著名的智力題。
人們也把“虎”當(dāng)作人民的對立面,清除腐敗,狠揭大小貪污犯,叫做“老虎”“蒼蠅”一起打!面對虎年,全國人民當(dāng)以降龍伏虎之姿態(tài),不怕一戳即破的紙老虎,夜夜乎的皮老虎,識破笑面虎,掃清攔路虎,為虎添翼,虎虎有生氣,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英雄氣概,把各項工作搞得更好。
筆者曾以“長嘯一聲驚百獸,雄風(fēng)四起壓千邪”為其寫照。并按陋室銘句式作《虎銘》:
鋒牙利爪,黃袍黑紋。
日沒深谷,夜巡密林。
東北稀有,華南珍聞。
號於菟大蟲,稱獸王山君。
狐狡假其威,妖驚恐其魂。
豈敢作話題,特嚇人!
調(diào)眾軍之信物,壓諸邪之門神。
性剛真猛武,謎詭喻斯文。
冠其名,意重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