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中
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系統闡發(fā)了以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為主要內涵的偉大抗疫精神,號召全黨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抗疫精神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大精神財富,是我們黨紅色基因血脈在抗疫斗爭實踐中的賡續(xù)和延展。當前,由于病毒變異快,國際疫情仍處高位,國內疫情多點散發(fā),我國抗疫斗爭“遠沒有到可以松口氣、歇歇腳的時候”。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分析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 研究部署抓緊抓實疫情防控重點工作》,《人民日報》2022年5月6日,第1版。面對復雜局面、應對嚴峻挑戰(zhàn),我們要以持之以恒的韌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斗爭實踐中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以實際行動堅定抗疫斗爭必勝信念。
生命至上,是指我們黨在一切思想、行動和決策部署中,始終秉持將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和最優(yōu)先級別考量的價值原則。堅持生命至上,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我們黨自誕生以來,一直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置于頭頂、掛念心間。一百年來,每逢關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決策,我們黨都會以人民生命和健康為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黨的宗旨和使命,提出“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會再來”,②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3頁。果斷決策,周密部署,保護人民生命不計成本,護佑人民健康不惜代價。正是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價值理念的指引下,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感染率和死亡率保持全球最低水平。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雹邸读暯皆谥泄仓醒胝尉值谑渭w學習時強調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第1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一經抗疫實踐檢驗了的崇高價值原則,亟待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實踐中大力弘揚、認真詮釋。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最新研判,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已進入全方位綜合防控的第四階段,“科學精準、動態(tài)清零”是這一階段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在抗疫實踐中詮釋我們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當前最核心、最緊要的任務就是毫不動搖堅持“動態(tài)清零”疫情防控總方針。針對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株傳播速度快、潛伏期短、隱匿性強等特征,黨中央在科學分析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多和醫(yī)療資源總量不足等國情的基礎上,制定了“動態(tài)清零”疫情防控總方針。通過以快制快,與病毒賽跑,為疫苗研制和藥物生產等贏得時間;依靠科學精準施策,盡快實現社會面清零。值此疫情防控重要時刻,任何松懈、怠慢和泄氣都極有可能導致疫情防控形勢惡化,不僅前期已取得的抗疫成果功虧一簣,而且會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災難性后果。全體黨員尤其是廣大領導干部,要自覺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疫情防控決策部署上來,以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
舉國同心表達了在災疫面前全國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精神狀態(tài)。這一精神狀態(tài)要求實踐主體協同配合、勠力同心,同甘共苦、共赴危難。舉國同心精神凸顯了危機面前主體思想認識的統一性、實踐行動的趨同性和價值目標的為公性。舉國同心精神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在抗疫斗爭實踐中得以發(fā)揚光大。疫情暴發(fā)后,我們不僅看到了“黨徽金”“橄欖綠”“天使白”“守護藍”和“志愿紅”等各領域、各方面力量迅速匯聚,更見證了部門間、城市間、地區(qū)間兄弟情深、互幫互助和共克時艱的行動。正是因為有14億中華兒女在疫情危機中同呼吸、共命運、手牽手、心連心的團結偉力,我們的抗疫斗爭才取得了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等一個又一個戰(zhàn)斗的勝利。疫情轉入常態(tài)化防控階段后,一如既往弘揚舉國同心抗疫精神,既是打贏抗疫攻堅戰(zhàn)、盡早降服病毒的需要,更是凝心聚力奮進新征程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抗疫實踐中凝聚舉國同心的團結偉力,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強化偉大夢想對全國人民價值共識的凝聚作用。志同道合方能行穩(wěn)致遠。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頁。在抗疫實踐中緊緊抓住這個“最大公約數”,讓全國人民認識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2頁。這個夢想,戰(zhàn)勝疫病危機便有了明確目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我們要按照頂層設計和地方創(chuàng)新相結合原則,建立全國應急互助長效機制。對前一階段疫情防控實踐中省市間、地區(qū)間、部門間在應急資源管理、疫情信息共享、科研成果互助、管理經驗互鑒等方面采用的有效舉措和積累的成功經驗,要及時總結提煉,形成長效機制,為將偉大精神轉化為物質力量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對于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地方主義、各行其是、各自為政等影響團結的負能量,要建立追責問責機制,杜絕這些負能量對我國抗疫精神防線的腐蝕。
舍生忘死強調的是實踐主體為戰(zhàn)勝困難、頂住壓力和克服危機而展現的一種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凜然氣概和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這種頑強意志和精神品格既彰顯了實踐主體最高的奉獻精神,也凸顯了其“臨大難而不懼”的圣人之勇。在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數不勝數,如慷慨就義的李大釗,寧死不屈的方志敏,堅貞頑強的劉胡蘭,視死如歸的董存瑞……這些英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箵粜鹿诜窝滓咔榈娜嗣駪?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打響之后,各條戰(zhàn)線涌現出奮不顧身的典型事跡,是黨的優(yōu)良基因在新時代的迸發(fā)。舍生忘死的精神之花,在抗疫斗爭中爭相綻放。新時代的抗疫勇士們逆行出征、臨危不懼、視死如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華民族能夠經歷無數災厄仍不斷發(fā)展壯大,從來都不是因為有救世主,而是因為在大災大難前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①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5頁。
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要求我們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實踐中進一步展現舍生忘死的頑強意志。對抗疫實踐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及其英勇事跡,要加大宣傳報道力度。2020年2月,面對復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指示宣傳部門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宣教工作和輿論引導工作,強調要“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要廣泛宣傳一線醫(y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公安干警、基層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跡”。②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418—419頁。通過對典型事跡的報道,尤其是對英雄人物和他們舍生忘死精神的宣傳,展現出他們舍小家顧大家、臨危不懼、頑強戰(zhàn)疫的精神品格,在全社會激發(fā)英勇抗疫的正能量。要健全激勵和保障機制。對在疫情防控中犧牲的抗疫勇士,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做好烈士的認定、善后和優(yōu)撫工作,加大對烈士家屬及其子女的關懷和撫恤力度。各條抗疫戰(zhàn)線的因公受傷、致殘人員,要根據傷殘等級積極落實各項優(yōu)撫待遇,健全相關激勵和保障制度。將舍生忘死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渠道,發(fā)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大思政課堂等多樣化形式,將抗疫實踐中涌現的典型事跡和舍生忘死精神具象化、生活化,結合各地抗疫實踐大力宣傳,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情操陶冶和人格完善效果。
尊重科學強調實踐主體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要樹立科學態(tài)度,發(fā)揚科學精神,運用科學方法,做到按規(guī)律辦事。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實踐充分彰顯了黨和政府尊重科學的實踐品格。在防控決策部署方面,中國政府秉持科學態(tài)度,遵循流行病學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病毒學、臨床醫(yī)學等領域專家作用,尊重專家意見,實行“早發(fā)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和“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檢盡檢、應隔盡隔”的防治方針,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3頁。以交通管控等方式第一時間切斷病毒傳播鏈,最大限度降低傳染率。在具體防控方式方法層面,我國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和病毒變異情況,先后制定、修訂了9版疫情防控方案;充分發(fā)揮大數據等新興信息科技優(yōu)勢,普遍推行健康碼和大數據行程卡,使流調數據更為精準高效。在防控管理方面,中國政府按照頂層設計和基層創(chuàng)新相結合原則,防控和救治兩個戰(zhàn)場協同作戰(zhàn),藥物研制和疫苗研發(fā)兩不誤,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雙統籌。所有這些方面,都充分體現了中國疫情防控尊重科學、遵循規(guī)律的實踐品格。
在全方位綜合性疫情防控階段踐行尊重科學的實踐品格,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弘揚科學精神、秉持科學態(tài)度、遵循科學規(guī)律”④《習近平出席全球健康峰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5月22日,第1版。的抗疫要求,科學施策,精準防控。弘揚科學精神,要求在疫情防控實踐中繼續(xù)發(fā)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等精神力量,彰顯嚴謹務實、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意志品格,并及時把這些精神力量和意志品格貫徹落實到疫情防控的事前預判報告、事中響應指揮、事后反饋評估等各個階段和環(huán)節(jié)。秉持科學態(tài)度,就是強調疫情防控要尊重國情實際,積極靈活應變,倡導開放協作。如在無特效藥情況下,中國大力推進中西醫(yī)結合,不斷優(yōu)化診療方案;針對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總量不足的國情,及時搶建方艙醫(yī)院,統籌疫苗、藥物研發(fā)和衛(wèi)生應急物資保障。遵循科學規(guī)律,就是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針對病毒變異快、隱匿性強等特點,強調以快為先,以準為要。加快篩查和流調速度,繼續(xù)推進“抗原+核酸”篩查,聚焦重點群體防控和聚集性疫情處置,風險管控關口前移,完善分類救治體系,使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在科學軌道上行進。
在大災大疫面前倡導命運與共,就是秉承“天下一家”、愛好和平等理念,與國際社會一道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攜手應對全球性危機和風險挑戰(zhàn),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運與共的道義擔當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大同》篇就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演化勾勒出一幅“天下為公”的大同圖景。在國際交往中,弘揚命運與共抗疫精神,就是踐行多邊主義國際交往原則,按照多元、合作、平等、互利要求,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維護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中國政府在自身疫情防控面臨巨大壓力情況下,仍盡己所能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截至2022年5月,中國已向20多個國家轉讓疫苗生產技術,為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累計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防護服46億件、檢測試劑180億人份、口罩等抗疫物資4300余億個,向34個國家總計派出37支醫(yī)療專家組,與1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分享抗疫經驗,充分展現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①俞懿春等:《中國持續(xù)助力全球抗疫》,《人民日報》2022年5月14日,第3版。
在抗疫實踐中彰顯命運與共的道義擔當,一方面我們要繼續(xù)與國際社會加強合作,為疫情應對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q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人類最終戰(zhàn)勝疫情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另一方面,要繼續(xù)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展現中國重情守信、和衷共濟、勇于擔當的大國形象,堅決反對將疫情防控政治化、污名化和各種“甩鍋”。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抗疫實踐中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既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疫情防控各項部署要求、最終戰(zhàn)勝疫情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將偉大抗疫精神轉化為奮進新征程的物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