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文獻計量與內(nèi)容分析法的國外misinformation研究框架的構(gòu)建

      2022-03-08 06:01:12蘭苑榕趙俊杰
      圖書情報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誤導聚類記憶

      蘭苑榕 趙俊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1 引言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質(zhì)量成為決定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所在,真實完善的高質(zhì)量信息有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做出合理決策;與之相對,虛假信息就像影子,能將錯誤失真的信息情報傳播開來,給每個信息接收者甚至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是社會各界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癿isinformation”一詞指不真實、不正確的信息,可以直接譯作虛假信息,也可以譯作錯誤信息、虛假情報或信息誤導、信息失真等。從廣義上看,misinformation 泛指錯誤的信息,是人所持有的不正確的信念[1];而從狹義上看,misinformation 則與其出現(xiàn)的社會領域密切相關,是謠言(rumors)、虛假新聞(fake news)、誤解(misperceptions)以及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ies)等相關術語構(gòu)成的總體[2]。

      國外對misinformation 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紀的認知心理學領域,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各學科領域地不斷加入,國外學者對misinformation 的研究不僅涵蓋了misinformation的內(nèi)外特征、傳播規(guī)律、影響評估等基礎方面,對人的信息行為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產(chǎn)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總結(jié)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重點,厘清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加深對國外misinformation 研究發(fā)展過程的整體性理解和認識,本文以科學引文索引(SCI-EXPANDED)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兩個數(shù)據(jù)庫作為數(shù)據(jù)源,使用文獻計量法與內(nèi)容分析法構(gòu)建了一個國外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框架,以期為我國后續(xù)虛假信息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方向、思路上的借鑒。

      2 概念辨析

      近年來,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不斷增加,misinformation 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跨領域、跨專業(yè)的問題,得到了包括心理學、政治學、社會科學等在內(nèi)的多個學科領域的廣泛關注。但是,“misinformation”一詞并非對錯誤、虛假信息的唯一表達,如disinformation、false information 等術語與misinformation 在含義上相近且相互關聯(lián),很多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混淆。

      2.1 misinformation 與disinformation

      disinformation 可以譯作故意制造的虛假信息、故意的假情報等,經(jīng)常與misinformation 同時被論及。學術界對misinformation 與disinformation在概念上的區(qū)別已經(jīng)取得了廣泛共識:disinformation 是帶有欺騙意圖的、故意制造或傳播的,以誤導、欺騙、迷惑及操縱信息接收者為目的的虛假信息;而misinformation 則不存在這種欺騙意圖,它通常是指被人們無意識制造和傳播的不準確或誤導性的信息,是一個“無心之過”。然而,二者的關系卻存在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將disinformation 視作misinformation 的一種特殊類型,強調(diào)“misinformation”一詞作為定義虛假、誤導信息的廣泛性,認為disinformation是其中故意為假的那一部分。如:Froehlich(2017)[3]將disinformation 解釋為“以誤導為目的,故意提供的misinformation”。另一種觀點是將misinformation 與disinformation 視作相互平等的兩類,強調(diào)“disinformation”一詞在含義上帶有的欺騙性要素,認為misinformation 并沒有表達這層含義,因此二者不同。如:Karlova 等(2013)[4]指出,misinformation 強調(diào)情境性,而disinformation 卻不太強調(diào)情境性,因為它具有恒定的欺騙意圖。

      2.2 misinformation 與false information

      false information可以譯作錯誤信息或虛假信息,是一個與misinformation 概念相近的術語。這種相近性表現(xiàn)在:從與真實信息(true/real information)的一致性的角度來看,misinformation 無疑是“錯誤信息(false information)”。但實際上,false information 是一個概括性的廣義術語,二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于:首先,“false information”在研究中通常用于解釋“misinformation”、“disinformation”等詞的含義。比如Fetzer(2004)[5]指出,misinformation 是人們無意識散布的false information,而disinformation是故意傳播的false information。其次,false information 涵蓋了與misinformation 不同的其他種類的虛假信息。比如,F(xiàn)roehlich(2017)[3]詳細梳理了false information 的主要類型,提出除了misinformation 與disinformation 外,false information 還包括信息缺失(Missing information)和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最后,二者在表達上的側(cè)重點不同,“false information”突出表達的是錯誤的信息本身,而“misinformation”一詞更注重表達的是錯誤信息對人的作用。

      3 研究設計

      3.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XPANDED) 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 兩個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源,時間跨度選擇1912-2020年,使用檢索式1“TS=misinformation”進行檢索,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1月12日,共檢索到文獻3 100 篇。為確保檢索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我們同時考慮了misinformation 的另一種表達方式“mis-information”,并使用檢索式2“TS=mis-information”進行了檢索。剔除與檢索式1“TS=misinformation”重復的文獻后,檢索式2“TS=mis-information”檢出的文獻僅有40 篇,通過對這40 篇文獻的題目、摘要、關鍵詞等信息進行仔細閱讀,必要時下載全文閱讀后發(fā)現(xiàn),40 篇文獻中:有20 篇使用的是“(mis)information”這個表達,表示“虛假信息和真實信息兩者都存在”的意思;有8 篇文獻雖然在標題或摘要中使用了“mis-information”這個短語,但并非文章主要研究的問題;有4 篇文獻為完全無關的文獻;有1 篇文獻(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被引量為0,引用的參考文獻為1)因文獻信息不全且暫未找到全文而無法確定是否相關;剩余7 篇文獻確定為相關文獻,其中有4 篇在正文中同時使用了“misinformation”這一表達。由此我們認為,使用“mis-information”這一表達的相關研究數(shù)量很少,對研究結(jié)果基本不會造成影響,故不考慮使用。

      本研究最終確定以檢索式1“TS=misinformation”檢出的3 100 篇文獻作為研究對象總體。從文獻類型上看,研究對象包含了期刊論文、研究綜述、快報、會議論文等多種文獻類型,其中期刊論文2 446 篇,占總體的78.9%;從語言類型上看,研究對象中包含了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等多種語言類型,其中英文文獻3 015 篇,占總體的97.2%。

      將文獻總體按出版時間進行作圖,結(jié)果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到,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的研究自1912年開始總體上呈現(xiàn)上升趨勢。按照每年出版文獻的數(shù)量,可以將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12-1990年,第二個階段為1991-2009年,第三個階段為2009-2019年。在第一個階段,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剛剛開始,每年出版的文獻均小于等于10 篇;在第二個階段,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這一研究主題,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較第一個階段有了提升,每年出版的文獻均處于20~100 篇的水平;第三階段是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高峰時期,總體上每年出版的文獻均在100 篇以上。

      圖1 文獻出版時間圖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獻計量的方法上借鑒了Chen 等(2019)[6]將文獻共被引、主路徑分析和文獻耦合三種方法結(jié)合使用的研究方法,將其應用于misinformation 研究領域。研究過程為:首先使用文獻共被引分析和主路徑分析兩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選出了一批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文獻共被引分析法是從高被引的角度出發(fā),所選出的文獻代表該領域的知識基礎;而主路徑分析法是從引文網(wǎng)絡整體的角度出發(fā),通過識別分析具有最大網(wǎng)絡連通性的文獻來尋找影響學科發(fā)展的關鍵文獻。其次,使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所選文獻內(nèi)容進行梳理和分析。最終根據(jù)分析結(jié)果提出一個國外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框架。

      研究過程中使用了CiteSpace、HiteCite、Pajek 和VOSviewer 四個可視化分析軟件,通過綜合利用它們各自的優(yōu)勢,能夠得出令人滿意的結(jié)果。

      4 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知識基礎

      本研究使用文獻共被引分析法識別國外misinformation 研究領域的核心文獻集群,這些文獻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使用CiteSpace軟件的文獻共被引分析功能,選擇時間跨度1912-2020年,時間切片長度為1,每個時間切片中選擇前10 被引次數(shù)最高的文獻(Top 10),剪枝方式選擇pathfinder,最終顯示排名前13 位的文獻,得到圖2。對文獻按排名進行編號得到表1。

      圖2 文獻共被引分析圖(top10)

      表1 文獻共被引選出的文獻

      對文獻的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可以發(fā)現(xiàn),按照研究關注重點的不同可以將上述13 篇文獻劃分為四類:

      (1)研究重點在于“misinformation 的社會產(chǎn)生機制”(包括1、8、10 號文獻),比如1 號文獻中,Lewandowsky 等(2012)[7]系統(tǒng)地梳理了misinformation 的來源、特征和影響,研究了misinformation 傳播的社會機制和個體層面上人的信息接收行為,最終給出解決misinformation問題的方法。

      (2)研究重點在于“misinformation 在網(wǎng)絡上的傳播情況”(包括2、4、6、12、11、10 號文獻),比如2 號文獻中,Vosoughi 等(2018)[8]通過研究2006-2017年在twitter 上傳播的已被證實的虛假及真實新聞,發(fā)現(xiàn)了虛假信息和真實信息在傳播上的區(qū)別。

      (3)研究重點在于“政治方面的事實誤解”(包括5、6 號文獻),比如5 號文獻中,Nyhan 等(2010)[11]研究了政治上的事實誤解存在的原因,并通過3 個實驗證明了人們對更正信息的反應與其政治意識形態(tài)有關。

      (4)研究重點在于“事件后誤導信息對人記憶的更改”,即misinformation 對記憶的更改(包括3、7、9、13 號文獻),比如7 號文獻中,Gabbert 等(2004)[13]研究了目擊者的初始記憶受到錯誤的事件后信息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社交來源的錯誤信息比非社交來源的錯誤信息誤導性更強。

      為簡化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進一步分析和解讀misinformation 的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本研究進一步選擇相同時間跨度和時間切片中前4 被引次數(shù)最高的文獻(Top 4)構(gòu)建共被引網(wǎng)絡圖并聚類,不同的類以不同的顏色進行標識,得到圖3。以時間線(Timeline)視圖進行呈現(xiàn),得到圖4。

      圖3 文獻共被引分析聚類圖

      圖4 文獻共被引分析聚類時間線視圖(top4)

      如圖3所示,該網(wǎng)絡圖包含113 個節(jié)點,383 條連線,將其聚類后共形成5 個簇,聚類的模塊值(Q 值)為0.7223,平均輪廓值(S 值)為0.5511,滿足聚類的顯著性與合理性要求。在聚類標簽的確定上,從施引文獻中提取信息作為標簽對共被引文獻的聚類進行表征能更好地解釋共被引聚類的性質(zhì)[20]。本研究使用了Citespace提供的LLR 算法以施引文獻的標題、關鍵詞列表、摘要為來源分別進行聚類標簽的提取,經(jīng)過對比,最終選擇標題作為聚類標簽來源。

      如圖4所示,聚類形成的時間由遠到近依次是:0 號聚類“Misleading postevent information”-2號聚類“Memory accuracy”-1號聚類“Repeated event”-3號聚類“Memory conformity”-4號聚類“Eyewitness memory”。聚類的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聚類基本情況(按聚類形成時間排序)

      由表2可以看到,五個類的S 值均在0.8 以上,說明聚類效果很好。從聚類所含文獻總數(shù)占總體的百分比上看,五個類所含的文獻數(shù)比較均勻,共占節(jié)點總數(shù)的89.38%。聚類所含文獻的出版年平均值為聚類形成時間的估計,從時間上看,0 號、1 號、2 號聚類的形成時間在2000年以前;3號和4號聚類的形成時間在2000年以后。由于聚類中的主要成員代表該類的知識基礎,以下將通過分析各聚類主要成員的研究內(nèi)容對聚類性質(zhì)進行歸納??偨Y(jié)每一個聚類中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前三位文獻,得到表3。

      表3 每一個聚類中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前三位文獻

      17 The Suggestibility of Children’s Memory(1999) Bruck 等[26]#1 16 Memory Strength Affects Reporting of Misinformation(1999) Marche[27]10 Children's Eyewitness Reports After Exposure to Misinformation From Parents(2001)Poole 等[28]80 Searching for the neurobiology of the misinformation effect(2005) Loftus[29]#3 Gabbert 等[13]33 Social contagion of memory(2001) Roediger 等[30]41 Say it to my face: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ly encountered misinformation(2004)159 Misinformation and Its Correction:Continued Influence and Successful Debiasing(2012)Lewandowsky 等[7]#4 86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2018) Vosoughi 等[8]66 When Corrections Fail:The Persistence of Political Misperceptions(2010) Nyhan 等[11]

      由表3可以看到,0號聚類“Misleading postevent information(誤導性事件后信息)”的形成時間最早,在這個時期,誤導性事件后信息對人們記憶的影響、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的機制是研究者們研究的重點,就事件后誤導信息是否會改變?nèi)说脑加洃浄譃榱藘膳?。Belli(1989)[21]、Loftus 等(1989)[22]和Tversky 等(1989)[23]是該類中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前三篇文獻,三篇文獻均研究了誤導性事件后信息的問題。其中,Belli(1989)[21]研究了誤導性事件后信息的影響,通過兩個實驗證明misinformation 的干擾和接受是造成誤導信息效應的兩個因素;Loftus 等(1989)[22]探討了發(fā)生誤導信息效應的原因,對記憶損傷、misinformation 接受和純粹猜測等過程對人的記憶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Tversky等(1989)[23]通過一種新的測試方法檢測誤導性事件后信息對人記憶的影響,最終認為事件后誤導信息會改變?nèi)说脑加洃洝?傮w而言,0 號聚類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誤導性事件后信息及其產(chǎn)生的誤導信息效應。

      2 號聚類“Memory accuracy(記憶準確性)”是第二個形成的聚類,這個時期,人受到誤導性暗示(misleading suggestion)而 產(chǎn) 生記憶錯誤的問題受到關注,同時,關于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機制的研究還在繼續(xù),來源檢測理論(Source monitoring)正是研究成果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記憶發(fā)生錯誤的原因是無法正確區(qū)分原始信息和誤導信息的來源,即記憶不準確。Ceci 等(1993)[19]、Johnson 等(1993)[24]、Lindsay(1990)[25]是該類中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前三篇文獻,其中,Ceci等(1993)[19]回顧了兒童因受到暗示而發(fā)生記憶錯誤的歷史研究,指出學齡前兒童比成年人更易受到暗示的影響;Johnson 等(1993)[24]則描述了一個用以理解來源檢測過程的綜合理論框架,詳述了來源檢測類型、過程和必要條件;Lindsay(1990)[25]研究了誤導性暗示對人們原始記憶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支持來源檢測假說,認為暗示削弱了人們記住原始事件信息的能力??梢钥吹剑? 號聚類的研究更關注人的記憶準確性,致力于研究記憶發(fā)生錯誤的原因。

      1 號聚類“Repeated event(重復事件)”與2 號聚類的形成時間比較接近,研究內(nèi)容相似度較高,說明了研究的延續(xù)。該類的標簽“Repeated event”是研究人的記憶準確性的實驗控制條件之一,即通過重復讓被試者經(jīng)歷原始事件而加強其原始記憶。Bruck 等(1999)[26]、Marche(1999)[27]、Poole 等(2001)[28]是該類中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前三篇文獻,三者均研究了兒童記憶的易受暗示性,Bruck 等(1999)[26]綜述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指出兒童的易受暗示性存在年齡差異和個體差異,同時,采訪者偏見、刻板印象、提問方式不妥等因素都會造成兒童做出錯誤的記憶報告;Marche(1999)[27]研究了原始信息和誤導信息強度如何影響學齡前兒童的記憶,認為二者的相對強度會影響兒童的記憶;Poole 等(2001)[28]則研究了源自父母的誤導性信息對兒童產(chǎn)生的影響。

      3 號聚類“Memory conformity(記憶從眾)”是第四個形成的聚類,這一時期,misinformation的社會性得到了人們的關注,記憶從眾正是人們在社交活動后發(fā)生錯誤記憶的現(xiàn)象。Loftus(2005)[29]、Gabbert 等(2004)[13]、Roediger 等(2001)[30]是該類中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前三篇文獻,三篇文獻均涉及misinformation 的社會性研究。其中,Loftus(2005)[29]綜述了誤導信息效應在神經(jīng)生物學方面的進展,指出與別人交談、受到暗示或看到帶有偏見的媒體報道等都會使人產(chǎn)生錯誤的記憶;Gabbert 等(2004)[13]研究了社會來源與非社會來源的misinformation 對人記憶的影響,發(fā)現(xiàn)社會來源的misinformation 危害更大;Roediger 等(2001)[30]研究了錯誤記憶的社會傳染性,通過實驗證明了社會傳染效應的存在。

      4 號聚類“Eyewitness memory(目擊者記憶)”是最后一個形成的聚類,這一時期misinformation領域的研究數(shù)量快速增長,研究方向也更加豐富,如政治上的事實誤解、misinformation 的網(wǎng)絡傳播等研究主題紛紛出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聚類的標簽“Eyewitness memory”似乎無法代表所有的研究,只能說明該聚類文獻的某些性質(zhì),因為目擊者記憶僅是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方向之一。Lewandowsky 等(2012)[7]、Vosoughi等(2018)[8]、Nyhan 等(2010)[11]是該類中被引次數(shù)最多的前三篇文獻,但三者的研究方向均不相同,Lewandowsky 等(2012)[7]研究了misinformation 的來 源和社會機制;Vosoughi 等(2018)[8]研究了misinformation 在網(wǎng)絡上的傳播特征;而Nyhan 等(2010)[11]則研究了政治上的事實誤解存在的原因。研究主題和方向的增加不僅說明了misinformation 領域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由于多學科加入所產(chǎn)生的研究多樣性。

      綜上能夠發(fā)現(xiàn),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最早產(chǎn)生于心理學領域,2000年以前,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主要是圍繞事件后誤導信息效應展開的;此后,隨著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和多學科的加入,misinformation 的社會性得到了更高的關注,不僅研究主題更注重探索社會產(chǎn)生和傳播機制,研究方向也不斷拓展至社會各個領域。通過總結(jié)四個聚類中高被引文獻的研究內(nèi)容,依然可以將其劃分為“事件后誤導信息對人記憶的更改”(0 號、1 號、2 號聚類);“misinformation 的社會產(chǎn)生機制”(3 號聚類);“misinformation 在網(wǎng)絡上的傳播情況”和“政治方面的事實誤解”(4 號聚類)這四類。

      可以看出,如果將misinformation 自產(chǎn)生到消亡定為一個生命周期,這四類文獻的研究內(nèi)容則正好可以對應misinformation 的產(chǎn)生、傳播和更正三個階段,即misinformation 的來源,misinformation 的傳播和misinformation 傳播后帶來的影響。為了證明這四個類別能夠代表國外misinformation 研究領域主要的關注點,本研究使用VOSviewer 軟件繪制了研究對象總體的關鍵詞共現(xiàn)圖進行驗證。VOSviewer 是一款重視圖形展示的可視化軟件,其基于共現(xiàn)矩陣構(gòu)造文獻計量可視化視圖,使用VOS 聚類算法對具有高一致性的項目進行聚類,具有節(jié)點可過濾、標簽重疊少、圖像細節(jié)可調(diào)整等優(yōu)點[31]。

      具體操作過程如下:分析單元選擇“All keywords”,標準化方法選擇“Association strength”,閾值設定為至少出現(xiàn)10 次的關鍵詞,共有346 個關鍵詞滿足條件,選擇聚類視圖,節(jié)點大小代表出現(xiàn)次數(shù)的多少,結(jié)果見圖5。

      圖5 研究對象總體的關鍵詞共現(xiàn)圖

      如圖5所示,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聚類,可以看到,藍色一簇包括了如social media、online、fake news、rumor 等詞匯,傾向于網(wǎng)絡虛假信息相關內(nèi)容;而紅色一簇包括了如policy、decision-making、beliefs 等詞匯,與政治內(nèi)容相關;處于右側(cè)的綠色和黃色兩簇則包括了如false memory、suggestibility、eyewitness、memory conformity 等詞匯,明顯更貼近misinformation 對原始記憶的修改、人的信息接收行為等方面內(nèi)容。可以看到,圖中四類與文獻共被引所選文獻劃分出的四類基本相對應,說明這四個類別能夠代表misinformation 研究領域主要關注的主題。

      5 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發(fā)展脈絡

      如前文所述,按照每年出版文獻的數(shù)量,可以將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即1912-1990年;1991-2009年;2010-2019年。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將使用主路徑分析法,通過分別繪制三個階段的研究主路徑,來分析每個階段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此外,使用文獻共被引分析法篩選的文獻與使用主路徑分析法篩選的文獻可能存在重復的情況,這種情況說明這篇文獻不僅作為領域的核心文獻,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而且在引文網(wǎng)絡中也具有很高的連通性,在知識傳播中具有重要意義。

      主路徑分析使用了HiteCite 和Pajek 兩個軟件,HiteCite 是一款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通過導入web of science 文獻數(shù)據(jù),可以快速繪制出文獻的引文編年圖,而pajek 可以使用HiteCite導出的文件繪制主路徑分析圖。需要指出的是,LCS 值和GCS 值是HiteCite 用于作圖的兩個重要指標,其中,LCS(Local Citation Score)指的是本地引用數(shù),而GCS(Global Citation Score)指的是總體引用數(shù),本研究使用LCS 值進行作圖。

      具體操作如下:首先,使用HiteCite 軟件分別繪制三個階段和整個時期出版文獻的引文編年圖,每次均選擇LCS 值排名前30 位的文獻進行分析作圖,這一步的目的在于通過HiteCite 選出對每個階段和整個時期而言最重要的30 篇文獻。其次,將HiteCite 處理過的文獻數(shù)據(jù)導入Pajek 軟件進行主路徑分析,本研究在分別繪制三個階段的主路徑時,選擇的是SPC 局部主路徑(Local Main Path)的方法;而在繪制整個時期的主路徑時,選擇的是SPC 全局主路徑(Global Main Path)方法,并進行了網(wǎng)絡簡化(shrink network)。

      5.1 第一階段的misinformation 研究發(fā)展脈絡

      首先,有必要對該階段的背景進行簡要說明。國外心理學是最早開始對人類行為進行研究的學科,并開創(chuàng)了關注人類學習、理解和加工信息過程的一個分支——認知心理學。二十世紀初,人的概率匹配行為(probability matching,即一種非理性的決策行為)成為了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學者們致力于探索各種情況下概率匹配行為的出現(xiàn),企圖找到使人們突破概率匹配做出最優(yōu)決策的方法,錯誤信息反饋(MF,Misinformative Feedback)正是其中的一種情況。錯誤信息反饋指的是在概率學習實驗中,有意告知被試者錯誤的信息,并觀察他們在概率學習中的概率匹配行為的情況。相關研究如Morin(1955)[32]研究了存在錯誤信息反饋的情況下影響人們學習率和學習范圍的因素,發(fā)現(xiàn)在收到錯誤信息反饋后,被試者依舊出現(xiàn)了概率匹配行為,并指出被試者能否超越概率匹配做出最優(yōu)決策與其對所給任務的概念化有關。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使用pajek 繪制1912-1990年的主路徑,得到圖6。圖中每個節(jié)點代表一篇文獻,節(jié)點旁的數(shù)字為文獻的編號,而節(jié)點間的箭頭指向表示引用關系,文獻及其編號如表4所示。

      表4 第一階段(1912-1990)選出的文獻

      如圖6所示,這一階段的主路徑由4 個節(jié)點組成,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其中,10 號文獻是時間最早的一篇文獻,Pishkin(1960)[33]研究了錯誤信息反饋出現(xiàn)的概率和概念識別中無關維度數(shù)的影響,概念識別(Concept Identification )是人的學習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是指人們根據(jù)事物的特性確定它是否屬于某個概念的過程[34]。這篇文章的研究發(fā)現(xiàn),概念識別的效率是錯誤信息反饋的遞減函數(shù),無關維度數(shù)越多任務難度越大,但是忽略反饋則會顯著地降低個體性能;研究還發(fā)現(xiàn),錯誤信息反饋的效果取決于任務復雜程度,即給被試者的任務越復雜,錯誤信息反饋對概念識別的干擾就越大。13 號文獻[35]是同一作者在10 號文獻的基礎上所做的進一步研究,它進一步研究了錯誤信息反饋的分布(MFD,Misinformation Feedback Distribution)對被試者表現(xiàn)的影響,發(fā)現(xiàn)在任務復雜度相同的情況下,更有規(guī)律的錯誤信息反饋分布能得到被試者更好的表現(xiàn)結(jié)果。11號文獻[36]的觀點與13 號文獻相同,即錯誤信息反饋分布得越均勻,對人的學習產(chǎn)生的阻礙就越小。14 號文獻在13 號、10 號和11 號文獻的基礎上,研究了可能影響概念識別學習的另一個因素——焦慮,Wolfgang 等(1962)[37]調(diào)查了被試者的焦慮程度,發(fā)現(xiàn)當增加任務復雜度和錯誤信息反饋出現(xiàn)概率時,高焦慮者并未表現(xiàn)得比低焦慮者更差,相反,高焦慮者總體上犯的錯誤更少,由此得出了焦慮對概念學習并無影響的結(jié)論。

      圖6 第一階段(1912-1990年)的主路徑

      通過第一階段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主路徑分析可知,從整體上看,這一階段是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的初期,文獻數(shù)量較少,研究間的聯(lián)系也比較稀疏,故主路徑中選出的節(jié)點很少。從主題上看,這一階段的文獻主要以研究人的概率匹配行為為主,錯誤信息反饋是影響人們概念學習的重要因素,而主要的研究成果是MF 將抑制人的學習效率。而從misinformation 的生命周期來看,這一階段的文獻研究的是misinformation 的產(chǎn)生階段的問題,代表性的問題為: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更易接受misinformation 或misinformation 在怎樣的情況下更易對人產(chǎn)生干擾。

      5.2 第二階段的misinformation 研究發(fā)展脈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注意到目擊者的記憶可能會由于事件后誤導信息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為無法正確回憶起原始事件,這種情況被稱為追溯性干擾(RI,Retroactive Interference)。1975年Loftus 在研究中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38],她使被試者觀看關于某個事件的錄像(如交通事故),然后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如場景中是否存在某個對象),讓被試者進行報告,結(jié)果證明被試者的記憶受到引導性信息的影響發(fā)生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事件后誤導信息效應(PME,Postevent Misinformation Effect),此后,探討目擊者記憶的改變過程和原因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開始大量出現(xiàn)。關于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是替代假說,認為事件后信息替代了原始信息,這種假設的典型代表是記憶障礙理論(memory impairment);另一種是共存假說,認為二者在記憶中同時存在,但可達性可能不同;第三種是錯誤歸因假說,認為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是無法區(qū)分初始信息和事件后誤導信息的來源。

      基于以上背景,使用pajek 繪制1991-2009年的主路徑見圖7,文獻及其編號如表5所示。

      表5 第二階段(1991-2009)選出的文獻

      圖7 第二階段(1991-2009年)的主路徑

      如圖7所示,這一階段的主路徑由12 個節(jié)點組成,第一個節(jié)點為10 號文獻,Bonto 等(1991)[39]研究了變化的環(huán)境對追溯性干擾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影響,發(fā)現(xiàn)操作原始和事后誤導信息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對被試者沒有影響;第二個節(jié)點是34 號文獻,Belli 等(1992)[40]研究了延時間隔對記憶的影響,該研究在短延時間隔條件下未發(fā)現(xiàn)誤導信息效應,而在長延時間隔下發(fā)現(xiàn)了記憶障礙現(xiàn)象,由此得出長延時間隔能促使原始記憶信息發(fā)生遺忘,從而更易受到誤導信息的影響的結(jié)論。值得一提的是,34 號引用了10 號文獻,但并非肯定其觀點,相反,該研究指出包括10 號文獻在內(nèi)的一些早期研究存在缺陷,認為其之所以沒有檢測到記憶障礙現(xiàn)象是因為沒有使用長延時間隔進行實驗的緣故;第三個節(jié)點是86 號文獻,Belli 等(1994)[41]在10 號和34 號文獻的基礎上,研究了記憶障礙能否在短延時效應的情況下發(fā)生,文章通過4 個實驗證實了記憶障礙和錯誤歸因現(xiàn)象的存在;在此基礎上,105 號文獻中,Payne 等(1994)[42]研究了目擊者記憶中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的量級和識別能力水平的關系,證明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的量級與識別能力水平相關;156 號文獻在105 號文獻的基礎上,Roediger等(1996)[43]探究了回憶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誤導信息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回憶過程中誤導信息效應大量出現(xiàn),即對信息的重復檢索會導致錯誤記憶的發(fā)生;226 號文獻同時引用了105 號文獻和156 號文獻,Ayers 等(1998)[44]綜述了20年以來對誤導信息效應的不同理論解釋,并提出了一種基于激活記憶模型的理論框架;324 號文獻在226 號文獻的基礎上研究了共同目擊者的記憶從眾現(xiàn)象(memory conformity),Wright 等(2000)[45]通過兩個實驗證明了共同目擊者在對原始事件進行討論后會發(fā)生記憶失真——原本的記憶受到其他人影響而改變;496 號文獻作為下一個節(jié)點,Gabbert 等(2003)[15]研究了記憶從眾與年齡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比年輕人記憶力更差,但并未呈現(xiàn)出更易發(fā)生記憶從眾現(xiàn)象的趨勢,同時,該研究認為記憶從眾現(xiàn)象是一種“社會過程”,是人們追求“規(guī)范性”和“信息性”的結(jié)果;564 號文獻與使用共被引分析法篩選出的7 號文獻重復,Gabbert 等(2004)[13]研究了目擊者的初始記憶受到錯誤的事后信息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社交來源的錯誤信息比非社交來源的錯誤信息誤導性更強;615 號文獻在564 號文獻的基礎上,Echterhoff 等(2005)[46]研究了事件后警告的作用效果,最終證明事件后誤導信息產(chǎn)生的影響可以通過警告解決;而620 號文獻則同樣研究了共同目擊現(xiàn)象,Wright 等(2005)[47]發(fā)現(xiàn)與記得的事物相比,人們對于不記得的事物更傾向于相信別人的記憶;本階段的最后一個節(jié)點是673 號文獻,Gabbert 等(2006)[48]研究了與564、620 號相同的共同目擊者的記憶從眾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共同討論過程中第一個發(fā)言的目擊者將對其他目擊者的觀點產(chǎn)生重要影響。

      通過第二階段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主路徑分析可知,這一階段的重點研究對象為誤導信息效應,文獻相比第一個階段數(shù)量更多且相互聯(lián)系更為復雜。以324 號文獻作為分界點,主路徑的前半段主要關注的是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后半段則重點關注目擊者的記憶從眾問題,這一演變的過程值得關注。另外,雖然這一時期的研究都證明了誤導信息效應的存在,但對其產(chǎn)生的原因則存在爭議,不同的測試方法能否檢測這一效應也存在著不同的研究結(jié)論。從misinformation 的生命周期來看,這一階段的文獻研究的是misinformation 傳播階段的問題,誤導信息效應和記憶從眾都是人在接收錯誤信息后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代表性的問題為:misinformation 的傳播方式、misinformation 能否對人產(chǎn)生誤導以及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接收misinformation。

      5.3 第三階段的misinformation 研究發(fā)展脈絡

      二十一世紀,隨著Web2.0 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達到高峰。各大社交媒體網(wǎng)站如Facebook、twitter、Tumblr 等相繼出現(xiàn)并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成為了用戶接收和傳播信息最快速的渠道。然而,信源的擴張和社交媒體特有的信息傳輸機制同時為大量misinformation 的產(chǎn)生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在與虛假言論、不實新聞對抗的過程中,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misinformation 具有持續(xù)的影響效應(CIE,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即在misinformation 被撤回或糾正后,依然對人的記憶和行為產(chǎn)生持續(xù)影響。如國外的“疫苗接種與兒童自閉癥相關理論”曾使大批父母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造成了患病率的大幅上升,在衛(wèi)生部門公告澄清后,其影響也沒有消除。因此,人的信息接收和接受行為,包括人們會相信什么樣的虛假信息、在什么情況下會分享這些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消除misinformation 帶來的影響成為這一階段研究的熱點。

      基于以上背景,使用pajek 繪制2010-2019年的主路徑見圖8,文獻及其編號如表6所示。此處出現(xiàn)了4 篇文獻與共被引網(wǎng)絡中的文獻重復的情況,說明這4 篇文獻不僅在引文網(wǎng)絡中具有高連通性,同時也是該領域的高被引文獻。

      圖8 第三階段(2010-2019年)的主路徑

      表6 第三階段(2010-2019)選出的文獻

      390(重復)Misinformation and Its Correction:Continued Influence and Successful Debiasing Lewandowsky 等[7]587 Do people keep believing because they want to? Preexisting attitudes and the continued influence of misinformation Ecker 等[51]614 Effective Messages in Vaccine Promotion:A Randomized Trial Nyhan 等[53]816(重復)In Related News,That Was Wrong:The Correction of Misinformation Through Related Stories Functionality in Social Media Bode 等[18]820 Emotions,Partisanship,and Misperceptions:How Anger and Anxiety Moderate the Effect of Partisan Bias on Susceptibility to Political Misinformation Weeks[52]913 Belief Echoes: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Corrected Misinformation Thorson[54]1142 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isperceptions:Understanding False and Unsupported Beliefs about Politics Flynn 等[2]1205 Reminders and Repetition of Misinformation:Helping or Hindering its Retraction? Ecker 等[55]1305(重復)Beyond Misinformation: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with the post-truth era Lewandowsky 等[14]

      如圖8所示,這一階段的主路徑由12 個節(jié)點組成,開頭由107 和156 號兩個節(jié)點共同組成,107 號文獻與共被引分析的5 號文獻重復,Nyhan 等(2010)[11]研究了政治上的misinformation(即事實誤解)存在的原因,并通過3 個實驗證明了人們對更正信息的反應與其政治意識形態(tài)有關;156 號文獻中,Ecker 等(2010)[49]研究了警告能否消除misinformation 帶來的持續(xù)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向接受了misinformation 的被試者提供普通的警告收效甚微,但提供說明性的特定警告和合理的替代解釋卻能有效減少他們對misinformation 的依賴;在此基礎上,212 號文獻[50]進一步研究了misinformation 的編碼強度和更正力度大小對持續(xù)影響效應的影響,研究通過兩個實驗證明misinformation 更強的編碼會導致更強的持續(xù)影響效應,而更強的持續(xù)影響效應則需要通過力度更強的更正措施來解決;第四個節(jié)點390 號文獻同時引用了前三個節(jié)點,該文獻與共被引分析的1 號文獻重復[7],不再贅述。

      如圖可知,接下來的614 號文獻和587 號文獻構(gòu)成了主路徑的兩個相互關聯(lián)分支的開端,587 號文獻中,Ecker 等(2014)[51]研究了人們預先存在的態(tài)度與misinformation 的持續(xù)影響效應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人們預先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對信息的依賴,特別是當信息與他們原來的觀點一致時更是如此;820 號文獻在587 號文獻的基礎上,Weeks(2015)[52]發(fā)現(xiàn)憤怒和焦慮兩種負面情緒能影響人們對政治上誤導信息的反應,并認為政治上的誤解是黨派關系、情感、政黨認同和信息環(huán)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614 號文獻則是一篇針對疫苗接種的調(diào)查研究,Nyhan 等(2014)[53]通過調(diào)查在美國居住的1 759 名父母的態(tài)度檢測了公共衛(wèi)生部門提供的旨在降低“疫苗接種于自閉癥有關”誤解的信息的有效性,研究結(jié)果表明這些信息是無效的,不僅如此,對某些父母來說這些信息甚至增加了他們的誤解;816 號文獻引用了614 號文獻,這篇文獻與文獻共被引分析的12號文獻重復,Bode 等(2015)[18]研究了Facebook從2014年開始提供的“Related story”功能在多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們的信息誤解;1 142 號文獻在816 號與820 號文獻的基礎上繼續(xù)研究了政治誤解的產(chǎn)生問題,F(xiàn)lynn 等(2017)[2]發(fā)現(xiàn)人們在判斷信息真?zhèn)螘r受到定向推理動機(directional motivated reasoning)的影響,更傾向于相信與他們先前擁有的知識相符的信息以及他們本身想要相信的信息;913 號文獻在614 號和587 號文獻的基礎上,Thorson(2016)[54]研究了政治上虛假信息的持續(xù)影響效應——“信念回聲”(belief echoes),該實驗研究表明,跨越黨派的界限可能產(chǎn)生情感信念回聲,而當虛假信息強化了人們預先存在的政治觀點時則可能產(chǎn)生認知信念回聲;1 205 號文獻在913 號和587 號文獻的基礎上,Ecker 等(2017)[55]對提示或重復虛假信息的更正信息是否更正效果更差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相反,結(jié)果顯示明顯重復虛假信息的更正信息更加有效;1 305 號文獻引用了1 205號和614 號文獻,這篇文獻與共被引分析中的8號文獻[14]重復,Lewandowsky 等(2017)研究分析了后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產(chǎn)生的原因和特征,以及misinformation 是如何給社會造成影響的、人們對關于misinformation 的更正信息會給予怎樣的反應等問題,最終給出了最有效的澄清方法。

      總結(jié)這一階段的研究可知,這一階段的研究重點有兩個:一是misinformation 的持續(xù)影響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為什么misinformation 在被更正后仍對人們的判斷產(chǎn)生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原本的態(tài)度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二是如何有效消除這種持續(xù)影響效應,怎樣地更正信息更有效,主要的發(fā)現(xiàn)是提供一個替代解釋并告知人們持續(xù)影響效應的存在是最有效的更正方式。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相比于第二階段,第三個階段的主路徑更加復雜。而從misinformation 的生命周期來看,這一階段的文獻研究的是misinformation 更正階段的問題,代表性的問題為:misinformation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misinformation 應該如何澄清。

      5.4 整個時期的misinformation 研究發(fā)展脈絡

      使用pajek 選擇SPC 全局主路徑(Global Main Path)方法繪制整個時期的主路徑,并進行了網(wǎng)絡簡化,結(jié)果見圖9,文獻及其編號如表7所示。

      圖9 整個時期(1912-2019年)的主路徑

      表7 整個時期(1912-2019年)選出的文獻

      如圖9所示,整個時期的主路徑由15 個節(jié)點組成。經(jīng)過分析,15 個節(jié)點中有13 個節(jié)點表示的文獻與以上三個階段的主路徑分析及文獻共被引分析所涉及的文獻重復,故不再敘述。全局主路徑中新增的兩個節(jié)點是156 號和157 號文獻,位于圖9中第一和第二的位置,156 號文獻中,Belli(1989)[21]研究了事件后誤導信息產(chǎn)生的兩種不同的影響:誤導信息的干預(Interference)和接受(Acceptance),最終發(fā)現(xiàn)兩種影響都存在。157 號文獻則在156 號文獻的基礎上繼續(xù)研究了事件后誤導信息,Loftus 等(1989)[22]認為誤導信息的接受是導致被試者做出錯誤報告的原因之一。

      為了證明以上三個階段的主路徑分析中,文獻研究主題的演變代表了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的發(fā)展情況,本研究使用VOSviewer 軟件繪制了研究對象總體的文獻耦合圖進行驗證。具體操作過程為:將閾值設定為有4 篇以上引文的文獻,共有1 727 篇文獻符合條件,計算這些文獻與其他文獻的文獻耦合鏈接的總強度(total links strength),標準化方法選擇“association strength”,選擇具有最大鏈接強度的前300 篇文獻進行作圖,結(jié)果見圖10,圓圈大小表示引文數(shù)量的多少。

      圖10 研究對象總體的文獻耦合圖

      通過對圖10中的文獻進行主題識別可知,紅色的簇研究主題為記憶的可塑性,包括misinformation 對記憶的篡改、錯誤記憶的產(chǎn)生等;黃色的簇研究主題為兒童目擊者問題,即誤導信息效應在兒童身上的表現(xiàn);藍色的簇關注的是記憶從眾現(xiàn)象、目擊者如何在討論過程中傳播misinformation;綠色的簇主要研究為misinformation 的持續(xù)影響、從神經(jīng)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誤導信息效應等。由于這四個簇的研究主題涵蓋了三個階段重要文獻所有的研究主題,也可對應misinformation 生命周期中的產(chǎn)生、傳播和更正三個階段,說明主路徑分析所篩選的文獻具有代表性。

      6 基于內(nèi)容分析法的研究框架分析

      綜上所述,本研究選擇文獻共被引分析選出的前13 篇高被引文獻和主路徑分析選出的25篇文獻(去重)總共38 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進行內(nèi)容分析,內(nèi)容分析類目設置研究機構(gòu)和研究內(nèi)容兩個維度,分析單元為獨立的文獻。研究內(nèi)容維度為本文分析的重點,分為研究主題、研究領域、研究類型、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misinformation傳播的方式、研究解決的問題六個類目。

      6.1 研究機構(gòu)分析

      對樣本文獻的第一作者所在機構(gòu)進行統(tǒng)計,前15 位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8。

      表8 文獻第一作者所在機構(gòu)及載文量統(tǒng)計前15 位

      樣本所涉及的研究機構(gòu)共有26 個,如表8所示,西澳大學是載文量最多的機構(gòu),載文量5篇;阿伯丁大學排在第二位,載文量3 篇;達特茅斯學院、紐約州立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密西根大學以及退伍軍人醫(yī)院并列排名第三,載文量2篇??梢钥吹?,高校是主要的研究機構(gòu)類型,其中西澳大學對misinformation 進行的研究最多,同時,大多數(shù)研究機構(gòu)的載文量只有一篇,說明研究成果較為分散。

      6.2 研究內(nèi)容分析

      根據(jù)類目設計,將研究內(nèi)容這一維度設計為研究主題、研究領域、研究類型、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misinformation 傳播的方式、研究解決的問題六類,對研究樣本文獻進行編碼和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9。

      表9 內(nèi)容分析類目及編碼

      6.2.1 信度檢驗

      本研究由兩位評判員對樣本進行評判,每個評判員對38 篇樣本文獻進行編碼,按照霍斯提信度公式,信度R=(n×k)/[1+(n-1)×k],n 為編碼員數(shù),編碼員信度K=2M/(N1+N2),N1 為第一評判者對文獻進行編碼的數(shù)目,N2 為第二評判者對文獻進行編碼的數(shù)目,M 為二者一致的編碼數(shù)目。經(jīng)過計算K=2×32/(38+38)=0.842,R=(2×0.842)/[1+(2-1)×0.842]=0.914。因為R>0.9,則按照經(jīng)驗,可以把主評判員的評判結(jié)果作為內(nèi)容分析結(jié)果。

      6.2.2 結(jié)果分析

      通過表9可知,從研究主題和研究解決的問題兩個類目上看,研究“misinformation 對記憶的更改”和“misinformation 的持續(xù)影響及更正”的文獻數(shù)量最多,分別占了總體的42.1%和34.2%,這與研究所解決問題類目中排名前兩位的誤導信息效應和持續(xù)影響效應是一致的,主要對應了misinformation 的傳播和更正兩個階段,也說明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中誤導信息和虛假信息是兩個主要的研究方向。誤導信息是指事件后誤導性的信息,它能對人的初始記憶產(chǎn)生影響,相關研究包括誤導信息產(chǎn)生的原因和條件,各種因素對誤導信息效應產(chǎn)生的影響等;而虛假信息則是錯誤的信息,一旦被人所接受并相信,其影響將很難消除,這一問題的研究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向前的,即研究人們?yōu)槭裁磿嘈盘摷傩畔ⅲㄟ^文獻可以看到,這不僅與人的信息接收和接受行為及心理有關,如選擇性接觸(selective exposure),也與傳播媒介的信息傳播機制有關,比如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另一個方向是向后的,即研究如何糾正人們錯誤的認識、消除虛假信息對人的影響,但從文獻的研究成果來看,尚未找到能完全消除這種影響的方法。排名后兩位的研究主題是“misinformation 的傳播”和“錯誤信息反饋對人類學習的影響”,分別占總體的13.1%和10.5%,同樣分別對應了研究的解決問題類目中的F3 和F4。其中,“misinformation 的傳播”主要研究了虛假新聞、謠言等在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中的傳播規(guī)律,虛假信息與真實信息的不同之處是關注的重點;而“錯誤信息反饋對人類學習的影響”則比較特殊,這一主題中人類的學習行為才是研究對象,錯誤信息反饋則是用以觀察學習行為的一種條件。

      從研究領域來看,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最多,占總體的71%,通過閱讀文獻,該領域主要關注人的信息行為和心理,且大多使用了心理學實驗的研究方法,這也是研究類型和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類目中“實驗研究”和“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排名第一的原因;新聞傳播和政治領域是另外兩大研究領域,新聞傳播主要關注虛假新聞的傳播問題,而政治領域主要關注的是政治、政策上的事實誤解問題。

      從研究類型來看,實驗研究最多,這是由于心理學文獻多采取實驗研究的方法,理論和綜述類研究排名第二,數(shù)據(jù)分析類研究最少。從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來看,主要有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和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兩種數(shù)據(jù)來源。

      從misinformation 的傳播方式來看,現(xiàn)實傳播和網(wǎng)絡傳播是兩種主要的傳播方式,互聯(lián)網(wǎng)上各大社交媒體和新聞網(wǎng)站是目前信息傳播最快的渠道,也是各類謠言、虛假新聞爆發(fā)的主要場所,除此之外,面對面的口頭傳播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如目擊者討論后發(fā)生的記憶從眾問題。

      從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上來看,misinformation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了誤導信息效應、持續(xù)影響效應、傳播問題和人的學習規(guī)律這四個方面的問題,這四個問題彼此之間又存在著聯(lián)系,涵蓋了misinformation 從產(chǎn)生到更正的整個生命周期。

      6.3 國外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內(nèi)容分析,本研究提出研究框架見圖11。

      圖11 國外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框架

      該框架將misinformation 按其生命周期分為產(chǎn)生、傳播和更正三個階段,并梳理了每個階段的研究重點。

      “misinformation 傳播前”即產(chǎn)生階段,此時misinformation 處于剛剛出現(xiàn)的階段,因此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抑制其產(chǎn)生,防止其擴散。該階段主要關注misinformation 的產(chǎn)生條件和基本特點,研究重點為適合misinformation 產(chǎn)生和傳播的環(huán)境(包括人的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兩個方面)和misinformation 的產(chǎn)生源。

      “misinformation 傳播中”即傳播階段,此時misinformation 已經(jīng)在一定范圍內(nèi)傳播且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模,因此需要及時處理傳播源,禁止其進一步擴散。該階段主要關注misinformation 的傳播特點、過程和規(guī)律,研究重點是misinformation從來源到接收的整個傳播擴散過程。

      “misinformation 傳播后”即更正階段,此時misinformation 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必須及時更正和澄清,以盡可能減少其影響。該階段主要關注misinformation 的更正策略,研究重點為misinformation 產(chǎn)生的影響和有效的更正措施。

      7 結(jié)論

      根據(jù)研究目標,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結(jié)論:首先,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涵蓋了misinformation 的整個生命周期,從misinformation的產(chǎn)生和傳播方式到misinformation 的影響及更正措施均有所涉及。從知識基礎上看,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主題集中于“misinformation的社會產(chǎn)生來源、特征、影響及人的信息接收行為”、“事件后誤導信息對目擊者記憶的更改”、“misinformation 在網(wǎng)絡上的傳播”和“政治方面的事實誤解”四類。其次,通過將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本文研究了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研究在各階段的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到,第一階段的文獻數(shù)量較少,主要研究了misinformation 產(chǎn)生階段的問題;第二階段以關于誤導信息效應的研究為主,研究了misinformation 傳播階段的問題;第三階段重點研究了虛假信息的持續(xù)影響效應,即misinformation更正階段的問題。最后,在計量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對樣本對象進行了內(nèi)容分析,提出了一個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框架,通過將misinformation 按其生命周期分為產(chǎn)生、傳播和更正三個階段,對每一階段所能研究的問題進行了梳理。

      總體上來說,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在研究數(shù)量、深度和社會應用性上都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仍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如在misinformation 對記憶的更改問題上沒有得到一致的結(jié)論、尚未研究出完全消除misinformation 持續(xù)影響效應的方法等。本文通過對國外關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研究框架,能夠加強對國外misinformation研究的整體性理解和認識。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國外學者對于misinformation 的研究是基于國外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我國學者應在有選擇地吸收和借鑒國外研究長處的基礎上,立足于我國實際情況,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目標,繼續(xù)進行具有本國特色和優(yōu)勢的misinformation 相關研究。

      猜你喜歡
      誤導聚類記憶
      誤導孩子的20個壞習慣
      海峽姐妹(2019年10期)2019-11-23 08:20:28
      基于DBSACN聚類算法的XML文檔聚類
      電子測試(2017年15期)2017-12-18 07:19:27
      記憶中的他們
      誤導牌
      盤點影視劇中的那些醫(yī)學誤導
      學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45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基于改進的遺傳算法的模糊聚類算法
      一種層次初始的聚類個數(shù)自適應的聚類方法研究
      麻阳| 黔南| 沙田区| 墨玉县| 凤城市| 东阳市| 洛阳市| 华亭县| 遂平县| 纳雍县| 页游| 读书| 崇礼县| 铜鼓县| 密云县| 阿拉善左旗| 榆林市| 大港区| 盐山县| 静安区| 梨树县| 哈尔滨市| 肇州县| 敦化市| 高淳县| 香河县| 大港区| 辽宁省| 阳新县| 辽源市| 新津县| 南平市| 田东县| 平和县| 乌鲁木齐县| 赤城县| 富民县| 泸州市| 红河县| 杨浦区|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