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君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大二的潘博,沒把自己入讀常春藤當回事。他也不鼓勵學弟學妹們追逐名校,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他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他說,他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他非常普通——上小學時,各門功課只考80多分,每天打三四個小時的電子游戲。但幸運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家長開明且有判斷力的家庭。
下面,是他的自述。
從小學的中等生到去美國做交換生,我深深感到:一個人想不想學、有沒有能力學,完全要發(fā)自內(nèi)心
去年申請大學時,我同時拿到了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經(jīng)比較,我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很多人看我入讀常春藤名校,判定我一定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其實,真不是。
我出生在廣東,后因父母到北京工作,便轉學到了北京。
我的運氣比較好,上的小學在北京西城區(qū)——現(xiàn)在北京西城區(qū)被稱為“北京教育的高地”,但當時西城區(qū)小學并不難進。我參加考試,分數(shù)夠了就被錄取了。
上小學時,我很貪玩,成績在班里中等。記得上小學三年級時,我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成績差不多都是80多分,而班里很多女生的分數(shù)都接近滿分。所以,我既沒當班干部,也沒拿過獎狀,寫完作業(yè)就打電子游戲,每天打三四個小時。
但我也不惹麻煩,沒當“學霸”,也沒淪為“學渣”。
我真正在學習上開竅,是上初中之后的事。
小升初時,我超水平發(fā)揮,考上一所市重點中學。這所中學雖沒有四中、八中和人大附中那么厲害,但排名也在全市前十。這對我是個極大的鼓舞。上初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試,我居然考了年級第25名。這對我又是一個鼓舞:我也沒怎么努力,居然能考到年級第25名,說明我還是有點能力的。我將信將疑地有了點自信。
上初中后不久,開始競選班干部。小學6年我從沒當過班干部,上初中后好像忽然有了虛榮心,于是頭腦一熱報名參加了競選,并當選學習委員。當選后,我覺得自己既然是學習委員,就要把學習搞好,否則太沒面子了。
從那以后,我開始努力學習。當時,也沒什么學習技巧,就是反復翻書、看書、做練習……慢慢地,我摸索出了自己的學習方法。
努力很快有了回報。初一期末考試,我的名次從年級第25名提升到年級第3名。這下,我對自己有了明確的信心,同時有了更大動力,要保住自己的名次不下滑。
我發(fā)奮努力,也獲得了滿意的成績。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繁忙的學習之余,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虛無感,覺得活著沒勁,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里。
重點中學的競爭是殘酷的,考試、排名,考試、排名,讓人很累;而且無論做什么,只要和學習無關,都會被說成“不務正業(yè)”。比如,快期中考試了,我出去打籃球,老師看到會馬上阻止我,讓我回去學習。我知道老師是為我好,但如果學生把學習當成生活的全部,就很難發(fā)展出多元的興趣和完善的人格。
周圍的同學都在學習,我也不得不學習。在被裹挾著往前跑的同時,我時刻被虛無感圍繞,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進清華嗎?那進清華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那找個好工作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賺大錢?那賺到大錢就幸福了嗎?
如何解決內(nèi)心的虛無感,我當時并沒有找到答案,好在父母及時幫助了我。他們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了北京四中國際部的“1+3”項目(即在美國交換一年,再回國學習三年),就把這個項目推薦給了我。
我很珍惜這個機會,果斷報考,并幸運地被錄取了。
第一年高中,我是在美國度過的,當時的感受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非常震驚”!國內(nèi)學校只把學生的期末考試計入成績單,但美國學校會把學生的每次考試、所有作業(yè)都計入總成績;在美國學校里,沒人把學習成績看成頭等大事,反而把社交、社團活動看得更重要一些;老師不會插手、管理學生的學習,學習真的就是學生自己的事。這和中國完全不一樣。
有意思的是,在這樣無人管束的寬松氛圍中,我的學習動力反而增強了,人生虛無感消失了!一段時間后,我適應了美國學校的學習節(jié)奏:不光上課聽講,課后還去公開課網(wǎng)站上課,課外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成績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我能夠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這時,我深深感到:一個人想不想學、有沒有動力學,要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是用“高壓”手段逼出來的。
父母告訴我,優(yōu)秀是相對的,也是多元的,并在決定我人生轉折的大事上表現(xiàn)得很有判斷力
回顧我的成長過程,我最感激的是父母,他們真的是——小事上放羊散養(yǎng),大事上目光如炬。
上小學時,我沒把精力放在學習上,還花了不少時間打游戲,他們只要求我完成作業(yè)就行,沒說考試一定要取得好成績。他們性格平和,不怎么焦慮,讓我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后來,我上了大學,到了國外,身邊的同學越來越優(yōu)秀,我卻基本沒受過抑郁和焦慮的困擾,這也得益于父母對我的影響。
國內(nèi)教育講究“分數(shù)才是硬道理”,一個學生如果成績不好,會被否定所有價值,并被區(qū)別對待:好學生在課堂上說話,老師當看不見;差生在課堂上說話,立馬被點名批評。這種“你分數(shù)不行,就啥都不行”的評價標準,特別摧毀人。
好在我的父母不是這樣。他們沒把分數(shù)當作衡量我好壞的唯一標準,而是告訴我:“優(yōu)秀是相對的,也是多元的?!?/p>
當以這種心態(tài)看身邊人時,我發(fā)現(xiàn)我完全可以欣賞而不是嫉妒別人的強,也更加自信,你有你的閃光點,我也有我的閃光點。當我真誠地對別人表示欣賞時,別人也會這樣對我——這就步入了良性循環(huán)。
我父母還有一點做得特別好,就是在決定我人生轉折的大事上表現(xiàn)得很有判斷力。比如,申請四中的國際項目,情報就是我父母提供的。他們發(fā)現(xiàn)了我的困惑,上網(wǎng)查找了很多資料,然后才對我提出了這個建議。
另外,他們?nèi)χС治业呐d趣愛好。
前面說過,我小學喜歡打游戲。我覺得打游戲本身沒問題,它和打球一樣就是一種娛樂而已,只是打多了對視力不好。
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反對孩子打游戲,看到孩子打游戲就強行制止。其實,強行制止不僅沒效果,還會招來逆反。再說,不讓孩子打游戲,他不一定就會去學習;就算他去學習了,也不一定學得進去。想讓孩子學進去,必須是孩子本人想學,否則,按著腦袋強塞也不行。對此,我的看法是:與其強行制止,不如多陪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培養(yǎng)孩子的其他興趣愛好,不要一看到孩子打游戲就罵他“不上進”。
我父母從不因我打游戲責備我,他們非常支持我的興趣愛好。我想學什么,他們就盡量滿足我,打籃球、學畫畫、學圍棋、學英語……各種興趣班我都試過。他們花了錢,卻不逼我一定要做出成績。唯一的一次是,他們逼我學鋼琴。我不從,跟他們對著干,然后,他們就覺悟了,不再強求。如今,我家人人都會彈鋼琴,就我不會。
如果你想申請?zhí)傩#涀。河^點再有趣,也沒有人本身有趣,你要想方設法地讓對方了解你的獨特性
下面,我給大家說說申請國外大學的心得體會。
市面上流行著不少對藤校的誤解:一說哈佛,就是凌晨4點;一說藤校,就是苦讀到凌晨2點……類似傳言,我也曾相信并深感絕望:如果我做不到這么勤奮,是不是想去藤校就沒戲了?后來,我做了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能這么勤奮的人屈指可數(shù),大多數(shù)人都沒這么厲害。其實,能打動藤校招生官的,不一定是勤奮和獎項,也可以是你個人的特色。比如你在志愿活動方面表現(xiàn)突出、你的領導力等。
關于申請?zhí)傩5牧硗庖粋€誤解,就是做調(diào)研一定要跟著機構做、跟著資深教授做。如果能跟著機構、教授做,當然好,如果不能也不必氣餒。高中生做調(diào)研的目的,不是得出一個震驚世界的結論,更多的是一種探索。當你自主設計調(diào)研話題和調(diào)研思路時,就是在向招生官證明自己的好奇心和研究能力了。
我跟大家說說,我在申請?zhí)傩r的一個小插曲。
高二暑假,我和幾個同學去云南進行田野調(diào)查。起因是,我當時讀了耶魯大學教授寫的一本關于東南亞少數(shù)民族的書,書中提到“這些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文化景觀,正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逐漸消失”,我大受震撼,覺得自己可以接著去做這項工作,看看當代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我把這次田野調(diào)查寫進了申請斯坦福大學的文書中。在早申階段,斯坦福大學給我的答復是“延后決定”。當然后來,斯坦福大學還是給了我錄取通知書。
為什么會被“延后決定”?我反思自己給斯坦福大學寫的文書,發(fā)現(xiàn)雖然里面的觀點很好,卻沒讓招生官真正了解、認識我。后來,在給普林斯頓大學的文書中,我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活動能力和觀點串在了一起——小時候我曾有輕微的說話障礙,有表達欲望卻無法表達,屬于弱勢和邊緣化群體。受此影響,我長大后更加關注被主流文化忽視的邊緣群體,如給初次來中國的外國游客當義務導游,去滇緬邊境研究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習俗……
結果這次,我非常順利地拿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所以如果你想申請?zhí)傩#涀。河^點再有趣,也沒有人本身有趣,你要想方設法地讓對方了解你的獨特性。
【后記】
最近,潘博和幾位好友聯(lián)合創(chuàng)建了一個網(wǎng)絡平臺,連接美國排名前30名的中學,為國內(nèi)的學生們提供咨詢、文書、申請規(guī)劃和面試培訓等服務?!氨热纾阆肴ッ绹x中學,卻不知怎么選擇。我們會匹配幾個你心儀學校的學長學姐,通過網(wǎng)絡與你聊天、答疑?!迸瞬┫M?,有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在他的幫助下,進入心儀的學校學習。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