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上半葉河西走廊 環(huán)境話語的塑造與紛議

      2022-03-11 23:57:36畢魯瑤
      江漢論壇 2022年3期
      關鍵詞:金塔酒泉河西走廊

      摘要:19世紀中葉以來現(xiàn)代國家西北邊疆的形成是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層面。河西走廊深處西北腹地,作為國家走廊和文明走廊,在20世紀上半葉波詭云譎的地緣政治形勢下,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全國各個階層對河西走廊展開了涉及地理、文化的話語建構。國人從河西走廊“山地-綠洲-荒漠系統(tǒng)復合體”的環(huán)境特征出發(fā),塑造了服務國家-地方兩個維度下的環(huán)境話語。其一,基于國家層面將河西走廊視為經略西北大后方的重要基地與交通要道,著力塑造河西走廊綠洲秀麗、富庶的風物;同時將土地沙漠化的發(fā)生視為祁連山“林-水-沙”環(huán)境系統(tǒng)破壞的結果,提出以保護植被緩解土地沙漠化的環(huán)境理念。其二,在干旱區(qū)水資源缺乏的自然稟賦下,地方社會在爭奪灌溉用水的博弈中試圖通過塑造自身環(huán)境弱者的形象,在水資源分配上獲得更多利益,客觀上推動了國家以工程舉措改善區(qū)域環(huán)境。20世上半葉河西走廊的環(huán)境話語受到西北地緣政治變動、國家實力、地方社會需求的影響,系經過人為選擇、塑造而形成的一種話語模式。

      關鍵詞:河西走廊;環(huán)境話語;西北邊疆;地緣政治

      中圖分類號:K25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2)03-0082-07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中葉,地緣政治局勢風云變化,國家嘗試重構西北新的戰(zhàn)略地位,河西走廊的地緣價值再度凸顯。基于國家西北戰(zhàn)略的革新①,20世紀上半葉舉國上下興起對西北的調研與考察熱,在西北考察活動相關的各類文件、報紙、考察報告之中②,河西走廊乃是重要議題之一,通過閱讀史料,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時人對河西走廊地理與環(huán)境的解讀與論述。本文以20世紀上半葉各界人士描摹出的河西走廊環(huán)境為對象,以環(huán)境史為視角,考察環(huán)境話語的出現(xiàn)與地緣政治、國家戰(zhàn)略的關系,透視近代西北政治格局、社會變遷中河西走廊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

      一、晚清以降地緣政治變局中的河西走廊

      清朝通過成功的西北經略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19世紀后期,清朝國家實力大為衰落,西北與東南同時出現(xiàn)邊疆危機:1865年中亞伊斯蘭罕國軍官阿古柏入侵南疆;1871年俄國以“安定邊界秩序”為名出兵強占伊犁;1874年,日本借口臺灣島民殺害琉球船民,公然出兵入侵臺灣。而此時廷臣疆吏就國防戰(zhàn)略重點的選擇卻出現(xiàn)了“西北/東南”二者擇一的分歧。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主張改變“歷代備邊多在西部”的國防戰(zhàn)略重心,專注海防,確保東南財富之區(qū)的安全。而陜甘總督左宗棠則力主海防、塞防并重,堅決要求收復新疆,其著名論斷:“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wèi)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北山,亦將無晏眠之日。”③ 此“新疆—蒙古—京師”、“新疆—中原”的戰(zhàn)略關系邏輯,凸顯了西北邊疆在國家地緣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防務,1878年收復全疆,1884年新疆建省。19世紀末的西北邊疆危機,以新疆為中心,俄國、英國、中國展開地緣政治的競爭,新疆從中原、草原之間的側翼勢力轉變?yōu)榻鷼W亞大陸腹地的一大樞紐,地理上“孤懸”的新疆確立為中國的現(xiàn)代疆域范疇中不可分割的部分。④清廷解決新疆問題,河西走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是連通新疆與內地的樞紐地帶,一方面關內挽運路線“(由)肅、甘、涼運安西,由安西運哈密?!绷硪环矫鏋闇p輕長途運輸?shù)睦щy,左宗棠提議于“肅州、玉門、安西、馬蓮井、哈密建倉廒,備起卸軍糧之用?!雹?正如后人所論:“新疆省和內地的關系,好似一個大風箏,甘肅走廊(即河西走廊)好似一條風箏線,這條線一朝被割斷,大風箏的運命不難想象?!雹?河西走廊是內地對新疆的前哨,亦是新疆便捷的內陸腹地。

      1930年代,外蒙事變、新疆多事、東北淪陷、對日戰(zhàn)爭形勢不斷惡化,大片國土或陷于戰(zhàn)區(qū),或落于敵手,西北成為“國家民族爭取生存的根據(jù)地”⑦,開發(fā)西北的呼聲此起彼伏,河西走廊的樞紐價值關乎西北乃至全國的戰(zhàn)略布局,“西北固必須以河西為本,有中國亦不能使河西有失,有亞洲,更須握有此一種樞紐,方足有為于大陸?!雹?940年代,隨著抗日戰(zhàn)爭態(tài)勢愈發(fā)嚴峻,中國與國外聯(lián)系的貿易通道——經由甘肅、新疆的西蘭公路成為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蘇聯(lián)援華的戰(zhàn)略、民眾物資通過其運往國內,河西走廊是該交通線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18世紀以降,隨著新疆“由邊地而郡縣”,河西走廊在地理上已非邊疆,其從傳統(tǒng)中國經營西域,隔絕羌胡的邊疆地帶轉化成為國家疆域的有機組成部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西北邊疆是新一輪地緣政治博弈中的重要場域,國家再度重視西北,河西走廊因溝通國家腹心與邊疆的區(qū)位特質仍被視為西北邊疆的組成部分,其處于西北地緣政治網絡中,在地緣政治的變革中成為國家不能忽視的重要過渡地帶,在20世紀上半葉獲得了國人的非凡關注。

      二、被選擇的綠洲風物:20世紀上半葉河西走廊的環(huán)境形象

      晚清以降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河西走廊作為西北各個區(qū)塊的銜接地帶是國人討論西北問題時的重要議題。自20世紀初葉,西北開發(fā)和建設的呼聲日益高漲,全國各界人士以了解地理、政治、文化、社會形態(tài)為目的,深入西北腹地考察、調研。通過一系列西北考察活動,國人從現(xiàn)代地理的角度敘述河西走廊,并試圖將其建構為西北地理的中心,強化其作為國家疆域重要構成部分的體認。⑨從現(xiàn)代地理角度進行的河西走廊論述,“環(huán)境”是重要的討論對象。

      河西走廊兼有荒漠、綠洲、高山草場多種地貌,呈現(xiàn)“山地—綠洲—戈壁—沙漠—山地”的復雜環(huán)境特征⑩,大面積的沙漠、戈壁,對走廊環(huán)境的敘述長期與“絕域”掛鉤。行經河西走廊往往會留下“寒沙莽莽,朔風獵獵,鹽灘沙磧,一望無際,人煙草木俱無,荒涼已廢”{11} 的環(huán)境印象,而20世紀上半葉河西走廊的環(huán)境描述開始走出邊塞荒涼絕境的形象,注重呈現(xiàn)綠洲阜盛的環(huán)境景觀。

      1916年10月至1917年12月,謝彬以財政部特派員身份前往新疆阿爾泰地區(qū)考察。他筆下的河西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武威、張掖、酒泉等地“樹木茂密”、“頗為富庶”。酒泉沿途“地平多草,南阻祁連,北至土山,廣達數(shù)十百里。莽莽草原,似先民開辟,而歲久荒蕪者。有賢邑宰,招民教耕,廣開溝渠,南引雪水以資灌溉,熟田萬頃,當不難得”。{12} 謝彬是開發(fā)西北的重要倡議者,他試圖通過西行途中描述的環(huán)境景觀支撐其屯田墾荒、發(fā)展西北農業(yè)的理念。

      1918年11月至1919年8月,林競奉交通部之命考察西北地區(qū)交通。他提議京綏鐵路向西延伸,即“自包頭西南經寧夏,再西至涼州、甘州、肅州,出關至哈密”,又“將來由涼州另筑一路至蘭州,以與海蘭鐵路(即隴海鐵路)接軌”。他認為此路線具有“北可控蒙疆,南可制青海、西藏,國防愈為鞏固”的地緣戰(zhàn)略意義。在論述鐵路線的可行性時,他試圖以河西走廊等地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作為支撐,林競一方面強調線路所經之地自然資源豐富,“沿途煤礦節(jié)節(jié)皆有,祁連山一帶之森林為枕木之最好原料,物料接濟容易”。另一方面鐵路所經之地環(huán)境優(yōu)良,農業(yè)發(fā)達,張掖“水塘極多……能辟田種稻”;酒泉“人煙稠密,道路平坦,農事發(fā)達,頗見富庶景象”;敦煌“氣候溫和,各種農產物均相宜,尤以棉花為最佳”。{13} 林競對河西走廊的描述既關注交通又關注農業(yè)。

      1934年3月至1935年5月,《申報》記者陳賡雅希望通過西北采訪,一定程度上改變國人在觀念上將西北視為“‘胡天八月即飛雪’、‘塞外秋風寒’、‘腥膻之鄉(xiāng)’、‘不毛之地’”的成見。他描述道,自張掖西行十余里“夾道柳線依依,流聲淙淙,村舍連綿,田地肥沃,以表面富庶觀之,誠不愧‘金張掖’之美稱也。”酒泉縣城附近“川渠交錯,沃壤千頃。”安西縣城 “城北有河,城南有渠,掘地五尺,即逢泉源,地味腴潤,極便耕作。楊柳、沙棗之屬,蔥蘢繁茂,綿亙數(shù)十里,登高四望,殊甘愉恰?!眥14} 他筆下的河西走廊同樣水草肥美,農業(yè)有成。

      1932年國民政府開始實際控制甘肅,此后為掌握當時全國重要的石油產地玉門油礦,國民政府加強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15} 在此政治要求下,政府要員描摹出美麗、富庶的河西走廊,1935年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邵元沖這樣感嘆張掖二十里堡:“綠樹陰翳,村落較密,田疇縱橫,淺草如茵,青牛飲水,溪流清瑩,幾疑置身江浙間矣?!眥16} 1941年蔣經國隨“西北宣慰團”行至敦煌,他感慨道:“敦煌是沙漠中的綠洲……滿目是蒼翠的樹木,如茵的芳草,江南的景物、江南的出產,這里都有。”{17} 他們筆下的河西走廊令人無限向往。

      風景秀麗、物阜民豐的堪稱“塞上江南”、“世外桃源”的河西走廊既是綠洲環(huán)境有限度的真實呈現(xiàn),但更多是帶有美化或夸張文學性的塑造。上述對河西走廊環(huán)境的塑造之所以出現(xiàn)于各界人士的筆端,其因有二:其一,1930年代之前,以謝彬、林競等為代表,國人擔憂地緣政治格局下的新疆安全,提出發(fā)展農業(yè)、建設建設鐵路等意見、建議,作為內地通往新疆的廊道,河西走廊需要具有良好環(huán)境優(yōu)勢,以便維護新疆的主權和領土,促進開發(fā)西北的理念得到落實。其二,1930年代后,在抗日戰(zhàn)爭的新局勢下,河西走廊作為國際大通道——西蘭公路的重要區(qū)段,既是經略西北邊疆的前哨,同時也是抗戰(zhàn)的后方基地。對于廣大內地人士而言,需要強化河西走廊的內地性,促進更多的人對其產生認同,支持其發(fā)展,“田疇縱橫,水草豐美”綠洲景觀與內地相似,因此必須特別加以強調。

      事實上,“戈壁—綠洲”交錯分布的景觀更加接近河西走廊的環(huán)境現(xiàn)實。1935年著名記者范長江考察西北,他對敦煌及周邊的環(huán)境描述較為客觀:“從新店子(距敦煌四十里)望敦煌,只見南面為寸草不存之大漠山,北面亦為無人煙之堿地,只有敦煌附近林木蔥茂,土地肥美,人煙稠密,此可謂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敦煌海拔四千英尺,在大戈壁包圍之中,惟藉南面祁連山水的灌溉,故土地出產甚豐,宜于居人。”{18} 河西走廊地域廣闊,自然環(huán)境復雜,“荒涼絕域”或者“江南風景”均是對環(huán)境現(xiàn)實的部分截取,不足以反映河西走廊環(huán)境的全貌,20世紀上半葉國人重視西北、關注河西走廊,綠洲環(huán)境被選擇、加工成為人們闡釋河西走廊環(huán)境的優(yōu)先選擇,其可作為一種話語來解讀處于地緣變革中的河西走廊。

      三、植被保護:應對土地沙漠化的環(huán)境話語

      河西走廊綠洲面積僅占其土地總面積的4.125%{19},綠洲之外是大片戈壁、荒漠,土地沙漠化的嚴重環(huán)境問題長期存在,20世紀上半葉西北游記中頻現(xiàn)土地遭遇風沙侵蝕的案例。例如,1936年旅行家明駝在《河西見聞記》中記載其在張掖親眼所見的土地沙漠化現(xiàn)象:“仙姑廟正因緊貼著塞北,所以朔風經常把流沙帶進邊墻來侵擾他,到現(xiàn)在不僅廟的后殿已經被流沙淹沒了一半,即是附近數(shù)里的房子、田園、樹木、溝渠,受到流沙的糟蹋的,亦不少了。……流沙確實是河西一帶靠近塞北各地的大患,……流沙,這是我迄今才認識的一個怪物!”{20}1943年《旅行雜志》所刊《河西四郡》一文指出,“安西是著名的一年一陣風地方,從年初一刮到年除夕,為經年不斷的大風區(qū)域?!参饔行屡f兩城,乾隆時筑的新城,在舊城的西南,不到3公里;東西兩面城垣,被風吹開許多裂口,如倒立排齒。全城被沙掩埋,已有五分之四。”{21} 河西走廊戈壁、沙漠零星地分布于綠洲附近,就地起沙、古沙翻新,沙漠移動、擴張,直接威脅綠洲、農田、草場。土地沙漠化對河西走廊交通線的暢通造成了嚴重和直接的威脅,故而左宗棠曾感嘆將河西走廊打造為進攻新疆的補給基地是“于灰燼、沙礫之間勉為之” {22}。

      土地沙漠化對應荒涼、絕境的意象是邊塞詩詞的常見寫作對象。然而20世紀以降,隨著西北考察的興起,在對河西走廊的調查、研究中,時人關注的重點不是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荒磧環(huán)境景觀所帶來的蕭條、敗落,而是嘗試借助現(xiàn)代科學解釋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如1936年《甘肅河西農村經濟之研究》稱:“水至為良田,水涸為棄壤,有灌溉之利即成平疇綠野,否則為荒涼不毛之沙漠”{23},認為水資源匱乏造成走廊綠洲的沙漠化。1940年代林業(yè)學家施忠允《西北屯墾研究》、1942年國民政府農林部墾務總局編印的《甘肅河西荒地區(qū)域調查報告》都將祁連山森林植被、積雪冰川、內流河、綠洲和戈壁沙漠視為互相聯(lián)系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所有河西灌溉河流……莫不發(fā)源于祁連山,而其唯一水源則為山上之積雪??忌缴纤阅芊e雪者,由于山中有繁茂之森林也”{24};“昔日蔥蔥郁郁之祁連北麓,一變而為濯濯童山,甚至入山數(shù)十里,不見有天然林之孑遺……雪線上升,地下水又同時下降,人民欲利用掘井灌溉,亦極為不易。向之良田,以缺水而放荒,漸變?yōu)槭?,又以水少致氣候干燥,塞外流沙南侵,遂使昔日沃壤,成為人獸絕跡之沙漠矣”。{25} 然而,森林植被是否會引起降水量減少,以至于造成河川徑流減少,迄今科學研究也未能達成共識。{26} 雖然調查研究中對土地荒漠化的解釋未必符合現(xiàn)代科學原理,但一定程度上闡釋了當時人們對河西走廊土地沙漠化成因的認知,即由于山區(qū)森林植被破壞,造成森林水源蓄積能力減弱,進而河川徑流量減少,內流河水量減少,“森林破壞—區(qū)域水量減少”一方面使下游河道、湖泊干涸,形成裸露沙質河床;另一方面影響農田灌溉,導致農田表層土因缺水而沙化。裸露的沙質河床、廢棄的田地成為新的沙源,為沙漠化擴展提供可能。上述解讀將河西走廊環(huán)境塑造為“林—水—沙”諸要素密切關聯(lián),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傲帧场杯h(huán)境系統(tǒng)成為解釋河西走廊土地沙漠化環(huán)境問題的一種重要話語,對地域環(huán)境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林—水”的系統(tǒng)性關聯(lián)有助于推動從個體理念到政府規(guī)定共同保護森林植被的努力。1941年甘肅省參議會通過郭福金等議員《保護舊有森林》的議案,以“森林關系雨量水源極大”要求“有關水源之森林,應予保護”。{27} 張篤忠參議員指出:“本省各縣灌田之水,多發(fā)源于森林茂盛之山陵地帶?!F(xiàn)值抗戰(zhàn)時期,興辦水利,增加農收,實為刻不容緩之圖,若不積極嚴禁砍伐,保護水源,影響民生,何堪設想?!彼蕴嶙h:“省政府嚴禁各縣砍伐森林,以資保護水源?!撤ニ戳忠云茐目箲?zhàn)建國大業(yè)論罪?!眥28} 1948年甘肅省政府就議員潘珩《哈西灘護林保水問題》的議案展開討論,出臺決議禁止砍伐哈西灘森林。{29}

      “林—沙”的系統(tǒng)性關聯(lián)催生植樹造林以緩解土地沙漠化的環(huán)境話語。1935年金塔縣長周志拯指出:“金塔地連戈壁,蒙沙南遷歷為民害。最近履勘,查得沙壓地畝,計共有一千三百余畝之多,若非廣植樹木以調節(jié)其氣候,捍御夫風沙,恐將來沙線日益擴大,農田自日形減少,謀生無計,地方居民,勢必逃亡殆盡,則數(shù)萬畝膏腴之田,將化為沙磧不毛之地矣……茲據(jù)鈞廳所甘肅省二十三總理逝世九周年紀念植樹辦法,以飭民眾,廣為植樹造林以資防御?!眥30} 林業(yè)學家施忠允認為:“利用造林以減少風沙侵害,從造林保土調整河西土地利用?!眥31} 以植樹造林減緩河西走廊土地沙漠化不僅是個人的認知,更在甘肅省內各級政府決策層面逐漸成為共識。1942年的甘肅省主席谷正倫在施政綱領中要求所有毗連沙漠各縣,必須切實注意防沙林之培植,阻止沙漠南移{32};1947年高臺縣計劃“擴充防沙造林區(qū)”。{33} 同年的古浪縣(大靖、振育兩鎮(zhèn))計劃于西北風向長條形區(qū)域集中營造防沙林。{34} 而且,在河西走廊植樹造林、抵御風沙的建議決策并非空文,而是得到有限度地落實?!渡陥蟆酚浾哧愘s雅考察西北期間注意到:“(酒泉)縣府為提倡人民多植樹木,粗具便飯,將地方植樹最后成績之鄉(xiāng)老,請到縣府,勸其推己及人,提倡種植,并節(jié)取其種植方法,印成傳單,分發(fā)各鄉(xiāng)鎮(zhèn),限每人至少植或樹木一株,多植者獎,違者處罰。……計本年植樹十五萬六千零八株?!眥35} 不僅植樹造林理念得到實踐,而且針對河西走廊中鄰近沙漠的地帶的沙質土壤、風沙氣候、干旱缺水下的自然環(huán)境下“年年植樹,樹不成株”{36} 的問題提出應對之法,例如建立林木種植試驗場,先行進行種植實驗。林學家鄧淑群認為河西走廊的造林難度高,問題的關鍵在于要改良不適宜的土質,故而首先應進行土壤改良,他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宜先擇耐旱之灌叢雜草,如枸杞、甘草、苦參等等,先行種植,使地面發(fā)生植被,促進水土保持,漸次改良土質……日久之后,當可有樹木生長也。”{37}

      探索土地沙漠化出現(xiàn)的原因,以保護森林實現(xiàn)保護水源,植樹造林緩解土地沙漠化。一系列對河西走廊環(huán)境解釋基于“西北氣候,系大陸性,而兼沙漠性,朔風一起,塵沙蔽天,沙漠有南遷之勢,……若不積極造林,前途殊堪危險”{38},“前途”關乎20世紀上半葉東西交通樞紐的河西走廊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1942年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張鈁以“河西地方萬里,襟帶山河,水草肥沃,泉甘地廣,不獨強兵足食,亦為墾牧最宜之所”,提議“擬請移民墾殖,藉增生產”。{39} 河西走廊從荒僻邊疆到國家戰(zhàn)略后方,“流沙壓農田,沙丘埋莊園”是農業(yè)、移民、水利發(fā)展的環(huán)境阻礙,故而在河西走廊發(fā)揮森林“鞏固地基”、“阻止風沙”{40} 的作用,以保護植被減緩土地沙漠化進程的環(huán)境話語應運而生。

      四、環(huán)境“弱者”的形象:水利糾紛中環(huán)境話語的利用

      河西走廊地處干旱區(qū),降水少,蒸發(fā)量大,區(qū)內水資源主要以冰雪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形式分布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流河流域。從祁連山中高山產流區(qū)到中下游盆地消耗區(qū),地下水與地表水存在復雜的轉換,形成“山區(qū)地下水—地表水—南盆地地下水—地表水(泉水)—北盆地地下水”的水資源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該過程中水資源消耗巨大。{41} 20世紀上半葉深入西北考察的各界人士認識到水是河西走廊的命脈,例如1940年代《旅行雜志》所刊游記稱:“河西水利素靠祁連山雪水灌溉。這里得天獨厚,環(huán)城20里以內,都是溝渠縱橫,綠蔭遍野,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米麥出產?!眥42} 敦煌“土地肥沃,已有的川渠足以灌溉。隨處掘地,不到十尺,就有甜美而豐富的水量,盡可廣植林木,增加耕種面積?!眥43} 但游記中對河西走廊水資源豐富的敘述只是區(qū)域水環(huán)境的一個側面,事實上河西走廊水資源有限且極為重要,地方社會長期深陷水資源分配的矛盾,對于水資源有限的區(qū)域環(huán)境問題,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環(huán)境話語?我們以酒金水案為案例,對當時人們對水環(huán)境、水資源分配的解讀作一分析,從而透視地緣政治、國家實力影響下的環(huán)境話語。

      酒金水案,即1930年代期間河西走廊中部酒泉、金塔兩縣爭奪黑河最大支流討賴河灌溉用水的糾紛。酒泉、金塔兩縣毗連,同引討賴河水灌溉,酒泉居于中游,金塔處于下游,兩縣之間灌溉用水水量分配長期難以達成共識。1936年5月甘肅省政府出臺均水方案:“自芒種之日起,封閉酒泉討賴河各壩口,使水下流,救濟金塔麥禾10天;從大暑五日起封閉洪水各壩口4—5日,救濟金塔秋糧?!眥44}該方案試圖以“計日均水”的方式平衡雙方的用水利益,但方案卻被酒泉縣認為偏向金塔,因而遭到酒泉方面的激烈反對。自1936—1942年金塔民眾到酒泉均水皆會遇到酒泉民眾阻攔,甚至爆發(fā)激烈的流血沖突。{45} 暴力沖突之外,兩縣特別是酒泉官民頻頻向甘肅省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酒泉、金塔)、甘肅省政府等陳情己方的用水困難。透過檔案記載我們發(fā)現(xiàn),位于上游且具有用水優(yōu)勢的酒泉一方極力塑造自身由于受到地形、地質、土壤等自然因素的不利影響的環(huán)境弱者形象,試圖以此說服上級政府在水量分配上給予更多傾斜。1936年1月,《酒泉縣長就上年查勘酒金水利詳情給甘肅省主席的呈文》指出:

      自然災害影響下,酒泉灌溉用水減少,且已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白悦窬?、民十六、民二十一等年,大地震以后,雨雪漸稀,泉水日竭。所有水量,不但無余流入金塔,即酒泉舊有之土地,亦不足灌溉。酒屬各鄉(xiāng),每年只能種地一半,且尤被旱枯,農民逃亡,逐年增加,疊次報荒,即此因也。”

      較之金塔,酒泉灌溉水量因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具有先天劣勢?!熬迫h全境有余之水,則必流入金塔,他處并無旁溢?!绷硗?,“當酒泉雨雪稀少,河流干涸,農田枯旱之際,金塔依其地勢較低,且有酒泉臨水、河北二鄉(xiāng)滲流出境之泉水,尚可以灌溉金塔東西二壩之農田,使之豐稔;在酒泉則雖名金塔上游,事實上仍不能使由境內流出之泉水,反流資灌,是此等泉水之利用,惟金塔獨享,酒泉亦無如何?!庇终f,“酒泉地帶傍山,鑿井無水,金塔地平天成,鑿井數(shù)尺,即可及泉?!眥46}

      上述酒泉對自身及金塔環(huán)境的描述,存在著明顯問題:其一,就地質構造上,酒泉、金塔盆地之間存在阻水帶及地下分水嶺,走廊北山褶皺帶(金塔南山)為天然的阻水屏障,阻擋酒泉盆地地下水流向金塔盆地{47};其二,金塔土地是以灰棕漠土、風沙土為主的典型干旱區(qū)土壤,含沙量高,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因此,酒泉方面對己方及金塔因自然環(huán)境而引起的灌溉用水情形的說辭未能得到上級政府的認可。1936年5月甘肅省主席于學忠在酒金水利糾紛給酒泉縣長的訓令中,批評酒泉人士諸如“金塔所灌系山洪暴發(fā)之水”此類涉及環(huán)境的相關陳述:“其言殊無理由,即歷次辦理斯案之人員,想未查考志書,或因地方關系,礙于情面,敷衍塞責,或竟?jié)櫳?,蒙混事實,以假作真”。{48} 酒泉試圖通過塑造環(huán)境弱者的形象而爭取上級政府在水資源分配上給予傾斜,在這一案例中,“環(huán)境”被塑造,充當水權博弈的一種手段,成為一種帶有明顯政治目的的話語。1940年6月第七區(qū)專員公署就酒泉民眾呈請金塔擾亂水規(guī)的處理意見指出:“雪線日高,水源漸涸”固然使酒金兩縣水資源短缺,但更為重要的是“兩縣民眾代表各有偏私”{49}。由此可見,政府十分清楚地方社會官民為何會在水利糾紛強調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狀況。

      河西走廊“從古到今,這里每縣的人民,一致認為血可流,水不可失,持道荷鋤,互爭水流,斷折臂足,無一退讓,死者、傷者一年之內,不知多少?!眥50} 水利糾紛是區(qū)域常態(tài),那么20世紀30、40年代酒金水案雙方為何會強調環(huán)境、塑造環(huán)境話語?

      若遵循舊例,河西走廊縣域之間的爭水糾紛依然是通過內部協(xié)調、妥協(xié)達成用水分配的新原則。但20世紀40年代酒泉、金塔水利糾紛的最終解決方案卻是建設了大型現(xiàn)代水利工程——鴛鴦池水庫。鴛鴦池水庫是抗戰(zhàn)時期后方最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的建設時值抗戰(zhàn)的特殊時期,河西走廊具有中西通道的地緣戰(zhàn)略意義格外凸顯,促使國家介入地方水利建設。1942年秋,蔣介石視察河西走廊指出:“河西水利,不但為養(yǎng)民之源,且有衛(wèi)國實邊之效?!眥51} 深處西北腹地偏遠的酒泉,在當時人們看來具有重要的交通優(yōu)勢,具有中西交通的門戶意義:“酒泉在地理形勢上,今已成為西北國際通路之中點,將來……實為歐亞交通之中心必經站……今后全國交通動力,酒泉將完全掌握之。”{52}“處在西北邊陲的酒泉……在國內局勢和國際間紛亂的今天,更在無形中增強了它的重要性,成為我國西北國防上的第二道門戶?!眥53} 也正因為如此,酒金水案中第七區(qū)公署專員曹啟文頻頻以“抗戰(zhàn)緊張之際”、“抗戰(zhàn)后防重地,應各自設法增加生產、以鞏國基”{54} 的理念處理紛爭,最終官方決定“用科學方法蓄積水量,節(jié)制使用,以利耕耘”{55} 的技術手段來解決糾紛。這一結果既有當局在流域用水沖突最為激烈的區(qū)域妥善解決爭端、實現(xiàn)區(qū)域穩(wěn)定發(fā)展的考量,也離不開酒泉數(shù)年爭水糾紛中為自身利益出發(fā),塑造環(huán)境話語的過程中形成的對金塔夾山和鴛鴦池有利地形、水資源及地理環(huán)境特點的充分認識。

      河西走廊地處干旱區(qū),水資源實為區(qū)域穩(wěn)定、民眾生存的命脈。酒金水案作為民國時期西北干旱區(qū)典型水利糾紛案例——紛爭、塑造環(huán)境話語——可被視為一種地方性知識,即在有限的水資源下,當?shù)孛癖娀谏a、生活需求,對地域環(huán)境的認識與解讀超越了對環(huán)境客觀、真實的表述,更是資源博弈中的一種手段。且因其發(fā)生于20世紀30、40年代,國家出于開發(fā)西北,穩(wěn)固后方的需求,酒泉具有中西通道的地緣意義,官方雖不認同酒泉所表述環(huán)境話語,但注意到了其地域性水利訴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促使國家考量如何利用區(qū)域水環(huán)境的特性,進行現(xiàn)代水利工程建設,從而緩解水資源分配的矛盾。

      綜上所述,20世紀上半葉河西走廊環(huán)境話語的塑造受晚清以降西北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18世紀之后河西走廊已完成從地理上的邊疆到國家疆域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轉化,但因其與現(xiàn)代邊疆存在直接的地理關聯(lián),仍被納入西北邊疆的話語體系。20世紀上半葉對河西走廊環(huán)境的敘述所形成的環(huán)境話語,嘗試整合中國邊疆與內地關系,而其實質則是試圖掙脫邊緣性進而謀求融入現(xiàn)代國家與社會建設的軌道的話語敘事模式。20世紀上半葉河西走廊的環(huán)境話語基于區(qū)域自然的客觀現(xiàn)實,但無論是“塞上江南”、“世外桃源”的整體性環(huán)境形象;還是出于擔憂土地沙漠化而闡發(fā)的森林對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提出保護森林、植樹造林的措施;抑或是水資源紛爭下對所處環(huán)境的認識,均是基于當時的國家政治需求、地方社會壓力,經過人為塑造的產物。本文中論及的不同階層所闡發(fā)的河西走廊保護森林、植樹造林等帶有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不應簡單地被冠以樸素環(huán)境主義思想之名,其背后蘊含著或是治理者的意愿,或是社會成員的共識,但其與20世紀上半葉河西走廊的政治導向、社會治理均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注釋:

      ①“西北”多指“陜、甘、寧、青、新”五省?!伴_發(fā)西北”的理念在晚清經世思潮——西北史地學中已經出現(xiàn),其后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中均有提及,自“九一八”事變其聲勢遍及全國各個階層。1932年3月,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通過決議,決定“以長安為陪都,定名為西京”,后又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之后由西京籌委會、國民經濟委員會、陜西省政府合組西京市建設委員會,進行西京市政的規(guī)劃和建設工作?!拔骶┦薪ㄔO實為建設西北之起點,建設西北之策源地”。1932年南京政府層面開始落實“開發(fā)西北”。學術界對近代西北地區(qū)的研究成果極其豐碩,本文主要涉及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人口、城市諸方面國民政府開發(fā)西北的活動。主要代表性著作有馬紅艷:《民國時期的開發(fā)西北與新西北思想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楊紅偉:《抗戰(zhàn)時期西北經濟開發(fā)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譚剛:《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交通與西部經濟開發(f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張克非、王勁:《西北近代社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等。

      ② 納日碧力戈、施展等:《邊疆與中心的交互性:鑄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走廊視角(筆談)》,《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③⑤{22}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648、183、182—183頁。

      ④ 黃達遠認為,新疆建省標志著由“邊地而郡縣”,進一步增強了疆域的均質化,實際上確立了國際公認的主權國家的邊界,成為近代中國國家政治建構的先聲。黃達遠:《18世紀中葉以降的內亞地緣政治與國家建構》,《學術月刊》2014年第8期。

      ⑥ 鄒豹君、劉德生:《甘肅走廊在西北建設中的重要性及其自然景觀》,《邊政公論》1948年第2期。

      ⑦ 何璟、高文遠:《從綏遠戰(zhàn)爭談到西北國防之重要》,《邊疆》1936年第7—8期。

      ⑧ 蘇北海:《河西走廊精神》,《西北文化》1948年第5期。

      ⑨ 李如東:《納“舊疆”入現(xiàn)代: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發(fā)河西走廊諸論述中的邊疆話語》,《云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

      ⑩ 任繼周主編:《河西走廊山地—綠洲—荒漠復合系統(tǒng)及其耦合》,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11頁。

      {11} 陳萬里:《西行日記》,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頁。

      {12} 謝彬:《新疆游記》,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頁。

      {13} 林競:《親歷西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168、187、390—401頁。

      {14}{35}{38} 陳賡雅:《西北視察記》,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5,209,217,232、210、356—357頁。

      {15} 張景平、鄭航:《“旱”何以成“災”——1932—1953年河西走廊西部“旱災”表述研究》,《學術月刊》2019年第7期。

      {16} 高良佐:《西北隨軺記》,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頁。

      {17} 蔣經國:《偉大的西北》,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頁。

      {18} 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中國言實出版社2021年版,第106頁。

      {19} 李并成:《河西走廊歷史時期沙漠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

      {20} 明駝:《河西見聞記》,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36頁。

      {21}{43} 無齋:《河西四郡》,《旅行雜志》1943年第11期。

      {23} 李擴清:《甘肅河西農村經濟之研究》,載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灣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26378頁。

      {24} 張丕介等:《甘肅河西荒地區(qū)域調查報告(酒泉、張掖、武威)》,《農林部墾務總局調查報告》第1號,農林部墾務總局1942年編印,第14頁。

      {25}{31} 施忠允:《西北屯墾研究》,載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灣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36550、36558頁。

      {26} 李并成、侯文昌:《沙漠歷史地理研究中若干理論問題再議》,《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李并成:《沙漠歷史地理學的幾個理論問題——以我國河西走廊歷史上的沙漠化研究為例》,《地理科學》1999年第3期。

      {27} 《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郭福金就實行保護舊有森林多植新樹的提案》,檔號:14—1—602,甘肅省檔案館藏。

      {28} 《甘肅省參議會參議員張篤忠等就嚴禁各縣砍伐森林以資保護水源的提案》,檔號:14—1—602,甘肅省檔案館藏。

      {29} 《甘肅省政府主席郭寄嶠、甘肅省建設廳廳長駱力學就嚴禁祁連山藏民伐林開墾以維河西水利案給省參議會的咨》,檔號:14—2—180,甘肅省檔案館藏。

      {30}{46}{48}{49}{54}{55}? 張景平、鄭航等主編:《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類編·討賴河卷》上冊,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88、174—176、181—183、209、226頁。

      {32} 谷正倫:《甘肅省施政綱領的內容及其實施的要義》,《現(xiàn)代西北》1942年第2—3期。

      {33} 《高臺縣三十六年春季植樹造林實施辦法(1947年3月19日》,檔號:27—1—319,甘肅省檔案館藏。

      {34} 《古浪縣三十六年度春季植樹育苗實施辦法(1947年3月10日)》,檔號:27—1—319,甘肅省檔案館藏。

      {36} 《陸軍一九一師司令部、玉門縣政府布告(1945年5月16日)》,檔號:27—1—305,甘肅省檔案館藏。

      {37} 《祁連山森林調查簡述》,檔號:鄧淑群—2—1,甘肅省檔案館藏。

      {39} 張鈁:《移墾河西方案》,載馬振犢主編:《抗戰(zhàn)時期西北開發(fā)檔案史料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頁。

      {40} 黎小蘇:《西北國防與森林建設》,《紅心》1946年創(chuàng)刊號。

      {41} 丁宏偉、張舉等:《河西走廊水資源特征及其循環(huán)轉化規(guī)律》,《干旱區(qū)研究》2006年第2期。

      {42} 徐克剛:《敦煌紀游》,《旅行雜志》1944年第7期。

      {44} 張文質:《酒金兩縣水利糾紛之緣起》,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甘肅省金塔縣委員會編:《金塔文史資料》1990年第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甘肅省金塔縣委員會1990年刊行,第103—106頁。

      {45} 洪文涵:《甘肅酒金水利糾紛問題之回顧與前瞻》,《現(xiàn)代西北》1943年第3期。

      {47} 王剛、周啟發(fā)等:《酒泉盆地地下水系統(tǒng)數(shù)值模擬與預測》,《工程勘察》2009年第2期;何世水、葛生年:《金塔鴛鴦池灌區(qū)地下水動態(tài)演變及其對環(huán)境影響》,《中國沙漠》1986年第3期。

      {50} 江戎疆:《河西水系與水利建設》,《力行(西安)》1943年第1期。

      {51} 行政院新聞局:《河西水利(1947年8月)》,載林杉、張水清主編:《近代環(huán)境資源調查資料》第3冊,鳳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頁。

      {52} 張?zhí)┠辏骸毒迫h現(xiàn)狀》,《隴鐸》1941年第4—5期。

      {53} 道珊:《中國西部孔道:酒泉》,《瀚海潮》1947年第2—3期。

      作者簡介:畢魯瑤,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58。

      (責任編輯? 張衛(wèi)東)

      3021500338200

      猜你喜歡
      金塔酒泉河西走廊
      黑 鴨
      百花園(2024年6期)2024-06-10 05:24:28
      河西走廊的風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0:14:07
      酒泉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中心
      呱啦雞
      百花園(2021年4期)2021-10-15 15:04:58
      在河西走廊聆聽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44
      民國時期哈薩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動述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天下第一門
      ——酒泉晉城門
      金塔美,美金塔
      北方音樂(2017年1期)2017-03-02 05:14:34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繩金塔下的民間美食
      旅游(2009年12期)2009-12-17 09:57:24
      长丰县| 通榆县| 德州市| 财经| 弥勒县| 龙泉市| 会宁县| 新密市| 偏关县| 宝鸡市| 通化市| 曲靖市| 永登县| 海门市| 那坡县| 秀山| 江山市| 安顺市| 南投市| 绥芬河市| 文昌市| 罗山县| 新津县| 锡林郭勒盟| 安阳县| 鄂托克前旗| 万全县| 兴业县| 祁东县| 栾川县| 都昌县| 济宁市| 高碑店市| 方城县| 阿图什市| 获嘉县| 衡阳县| 周口市| 深水埗区| 盐池县|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