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詩人中,除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之外,最受后世文人推崇的,也許就要數(shù)東晉詩人陶淵明了。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勾勒出令無數(shù)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在山腳下種一壟豆,收一畦瓜,聽一聲蟲鳴,采一束野菊,抬眼間便是蔥郁的南山。然而,陶淵明真正受人景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讀讀這首《飲酒》,或許我們能略知一二。
飲 ?酒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公元417年,陶淵明辭官歸田后的第12年,創(chuàng)作了組詩《飲酒二十首》,其中要屬我們讀到的這首最為有名。詩人選擇居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那里沒有車馬的喧囂,自然也沒有官場的爭斗。你若問詩人為何能有這樣的心境?其實只要心中想要遠離那些紛爭,自然就會覺得所住的地方是僻靜的。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分外怡然自得,那遠處的南山如同濃淡相宜的水墨畫映入眼簾。傍晚的景色如此靜美,山中的空氣十分清新,一群群飛鳥結伴歸林了。這畫面中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樣表達。
山中的景色,雙眼可以看到,腦??梢韵胂?,但詩人那份超凡灑脫的心境,確實很難用語言來描述。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時期,是一個門閥制度盛行的時代。王、庾、桓、謝為北方四大士族,其中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合稱“王謝”,沒錯,就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中提到的兩大名門望族。陶淵明并沒有顯赫的家世,他的曾祖父陶侃雖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但陶家很快就沒落了。他一生四次為官,本也想光耀門楣,更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卻因為出身寒微,在動亂不安的歲月里,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加上他性格耿直,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一生便不斷在出仕與辭官之間來回選擇,直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躬耕田園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那一年,41歲的陶淵明在朋友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當?shù)氐那闆r。有人告訴陶淵明,那是朝廷派來的人,你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嘆了一口氣說:“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五斗米的待遇,就低聲下氣去向別人獻殷勤?!闭f完,就辭掉官職,永遠脫離了官場。這便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淵明放棄了衣食不愁的生活,卻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這位“五柳先生”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創(chuàng)作出許多流傳百世的詩文。沾滿露水的菊花在生命的秋天綻放,而陶淵明卻在采菊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他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也成為了后來無數(shù)大詩人的偶像,白居易、辛棄疾等詩人都對他極為推崇,蘇軾更是寫了109首《和陶詩》來表達自己對陶淵明的景仰之情。
當詩人飄逸的靈魂與自然融為一體,他便建立起只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叭松錆M勞作,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蔽覀儚奶諟Y明的詩文中,讀到的是中國文人獨立的人格,更是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永恒追尋。
3390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