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頒獎花束“絨耀之花”,不同于常規(guī)的鮮切花,而是全部采用海派絨線編結技藝鉤編而成的。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頒獎所用花束1251束,累計花材16731支?!斑@些絨線花永不凋謝,全國各地的編結手工藝人與編結社團共同織造了這份中國人的浪漫。”
想象一下,要為奧林匹克盛會奉獻出這份浪漫,所花費的心思,真的不簡單。
要設計——用哪些花,各有什么寓意;選用什么樣的制作材料,如何造型;如何拆解制圖,化繁為簡,讓復雜的制作過程形成相對標準的流水化操作。
要培訓——一枝一葉全由手工制作,每片花瓣的數(shù)據(jù)誤差不能超過0.5厘米;花束的形態(tài)、針腳松緊程度都有嚴格要求;為力求精準及提高效率,每個編結社團只負責制作1至2種花材,花束制作老師要為遍布七省市的編結者錄制視頻或者線上授課。
最浩大、煩瑣的工作,是鉤編。一針一針,不松不緊。一朵玫瑰有10片花瓣,編結一片花瓣需要20分鐘,再加上3片葉子和花莖,需要一位編結師耗費至少5小時。
之后,要質檢,要組裝,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每一束花都沒有瑕疵。
花束只是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盛大背景下的一項小道具,但“絨耀之花”凝結的心意和巧思,令人感佩——花束常開,人性化且綠色環(huán)保;編織者獲得勞動報酬,并為參與這一盛事與有榮焉;同時,冬殘奧會花束主要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負責完成。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馬蘭花合唱團的44個河北阜平山里娃登上舞臺,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
當全世界的目光投向那些生機勃勃、面帶微笑而放松的孩子們身上,這就是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說的,新時代,我們向世界講出的中國故事。
這個故事背后還有更深一層的意蘊。
河北阜平縣馬蘭村曾是《晉察冀日報》社舊址所在地,社長鄧拓的女兒鄧小嵐曾在馬蘭村一戶農(nóng)家被寄養(yǎng)3年。2004年退休后,鄧小嵐回到馬蘭村,義務為孩子們上課,教他們音樂——在她看來,音樂滋養(yǎng)心靈,潤澤童年。
由于交通不便,300多公里的路程,最初她要走差不多12小時。為學校蓋起教室,募集、置辦樂器,教孩子們演奏、演唱,成立馬蘭小樂隊,創(chuàng)辦國內(nèi)首個兒童音樂節(jié)“馬蘭兒童音樂節(jié)”……
音樂,不僅給這里的孩子帶來快樂,也為他們插上了夢想的翅膀。18年來,馬小嵐帶著一批又一批老區(qū)的孩子走出大山,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獲得全社會的關注,也吸引了張藝謀及北京冬奧會的主創(chuàng)團隊。
這兩個看似沒什么關聯(lián)的故事,放在北京冬奧會的大背景下,有了一種迷人的羈絆。
最好的時代,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被看見、被發(fā)現(xiàn)價值的時代。
絨耀之花和馬蘭花合唱團,只是奧運盛事的一個小小的切口,卻生動展現(xiàn)了“一起向未來”的浪漫。誰又能說,它們不是奧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一種詮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