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新(廣東省中山市坦洲實驗中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穿插了很多古詩詞作為有益補充,但教學中古詩詞的教育價值被大大忽略了。教師應該研究課程標準,熟悉教材并認真?zhèn)湔n,特別是要理解設置古詩詞的意圖和作用。通過營造古詩詞意境,探索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達到知識技能轉化為內(nèi)心自覺、道德踐行的效果。
古詩詞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代表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人類真善美,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樂觀向上的人生理想目標具有重要貢獻,也與新時代育人目標契合。因此,古詩詞對于學生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的“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我讓一個平時獨來獨往不大關心班集體的學生解釋這句話。他說:“大意是喜歡與多人在一起,不喜歡單獨一個人,喜歡互幫互助,這都是人之常情”。學生的解釋雖然不是非常精準,但通過思考,啟發(fā)學生明白,要立足社會就要互幫互助,共同合作,培養(yǎng)團隊精神。又如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讓一個只愛學習但不關心國家大事的學生來解釋這句話。很快就回答出來了,他說:“每個人既要關心自己,也要關注國家和社會,不能一味地只讀死書。其實讀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奉獻社會、建設國家”。我馬上對她進行了表揚,并引導全體學生既要讀好書,也要關心社會,關心國家大事,做一個愛國者。再如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提問了一個家庭困難但非常好學的學生。他說:“即使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即使很窮社會地位很低也應該愛國愛人民,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些古詩詞質樸無華,沒有一點矯飾,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回味,既增強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又養(yǎng)成親社會行為,更可貴的是教材中的古詩詞簡短精彩,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有很強說服力,與教材中的觀點相輔相,很容易吸引、感染學生。
巧用教材中的古詩詞對于學生樹立崇高遠大理想,磨礪堅強的意志,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繼承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愛國主義理想教,弘揚古詩詞文化的精華,發(fā)揮古詩詞的魅力,潛移默化中“點亮”了學生理想的明燈,尤其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
巧用教材現(xiàn)有的古詩詞來教育學生勇敢面對并戰(zhàn)勝人生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古詩詞可以作為戰(zhàn)勝挫折的人生信條或者座右銘,成為指導學生的行動的指南和鼓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在教學過程中, 我建議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具體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古詩詞作為人生信條或座右銘。要求他們寫在顯眼的位置,每天用它來鼓勵自己,警示自己。
例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提問管理班級電腦的學生。他說:“就像電腦要經(jīng)常升級,微信要刷新,就是人每天應該是新的開始,說明我們每天都要有一個新的形象,都要有新的目標”。又如,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問一個平時不太踏實的學生,他說:“就算一千里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做事情要腳踏實,來不得半點虛假”。還有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問遇到小困難就哭鼻子打退堂鼓的女學生。她小聲地說:“意思是當遇到困難時,我們要百折不撓,要激發(fā)自己的潛能,做一個堅強的人”。我當堂表揚她越來越堅強,因為她勇敢地回答問題。接著,我提醒女同學同樣可以做一個勇敢的人,勇敢并不是男同學的專利。特別推薦她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座右銘。課后學生能夠有意識選擇適合自己的古詩詞作為座右銘,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當然,只依靠教材中的古詩詞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給學生布置了一些課外作業(yè),讓他們收集一些可以作為座右銘的古詩詞,分門別類并且互相交流互相借鑒。用好古詩詞,既能上活上好道德與法治課,也能“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讓他們勇敢樂觀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學生作為未成年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高,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誤導,多種原因導致部分學生存在著任性、自私、逆反等等問題。借用凝聚古人智慧的古詩詞提高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可能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比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提問了一個經(jīng)常與同學打架的學生。他說:“好朋友應該是正直的、講誠信的、有文化的;壞的朋友就是有歪風邪氣、欺騙人、孤陋寡聞的人”。我表揚并提醒他要多交一些好朋友,不要交損友,不要動不動就跟別人打架。
又如,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中“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提問一個喜歡在上課的時候要上廁所的學生。他用有悔意的語氣說:“不用圓規(guī)是畫不出圓形來的,做人要有規(guī)有矩,比如班有班規(guī),校有校規(guī),廠有廠規(guī),村有村規(guī),我們才有正常的生活,否則社會就會亂七八糟。我知道在上課的時候是不能夠隨便上廁所的,這就是規(guī)矩。雖然不能馬上改正,但是我會慢慢改正,請老師放心”。這個學生的回答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古詩詞的魅力,它完全能夠慢慢改變一個學生的壞習慣。“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說明了規(guī)則的重要性,缺乏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標準,社會秩序就非常容易產(chǎn)生混亂。規(guī)則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保障。從小培養(yǎng)遵守社會規(guī)矩意識,將來才會成為有規(guī)則意識和公民意識的人才。
還有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教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提問了一個平時借同學錢不還的學生。他很不好意思,但還是很認真回答。他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的話,都不知道他怎么立足于社會。意思就是告誡我們做人要講誠信,要說到做到”。因此注意利用古詩詞教育學生辨別是非善惡,讓學生在理解這些古詩詞的基礎上,逐漸影響他們的行為, 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
古詩詞不僅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集體智慧,更兼容多種文化和意識。教師借助古詩詞知識能讓學生掌握辨別是非善惡的標準,糾正認識上的誤區(qū),及時改正缺點和不足。既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熟練掌握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巧用古詩詞,把知識學習和哲理感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過在運用古詩詞教學時需要注意分寸,切不可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古詩詞欣賞課,需要我們研究課程標準,熟悉教材,特別是要理解設置古詩詞的意圖和作用,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