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理咨詢;青春期;分離-個體化階段
【中圖分類號】G448??【文獻標志碼】C??【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0-0000-00
【作者簡介】魏冉,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210001)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
兒童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馬勒提出了分離-個體化階段(separation-individuation)的概念。她認為,在生命的頭3年,個體會同時經(jīng)歷兩條發(fā)展路徑,其中一條是個體化路徑,孩子會逐漸形成“我”的概念;另一條則是分離路徑,孩子會逐漸與母親分離,邁向更廣闊的世界。精神分析學家彼得·布洛斯將青春期看作個體的第二次分離-個體化階段。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青少年會退行到依賴與獨立的矛盾之中:他們渴望脫離家庭,但又依賴家庭;他們希望被父母理解,但又擔心認同父母會失去自己;他們想要獨一無二,但又會模仿和認同別人;他們有時無私、慷慨,有時又以自我為中心。簡單來講,對于青少年來說,在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之中,成人世界極具吸引力,但又好像危機四伏;兒童世界熟悉安逸,但又脆弱無力。顯而易見的是,12歲的李青、15歲的英子、18歲的小文都正處這一境地。
一、青少年通過“行動化”緩解自我沖突
青少年往往會通過“行動化”的方式來回避內(nèi)在沖突,其中包含了行為、態(tài)度、防御方式和適應模式等。當“行動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流動性和交互性的時候,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內(nèi)在探索。但是,若“行動化”的方式過于原始、刻板且缺乏人際互動,青少年往往會陷入內(nèi)在的僵局,呈現(xiàn)出心理或行為障礙。
在我們看到的3例個案當中,3個女孩呈現(xiàn)了不同形式的“行動化”。通過“劃傷自己”的方式,李青用身體痛苦替代了心理痛苦,同時也表達了她想要與父母分離,確立“新身份”的無意識愿望。小文和英子的外在表現(xiàn)雖然大相徑庭,但她們都采用了“分裂”(非好即壞)的防御機制來感受自己和世界。孤獨的小文將“壞”投射到外在世界,將“好”留給自己,陷入“明明自己很優(yōu)秀,為何同學們會對自己不友好”的困惑當中;英子總覺得妹妹是家中被偏愛的孩子,而自己是被忽略的孩子,實則是將“好”投射出去,把“壞”留給了自己,而這成為了她自我懷疑、缺乏自信和郁郁寡歡的基礎。
二、同伴關系的缺失促發(fā)青春期心理危機
無論是嬰幼兒期,還是青春期,個體都在經(jīng)歷“心理上的斷乳”過程,并且塑造著“我”。然而,在第一次分離-個體化階段,孩子雖然在身體上與父母分離,但他們依然在家庭之中,仰賴父母的支持,親子關系依然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親密關系。第二次分離-個體化階段,孩子不僅在身體上與父母分離,還會重新審視已經(jīng)內(nèi)化的父母形象,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在家庭之外建立新的親密關系。因此,在第二次分離-個體化階段,家庭之外的同伴關系變得尤為重要。健康、良性的朋輩群體可以成為青少年的保護殼,讓青少年既可以與父母分離,又不至于陷入獨自一人的無助之中。不僅如此,在朋輩群體當中,青少年可以通過真實的人際互動,逐漸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整合內(nèi)在的各個方面,促成自我的建構。更為重要的是,同伴關系的質(zhì)量不僅影響著第二次分離-個體化的進程,還會彌補第一次分離-個體化時期的缺憾??偠灾?,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促使青少年順利地渡過第二次分離-個體化階段。
反之,脫離朋輩群體會使得青少年在與家庭分離的過程中受阻,超載的負性情緒無處釋放,本就脆弱的自我無處安放,可能造成潛在的不良后果。不難發(fā)現(xiàn),案例中的3個女孩無一例外地游離在朋輩群體之外:李青因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而經(jīng)常請病假,缺乏與同學們建立同伴關系的機會;英子性格內(nèi)向、不愛說話,受困于家庭沖突之中,無暇與同學們相處;小文品學兼優(yōu),但自初中起就處在被班級同學孤立的狀態(tài)之中。所以,盡管青春期的分離-個體化進程呈現(xiàn)了早期的心理發(fā)展質(zhì)量,但是,相較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同伴關系的缺失或許是誘發(fā)青少年心理危機更為重要的因素。
三、發(fā)揮整合功能的心理咨詢
盡管青少年越來越多地從家庭關系轉向同伴關系,父母的重要性逐漸削弱,但這并不意味著父母就此退場,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因此,在心理咨詢工作當中,咨詢師依然需要關注來訪者的原生家庭問題,如英子的咨詢師通過家庭“雕塑”,為其提供了一個重新梳理和理解家庭關系的空間;李青的咨詢師也嘗試對其家人進行心理教育,并嘗試協(xié)同合作。與此同時,咨詢師還需要幫助青少年充分地表達對朋輩群體的渴望,推動青少年回到群體之中。案例中,李青的咨詢師關注到她的“自殘”行為所表達出的對友誼的渴望;小文的咨詢師注意到她在群體歸屬感與個人自尊感之間的沖突,嘗試與她一同找尋平衡。
面對青少年,心理咨詢就如同一個過渡空間。在這個空間之中,咨詢師需要跟隨青少年的腳步,理解青少年因對童年和家庭的不舍而表現(xiàn)出的“退行”行為,同時又要尊重其成長的需要,盡可能地為其提供選擇的機會,促進青少年獨立表達、思考和決策。案例中的3位咨詢師通過不同的咨詢策略,不約而同地為來訪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思考,能表達”的空間,他們與來訪者共同思考“過去”與“未來”,幫助來訪者整合自我,從而促進了青春期分離-個體化的順利發(fā)展。
3022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