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yīng)來
古人有飲酒持柳送別的習(xí)俗?!坝衿抗撩谰?,數(shù)里送君還。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間?!泵谰埔槐?,在此時(shí)是多么令人傷感的事。垂柳綠茵濃濃,折下一枝用來揮手,也用來做信物。此去經(jīng)年,再歸來時(shí),依然是天空湛藍(lán),草色清新。飲了這杯酒,我們將天各一方,折了這枝柳,春去春來,我在楊柳青青里等你。
用柳枝蘸一下烈酒,為你送別的,不僅僅是語重心長的話語,不僅僅是華麗的辭藻,還有這浩瀚的四季。春天送你綠柳茵茵,夏天送你垂柳濃郁,秋天送你柳枝枯瘦,冬天送你白雪壓柳。那酒,是溫的,是熱的,代表我一片誠誠懇懇的惜別之心。柳枝長長地垂下來,在風(fēng)中輕輕搖擺,多像離別之人的心情,不忍,不舍,又迫不得已。由此可見,古人飲酒折柳作別是典型的相送方式。
唐朝詩人王之渙有詩云:“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yīng)作斷蓬飛?!本圃诠湃说难劾?,尤其是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里,是極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相聚離不開酒,分別離不開酒,而把美酒和垂柳纏繞在一起,則更具體又形象地抒發(fā)了彼此之間的濃厚情感。
左手酒杯,右手柳枝,也是有著極其淵遠(yuǎn)的典故的。
王莽地皇三年,古代灞橋水災(zāi),王莽認(rèn)為這是不祥之兆,便將灞橋改了名字,為“長存橋”。后又重建成于隋開皇三年,因在原灞橋址以南,故稱之為“南橋”,并在橋兩邊廣泛地種植了很多柳樹。到唐朝的時(shí)候,開始在灞橋上設(shè)立驛站,無論親朋好友相互離別,都要攜手送到灞橋后才分手,并且要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xí)俗,也為文人墨客們的詩句增添了無限的美感和想象力。
在古代,分別似乎是與“酒”與“柳”相依相連的。李賀的《致酒行》,其中“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表達(dá)了離別后家人盼望早日歸來的心聲。晏殊也有《木蘭花》:“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币蛭锛叭?,又借柳思人,詩中的“千萬縷”指的當(dāng)然是柳枝。隋無名氏《送別歌》:“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同樣描繪的是隋煬帝的惜別之情。由此可見,酒和柳除了別情,還具有濃郁的古風(fēng),更具有濃郁的文化色彩。
古代文人墨客賦予柳諸多使命,經(jīng)后人研究應(yīng)該是“柳”與“留”的諧音有關(guān),借指彼此之間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但是后來,折柳送別升華為一種歸人與離人的共同心聲,描繪著他們的離別愁緒和離別情懷。另外,在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意識里,柳還具有祛禍辟邪的作用。因?yàn)楣湃诉h(yuǎn)游很多時(shí)候都帶有生離死別的成分,路途遙遠(yuǎn),交通不便。所以,都要給遠(yuǎn)行之人帶上象征吉祥的惜別之物—柳條。除了挽留和懷念,更希望親人或者友人此去平安,逢兇化吉。
其實(shí),“折柳送行”的習(xí)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中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敝钡剿未於厝宓摹读Αそ习丁罚骸敖习叮卑?。折送行人無盡時(shí)。恨分離。酒一杯,淚雙垂。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shí)歸?!倍际窃陔x別之際,不僅以酒送別,更以柳送別。
現(xiàn)在友人或者親人之間離別,相贈的信物有很多,但是,酒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想想古人的濃厚情感和詩情畫意,不禁也想效仿一番,他日若有別離,也“酒柳”相送。左手酒杯,右手柳枝,祝君順風(fēng)吉祥,也愿君早歸!
136850118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