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雪萱
吊足詩,一般四句,同絕句詩相近,惟格律不嚴(yán)謹(jǐn),不大講究對仗,末一句只有兩字或四字,亦稱三句半詩。內(nèi)容多寓嘲諷幽默,在民間流傳很廣泛,文人集子中很少收錄。川南瀘縣一帶,就流傳著一個用吊足詩諷刺縣官的故事。
傳說清代某年,瀘縣干旱,赤日炎炎似火燒,田里禾苗半枯焦,官民都非常焦慮。老百姓焦的是秋收無望,要鬧饑荒??h官惱火的是任期將滿,刮的地皮不多,沒有銀子孝敬上司,弄不好連捐官的本錢也撈不回來。文案師爺看出東家的心意,就出個主意,勸縣官借求雨之名,大派捐款,既可以博體察民情的美譽,又能撈一筆白花花的銀子。對這種名利雙豐收的事,縣官自然滿心歡喜,又何樂而不為?就馬上傳令,在城中十字路口設(shè)壇,請道士打醮求雨。縣太爺看在銀子分上,不得不每天冒著火辣辣的驕陽,長袍馬褲,穿戴齊全,上壇進香,三跪九叩,行禮如儀??墒侨炜爝^去了,仍然是紅日高照,青天渺渺,萬里無云,這位虔誠的父母官并沒有感動龍王和風(fēng)伯雨師賜下幾點雨來。這天傍晚,汗出如漿、心煩意亂的縣太爺行香已畢,正準(zhǔn)備打轎回衙,忽然看見壇上飄下一張黃紙來。衙役連忙拾起來送給縣官??h官心想該不是感動玉皇大帝降下什么諭旨吧,仔細(xì)觀看,原來上面寫的是一首吊足詩:
清官求雨澤,百姓沾恩德。三天不下雨,好熱!
縣官一看,竟是一首明頌暗諷、戳穿他借求雨聚斂的詩。于是大發(fā)雷霆,馬上傳令差役,限期三天之內(nèi)捉拿寫詩的人。
差役四處查訪,毫無蹤跡。眼看限期將到,十分焦慮。第三天清晨,他愁眉苦臉來到江邊。只見百船待發(fā),人聲嘈雜,送行的人很多。內(nèi)中有一個青年站在岸上,正向船頭的一位白發(fā)銀須的老漢拱手拜別。眼看船已解纜離岸,乘風(fēng)破浪而去,那少年還呆呆地望著滔滔江水,口中念念有詞。差役好生奇怪,連忙湊攏去聽。只聽他言道:
見舅如見娘,相別在江陽。兩人齊下淚,三行。
差役聽了,很納悶,為啥兩人下淚只有三行?細(xì)想,才恍然大悟。原來船上的老漢,一目已盲,是個獨眼龍。再思量,這詩同雨壇上那首詩一般,都是吊足詩,一定是個老手。心中不覺暗喜,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立即把這青年捉到衙門去。
縣官聽說犯人解到,馬上擊鼓升堂審問。青年自稱是未進學(xué)的書生,對寫吊足詩直認(rèn)不諱,毫無懼色??h官厲聲言道:“亂寫歪詩,褻瀆神靈,諷嘲官府,該當(dāng)何罪?”文案師爺連忙暗示縣官??h官又裝出一副憐才惜士的面孔,和顏對青年說:“姑念你年少無知,若果有才氣,限你以本官為題,當(dāng)堂吟詩一首,可從輕發(fā)落。”那青年立即應(yīng)聲吟道:“老爺坐大堂,衙役站兩旁,為官清似水……”
縣官聽到這前三句,樂不可支,以為書生對他歌功頌德,連連點頭:“好,好!快做,快做!”青年稍停一下,又說:“米湯?!?/p>
轉(zhuǎn)口就把清官變成“昏官”??h官怒不可遏,立即呼喊衙役把青年拉下去,重責(zé)八十大板。但貪官的丑聞也因此傳遍四方,上司查得真情,覺得有失官體,撤了他的官職。吊足詩的故事從此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