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范,王 曉
(1.十堰市教育局;2.湖北醫(yī)院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一
文學理論家認為,詩歌是文學的峰頂,是文學的最高樣式??v觀我國古代文學史,從先秦到元明清,詩歌都毫無例外地占據(jù)主體地位,一直主宰著文學天地。
鄖西物華天寶,地靈人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精神文明,詩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鄖西是十堰古代詩歌的一片沃土。
由于年代的久遠,戰(zhàn)爭的頻仍,災害的頻發(fā),行政區(qū)劃的頻繁變更,明代以前詩人們創(chuàng)作的鄖西詩歌大都散佚,未能保存下來,以致我們今天不能一睹其風采,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也許是由于年代漸次接近于現(xiàn)代,資料易于保存的緣故吧,到了明代,鄖西古代詩歌已漸成氣候,不僅詩人隊伍大為擴展,詩歌創(chuàng)作日趨繁榮,而且在藝術成就上也可圈可點。如明代左副都御史、荊襄巡撫原杰作有《南平佳地》,湖廣右參議楊琚作有《次前韻》《詠月兒潭》《上津即事》,南京太仆寺少卿何棐作有《經(jīng)鄖西分司》,右副都御史、鄖陽巡撫任惟賢作有《過鄖西縣》,鄖陽府推官吳譽聞作有《長至以編驛入上津》,上津知縣陳一貞作有《游仙鶴觀》等4首詩歌,明成化年間鄖西縣教諭洪文翼作有《南平佳地》等鄖西八景詩8首,明弘治年間鄖西縣教諭徐威作有《游懸鼓崖歌》等7首詩歌。詩人數(shù)量達20余位,詩歌作品也有數(shù)十篇之多。這其中以洪文翼和徐威的詩歌作品為上乘。洪文翼的鄖西八景詩是最早歌詠這類題材的詩作,具有首開先河的意義。一組8首詩立足于頌揚八景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字里行間隱含著詩人對鄖西山川美景的熱愛,間或寄托著對清明政治、蔚然文風、美好生活的憧憬。詩作不事雕琢,清新自然,讀來不禁使人對鄖西八景產(chǎn)生一睹為快的愿望。徐威的《游懸鼓崖歌》堪稱是眾多歌詠鄖西八景詩作中的力作。作者歌詠的重點似乎并不在懸鼓崖的美景,只是借題發(fā)揮,對時政進行抨擊,并進而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情懷。這一主題與他創(chuàng)作的鄖縣八景詩歌《天馬崖歌》是一脈相承的。“有狐綏綏幸有窟,有虎眈眈同招豺。基治有人不愛道,信為真武承仙階”,這分明是對世上豺狼當?shù)?,當權者不從根本上治理國家,而借助真武神來愚弄百姓的辛辣諷刺?!皼鲲L吹菊映九重,尊前獨泣文章乖。萬方未得除舊眚,高步許于桓景偕”,自己的理想抱負與世道相左,只能借酒澆愁。但天下“舊眚”未除,百姓災難深重,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豈能袖手旁觀?他要像東漢的桓景為百姓解除瘟疫那樣,上下求索,尋求治世的良藥。全詩寄情于景,寓意深刻,絕非泛泛詠景之作所能比肩。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進入朱明一朝,鄖西的本土詩人已開始嶄露頭角。劉濬、寇鼎、寇玳、熊魁楚都是鄖西人。劉濬作有《鐵嶺云峰》,寇鼎作有《長堤柳浪》《白巖雪嶠》,寇玳作有《三山鼎峙》,這些都是歌詠上津八景的詩作,至今仍能感受它們的藝術魅力。熊魁楚也作有《避寇》《病中寇至》《天池庵》《書案山》《吊古三首》等詩。他們在詩壇的出現(xiàn),肇始著鄖西本土詩人的崛起。
二
星移斗轉,歲月更替,當歷史的車輪駛進清代之時,鄖西詩壇呈現(xiàn)出人才濟濟、創(chuàng)作繁榮、作品紛呈、精品疊出的局面。
在清代鄖西詩壇上,客居詩人仍然是一支重要力量,主要包括到鄖西視察的朝廷官員,在鄖西任職的官員和路過鄖西、寄居鄖西的官員、文人。如湖北參政、安襄鄖道道員魯之裕,兵部給事中金光杰,上書房行走金國均,鄖陽府推官駱士憤,鄖陽府通判仇昌祚,鄖西知縣張道南、程光第,鄖西教諭吳夫杰、彭祖訓,鄖西訓導陳之斌、戴悅、賀雯若、董代祥,以及福建文人張繼聲、張純聲、張宜聲、張云聲,江蘇揚州文人李鼒等等。他們或摹寫鄖西的山川秀水,或感慨百姓的生活疾苦,或詠唱歷史人物事件,或反映民間的風俗風情,皆均可讀可誦,更不乏感情充沛、一唱三嘆、情景交融、感人之深的精品力作。
薛載德是山西山陰監(jiān)生,康熙十八年(1679)任鄖西知縣。下車伊始,他寫下了《入鄖西》兩首五律:
小邑當秦蜀,黎民飽劍砮。山深不見樹,人斷只聞烏。
虎豹從來有,桑麻近日無。孑遺少得集,誰忍便追呼。
其二
幼稚皆俘擄,誰騎竹馬過?溪聲悲日夜,山色慘干戈。
驚鳥翔而集,饑民病未瘥。長吁新令尹,猶自說催科。
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現(xiàn)狀,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創(chuàng)傷慘不忍睹,對戰(zhàn)亂的譴責,對百姓的同情充溢在字里行間,我們不妨把它當作史詩來讀。在風格上傷感悲憤,沉郁頓挫,頗得唐代詩圣杜甫的風致。薛載德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知縣,面對這種現(xiàn)狀,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恢復生產(chǎn),安定百姓,興辦學校,培養(yǎng)人才,使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鄖西漸漸恢復了生機。
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鄖西知縣的張道南在鄖西留下了《歩仙鶴觀》《歩仙鶴洞》《上津古城》《吊朱公裒》《吊吳公應元》《吊徐公日泰》等9首詩歌。其中《吊朱公裒》《吊吳公應元》《吊徐公日泰》三首五律分別歌頌明代鄖西歷史名人朱裒、吳應元和徐日泰。朱裒,字崇晉,湖北鄖西人。嘉靖舉人,初理河南鞏縣教諭事。遷陜西武功知縣,抑豪強,去積弊,時人稱為“鐵漢”。以政績突出再遷揚州同知,嘉靖二十四年(1555),倭寇入犯,朱裒率兵大戰(zhàn)沙河,殲其魁首,奪還被掠牲畜,余寇退去。不久,倭寇大舉進犯,攻揚州城東門。他督軍奮戰(zhàn),以眾寡懸殊,兵敗戰(zhàn)死。死后詔贈左參政。吳應元,任四川巴縣縣尉,廉敏有聲。天啟三年(1623),奢崇明叛亂,吳應元被俘,奢崇明勸降欲授其官職,吳應元大罵自刎而死。明朝廷贈文林郎,建祠祀之。徐日泰,字不約,明代鄖西人(《明史》卷二百九十三載為江西金溪人),崇禎十四年(1641)任河南偃師縣令。十六年十月(一說為十三年十二月)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進攻偃師縣城,徐日泰率士兵守城兵敗,被炮烙而死,葬漢陽沌口。朝廷恤贈太仆寺卿。張道南的三首詩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歌頌了他們的事跡。在清代鄖西詩壇上多有歌頌這三位歷史名人和其他人物的詩作,如張繼聲的《吊朱公裒》《吊吳公應元》《吊徐公日泰》、徐凌云的《悼梁公盡節(jié)》,金光杰的《丁巳夏,余僑居鄖西大壩鄉(xiāng)飲大賓,梅國用為述其先母楊老孺人節(jié)孝因即其巔末,實錄以志》,金國均的《挽梅母節(jié)孝得樂府四章》,葉年分棻的《頌邑侯程公禮門德政四章》等等。
在客居詩人中,尤以黃陂人金國均和江蘇揚州文人李鼒對鄖西古代詩歌貢獻最大,藝術成就最高。
金國均在鄖西留下了《西山鋤禾詠》《溪田嘆》《乙卯僑寓西津,偕桂氏昆季何世庵、周界侯登金寶山,觀羅漢寨有感而作》《挽梅母節(jié)孝得樂府四章》7首詩,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篇篇堪稱精品力作。他的《西山鋤禾詠》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鄖西辛苦耕作的農(nóng)民和因戰(zhàn)亂而流浪的難民。他途經(jīng)鄖西遇到正在除草的老農(nóng),與之攀談,傾聽了老農(nóng)的訴說:
老農(nóng)為我言,鄖山埆且磽。瘠壤少滋潤,小旱土已焦,山高水難致,枯槁何能澆。斜坡歲遍植,土浮根未牢。大雨忽傾注,稼穡皆流漂。三歲只兩種,嶺上無肥饒。種廣收則薄,秉穗都難拋。輸租入大戶,所存已寥寥。豐年尚不足,何論歉歲遭。況復生齒眾,無田耕平皋。老林伐且盡,開墾窮岧峣。寸地不留隙,石罅連山坳。牛耕不得上,鋤柄須親操。土疆豈易坼,一插爭分毫。懸崖與峭壁,足縮心如搖。播種固不易,刈谷尤焦老。肩挑或背負,攀附隨猿猱。往往逢墜石,仆壓難奔逃?;蛘卟截频牛ё憧蘸籼?。言罷復長嘆,中心殊忉忉。
詩歌再現(xiàn)了鄖陽地區(qū)山大土瘠,既怕旱又怕澇,農(nóng)民十種九不收的現(xiàn)實,對山區(qū)農(nóng)民種地的艱辛和慘遭地主盤剝的遭遇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在詩人看來鄖西山區(qū)的農(nóng)民與因戰(zhàn)亂而流離失所的人們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我與老農(nóng)語,一言慰爾曹。我家住平野,繡罫肥如膏。旱澇皆不畏,負郭何嫌遙。年來值兵變,轉徙奔荒郊。有谷不得食,劫奪開倉廒。有地不得種,沃土成不毛。夜臥剛伏枕,烽火驚喧嘈。壯農(nóng)被擄掠,老稚皆腹枵。何如爾曹樂,耦耕相招邀。當午稍炎熱,揮鋤好風交。帶月夜歸去,荷鋤喜斯陶。饑食倦即睡,魂夢恬中宵。今歲荷帝澤,雨順兼風調。秋至禾大熟,報賽傾醇醪。
詩人用先揚后抑的方法,先極力渲染鄖西農(nóng)民的艱辛困苦,然后又把這種艱辛困苦與流離失所的戰(zhàn)爭難民所遭受的苦難相比較,指出鄖西山區(qū)的農(nóng)民有地種又不受戰(zhàn)亂的禍害已經(jīng)是很幸福了,意在表達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更為嚴重可怕,譴責戰(zhàn)亂,渴望和平的主題得到了凸顯。
更為可喜的是,他寫出了反映生態(tài)問題的作品。金國均在目睹了鄖西許多農(nóng)民在山溪邊開墾田地,破壞植被,與水爭地的現(xiàn)象,夏季洪水一來,田地被沖毀,以致顆粒無收,農(nóng)民勞而無功。他有感于此,奮筆寫下了長篇五言詩《溪田嘆》:
勸耕雖良圖,此舉殊昧昧。惟知稼事勤,不知水性銳。況復開山多,浮土日下墜。溪身淤益高,溪流更難治??駷懾M易回,曲防古所忌。矩細縱懸殊,排決總一例。防河曾筑堤,溜急堤亦潰。防海曾筑塘,潮涌塘亦廢。萬千縻帑金 ,冒險烏可繼。
詩人明確地指出盲目地開墾田地,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濫,給人們帶來災難。他憂心忡忡地告誡鄖西農(nóng)民:
我今告山人,沖壓無怨懟。非水湮爾田,乃爾遏水勢。古者有神禹,導水行無事。疏瀹隨高低,順性自為貴。泛濫患已除,灌溉享其利。治水無他策,不與水爭地。
詩人對鄖西洪災和治水之事的認識無疑是十分深刻而正確的。他認為并不是水要毀農(nóng)民的田地,而是農(nóng)民盲目開墾,與水爭地,阻礙了水的自然導流。治水要向大禹學習,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千萬不要與水爭地。從表面看,詩歌反映的是人與水的關系,實際上詩人是通過人與水的關系的認識進而對人與環(huán)境、人與自然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詩篇蘊含著我們今天所主張的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早在約兩百年前就已經(jīng)有這樣的思想認識,我們不能不驚嘆詩人的睿智。
他的長篇七言歌行《乙卯僑寓西津,偕桂氏昆季何世庵、周界侯登金寶山,觀羅漢寨有感而作》形式和內(nèi)容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僅再現(xiàn)了羅漢寨雄奇險峻的自然風光,而且寓含著“安良大計先除莠”“一方保障資長城”的思想。全詩多次轉韻,起伏跌宕,昂揚挺拔,大氣磅礴,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江蘇揚州文人李鼒在鄖西留下了近20首詩歌,尤以《懸鼓青嶂謠》和《老人石峰歌》最為突出。兩首皆為雜言古風,且均為歌詠鄖西八景之作?!稇夜那噌种{》詩作詠鄖西八景之一的“懸鼓青嶂”,詩人展開聯(lián)想的羽翅,把眼前景物的摹寫與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的穿插融為一體,又巧妙地注入自己的人生慨嘆,使得詩歌內(nèi)涵豐厚,變化無窮,搖曳生姿,不同凡響?!独先耸甯琛吩佮y西八景之一的“老人石峰”,詩作以景物象形描寫為主,以擬人的藝術手法,生動逼真地再現(xiàn)了老人石峰的壯麗景觀。
湖南灃州舉人,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鄖西縣教諭的彭祖訓,以博學多聞,善于吟詠聞名。后升任浙江奉化知縣。他的《禱雨黑龍?zhí)都o事》詳細記敘了康熙二十九年(1700)黑龍?zhí)镀碛甑慕?jīng)過,作者融敘述、描寫、議論為一爐,生動地再現(xiàn)了旱魃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形象地描繪了黑龍?zhí)镀鎮(zhèn)ビ纳?、神奇靈異的景色,細膩詳盡地記敘了祈雨的經(jīng)過和儀式,既是一幅逼真的黑龍洞風景畫,更是一幅古代鄖西祈雨的風俗畫。
籍貫河南光山縣的程光第,歷任長陽、京山、黃岡、光化知縣,清同治三年(1864)任鄖西知縣,加候補知府。在任期間體恤民情,免除下馬費、結算費和過山禮,興辦學校,纂修同治《鄖西縣志》二十卷。同治五年(1866)調任棗陽知縣。在我們編纂的這本詩集里有數(shù)十首贊頌他的詩歌。他在鄖西寫下了歌詠鄖西八景的8首詩作,也都清新自然,詩味雋永,可玩可詠。
其他客居詩人的詩作也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同為鄖西古代詩歌大花園中的奇葩異草,把這座大花園裝扮得絢麗多姿,異彩紛呈。
三
清代鄖西詩歌發(fā)展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是鄖西本土詩人的崛起。清代前期,鄖西本土詩人胡錦繪、胡學瀚、胡學洙、魯廷揚、王霦、王經(jīng)綸、王樹德、王繡綸、王顯揚、王之煒、王杞等已開始嶄露頭角,還參與了乾隆、嘉慶《鄖西縣志》的纂修。清代中晚期,特別是同治年間,鄖西本土詩人隊伍不斷壯大,程光第主持纂修的同治《鄖西縣志·藝文志》中收錄詩詞作品的詩人有近50人之多,如葉年棻、林正蕙、陳鑼、陳宏謨、陳鴻猷、曹光大、鄧秉忠、何傳芬、何學濂、何中清、黃道南、雷鳴、劉繼昌、羅宗瑚、李登鰲、李高文、李季栗、李景仙、李玉蘭、魯廷揚、梁桂林、梁尚華、彭大文等等。他們經(jīng)常雅集酬唱,創(chuàng)作了一批歌詠鄖西的詩詞。其中作品較多、成就較大的是葉年棻和林正蕙。
葉年棻,字子薌,恩貢,學問經(jīng)濟推重一時。清同治元年(1862)協(xié)助縣令林瑞枝抗擊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獲勝立軍功,保準遇缺即選教諭。同治二年(1863)再次協(xié)助縣令林瑞枝抗擊四川農(nóng)民起義軍立軍功,縣令請保,葉年棻堅辭不受。他是同治《鄖西縣志》的主要纂修者之一。他的《早春登春山遠眺》是其代表作:
六十年來放浪身,天涯走遍事尋春。尋春那管春何處,路不桃源亦問津。聞到春山春如何,春山高處春最多。我來直上春山頂,行盡春山十里坡。東望淅川春漫漫,南望峴山跨江漢。西望西蜀娥眉低,北望秦嶺插天半。俯視黃山山起伏,晴霞掩映飛鳥逐。雷門激浪橫天來,百折春波一灣綠。天池瀠左懸鼓右,老人峰還北面候。濯手天池撾懸鼓,春雷一聲云倒走?;厥妆庇缛f頃田,開田時節(jié)杏花天。農(nóng)家多傍韭巖住,春剪巖韭供盤鮮。春山尋得春無數(shù),春山腳下春尋渡。渡春橋頭呼春來,春風細細導前路。尋春人盡笑我癡,老之將至不自知。臨風乘興發(fā)狂嘯,白吹鬢發(fā)風絲絲。
這首七言古風狀寫詩人春日登高望遠所見景色,詩作緊扣一個“春”字,巧妙地把清代鄖西八景串聯(lián)起來,展示了陽春三月鄖西優(yōu)美的景色,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詩作平仄韻互換,音韻和諧,富于變化,是鄖西本土詩人作品中的精品。
林正蕙,字香圃,清代鄖西人,候選訓導,他曾參與同治《鄖西縣志》的纂修。創(chuàng)作有《奉和葉丈游懸鼓觀原韻二章》《黃山晚照》《同游懸鼓觀》《頌邑侯程公禮門德政》《卜算子》等詩詞作品。他的詩詞作品清新自然,如詩如畫。如他的《卜算子 》:
鎮(zhèn)日只陰陰,春半寒猶冱。細雨無聲偷潤花,不礙金旛護。 草色又芊芊,綠引天涯去。頻囑雕欄花緩開,莫命風姨妒。
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春日乍暖還寒、陰雨連綿、草色芊芊、百花齊放的景色,“綠引天涯去”一句凸顯出春天無邊無際的綠色,把春天的魅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結句更顯美妙,詩人并沒有從正面去渲染描繪鮮花盛開的景色,而是以擬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一再囑咐雕欄旁邊的鮮花不要開得太快,以免引起風神的嫉妒,從而反襯出春日花事的繁盛,讀來別有一番風味。
殷汝霖的《早春登南山文風塔放歌》也是鄖西本土詩人的一篇力作:
融融揚暖風,藹藹開晴宇。芊芊草弄姿,艷艷花爭吐。散步郊之南,峰巒列可數(shù)。蒼藹卷濛濛,一塔巖巔樹。拾級步丹梯,凌虛捫石柱??v目杳無盡,地天一仰俯。高風十萬丈,吹春落前隖。草色接山嵐,青蒼終萬古。握發(fā)驕春華,躡足踏云縷。嗟我年已衰,登此亦何補。會當清秋夜,不少英才侶。高擷蟾宮枝,須歷吳剛斧。憑欄發(fā)深省,巖下風吹雨。歸路眺重巔,煙云不復睹。
融融的暖風,芊芊的青草,艷艷的春花,淡淡的云煙,如屏的峰巒,高聳的寶塔,組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早春風景畫,真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我們再看許禮容的《馬頭巖放歌》:
山簇簇,水淙淙,鄖山萬古留奇蹤。臨河怪石岝崿數(shù)千仞,昔人云是天馬所駐之高峰。馬自何時來?洪荒既辟后。馬從何處馳?煙云供奔走。君不見,巨魚縱壑鴻乘風,厥初亦溷泥塗中。又不見,尺蠖求伸龍奮跡,飛騰不礙乾坤窄。壯哉天馬曾稱王,房星耿耿分瑤光。麟虎為姿壯神氣,巖巔潛伏庸何傷?食埸縶維不可得,九天隱為鐫銘勒。世有騏馵與驊騮,聲稱在德不在力??厍厥?,馭荊衡,羈絆詎從塵世受。顧視直同云水清,既不為駃騠泛駕縱狂走,又不為駑駘伏櫪長哀鳴。天骨開張氣深穩(wěn),養(yǎng)晦羞與群驥爭。天生神物不終匿,會遣風雷助行色。九皋伯樂為憑式,授以轡兮增以飾,大起鴻圖佐皇極。
詩人以自由的雜言歌行體來狀寫馬頭巖的景色,用象征的筆法極力渲染天馬的隱忍蟄伏、韜光養(yǎng)晦,不爭風頭,不自哀傷,甘處下位,因為它堅信“天生神物不終匿,會遣風雷助行色。九皋伯樂為憑式,授以轡兮增以飾,大起鴻圖佐皇極。”這與其說是在歌詠馬頭巖,倒不如說是在歌詠詩人自己,天馬正是詩人自己的象征,像天馬一樣,“天生我材必有用”,詩人也堅信自己有鯤鵬萬里,大展宏圖的一天。詩作天馬行空,縱橫捭闔,傲視天地,超拔豪放,大有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之風。
梁尚華的《西山謠》是一首關注民生,為貧苦農(nóng)民鼓與呼的作品:
津陽里民□疾苦,山徑崎嶇皆瘠土。畦町確確犖耕不成,旱暵經(jīng)年無稷黍。田無斗粟賦十千,官吏索之威于虎。小民何敢辜天恩,鬻妻賣子完倉庾。居人十屋九流離,轉徙他鄉(xiāng)免追捕。非是天家賦不均,額派未曾經(jīng)目睹。相沿已久誰能移,號泣呼天亦無補。昨日吏胥來,云換新明府。舊負新糧一齊取,東鄰西鄰何所逃,今歲新糧責在汝。撾胸跌足冤莫呼,乞貸無門難自主。拚教一死人公庭,賢令盤詢心惻楚。計丁科□核糧簿,按籍公分大小戶。欲蘇民困倒懸間,未獲清查旋解組。后來父母總仁慈,幾度經(jīng)營中輒阻。奈何天不造貧民,峻嶺重巖想錯處。吁嗟乎!西山民慘誰□語,一聞催科淚如雨。
鄖西地處山區(qū),土地瘠薄,且十年九旱,荒年頻仍,農(nóng)民苦不堪言。為活命,他們只能背井離鄉(xiāng),流徙他處,本地出現(xiàn)了十室九空的現(xiàn)象。但官府對此視而不見,仍然依照陳規(guī)收取稅賦,農(nóng)民更是雪上加霜,無以生存。詩作真實地反映了這一現(xiàn)狀,深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不顧百姓死活殘酷現(xiàn)實,表達了作者對貧苦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統(tǒng)治階級的無情鞭撻。
清代鄖西本土詩人的優(yōu)秀詩歌作品不勝枚舉,如劉繼昌的《壬戌夏五月西津城陷嘆》、楊卿云的《娘娘山側古楓歌》、李玉蘭的《勵學詩十首》、何中清的鄖西八景詩等等,大都構思巧妙,造語精警,音韻鏗鏘,詩味盎然,為鄖西古代詩歌園地增了光,添了彩,自然是功不可沒的。
四
通過以上的概述、點評和剖析,我們不難看出,鄖西古代詩歌有其自己鮮明的特點,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歌詠題材的地域性??v觀鄖西古代詩歌,在歌詠題材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無論是山川風光,還是人文景觀,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件,無論是民風民俗,還是民生民情,無論是政務政事,還是個人情懷,無一不深深打上鄖西的烙印。詩人們以詩歌這種藝術形式,把各種題材攝入其中,凝聚成一篇篇優(yōu)美的詩作,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側面,深刻而又藝術地反映了古代鄖西的社會生活。
其二,思想內(nèi)容的豐富性。鄖西古代詩歌在思想內(nèi)容上也是極其豐富多彩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開艙高度的增加,子彈散布范圍增大,但范圍增大量不斷減小。實際上開艙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子彈散布范圍不再增大;理論上存在一個最大開艙高度,子彈散布范圍最大。
歌詠鄖西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表達對鄖西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觀的熱愛之情。這類作品數(shù)量眾多,幾乎占了我們編纂的這本詩歌集篇幅的一半以上。詩人們一往情深,樂此不疲,你唱我和,反復歌詠,新作迭出。徐威的《游懸鼓崖歌》,洪文翼、程光第等眾多詩人的鄖西八景詩,寇鼎、寇玳、王霦、宴文光、趙文錦、王顯揚、謝一心、王鼎祿、宴文蔚等的上津八景詩,陶煥均的《馬鞍山三景》,王樹德的《天河》,殷汝霖的《早春登南山文風塔放歌》等都屬于這類作品。鄖西的大好河山,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在詩人的筆下得到全面而完美的展示。
關注民生疾苦,反映階級矛盾,表達對戰(zhàn)亂的譴責,對貧苦農(nóng)民的同情之心和對統(tǒng)治階級的強烈不滿。熊魁楚的《避寇》《病中寇至》,薛載德的《入鄖西》、金國均的《西山鋤禾詠》《乙卯僑寓西津,偕桂氏昆季何世庵、周界侯登金寶山,觀羅漢寨有感而作》,梁尚華的《西山謠》是這類詩歌的代表作。這類作品深刻反映了戰(zhàn)亂、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壓榨、沉重的稅賦給鄖西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揭示了階級矛盾的尖銳性。
歌詠贊頌先賢循吏、忠臣義士、善行義舉、節(jié)婦烈婦,弘揚正氣,貶斥邪惡。李穆的《題列婦蕭氏》,王永年的《題列婦蕭氏》,張道南的《吊朱公裒》《吊吳公應元》《吊徐公日泰》,張繼聲的同題作品,金光杰的《丁巳夏,余僑居鄖西大壩鄉(xiāng)飲大賓,梅國用為述其先母楊老孺人節(jié)孝因即其巔末,實錄以志》,金國均的《挽梅母節(jié)孝得樂府四章》,葉年棻的《頌邑侯程公禮門德政四章》,陳鑼的《懷翁公有序》,雷鳴的《吊蔡老師七律》、王道康的《弟張萬楷、劉永馨殉難》《詠烈婦徐氏御發(fā)逆死節(jié)》《挽烈婦梅世忠妻魏氏》,曹光大的《吊烈婦魏氏》均屬這類作品。這些作品或歌頌抗倭烈士的英雄壯舉,或贊揚為國捐軀者的寧死不屈,或詠唱節(jié)婦烈婦的矢志守節(jié)、捐軀保貞,或美譽干臣循吏的德政武功,大都寫得感情充沛,正氣昂揚,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是鄖西古代詩歌弘揚正氣,貶斥邪惡,充分發(fā)揮教化功能的重要體現(xiàn)。
記敘鄖西重大歷史事件。劉繼昌的《壬戌夏五月西津城陷嘆》,柯進美的《西津白骨塔落成志慨》,彭大文的《壬戌夏五月城陷前一夕題壁》,王者瑞的《望白骨塔有感》可歸入此類。清·程光第纂修同治《鄖西縣志·武備志·兵事》載:“同治元年,粵逆由豫秦竄,三月二十四日山陽不守,五月初五日賊自漫川竄至縣城,城守十晝夜而陷?!被浤?,是當時朝廷對太平天國起義軍的蔑稱。上述幾首詩歌就是歌詠這一歷史事件的作品。幾位詩人固然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看待農(nóng)民起義軍,對農(nóng)民起義軍多有針砭,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農(nóng)民起義軍在反抗壓迫,表達階級訴求的同時,難免要造成戰(zhàn)亂,甚至亂殺無辜。因此,這類詩歌仍然具有其價值,至少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史料來讀。
關注鄖西生態(tài)環(huán)境,表達追求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其代表作是金國均的長篇五言詩《溪田嘆》。盡管這類作品僅此一篇,但卻閃爍著科學而先進的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光芒,反映了當時生活在鄖西的詩人們對人與環(huán)境、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這和我們現(xiàn)在倡導的建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主張不謀而合,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抒寫個人情懷,歌詠朋友友誼。明弘治年間鄖西縣教諭徐威的作品抒寫個人情懷的成分較濃,前文所提及的《懸鼓崖歌》以及《君子有所思行》都是借景抒寫個人情懷的佳作。前者前面已作簡析,后者自比殷商時期的傅說,懷才不遇的憂憤充溢全篇。其他如薛載德、李鼒、張繼聲、楊卿云、葉年棻等詩人或表達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使百姓安家立業(yè)的愿望,或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或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或抒寫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懷念,都不乏抒寫個人情懷的佳作。至于相互唱和,歌詠朋友友誼的詩作更是為數(shù)眾多,不勝枚舉。
勵志勸學,鼓勵士子多讀書,讀好書,刻苦讀書,爭做國家棟梁。這類詩以李玉蘭的《勵學詩十首》為代表。詩人以詩歌這種易于為人接受的形式,把讀書的目的意義、內(nèi)容形式、方式方法寓于其中,循循善誘,體現(xiàn)出詩人勸學的良苦用心。
反映民風民俗,展示古代鄖西風情。這類作品以彭祖訓的《禱雨黑龍?zhí)都o事》和張繼聲的《西津志感六首》為代表作,前者詳盡地記敘了祈雨的經(jīng)過和儀式,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古代鄖西祈雨的風俗畫。后者在詩中點名鄖西農(nóng)民一年一耕種的農(nóng)耕習俗,介紹鄖西主要物產(chǎn)為稻谷、山茶、香菰、木耳等?!耙安萆讲杵绞袃r,香菰木耳滿家居 。挑來竹杖多青菜,販出田蛙自綠渠”,更為我們展現(xiàn)了清代鄖西縣城市場買賣的畫卷。
其三,作者隊伍的兼容性。從鄖西古代詩歌作者隊伍的組成來看,有著鮮明的兼容包蓄特點。在明代和清代前期,無論是在作者人數(shù)上,還是在作品數(shù)量上,亦或在創(chuàng)作成就上,客居詩人都占據(jù)主體地位。這時鄖西本土詩人雖然人數(shù)、作品不多,但已有詩人躋身詩壇,開始嶄露頭角。經(jīng)過長期的孕育、積蓄,到了清代中后期,鄖西本土詩人隊伍異軍突起,在作者隊伍和作品數(shù)量上已遠遠超過客居詩人,在創(chuàng)作成就上也精品迭出,堪與客居詩人比肩抗衡,成為詩壇的主要力量。他們和客居詩人友好相處,相互學習 ,相互切磋,相互唱和,共同耕耘著鄖西詩歌園地,共同創(chuàng)造了鄖西古代詩歌的輝煌。
其四,詩歌體裁的多樣性。中國傳統(tǒng)詩歌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眾多體裁,從詩句的字數(shù)分,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之分;從韻律上分,則有古風、歌行、絕句、律詩、詞、曲之別??梢哉f幾乎所有詩歌體裁,鄖西古代的詩人們都曾涉筆創(chuàng)作,并且每種體裁都不乏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留下了十分珍貴的篇章,成為鄖西古代文化的瑰寶。特別是古風和歌行兩種體裁,無論是客居鄖西的詩人,還是鄖西本土詩人,都將其發(fā)揮到極致,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詩篇。徐威、許之豫、彭祖訓、金光杰、金國均、李鼒、鄧秉忠、殷汝霖、劉繼昌、楊卿云、葉年棻、許禮容、梁尚華都堪稱駕馭這兩種體裁的行家里手。
其五,作品風格的多元性。鄖西地處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交匯之地,正當我國南北分界線之處,其自然景觀既有北方的峻奇峭拔,雄渾蒼涼,又兼有南方的清秀嫵媚,婀娜多姿,這種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必然影響到詩人的思想、性格、氣質、生活習慣,也必然會反映到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形成了詩歌作品在風格上的多元性。洪文翼、程光第的詩歌善于摹寫山川美景,且不事雕琢,呈現(xiàn)出清新自然的風格。徐威的詩歌長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字里行間蘊含著憤世嫉俗,懷才不遇的幽怨情愫,明顯受到屈原楚辭的影響。薛載德的詩對仗工穩(wěn),用語精警,在傷感悲憤,沉郁頓挫之中傳達出憂國憂民的思想,頗得唐代詩圣杜甫的真?zhèn)?。彭祖訓、金國均是駕馭古風的高手,詩歌擅長紀事,構思宏偉,章法嚴謹,詩風顯得古樸平易。李鼒、殷汝霖、許禮容的詩歌縱橫馳騁,聯(lián)想豐富,起伏跌宕,大開大合,浪漫主義色彩濃郁。林正蕙的詩歌精于構思,往往攝取有代表性的畫面入詩,頗得幾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韻味。葉年棻的近體詩既注重整體意境的營造,又注重煉字煉句,因而往往意境優(yōu)美,對仗新奇,常有驚人之句出現(xiàn),詩風透露出幾分清爽俊逸。而其古風則有別于近體詩,神思飛揚,浮想聯(lián)翩,自由奔放,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綜上所述,鄖西古代詩壇包容兼蓄,人才薈萃,創(chuàng)作繁榮,成就優(yōu)異,不僅詩歌數(shù)量眾多,而且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邃,體裁多樣,風格多元,特色鮮明,精品疊現(xiàn),異彩紛呈,美不勝收,是鄖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精華之所在,我們應當很好地挖掘繼承,發(fā)揚光大,推陳出新,為促進鄖西乃至整個十堰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