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曲波
人們常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遭遇生活“百味”,情感在內心撞擊便自然產(chǎn)生了疏導與表達的需要,寫作應該是一項自然而自覺的活動。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個性地寫作,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寫作空間。
然而,放眼我們目前的中學作文教學,則更多地架空在生活之上,強調的是謀篇布局的技法,是語言亮色的鉆研,少了些靈氣與活力。要知道:生活的廣度與深度及對現(xiàn)實的敏感度決定了寫作水平。因此,我認為,應還寫作以生活化的本來狀態(tài),讓寫作成為學生即時的生活,體其真味,下筆如神,方能流淌出一片“姹紫嫣紅”來。
寫作教學的生活化,首先應該是寫作動機的生活化。任務型作文也好,驅動型作文也罷,不可否認,命題者在設計話題時已經(jīng)更多貼近學生的見聞感悟和理解,如《夢想》《面對挫折》《我最熟悉的一個人》《走在青春的日子里》等,這些話題盡管指向生活,卻實有籠統(tǒng)空泛之嫌。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寫作引導者巧妙地導出其生活化特征,喚醒學生寫作的原本動機。
散文大家郁達夫《故都的秋》用主觀情感勾勒出五幅秋意十足的圖卷,其“清、靜、悲涼”留人曠久之味。課堂散文導讀時,引入此文,發(fā)現(xiàn)學生把玩賞性正濃,半節(jié)課就順利推進了語言鑒賞環(huán)節(jié)。忽感窗外零星細雨與淡桂芬芳“游入”教室,我便抓住契機要求學生,以“島城之秋”為題,只言片語描繪漸濃的島城秋意。學生的眼神中滿是躍躍欲試,不出所料,十多分鐘后,作品就紛紛“出爐”了:
學生A:街道兩旁梧桐葉已微微泛黃,溫和的陽光搖曳斑駁的樹影,灑下一地金黃。爬山虎漸漸枯萎,只有在夏日蔓延了一整條街的藤蔓依然依附在墻壁上。桂花開滿了島城的每個角落。那南來北往的季風,把漫天彌漫的花香四處傳送。海魚洄游,海鳥遷徙,回歸線漸趨南移,也似乎吸引著它們的回歸。
評:能悉心捕捉島城特征性的景物,細膩至情的描摹,生動入微地傳達一片秋意。
學生B:島城的秋是中國式的溫婉的秋,沒有滿地的法國梧桐來制造浪漫,也沒有凜冽的冬風去刺入人的心間。秋日的天是格外高的,而云又是分外低的,仿佛踮一踮腳,伸出手臂就能夠到似的。島城之秋雖不如北國的秋那般厚重瑟頹,卻別有意趣。夜里的霧氣極濃重,但仰頭還是能看見滿天的星斗,伴著幾聲蟲鳴,又羞澀地隱去了,散步的人在深吸秋夜的清涼……
評:運用了比較手法,將島城秋韻與別處秋色的爽利、厚實對比,使得這不同的秋味漫漫化開鋪展。
鈴聲響起,我與學生都意猶未盡,于是示意學生整理后上交并編入班級刊物。話音未落,全部作品就交到我手中,頓時,心中快意。
藝術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學習新課程必修課文及寫作選題素材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豐富自己的情感,更多地關注自然、社會和人文,已成為中學語文寫作的核心目標。而作文命題自我省自主實行以來就一直將“重生活,重理性,重思維”置于首位。2021年高考以“在生活中感悟得失”的話題賦予作文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性,是獨特的個性體驗與普遍的共性關照的并行。
在新課程背景下,執(zhí)教者可以將寫作與即時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推進寫作內容的生活化: 首先,分析學生關注的熱點,如對社會現(xiàn)象的評判,對時政人物持有的態(tài)度,對校園生活的動態(tài)認知等。學生興趣與關注的焦點就可以作為平時寫作的起點,它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切入口,當然就不同于以往寫作課上的能力訓練目標了。 其次,將這些內容與觀點整理成文,積累并先以隨筆札記或小作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再集中討論這些選材的價值,歸納為凝練的話題和題目。 最后,根據(jù)這些經(jīng)過精心組織的話題寫作。同時,執(zhí)教者要參與其中并與學生共同反思寫作過程中的問題,指導和鼓勵學生切近生活,切近自己的體驗。
在選修“外國小說欣賞”研究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意識流小說產(chǎn)生了興趣。我注意到這點后,又結合學生在札記與平時練筆中的闡發(fā),指導學生研究《墻上的斑點》后,提出課堂作文片段練筆話題——“墻上的時鐘”。要求用意識流筆法,展示自由聯(lián)想、內心獨白。不多時,就有學生亮出成果。 有的從時鐘的構造出發(fā),抓住時針、分針、秒針運行角度延伸到人們之間的合作與保持距離的話題;有的則從時鐘計時的作用和意義出發(fā),談及珍惜時間、把握機遇的問題;更有學生聯(lián)想到廣闊的時空背景下事物的角色輕重,為人處世之度的內容,還引申出勇往直前的旨意。 習作的精彩是我始料未及的。同樣在現(xiàn)行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變形記》授課中,我還采用了同樣的故事想象與改編法,精彩迭出。學生將寫作內容與生活體驗結合,豐富地展示出自己內心所想,不少學生為自己和他人精彩的言辭、真切的觀點所打動,大聲叫好。
“自我話語”又稱“個人話語”,即“每個人的個性話語”。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執(zhí)教者總會有意無意地以“他人話語”去影響學生的“自我話語”,從命題、指導、修改分析到評價,都十分看重文章的旨趣意義。于是,學生在作文中情不自禁的“他人話語”癥結便產(chǎn)生了。如果行文過程是以自我言語的喪失融入他人言語的洪流,將“我”的潛在變?yōu)樗缘男Х聛碜鹘Y的,那確是可悲的。語言是在使用的過程中才能學好的,那種非生活化的寫作教學是為學習語言而使用語言的,寫作中的生活味就無從談起。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應破除學生為迎合教師品味而出現(xiàn)的“語言套板”現(xiàn)象,并改變作文評價體系中的教師“權威”角色。
第一,摒棄評價中教師一味講解技巧的方式,而在講評課上以學生自我反思寫作中的得失優(yōu)缺,整理觀點,通過學生互評、師生對話、分學習小組探討會診、集體鉆研總結等方式,去營造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在與他人的觀點“直接”撞擊中滿足自身對作品的反饋期待。
第二,通過互相評改和提問評價他人習作,樹立對話意識,歷練思想,再次審視自己的作品,為原來的作文“重新著色”,共同提高。 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作文系列,編者設置的話題就是一組典型的例子: “說明語言要清晰明白——寫出你的真情實感——面對現(xiàn)象,學會分析——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我在實際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中,在領會話題設置意圖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尋找作文提高的突破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三,寫作是學生此在的生活體現(xiàn)。想要真正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還可通過師生合作,主題探討、刊登共評、升級“語庫”等方式貯積語言,同時修改不妥言辭,化腐朽為神奇。重視“我”與自我的對話,精心錘煉和豐富“自我話語”,求得生活的真味。
讓寫作成為學生此在的生活,回歸自我。使“生活—思考—寫作—交流—升華”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寫作觀的綻放。情源真處味方濃,寫作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