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娟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實驗小學
擁有燦爛文明和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fā)展和積累中,積淀了經典的民族音樂文化,為后世音樂的長期發(fā)展與文化繁榮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如何傳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是當前音樂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音樂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傳承途徑,學生是重要的文化傳承人。因此,促進音樂教學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融合是當務之急。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抓住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重視藝術啟蒙和音樂入門,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把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中,增強學生傳承文化的主動性。
民族音樂涉及眾多民族的生產活動與生活活動,同時又體現(xiàn)于不同時期的中華文明與文化發(fā)展中??梢哉f,民族音樂實現(xiàn)了對民族文化、語言、民俗民風、思想情感、價值觀等多元要素的整合,對民族音樂進行學習的過程是品味民族音樂內在文化并對其進行傳承的重要步驟。如今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已成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和使命之一。伴隨課程改革的實施,音樂教學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發(fā)揮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教師可以依托課堂教學和教材內容,增進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個人音樂素質發(fā)展和民族音樂文化學習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學生持久的學習熱情,促進其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在當代音樂的快速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而忽視了本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和音樂文化,甚至根本不了解民族音樂文化歷史,自然缺乏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積極性,這嚴重影響了音樂教學和學生的音樂學習。教師要想從真正意義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立足實際,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手段,把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必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滿足時代發(fā)展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地位也顯著提高。國家正在積極助推進不同領域的改革創(chuàng)新活動,為多元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而民族音樂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也獲得了快速發(fā)展。因此,音樂教師應該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助推民族音樂文化大跨步發(fā)展。另一方面符合教學改革要求。在教學改革的推進下,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文化知識學習與探究的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xiàn)、欣賞、體驗與創(chuàng)造美。另外,教育改革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依托多樣化教學手段,開拓學生的眼界,為學生拓展大量的文化知識與信息,促使學生有效傳承民族文化。
目前影響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效果的因素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師生態(tài)度不端正。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廣大師生忽略了音樂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內容,教師認為學生僅僅簡單了解基礎音樂知識和音樂技巧即可,并未認識到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價值,導致學生在文化傳承中缺少主動參與性,難以真正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文化傳承人。為了在音樂教學中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拓展音樂育人功能,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重視音樂課程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給學生傳授傳統(tǒng)音樂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水平。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民族音樂作品,如《二月以來》《歌唱二小放牛郎》《馬兒真正好》等,并講述與作品有關的抗日英雄事跡,加強學生對音樂技巧與方法的了解,幫助他們學習更多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激發(fā)學生形成良好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真正愛上民族音樂文化,為傳承民族文化打下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游戲激趣法,鼓勵學生將“二小放牛郎”等相關故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出來,進一步深化他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及認識,同時增強音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很多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缺少興趣,導致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積極性不高,不能夠充分領悟民族音樂的獨特藝術美感和豐富文化內涵。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民族音樂作品和文化信息相對不足,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因為現(xiàn)階段的音樂教學主要依賴于音樂教材,缺乏拓展性或延伸性,同時一些教師在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知識有限,民族音樂文化素養(yǎng)不高,這些必然直接影響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現(xiàn)狀,積極拓展教材以外的民族音樂文化作品和知識,改變灌輸性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身音樂素養(yǎng),重視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體驗與感受,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在拓展民族音樂文化內容時,不僅需要考慮音樂教學需求,更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興趣點以及音樂文化知識學情等,保證拓展的教學內容可以在滿足民族音樂文化導入需求的同時,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時,為了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強烈的喜愛之情和主動探究的熱情,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草原的視頻短片,幫助學生體驗草原風土人情,加強對歌詞內容的理解,深入體會作品的內在情感。另外,教師可以拓展與歌唱草原有關的音樂作品,如《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鴻雁》《高原紅》等,引導學生分析對比這些作品的特點,進一步了解民族音樂特色,感受民族音樂獨特的文化魅力。又如,在教學《蕩秋千》這一經典仡佬族兒歌作品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體會這首作品的音樂節(jié)奏以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了解更多有關仡佬族的音樂文化風格,如可以為他們重點介紹羅鋼這一仡佬族知名藝人的相關史料,了解其特有的音樂風格,探討其在傳承與發(fā)展本土特色音樂文化藝術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積極學習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熱情,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從而提高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效果。
音樂是一門重實踐的課程,單純依靠講解理論知識無法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發(fā)展,也無法助力他們音樂演唱、鑒賞等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加強音樂鑒賞教學、鞏固學生的民族音樂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方法,融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鑒賞民族音樂作品,品味經典民族音樂文化內涵,為進一步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音樂是典型的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的基礎。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音樂新課標指出,感受以及鑒賞是至關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也是開展音樂教學的基礎,還能夠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音樂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挖掘民族音樂作品的鑒賞價值,有效創(chuàng)新音樂鑒賞教學方法和技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保民族音樂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例如,在引導學生鑒賞彝族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時,通過對歌曲的欣賞和分析,學生能夠了解獨特的彝族文化風情,對彝族音樂風格和藝術特色初步的認識。為了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人們趕集歸來的愉悅情感,教師可以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鑒賞活動當中,同時運用對比示范的形式,助力學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內涵。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學生對作品內容有更加全面的認識,開闊了民族文化視野,真正愛上民族音樂與文化。又如,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舞龍樂曲》這一民間音樂時,部分小學生可能會被熱烈的音樂節(jié)奏所吸引,但是他們對舞龍這一特色民俗活動了解較少,無法感悟其文化內涵。因此,為了增強小學生對舞龍文化內涵的深刻認知,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搜集豐富的舞龍音樂文化素材,如我國南方會在端午節(jié)、“二月二”、春節(jié)等節(jié)日舉辦舞龍活動,它們和中國的龍圖騰文化聯(lián)系緊密,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在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拓展課程教學范疇,延伸音樂教學內容,有效滲透民族音樂文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來指導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知識或者開展音樂文化鑒賞活動,不斷提升音樂教學水平。因此,在課外實踐活動或者其他教學活動中加強課外拓展教學、有效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梢哉f,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如今已經成為廣大師生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文化傳承并非是朝夕之間能夠完成的。音樂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果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和信息補充是無法確保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效果的,也會影響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發(fā)展。面對這樣的情況,音樂教師應該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自身音樂素養(yǎng),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途徑拓展課外優(yōu)秀資源,了解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引導他們體驗獨特的民族音樂風情,培育學生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主動承擔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
例如,教師可指導學生成立音樂興趣小組,比如鋼琴組、歌唱組、二胡組、古箏組等,把擁有共同愛好的學生集結起來,讓他們在互動交流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除此以外,教師還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作為他們發(fā)揮才能的平臺,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當然,為了營造更加積極愉悅的學習氛圍,教師還可以組織民族歌曲演唱比賽、民族樂器演奏競賽、民族舞蹈表演比賽等,讓學生在比賽活動中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產生熱愛民族音樂的強烈情感,最終在課內和課外教學加持之下,增強音樂文化傳承效果。此外,在課外拓展過程中為了加深小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知,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一些拓展性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在學完《采茶燈》這一舞蹈作品之后,可以為學生布置課下實踐任務,要求他們了解茶農采茶的動作,并且根據這首歌舞作品的舞蹈節(jié)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如何通過身體動作更好地展現(xiàn)這首歌曲的節(jié)奏、韻律。通過調查了解采茶知識,學生意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采茶動作和民族音樂節(jié)奏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
總之,音樂的重要功能就是對人們的精神文化和思想情感進行有效表達,民族音樂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底蘊與意義非凡的藝術價值,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該正確認識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教學中,積極探究多樣化和科學化的教學策略,加深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其民族文化意識,提升他們的民族音樂審美素養(yǎng),從而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