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彬
(武漢輕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 420023)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一批美育類課程體系。而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育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德育與美育的教學關聯(lián)性,將二者有機結合,兼顧美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因此,探究美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徑,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1.美育的內涵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1]。美育絕不是一個狹義概念,而是一種對審美志趣的追求。事實上,我國美育思想具有數千年的歷史,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那時的士大夫們就已開始強調“禮”,“樂”中的美育意蘊。到了春秋末年,孔子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通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的途徑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格,可以看出孔子以教育與審美的結合來詮釋其基本的美育理念,他的美育思想真正將教育與審美合二為一,并強調美育對于人生境界塑造的重要意義。對此,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其(孔子)審美學上之理論雖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則始于美育,終于美育。”[2]高度贊揚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在《論教育之宗旨》中寫道:“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fā)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盵3]此外,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倡導提高美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其關于“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影響至今。而西方 “美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則源于西方近代詩人席勒的《美育書簡》,席勒認為,藝術作為美的主要表現形式,能夠使人獲得情感的愉悅,進而帶來精神的解放,培育出高尚完美的人格。
2.美育的意義
就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而言,必須落實好德、智、體、美、勞 “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做到系統(tǒng)規(guī)劃、整體施策。當前,伴隨著國際政治、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的全球化發(fā)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形成了更加開放、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格局。將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早已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這一重要舉措的實施,一是有利于發(fā)展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感性的語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學生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二是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育者將美育引入課堂教學,烘托出良好的美育氛圍,在追求美的過程中與學生達成一致,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有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美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感,使人逐漸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大學生接受美育的洗禮,有利于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
1.教育目標具有統(tǒng)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指一定社會在教育過程中所培養(yǎng)的社會個體在思想政治及品德方面總的設想。在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總要求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一代新人。事實上,高校美育的目標決不局限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藝天賦和藝術技能,更不是期望學生成為藝術家,而是在于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同時,在教育目標上的統(tǒng)一性也有利于使二者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契合點,實現融合,發(fā)揮教育合力。
2.教育內容具有重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涵蓋較廣,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期要根據時代要求、社會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來確定[4]。而美育的內容是通過良好的氛圍,多彩的教學形式來展現關于美的形象與情感,這種美好的情感體驗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單從教育內容上看,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重疊性。這種內容上的重疊性意味著二者在教育過程中能夠利用各類教育載體將二者關聯(lián)起來,以發(fā)揮引導和激勵作用。
3.教育方法具有互促性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停留在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模式上,課程內容顯得枯燥無味,而美育教學方法重在藝術化教學,充分關注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正因為如此,將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教育過程充滿生命力和感召力。為此,在教學方法上,二者能夠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提高。二者的相互融合不僅能夠優(yōu)化教學模式,還能夠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加顯著的教學成果。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美不足
理想信念教育、價值養(yǎng)成教育、文化傳承教育是現階段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5]。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雖然涉獵廣泛,但難以體現美學價值。具體來講,就是指美學理念在教育內容中體現的并不充分,使思想政治教育美學特征不顯著、教學吸引力不夠、教學難度較大。同時,思想政治理論教材審美內容缺乏。盡管全國統(tǒng)編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經過多次修訂,內容貼合學生生活實際,但對于適應社會需求、彰顯時代發(fā)展特性的相關內容仍然不足,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審美需求。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美育聯(lián)系不緊密
在新時代背景下,自媒體、大數據等新型互聯(lián)網技術融入人們的生活,使當代大學生對于互聯(lián)網信息有了更多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普遍熱愛自由、特立獨行、崇尚自我。結合當前教學實踐來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未能及時變革創(chuàng)新,難以與時代的發(fā)展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已經陷入了發(fā)展的瓶頸。一方面,方法過于統(tǒng)一。當前,大班集體授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主流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對個體需求的忽視,容易引起學生群體的抵觸情緒。另一方面,不注重美育實踐。美育實踐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遞教學內容,讓學生沉浸其中,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審美志趣的教育方法。然而在具體的教學中,大多將理論與實踐割裂開,過于注重理論層面的輸出,缺乏美育實踐的運用,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感。
3.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缺乏對美育的認識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兩大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于美育的認識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往往指的是學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則是指作為教育客體的受教育者。在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和客體都存在著對美育認知不足的問題。站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度上,首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美育重視不足,美育融入課堂的程度不夠;其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美育素養(yǎng)欠缺,缺乏對美育理論知識的了解;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理性較強,互動有限,美育教學無法充分體現。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角度上,部分大學生尚未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缺乏與其文化程度匹配的審美素養(yǎng)、缺乏健康的業(yè)余愛好。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美育要素稀缺
大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從宏觀上看包括政治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大眾傳播環(huán)境,從微觀上看包括學校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同輩群體環(huán)境[6]。優(yōu)質的教育環(huán)境能夠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尤其是在和諧美好的環(huán)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要素更容易散發(fā)出來。事實上,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高校環(huán)境不僅包括基礎設施之類的物質環(huán)境,也包括校園文化等精神環(huán)境。然而,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高校的教育經費在逐年增加,但用于校園環(huán)境塑造的費用卻在縮減,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學術層面的提高,將更多的資源應用于教學項目、科研評比等教學實踐活動,忽視了校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在市場化的裹挾下,校園基礎設施的投入捉襟見肘,校園文化的塑造更是虛無縹緲,美育要素在校園之中顯得量小力微。
1.豐富教育內容,推進內容融合
正因為美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具有重疊性,所以為實現二者在內容上的融合,需要堅持以美啟真、以美儲善、以美育人的理念。首先,在融合過程中要以求“真”為最終旨歸。在教育內容中體現美育元素,不是對教育方法的生搬硬套,也不是進行假大空的宣講,而是在內容中加入真正的情感,從身邊的真實事件中尋找美育素材,從枯燥的理論中孕育美好事物,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使大學生真正得到感悟、受到影響、汲取力量,從而達到教育目的。其次,在融合過程中必須將“善”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善”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使命,還是美育的道德準則,它確保了大學生能夠在接受教育中建立健全的人格。最后,在融合過程中要時刻以“美”為主旨導向。美實質上是一種心靈的感召,能凈化人的精神世界,給予人最真摯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將美的內容融入理論文本之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借助美育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具有互促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總結教學實踐經驗,借助美育手段,拓寬教學方法,從灌輸走向對話。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以新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目前高校大學生正處于移動客戶端下的互聯(lián)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注重學習并應用網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課下可以充分利用抖音、微博、B站、微信公眾號等大學生耳熟能詳的網絡新媒體平臺制作并發(fā)布具有藝術氣息、品味高雅,同時具有吸引力的思政文化作品,將更多關于美的素材通過互聯(lián)網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明辨主流審美,以達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從灌輸走向對話,盡可能應用情景教學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性,讓美育實踐走向日常教學,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園黨日團日活動、藝術展演、畢業(yè)晚會等形式,以實踐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意思維,增強大學生在新模式下的情感體驗。
3.強化教育理念,促進教育主客體互動
理念是變革的先導,要想實現美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認識到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作為教育活動的兩大基本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雙向互動作用。從教育理念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都應充分了解美育的基本特性,并能借助美育特性提升自我素養(yǎng),造就教育主客體的互動之美。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擁有一定的美育意識,將美育有效融合于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展現美育思想的線索,打通學科間的壁壘,發(fā)揮教育合力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學中要注意自身的儀態(tài)、著裝、語言、情感等外在形式上的審美體現,增強自身的感染力,提升學生對施教者的認同[7]。再次,要建立新型主客體關系。這種關系的架構必須基于平等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此外,借助美育的手段還能進一步強化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競爭關系與合作關系,以此實現二者的和諧發(fā)展。最后,受教育者要保持主觀認同。這種主觀認同源自于尊重和理解個體的差異,美育正是因為在教育過程中對個體的探索與嘗試,才使得教育客體感受到了美,并主動選擇美。
4.優(yōu)化美育環(huán)境,拓展教育空間
蔡元培指出:“為達到美育實施之藝術教育,除適當之課程外,尤應注意學校的環(huán)境,以引起學者清醇之興趣,高尚之精神?!盵8]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校園環(huán)境是發(fā)揮美育作用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應更加注重校園環(huán)境的塑造,積極探索美育實踐路徑。首先,高校應當打造良好的校園硬件環(huán)境。從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開始打造校園環(huán)境,通過建設藝術館、校史館、文化長廊等設施,向大學生傳遞美學思想,也可通過對現有圖書館、食堂的外部環(huán)境改造,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其次,高校應合理利用現有的美育資源,舉辦各類文化藝術節(jié)。各高??山Y合本校特色,打造一校一品的文化特征,對校園美育資源進行整合,通過高雅藝術以美育人,讓學生沐浴其中,陶冶身心。例如:結合高校特色舉辦音樂節(jié)、戲劇演出、美術展覽等活動,傳遞美育思想,讓大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最后,高校應當開設關于審美教育的通識課程,將美育納入大學課程教育的方方面面,不僅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還要在各類智育課程中凸顯人文情懷,以新的美育環(huán)境拓展教育空間。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時代發(fā)展的不同挑戰(zhàn),而美育作為一種極具感染性的教育模式,對于學理性較強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及時的補充。此外,二者雖為不同的教育模式,但在內容、目標、方法上有著深厚的聯(lián)系,這對于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二者的融合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化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建有著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