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英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全面鍛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豐富實踐體驗,才能將書本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將知識轉化成能力,提升認識,發(fā)展思維。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讓“教”堂成為“學”堂,讓語文課充滿活力,讓學習真實發(fā)生。
一、語文課堂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原則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既要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又要考慮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外部環(huán)境,又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師在進行課堂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時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樹立學習目標
課堂實踐活動要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開展,根據(jù)不同學段的要求,把握好語文知識體系內部的結構以及橫向、縱向的聯(lián)系;根據(jù)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設計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夯實知識基礎,提升情感、能力。
(二)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活動應包括“教”和“學”兩個方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習的行為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開展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真實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鞏固新知,提升能力。
(三)關注學生心理
課堂教學必須進行學情分析,結合學生心理特點開展實踐活動。小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好動好問,既喜歡模仿成人,又希望自我獨立。同時,他們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實踐活動應注意趣味性、生活性,學習效果才能更好。
(四)創(chuàng)設語用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構建充滿活力的教學情境,需回歸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熟悉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運用新知,讓新知在已有學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使學習發(fā)生遷移,習得語言范式。
(五)力求形式多樣
多形式、多類型的實踐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他們的知識儲備不多、思維尚在發(fā)展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方式能夠吸引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利用圖片、視頻,讓學生進行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感官體驗;通過對話、表演、競賽、辯論、游戲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保持參與實踐的興趣。
(六)及時給予評價
評價具有引導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及時加以引導、幫助,避免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學生在教師的幫助點撥下,有所感悟、啟迪、提升,使其更有實效性;學生互評,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學生更樂于接受同伴的幫助??陬^點評、積分獲得、小組爭先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使教師關注整個學習過程,因材施教。
二、課堂實踐活動的類型與方法
(一)游戲競猜型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探索欲望,但是他們自我控制能力差,有意注意的時間短,游戲是最適合他們的活動方式。
游戲競猜類型的實踐活動多應用于低中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在知識習得、知識保持以及知識運用階段,通過游戲都能使其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識字教學中,“大轉盤”游戲被高頻使用,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在“指針”的帶領下,在與小伙伴的合作中,不斷地復現(xiàn)生字詞,手、眼、耳、口等感官被調動起來,大腦皮層也處于興奮狀態(tài),這樣的識字效果好。
競猜游戲簡單有趣,使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在游戲中鞏固了知識,意義的建構更加清晰,認知能力得以遷移。
(二)實物感受型
利用實物開展實踐活動是學生習得語文知識最基礎的活動,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操作、研究,促進其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維的初步發(fā)展。實物不僅局限于真實的物體,而且借助音頻、視頻、圖片等進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fā)學習期待,使學習更為直觀形象,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教授《畫楊桃》一課,課始,教師通過楊桃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了文本中的情景,激發(fā)了閱讀期待;課中,再次觀察楊桃,是在用事實說活,直觀地現(xiàn)場感受,深化理解,升華感受。
(三)言說思辨型
言說思辨型的實踐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及思辨能力的發(fā)展。通過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能力,最終形成語文素養(yǎng)。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母語的內化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它更強調大量的實踐?!毖哉f思辨型課堂應該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由淺入深,螺旋上升。
例如:教授《書戴嵩畫?!芬徽n,在讀文感悟后,教師播放了“斗牛”場景的視頻,提問:牧童的話到底對不對?學生各抒己見:由書下注釋得出,牛在角斗時,尾巴不一定都是夾入兩腿之間的,牧童的觀察沒有錯誤;畫家所畫是斗牛的瞬間,而非全過程,戴嵩畫的也沒錯。查閱資料,蘇軾記載這個故事,目的是告誡人們術業(yè)有專攻,要仔細觀察,要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在論辯中,教師補充唐代詩人王維的畫作《袁安臥雪圖》,圖中雪地與芭蕉共存,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王維師心寫意,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真實。通過文中語言、書下注解、觀看視頻、拓展資料,師生討論,得出結論。這樣的思辨討論,不僅引領著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抓住文本中的細節(jié)深入思考,通過辯論言說,梳理出共識,更是思維的訓練。
(四)讀寫遷移型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主體的積極實踐,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從文本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進行運用鞏固,其言語能力得以遷移,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例如:教授《看見“氣味”》一課,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觀察,將“能看見味道”的詞語進行歸類,然后為香料店老板設計名片、介紹香料。學生在“閱讀—尋找—歸類—發(fā)現(xiàn)”過程中獲得了寫味道的方式,特別是“起名字”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將自己的語文經驗進行整合,這樣的建構更有意義。
(五)激發(fā)想象型
想象力是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基礎,小學階段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利用文本內容激發(fā)學生想象,在想象中開展言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促進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為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打好基礎。
例如: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緊緊圍繞單元人文主題“童心”和語文要素“展開想象,運用語言”的任務來開展教學活動:三篇課文都通過不同形式展開想象,進行寫話;“語文園地”“寫話”欄目也都是根據(jù)提供的支架展開想象,進行寫話。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情境教學法,學習文章的語言,體會人物情感,再依據(jù)情景、仿照課文、借助提示、根據(jù)圖畫等展開想象,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發(fā)散思維,運用語言。
三、課堂實踐活動的作用
(一)讓學習真實發(fā)生
對于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唯有在真實的語境中使用才有意義,才更容易獲得。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受語言、運用語言、修正完善語言,更易習得語言規(guī)律的方法。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一切語言通過實踐去學比通過規(guī)則去學來得容易?!痹谡Z文實踐活動中,給學生提供支架,讓他們主動去學習、試錯、糾正,教師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生成,給予鼓勵、點撥、指導,使學生能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體現(xiàn)出自主性和主動性。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語文以“實踐活動”作為教學的重要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并通過主體活動完成自身成長任務。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由教師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形成語文素養(yǎng)。
教師把課本知識作為言語訓練的起點,遵循由易到難的規(guī)律,先閱讀再說話,先思考再表達。實踐活動使學生將知識內化,又通過實踐將知識外顯,其實這是一個思維發(fā)展的體現(xiàn)。語文實踐活動,不僅促進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而且促進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左毓紅)
314150190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