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一直是令人頭疼的環(huán)境問題。其中,超過30%的塑料生產(chǎn)所用的材料是污染最嚴重、最難隆解的聚乙烯。早在2017年,西班牙最高科學理事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Federica Bertocchini團隊就發(fā)現(xiàn)大蠟螟幼蟲(俗稱蠟蟲)可以啃咬聚乙烯塑料,并迅速將聚乙烯降解為乙二醇。
蠟蟲咀嚼需要唾液,因此,該團隊又進一步對蠟蟲的唾液成分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確定蠟蟲唾液中含有屬于苯酚氧化酶家族的Demetra和Ceres兩種酶,這是降解聚乙烯的有效分子。研究顯示,這兩種酶可以在室溫的中性酸堿度條件下快速、高效降解聚乙烯。這一發(fā)現(xiàn)為未來塑料制品的生物學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蠟蟲又是如何獲得這種能力的呢?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蠟蟲以各種植物的蜂巢蠟和花粉為食,其中蜂巢蠟富含酚類物質(zhì),這或許可以間接地解釋為什么蠟蟲可以分解聚乙烯。不過,目前這一理論僅僅是推測,還必須進行更多的昆蟲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