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再造百萬抗日雄師
      ——中央傷兵管理處的豐功偉績

      2022-03-22 06:27:50楊守禮黃勝利
      黃埔 2022年2期
      關鍵詞:歸隊傷兵管理處

      □ 楊守禮 黃勝利

      中央傷兵管理處的成立和運作

      百萬傷殘官兵給政府帶來極大壓力

      抗日戰(zhàn)爭中,由于敵強我弱,特別是戰(zhàn)爭初期的大會戰(zhàn)中,中國軍隊多采取陣地戰(zhàn)和人海戰(zhàn)術,造成大量傷亡。據何應欽著《日軍侵華八年抗戰(zhàn)史》(黎明文化事業(yè)公司,1982 年9 月)統計,抗戰(zhàn)期間正面戰(zhàn)場官兵陣亡1,319,958 人,負傷1,761,335 人(表1)。這些數字是依據軍令部各戰(zhàn)斗部隊的報表統計出來的。另據陸軍總部資料,抗戰(zhàn)期間因病消耗官兵937,559人,因非戰(zhàn)斗受傷減員443,398 人(表2)。由此,抗戰(zhàn)期間正面戰(zhàn)場官兵因戰(zhàn)斗和非戰(zhàn)斗損失兵力總計(表1、2 總計之和)就有4,592,376 人,其中傷殘者多達2,075,996人。

      淞滬會戰(zhàn)期間,平均每天收容傷兵1 萬人;保衛(wèi)武漢戰(zhàn)役,傷兵達12,401 人;晉南會戰(zhàn)中國軍隊傷亡4.2 萬人(李新、陳鐵健《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如此大量的傷病官兵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和安置,不僅影響前線將士士氣,也直接影響人民抗日斗志和兵源,這給戰(zhàn)時的政府帶來極大壓力。

      陣亡將士是為國捐軀的烈士,同樣為民族危亡戰(zhàn)斗致傷致病的官兵,是我們的親人,更是我們的英雄,全力以赴救治和安置他們,是國家和人民必須履行的責任。

      表1 抗戰(zhàn)期間正面戰(zhàn)場中國陸軍官兵歷年傷亡統計表

      表2 抗戰(zhàn)期間正面戰(zhàn)場官兵因非戰(zhàn)斗傷病消耗數目統計表

      中央傷兵管理處的成立

      面對大量傷病官兵亟待救治和安置的壓力,1937 年10 月,蔣介石命令于南京軍政部成立中央傷兵管理處。由于中央傷兵管理處任務的艱巨,其編制頗大,有官佐100 名,士兵69人,是當時的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編制(官佐45 名,士兵23 人)一倍還多。1942 年開始縮編軍事機構,但中央傷兵管理處在已擴增編制(官佐118 名)外,又新增16 名,合計全處僅官佐就有134 名,人數達到畢業(yè)生調查處的三倍之多,可見傷兵管理處工作任務的繁重。

      1937 年10 月,魏益三被任命為中央傷兵管理處中將處長,郝子華為兼任少將副處長。魏益三生于1884 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1 期炮科畢業(yè);1926 年12 月加入北伐軍,先任軍長,后兼第2 路代總指揮;1937 年任中央傷兵管理處中將處長。他年事已高,又有一些虛銜在身,傷兵管理的繁雜事務使其力不從心。郝子華,1916 年畢業(yè)于陸軍軍醫(yī)學校,曾任軍政部軍醫(yī)署署長,是一位醫(yī)學專業(yè)從政的人士,兼任中央傷兵管理處副處長僅3個月就請辭了。1938 年1 月,郝子華辭職照準,遺缺改派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副處長黃雍為專任少將副處長。

      / 抗戰(zhàn)初期流落街頭的中國軍隊傷兵。這個鏡頭凸顯了中國當時面臨的嚴重傷兵問題。

      淞滬抗戰(zh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太原會戰(zhàn)之后,24萬傷殘官兵亟待救治和安置,必須有一個實干的得力負責人才能勝任傷兵管理處的重任。此時,何應欽和蔣介石決定把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副處長黃雍(黃埔1 期)調來,任命為軍政部中央傷兵管理處專任副處長。因為畢業(yè)生調查處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安置救治傷殘軍校畢業(yè)生,黃雍在這一方面有相當的經驗,而且他是一位非常實干而謙和的領導者。黃雍上任后一個月,經過調查研究,于1938 年2 月8 日向蔣介石呈送了《管理傷兵改進意見書》,就健全管理組織、整飭醫(yī)院院務、厲行傷兵訓導工作、傷兵餉項統領統發(fā)、改定收容出院辦法等方面提出全面建議。接著就為傷兵管理處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規(guī)定。1938 年9 月,蔣介石限令兩個月將湖南、江西兩省已愈官兵悉數歸編,并派黃雍隨同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巡視督飭辦理。1939 年6 月7 日,黃雍又被任命為軍政部殘廢軍人生產事務局籌備處處長。他身兼三職(傷兵管理處、畢業(yè)生調查處、殘廢軍人生產事務局籌備處),為救治和安置傷病官兵不懈奮斗。

      1943 年2 月,黃雍奉調到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任職,同時為中將職銜高參。他在傷兵管理處工作5 年多,這5 年是管理傷殘官兵工作最艱難也是任務最繁重的5 年。黃雍遺缺由伍瑾璋充任,他也是黃埔1 期畢業(yè)生,是國民黨元老、孫中山大元帥府陸軍總長許崇智推薦考入黃埔軍校的。1939年,何應欽上報蔣介石任命黃雍為軍政部殘廢軍人生產事務局(榮譽軍人生產事務局)籌備處處長時,明文暫不設副處長,但黃雍一直把伍瑾璋作為副手來使用。1942 年12 月30 日,榮譽軍人生產事務局奉令裁并到軍政部榮譽軍人總管理處(中央傷兵管理處),這對于黃雍而言就是把自己身兼的兩個單位職務歸并為一個,更能全力以赴地集中精力辦事,但對于作為黃雍在榮譽軍人生產事務局實際副手的伍瑾璋,就只是作為黃雍的一個重要隨員來到軍政部榮譽軍人總管理處了。不過,從黃雍奉調軍委會辦公廳后,伍瑾璋馬上接任榮譽軍人總管理處副處長一事來看,他一直受到黃雍的器重。1945 年,伍瑾璋被正式授予少將軍銜,任國防部生產事務局局長。

      國民政府對傷兵救治安置的重視

      蔣介石非常重視中央傷兵管理處工作的開展,在成立的當月就命令限期成立10 所“傷兵休養(yǎng)院(所)”,分設于南京、杭州、安慶、武昌、九江、南昌、開封、信陽、長沙、西安,負責辦理輕傷病官兵的修養(yǎng)和編練事宜。同時他又指示,擬定《處理傷兵辦法實施計劃》。1938 年2 月,蔣介石手令中央傷兵管理處將辦理傷政得力人員詳報考核,并指令中央傷兵管理處率同下屬各省和戰(zhàn)區(qū)傷兵管理處處長及各休養(yǎng)院院長,出席“后方勤務會議”。1938 年9 月,蔣介石限令兩個月將湖南、江西兩省已愈官兵悉數歸編;1942 年1 月,手令擬定“調整傷兵醫(yī)院傷患死亡埋葬辦法”;1942 年6 月,指令籌設“榮譽軍人月刊社”,定期出版刊物,向榮譽軍人提供精神食糧;1943 年9 月,指示榮譽軍人總管理處(中央傷兵管理處),擬具安置殘廢榮譽軍人計劃。

      / 抗戰(zhàn)期間的傷兵醫(yī)院。

      抗戰(zhàn)期間,宋美齡任中國紅十字會總干事。1937 年8 月,她組織成立了“中國婦女慰勞自衛(wèi)抗戰(zhàn)將士總會”。1937 年10 月23 日,宋美齡親臨淞滬前線,因敵機騷擾,座車翻出公路而肋骨斷裂,仍于當晚慰問傷兵。1938 年5 月,她在廬山召集50 多位婦女領袖,創(chuàng)立“中國婦女指導委員會”,推動婦女參加抗戰(zhàn)救亡、救護傷兵活動,鄧穎超也出席了這次會議。1940 年4 月8 日,宋氏三姐妹同赴“傷兵之友”總院慰問傷兵。1939 年11 月初,宋美齡在廣西向4000 多傷愈歸隊士兵講話,鼓勵他們作為中國國民參加抗戰(zhàn)為國效力,告訴他們世界因中國艱苦抗戰(zhàn)而尊敬中國,鼓舞他們?yōu)橹袊x而戰(zhàn)而必勝(崔節(jié)榮《宋美齡與抗戰(zhàn)期間的傷兵救助》,《史學月刊》2008 年6 月)。這是對4000 重返抗日戰(zhàn)場士兵生動的出征動員。鄧穎超1984 年這樣評價宋美齡抗戰(zhàn)期間的貢獻:“夫人致力全民抗戰(zhàn),促成國內團結,爭取國際援助,弘揚抗日民氣,救助難童傷兵,厥功至偉。”

      早在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宋慶齡就積極支援19 路軍抗戰(zhàn),多次親臨前線慰問,發(fā)起軍餉募捐活動,倡議建立傷兵醫(yī)院,得到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大力支持。3 月5 日,“國民傷兵醫(yī)院”在上海交通大學正式建立,宋慶齡任該院理事并主持醫(yī)院事務,為抗日傷兵救治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

      / 抗戰(zhàn)期間,中央傷兵管理處數十個休養(yǎng)院、殘廢院、臨時殘廢院、盲殘院幾乎都制作了各種類型的證章、紀念章發(fā)給傷殘官兵。上圖為中央傷兵管理處第五臨時殘廢院“鐵血救國忠勇殺敵殘廢證章”,下圖為中央傷兵管理處第九休養(yǎng)院紀念章。

      與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的協同

      1937 年2 月1 日,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就成立了安置二等傷殘畢業(yè)生的“重傷同學訓練班”。1938 年3月12 日開始辦理畢業(yè)生傷亡調查,掌握黃埔軍校和其他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的傷亡狀況,以便提出相應的對策。1939 年,畢業(yè)生調查處處長劉詠堯上書蔣介石,請求給死難同學以撫恤。因為“護佑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群體”是黃埔同學會和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基本任務之一。

      中央傷兵管理處成立后,分擔了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對于傷殘軍官的救治和安置工作,但畢業(yè)生調查處還繼續(xù)辦理失業(yè)軍官總隊(最多時下設20 個大隊)收容、訓練、考核和安置失業(yè)軍官。不過,畢業(yè)生調查處還是兼顧了大批傷殘軍官的安置工作。為此,1942 年初還專門審定了《軍官總隊擬定老弱殘廢失業(yè)畢業(yè)生安置辦法》草案。所以,畢業(yè)生調查處和中央傷兵管理處之間,在傷殘軍官的救治和安置等方面一直協同工作。

      中央各軍校畢業(yè)生調查處副處長黃雍,雖然1938 年1 月就奉調任中央傷兵管理處副處長,但他依然兼任畢業(yè)生調查處副處長,直到1942 年6月,處長劉詠堯調任軍委會銓敘廳后,8 月28 日,黃雍才辭去畢業(yè)生調查處副處長職務。黃雍同時身兼?zhèn)芾硖幒彤厴I(yè)生調查處兩個單位副處長長達5 年時間,雖然畢業(yè)生調查處副處長的頭銜已是個虛銜,但這對于協調兩個單位的工作很重要。中央傷兵管理處下屬各戰(zhàn)區(qū)、各省的傷兵管理處負責人很多都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生,這和畢業(yè)生調查處的下屬各軍校、各省市、各部隊通訊處或直屬通訊分處的負責人多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生是極為相似的。例如第三戰(zhàn)區(qū)傷兵管理處前任處長鐘煥全、后任處長馮劍飛、副處長劉蕉元三人都是黃埔1 期畢業(yè)生(陸九疇《我在第三戰(zhàn)區(qū)榮譽軍人管理處的見聞》,政協上饒市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紀實》)。

      傷兵管理處的變遷和運作

      隨著抗戰(zhàn)形勢的演變,1937 年11 月和1938 年7 月,中央傷兵管理處先后奉令移駐漢口和衡陽辦公。1938 年12 月入川。1939 年5 月3 日,日機在渝狂轟濫炸,中央傷兵管理處租賃的新豐街大同公寓附近被炸,房屋震塌,后該處疏散至城郊化龍橋徐家花園辦公。

      1940 年5 月,中央傷兵管理處奉令改稱“軍政部榮譽軍人總管理處”。各行政機關原以“傷殘”“傷兵”字樣命名者,一律改用“榮譽軍人”字樣?!芭R時殘廢院”改為“臨時教養(yǎng)院”。榮譽軍人總管理處所設諸多“教養(yǎng)院”,此處之“教養(yǎng)”不是我們后來理解的對較輕犯人的“勞動教養(yǎng)”,而是教導殘廢官兵如何面對自己殘疾身體現實,并傳授給他們一些服務家庭、社會的技能。后來還針對傷殘榮譽軍人辦了雙月刊《殘而不廢》。1940 年5 月28 日,敵機空襲重慶,軍政部榮譽軍人總管理處辦事處所在地飛來寺被炸,損失公私物品頗多。1942 年12 月30 日,榮譽軍人生產事務局奉令裁并到軍政部榮譽軍人總管理處。

      中央傷兵管理處成立后,迅速建立起其指導和指揮下的各戰(zhàn)區(qū)及各省的傷兵管理處(所),及隸屬的傷兵檢查所、感化所;迅速建立救治傷殘官兵的醫(yī)院、休養(yǎng)院(所)、殘廢院(教養(yǎng)院)、盲殘院等系統,展開大規(guī)模傷病官兵救治行動,起到立竿見影的良好效果。據1943 年1 月不完全統計,全國僅針對殘廢軍人就設立了教養(yǎng)院8 所,臨時教養(yǎng)院20 所,臨時教養(yǎng)所2 處,校官教養(yǎng)所1 處,盲殘院1 所。分駐于湖南10 所,四川7 所,陜西4所,福建3 所,江西、廣西各2 所,甘肅、貴州、江蘇、安徽各1 所(李常寶《抗戰(zhàn)期間的國軍傷兵群體考察》,《近代史研究》2012 年第4 期)。資料顯示,在此期間校官教養(yǎng)所不是1 處而是2 處;盲殘院到1943 年7 月增為2 所,分設于四川嘉定和陜西褒城。(作者將有專文介紹中央傷兵管理處頗為多樣而有效的救治、宣導、安置系統。)

      隨著戰(zhàn)事的不斷擴大,傷殘官兵人數也不斷增加,傷兵管理處面臨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當時的傷兵管理系統一直在艱苦奮斗,有約百萬傷愈官兵重新走上抗日戰(zhàn)場,也就是說傷兵管理系統為抗日前線再造了百萬抗日雄師,這是多么偉大的功績??!當然,中央傷兵管理處的工作不止是把約百萬傷愈官兵送回抗日前線,他們還救治了其他傷殘官兵的身體,并傳授給他們謀生的手段,安置他們自食其力,保證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提高了戰(zhàn)場上官兵的士氣,對募集兵源工作也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體現著我們國家和民族對于傷殘官兵的人道主義關懷。

      表3 1937 年11 月至1943 年12 月治愈戰(zhàn)傷歸隊官兵人數統計表

      再造百萬抗日雄師

      中央傷兵管理處從成立起,就按月統計屬下各單位治愈官兵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抗戰(zhàn)期間,究竟有多少傷愈官兵從中央傷兵管理處系統回到抗日部隊中去了?這個數字的求得頗為不易,因為我們收集到的數據僅是部分完整,其他部分有待分析考證加以完善。

      治愈歸隊官兵人數

      歸隊就是將傷愈官兵按其原來所在軍隊的建制,回歸到戰(zhàn)斗序列里,繼續(xù)參加抗日作戰(zhàn)。我們先把收集到的治愈歸隊官兵人數按月統計如表3。

      表3 所列1939 年各月及1940 年1-7 月的原始數據不是列出“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而是給出“歸編人數”,即“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之和。我們須將這些月份的“歸編人數”拆分為“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兩部分。我們把收集到的分列出“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的各年各月列表,去除一些不明因素干擾的年月,僅留下清楚列出“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的年月,得出表4。用這個歸隊/歸編隊比值折算出上述月份的歸隊人數。

      從表3 可見,在中央傷兵管理處系統內,1937年11 月至1943 年12 月這6 年多時間里治愈歸隊官兵人數已達63 萬多人。但我們沒有查到1944 年和1945 年各月份的歸隊官兵數。根據抗戰(zhàn)期間中國陸軍官兵歷年傷亡統計表(表1)分析,1944 年和1945 年負傷人數分別為103,596 人和85,583 人,而1942 年和1943 年負傷人數分別為114,180 人和81,957人,前后各兩年的戰(zhàn)傷人數大抵相當。所以我們可以用戰(zhàn)傷人數類比歸隊人數的多寡,那么1944 年和1945 年的歸隊人數也應與1942 年和1943 年的歸隊人數(分別為84,877人和50,825 人)大抵相當。這樣,從1937 年至1945 年,從中央傷兵管理處系統回歸部隊的傷愈官兵總數應該近77萬人。

      表4 歸隊人數與歸編人數比例估算表

      健愈編隊官兵人數

      在中央傷兵管理處給出的資料中,有時給出傷愈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有時給出歸編人數(歸隊和編隊人數之和)。歸隊概念很清楚,就是傷愈后回歸到原來所在部隊,但編隊是什么概念不是非常清楚。在有關文獻中存在兩種編隊概念:留醫(yī)編隊和健愈編隊。

      留醫(yī)編隊:把還沒有達到傷愈程度的官兵,按某種規(guī)則編隊,以便于管理,待他們達到傷愈程度,再列入“歸隊”系列。早在1938 年2 月8 日,黃雍向蔣介石呈送的《管理傷兵改進意見書》里,就提出傷兵管理的建議:“傷兵入院即脫離部隊管理,加以餉給違時,動輒引糾紛。欲矯此弊,應于第二期抗戰(zhàn)開始時,以軍或集團軍為單位,指定某一醫(yī)院專任該部之傷兵收容,由該部遴派得力人員,駐院協同管理,及辦理發(fā)餉歸隊等事,使其精神上不脫離建制,倘此項辦法,目前限于醫(yī)院數目及其收容之復雜,難即實現,亟宜令飭各院,就現在收容之傷兵,以師為單位,編班管理,以適應現在環(huán)境,逐步求上項計劃之實現。”這就是留醫(yī)編隊最初的文字建議。一個月后,中央傷兵管理處就頒布了《駐院留醫(yī)官兵編隊暫行辦法》和《傷病患者轉院編隊及歸隊備用被服辦法》,把黃雍的意見落實到規(guī)章制度里。

      健愈編隊:因為戰(zhàn)爭期間,受傷官兵被就近傷兵管理處的有關醫(yī)院或機構收治,但部隊駐地隨時在變化,有時一個戰(zhàn)斗或戰(zhàn)役打過,部隊為了下一個戰(zhàn)斗行動會很快轉移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所以在傷兵管理處的記載中,有些年份的月份里會有“收訓無隊可歸傷愈軍官”人數,軍官尚且找不到自己的部隊,士兵找不到自己部隊的情況就更為普遍。那么,這些無隊可歸的傷愈士兵是如何安置的呢?自然也要把他們按一定規(guī)則編隊,編隊之后再回到戰(zhàn)斗部隊,但這不是回歸自己原來的部隊,不能叫“歸隊”了。這些官兵的人數也是我們應該收集的“再造的抗日雄師”的一部分。

      1938 年9 月,蔣介石限令兩個月將湖南、江西兩省已愈官兵悉數歸編。9 月16 日,傷兵管理處處長魏益三呈蔣介石:“經函電軍醫(yī)署及各省區(qū)傷管處,轉飭各醫(yī)院,先將傷愈官兵總數報部,俟后每周末電報一次,限兩周按師號分別表報?!薄坝诰?、十兩月清查各醫(yī)院已愈官兵三萬人以上,已派本處副處長黃雍率視察三員,隨陳參院長赴湘贛,督飭各該省傷管處歸隊編隊?!薄皬土罡餍蒺B(yǎng)院、各管理員遵照辦理,并將編隊計劃及編組單位分別擬定,分電有關各署、司、組,各傷管處及各編組單位查照辦理。”這就是“健愈編隊”的由來。

      表5 1937 年11 月至1943 年12 月健愈編隊官兵人數統計表

      中央傷兵管理處給出“編隊人數”行文的范例是:“本(三十二)年一月,檢驗健愈員兵分別歸、編、撥補:本年元月辦理歸隊四四五九人,編隊八一〇人,撥補一〇〇九人?!保ㄅ_灣“國史館”,典藏號:008-010706-00028-004)顯然,被辦理歸隊、編隊和撥補的官兵,都是經過“檢驗健愈”的。歸隊即回歸到原來的部隊,撥補即調撥到有缺額的部隊,編隊即是將健愈官兵按一定序列編隊,總之都是要回歸到抗日部隊里去的,只是他們回歸部隊的途徑不同。1939 年10 月,中央傷兵管理處電江南各省戰(zhàn)區(qū)傷兵管理處,督飭各醫(yī)院、休養(yǎng)所,限當月底將已愈官兵悉數撥編歸隊。四川省政府根據中央傷兵管理處條例精神,頒布了《戰(zhàn)時各醫(yī)院及休養(yǎng)院治愈傷病士兵出院處理規(guī)程》,對各醫(yī)院及休養(yǎng)所已愈傷病士兵分三種情況處理:1.已殘廢或尚需休養(yǎng)者仍留休養(yǎng)院或轉入臨時殘廢醫(yī)院繼續(xù)治療和康復;2.四川部隊已愈傷兵,因語言關系,即送歸原隊升一級錄用;3.除四川已愈士兵外,由指定各師或各省保安處接收,編為該師或保安處榮譽大隊,歸該師長或保安處長統轄。由此可見,健愈士兵編隊已經回歸到抗戰(zhàn)部隊系列。

      其實,中央傷兵管理處1939 年各月及1940年1—7月給出的是“歸編”人數,也就是說這些月份的原始數據,不是列出“歸隊人數”和“編隊人數”,而是給出二者之和“歸編”人數。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健愈編隊官兵人數統計表(表5)。

      1944 年和1945 年的編隊人數若按歸隊人數處理方法,應與1942 年和1943 年的編隊人數(分別為20,310 和4,917)大抵相當。這樣從1937 年至1945 年,從中央傷兵管理處系統健愈編隊官兵總數應該大約25 萬人。

      表6 收訓無隊可歸傷愈軍官人數統計表

      無隊可歸傷愈軍官人數

      中央傷兵管理處資料里,有些年月給出“收訓無隊可歸傷愈軍官”人數和“收訓軍官”人數,這些傷愈軍官經過短期培訓即分發(fā)到各部隊,其人數總計為3,578 人。見表6。

      非戰(zhàn)斗傷病官兵治愈歸隊

      抗日戰(zhàn)爭中,軍隊減員的因素不止于戰(zhàn)斗傷亡,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艱苦和惡劣致使不斷出現大批非戰(zhàn)斗原因的傷病官兵。按表2 所列,抗戰(zhàn)期間,中國軍隊因病減員937,559人,其中病亡422,479人,殘廢191,644 人;非戰(zhàn)斗受傷減員443,398 人,其中死亡45,710 人,殘廢123,017人。這些傷病官兵大多在各自戰(zhàn)區(qū)、集團軍、軍、師野戰(zhàn)醫(yī)院救治,但也有不少在駐軍就近的中央傷兵管理處系統的醫(yī)院、休養(yǎng)院(所)、殘廢院(教養(yǎng)院)、盲殘院等醫(yī)療單位住院治療。據第十八臨時教養(yǎng)院統計,該院收住戰(zhàn)斗傷殘官兵1409人,占71.92%;非戰(zhàn)斗傷殘447人,占28.08%。不屬于戰(zhàn)斗傷兵之列的病人入出院手續(xù)基本沒有按傷兵辦理,有的單位也不把他們統計在戰(zhàn)斗傷兵范圍內,因此有一些非戰(zhàn)傷病官兵治愈歸隊,并沒有系統記載。

      中央傷兵管理處治愈受傷官兵回歸戰(zhàn)斗部隊的總數

      根據上述收集、分析、考證得到的數據,可以把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央傷兵管理處(軍政部榮譽軍人總管理處)治愈的受傷官兵回歸到戰(zhàn)斗部隊人數列于表7。

      表7 抗戰(zhàn)期間中央傷兵管理處治愈受傷官兵回歸部隊人數

      至此,我們得到了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央傷兵管理處治愈傷病官兵回歸部隊總數超過102 萬人,這還不包括很多治愈歸隊的非戰(zhàn)傷病官兵。

      經受過戰(zhàn)斗洗禮和政治訓練的百萬雄師

      這百余萬再生的抗日軍人不同于從百姓中新招收的士兵,他們是經歷過九死一生的激烈戰(zhàn)斗洗禮的老戰(zhàn)士。特別是他們在傷兵管理處管理的醫(yī)院、休養(yǎng)院等單位治療和休養(yǎng)期間,還經過了一次比較深刻的政治訓練。

      1938 年2 月,中央傷兵管理處專任副處長黃雍在《管理傷兵改進意見書》中就強調“設立訓育課,歷行傷兵訓導工作”,對傷兵進行“政治訓練與精神教育”,“編訂簡明歌詞及傷兵政治課本;指導各院訓導主任,利用各種機會,舉行傷兵集會訓練及個別訓練,以提高傷兵之政治認識,鼓勵其愛國情緒;指導各院籌辦壁報、畫報及其他宣傳訓練刊物;厲行識字運動;指導各院籌設傷兵俱樂部,提倡傷兵正當娛樂,以轉移其趨向;指導各院進行聯絡附近居民,舉辦軍民同樂會,以調洽傷兵與居民之情感;指導各院發(fā)動各院處附近民眾慰勞傷兵,及歡送傷愈傷兵出院,藉以鼓勵其抗戰(zhàn)情緒”。

      1938 年,湖南省和江西省傷兵管理處按中央傷兵管理處通知,規(guī)定住院傷兵每周授課18次(每日3 次,一次為娛樂課),內容包括:精神講話、三民主義、民族英雄故事、抗日意義、國際形勢、亡國痛史、識字、娛樂八項,以增強軍人榮譽感及忠于國家的意識。傷兵管理處是專事管理抗日負傷軍人的,除醫(yī)療救治之外,還負責傷病員住院期間的教育、宣慰和維持軍風紀等管理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的慰問,使傷病員得到安慰,使他們認識到為抗日受傷是最大的光榮,堅定了他們養(yǎng)好傷重上前線殺敵的決心。因此,他們的精神素質遠高于一般士兵,他們是戰(zhàn)斗部隊的中堅力量,是部隊極其寶貴的沖鋒陷陣的核心。所以說,中央傷兵管理處為中國再造了百萬抗日雄師。

      把百萬受傷的官兵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再對他們進行抗日救國的訓導,送回前線,這要經歷多少困難,要付出多少辛勞。傷兵管理處及許許多多的白衣戰(zhàn)士,為傷兵傾注了滿腔熱情,從他們身上體現出國家和民族對挽救民族危亡而戰(zhàn)傷戰(zhàn)士們的深深關愛,也表達著廣大民眾對抗日官兵的無上崇敬,這就是傷兵管理處全體工作人員和醫(yī)務工作者肩負的使命,也是他們工作的意義之所在。當然,傷兵的救助還有賴于撫恤委員會、軍醫(yī)署、戰(zhàn)區(qū)兵站、紅十字會、傷兵之友社、抗敵后援會等機構和組織的共同努力和協同工作。

      猜你喜歡
      歸隊傷兵管理處
      歸隊運動的熱烈,開小差是最可恥的
      黨史文苑(2020年2期)2020-03-05 02:39:45
      歸隊運動的熱烈,開小差是最可恥的
      黨史文苑(2016年3期)2016-03-08 12:45:20
      獻血者歸隊流程設計研究
      “收官”與“歸隊”——2015年廣東高考歷史試題分析
      上海市社會福利企業(yè)管理處公告
      福利中國(2015年6期)2015-01-03 08:44:48
      上海市社會福利企業(yè)管理處公告
      福利中國(2015年5期)2015-01-03 08:43:00
      傷兵
      離退休人員管理處金色夕陽專欄
      東風文藝(2014年6期)2014-07-06 05:04:23
      江西省高速公路撫州管理處通信系統改造研究
      我必須放棄你
      鸡泽县| 霍城县| 轮台县| 鄂托克前旗| 崇义县| 霍山县| 庆元县| 娱乐| 盐城市| 湘潭县| 凯里市| 鸡泽县| 米泉市| 仁布县| 游戏| 多伦县| 姜堰市| 九龙县| 榆林市| 新闻| 仁寿县| 当雄县| 红河县| 临沂市| 烟台市| 屏南县| 寻甸| 莲花县| 明光市| 阿尔山市| 潞城市| 彭阳县| 古蔺县| 云霄县| 五大连池市| 伊春市| 柏乡县| 凯里市| 顺义区| 华容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