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中
一提起張鐵林,幾乎每人都會想起《還珠格格》中的“皇阿瑪”,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演藝圈大腕,卻不知道除了熒屏上的皇帝形象外,他還是一位收藏銅墨盒的專家。
張鐵林的女兒研究生畢業(yè)時,同學的父母都送相當貴重的禮物表示慶賀,可張鐵林送給女兒的卻是一枚普通煙嘴樣的銅墨盒。那么,身價不菲的他究竟對銅墨盒有著怎樣的鐘愛,為何會在這么重要的時刻,送如此低調的禮物呢?
墨盒搭橋,接受來自于堅持
1987年,30歲的張鐵林前往英國皇家電影學院留學。求學期間,他認識了一位身在英國的波蘭籍女孩,兩人很快墜入愛河,隨后步入婚姻殿堂。
1991年9月,他倆的混血女兒在英國出生。張鐵林抱著女兒越看越喜歡,因為那天正好是國內的中秋節(jié),所以就為女兒取名張月亮,希望她能記著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
隨著女兒的出生,張鐵林為了自己的事業(yè),選擇回國發(fā)展,長時間的兩地分居,導致夫妻兩人矛盾不斷,最終離婚。
張鐵林孤身一人回到國內,女兒留在英國,從此天高路遠,父女倆幾年才能見一次面。因為不常見面,張鐵林覺得自己和女兒的距離越來越遠,加上女兒長期生活在英國,連中文也不會說,他就更擔憂了。
夜深人靜時,張鐵林常常一個人對著星空出神。天上的星星時隱時現,就像女兒的眼睛,明亮里又透著幾許哀怨,張鐵林決定,一定要找個方法,彌補對女兒的虧欠。
起初,張鐵林想用錢來彌補,可張月亮是一個獨立節(jié)省的女孩,不但不亂花錢,還拒絕父親給她錢。張鐵林嘗試了好多次,找了無數借口,但月亮就是不松口。
一次,張鐵林終于等來了機會,月亮給他打電話,說要參加一個去巴西的國際青年夏令營,每名學生要交3000英鎊,大概是三萬多元人民幣,她雖然在一年前就開始打工攢錢,可還是不夠,所以想向父親借1000英鎊。張鐵林一聽大喜,馬上承諾:“別說什么借,我是你父親,我的錢就是你的,我馬上給你轉3000英鎊?!?/p>
月亮卻說:“那不行,這錢必須是我借的,只要1000英鎊,多了不要,并且我會打欠條,也一定要還您。如果您同意,我就先打欠條,如果您不同意,我一分錢也不要?!?/p>
張鐵林嘆了口氣,只好說:“行,就依你?!?/p>
兩個多月后,月亮準時還了這筆錢。轉眼暑假到了,張鐵林好不容易把女兒接到了北京,他決定,這次一定要找個機會在女兒面前好好表現一下。但他怎么也沒想到,他帶女兒去逛名牌商店,可月亮依然什么也不買。張鐵林急得汗都流了出來,可又不能硬買,怕弄得不歡而散。
幾個小時過去,他們依然兩手空空,張鐵林像個委屈的老人輕輕拉著月亮的胳膊說:“買一件吧,就讓爸爸表現表現?”月亮咯咯一笑:“不用買,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我已經成年了,懂這個道理?!?/p>
張鐵林沒轍,只好依了女兒,卻很不甘心。走在回家的路上,張鐵林的心像昏暗的燈光一樣沮喪,女兒卻興致盎然地走在前面,對北京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忽然,她在一家古董店門前停下來,緊緊盯著柜臺里的一枚銅墨盒。
那是一枚圓形的齊白石銘蟋蟀紋銅墨盒,玲瓏小巧、光澤锃亮,盒面上的兩只蟋蟀毫芒畢露、栩栩如生。月亮說,不知為什么,她特別喜歡這種帶古典意味的中國小物件。
張鐵林一聽,忽然想起自己從小也對墨盒、信札這些獨具中國特色的物件特別喜歡,看來女兒遺傳了自己這種對古典文化鐘愛的品性,只是她常年生活在國外,沒有意識到罷了。
想到這,張鐵林迅速付錢把這枚銅墨盒買了下來,月亮還想拒絕,可確實太喜歡,加上看父親那么殷勤,就笑笑接受了。
看到女兒終于接受了自己的禮物,張鐵林心里樂開了花。他悄悄審視著銅墨盒,看來這個小物件就是架起自己和女兒之間的橋梁,他決定研究墨盒,并開始收藏。
跌宕起伏,撿漏來自于緣分
如果說,張鐵林最初收藏墨盒是緣于對女兒的愛,但真正開始收藏之后,卻為他帶來了從未體驗過的快樂。
銅墨盒與筆、墨、紙、硯及筆架同屬文房類。曾經,人們都習慣用硯臺,后來為什么出現了銅墨盒呢?
傳說有一名書生進京趕考,以往都是帶著硯臺,放在一個黃花梨或者是紅木的箱子里,但是經常會因為道路顛簸而將硯臺摔壞。于是,他的夫人想了一個辦法,將自己用完的銅粉盒擦干凈,往里面放進一小塊絲棉,晚上研好墨,把墨汁倒入銅粉盒里。
小巧方便的銅墨盒就這樣做好了,書生帶著它進京趕考真的很方便。由于銅墨盒攜帶方便,墨汁不容易灑出,所以從清朝同治后期開始,銅墨盒就基本上取代了硯臺。
從產生到現在,銅墨盒不過200年歷史,但隨著銅墨盒市場行情的逐年上升,地攤上出現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制銅墨盒。張鐵林深入研究,創(chuàng)造了很多獨屬于自己的鑒別方法。
一次,張鐵林和幾位藏友去一家文物總店,對方直接從倉庫調了一批貨,請他們去選購。大家買了一批瓷器之后,還有時間,便在店里閑逛。藏友們多數喜歡瓷器,文物店里瓷器也最多,他們都在瓷器柜臺評頭品足。張鐵林卻一門心思在尋找墨盒。
他走到雜項柜,突然發(fā)現玻璃柜里有一件黑咕隆咚的銅墨盒。他心頭一閃,有一種預感,這枚墨盒非比尋常,如果買回去,女兒一定喜歡。
他叫售貨員拿出來,在手上掂量了一下,沉甸甸的,比一般的銅墨盒重一倍多,造型也不同于常見的銅墨盒,顯得端莊、大方、典雅、高貴。但唯一不足的是,看不到刻工,盒身上下一個字也沒有。
張鐵林很納悶,一枚好的銅墨盒,如果沒有刻工,價格就會大打折扣,如此精致的銅墨盒怎么會沒有刻工,會不會是附著物把刻痕填平了呢?
想到這,他迎光細看,果然發(fā)現附著物中隱隱約約有文字的痕跡。他悄悄用指甲摳,無濟于事。趁售貨員不注意,他用柜臺的玻璃邊角一蹭,刮去了半粒芝麻大的附著物,廬山真面目露出來了,字跡呈現出金黃的色澤。
居然是錯金,這可是墨盒中的極品。他心下狂喜,但表面上不露聲色。一看標價,才1300元,便立刻掏錢買了下來。
交了錢,開了票,拿到貨,張鐵林實在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馬上趕回家用開水淋,用洗潔精泡,用肥皂擦,辦法用盡,卻無可奈何,銅墨盒依然黑咕隆咚,并沒出現想象中的錯金。
張鐵林有些懊惱,難道是自己看走眼了?不甘之下,他又拿出一支牙膏,擠出一點,加上水,用黑板刷慢慢地、輕輕地磨。10分鐘后,奇跡終于出現,字跡全部顯示出來。
張鐵林激動地把墨盒靠近眼前,卻是喜憂參半。字是有了,卻不是錯金,而是錯銀,那些金黃色是紫銅對所錯的銀侵蝕氧化的結果,牙膏一磨,就原形畢露了。
如此一來,撿漏的成分就大打折扣,張鐵林原以為得了一個寶貝,沒想到卻是一個庸常之物。
張鐵林拿著墨盒久久端詳,感覺自己就像從喜悅的高峰跌到了谷底,連水底的青蛙都在嘲笑自己。但他慢慢發(fā)現,這枚墨盒不僅正面錯滿了字,四周也錯滿了金文。詩文為隸書,字體較大,銘文為金文,字體較小。墨盒四周的金文全部錄自商周的青銅器,內容為“子孫永寶、眉壽無疆”之類的吉祥語。
這一發(fā)現讓他大吃一驚,雖然不是錯金,但從錯銀的文字看,這枚墨盒應生產于明代的嘉靖二十六年或萬歷二十六年,即公元1547年或1598年,這樣就將中國銅墨盒的歷史推前了200年。
張鐵林心下怡然,如此一來,這枚墨盒的價值遠遠不是錯金所能相提并論的了。這種內心的大起大落讓張鐵林感受到了一種特別的體驗,銅墨盒收藏的撿漏,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資金,也不是眼光和水平,而是機遇和緣分。這枚銅墨盒在文物店不知躺了多少年,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千千萬萬,只不過他們沒緣分,而自己能收到這件東西,說明有緣,就像自己與女兒的緣分,因為有了墨盒的搭橋,現在已經越來越融洽了。
別具一格,禮物來自于真情
銅墨盒從材質上可分為紫銅、白銅、黃銅、純銀、黃銅鍍銀等,造型有圓形、扇形、方形、古琴形、書卷形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張鐵林對銅墨盒的收藏越來越精通。
墨盒背后的文化底蘊其實相當深厚,在銅墨盒盛行時期,不少文人雅士、藝術名家不僅喜歡使用銅墨盒,還參與到其創(chuàng)作中。如民國初期的齊白石、陳師曾、姚茫父、金城等書畫名家,常赴北京琉璃廠切磋書畫技藝,在盡情揮灑藝術才華的同時,還時常提供刻銅墨盒的畫稿。
一次,張鐵林將民國畫家陳師曾作畫的一枚墨盒送給女兒,月亮非常喜歡,還一下子對中國的梅、蘭、竹、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這位陳大師多以“四君子”題材的畫作制于墨盒之上,并將他對古物古學、瓦當碑帖的興趣與研究融入墨盒畫稿中,獨具韻味。
看著女兒從墨盒上對中國文化越來越了解,張鐵林也越來越欣慰,小小的墨盒與傳統(tǒng)書畫和古董瓷器相比較,雖屬小眾范疇,但它卻以獨特的魅力綻放著光彩。
轉眼,張月亮研究生要畢業(yè)了,張鐵林決定在那天送她一個特別的禮物。
2019年3月22日晚,在浙江衛(wèi)視綜藝節(jié)目《王牌對王牌》現場,《還珠格格》劇組主創(chuàng)重聚,把觀眾一下子帶回到童年的回憶。“晴格格”王艷抱著“老佛爺”趙敏芬,再配上《雨蝶》的BGM,讓人瞬間淚崩。
張鐵林也再次穿上了龍袍,當上了“皇阿瑪”。在節(jié)目的尾聲,各位嘉賓展示自己帶來的“寶物”。張鐵林拿出的寶貝卻是一個清朝末年學生上學帶的墨盒。他說:“我女兒在國外,今年研究生畢業(yè),我說要送一個禮物給她,我就想起了這個東西。我就想告訴她——你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這是中國文化文明傳承的一個重要的物件和象征。”
原來,張鐵林送給女兒的是一個清朝墨盒,在那時,集書畫藝術與雕刻藝術于一身的銅墨盒,享有“最后的文玩”之稱,其價值在于藝術、歷史、文物和保值。
最早期的銅墨盒都是素面的,完全沒有雕刻,到了清代同治時期,才出現了雕刻過的銅墨盒,不同的銅器有不同的刻法,其中鏨刻和推刻尤為突出。鏨刻起源于兩千多年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刻銅技術,而刻制銅墨盒的技法則是推刻。
為了買到真正的墨盒研究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張鐵林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除了要辨別偽作之外,收藏墨盒還要注意舊盒新補的問題。使用頻繁的墨盒,子口與硯板容易破損,甚至脫落,盒底容易磕碰變形,出現內陷、磨穿。這些部位損壞后,使用者往往請人進行修補。因此,購買舊墨盒時,要看清楚是否經過更換或修補,一個做工精良的墨盒,如果盒蓋保存完好,其他部位雖經修補,仍有收藏價值。
當然,也有一些墨盒本身被作為重要的禮品不曾使用,所以墨盒內壁不僅沒有墨痕,甚至連吸墨的海綿都沒有。這種未經使用的墨盒,其珍貴程度甚至會高于名家所制的、墨痕累累的墨盒。
一次,張月亮回北京時,張鐵林和她一起去逛夜市。忽然,張鐵林發(fā)現一位老人蹲在街邊賣散裝茶葉,茶葉是普通的茶葉,關鍵是放茶葉的盒子卻不是一般的盒子。張鐵林一眼看出,這個盒子雖然挺大,內壁也沒有墨痕,卻是一個沒有使用過筆墨的清代銅墨盒。
于是,他不動聲色走上前去問:“老大爺,您這茶葉賣多少錢一斤?”“50元,一分不少?!?/p>
張鐵林故意猶豫了一下說:“50元是貴了點,不過,這盒子里的茶葉我全買了,但您這個盒子很好看,我很喜歡,您一塊送給我吧。”
老人一聽,居然非常愉快地答應了。不明就里的月亮起初充滿了疑惑,張鐵林說:“收藏墨盒,并不是每一個收藏家都能碰到的運氣,因此,如何對待藏品,如何抓住每一次機會,是一個收藏家是否成熟的標志?!?/p>
隨著收藏的普及,銅墨盒已引起越來越多收藏者的興趣,不少人都加入了收藏銅墨盒的隊伍。從工藝上來說,精品銅墨盒多出自名家,以工藝精湛著稱。此外,使用特殊工藝制作、器型獨特,或由著名書畫家提供畫稿、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等因素,也會提升刻銅墨盒的收藏價值。
張月亮研究生畢業(yè)的時候,張鐵林特地去英國參加女兒的畢業(yè)典禮,也按照承諾送給女兒一個清朝的煙嘴樣銅墨盒,算是彌補對女兒多年的虧欠。
看著父親送的墨盒,月亮心中滿是溫情,不但從心底接納了父親的一片關愛,也打心眼里喜歡上了中國文化。
張鐵林感慨地說:“銅墨盒是智慧與文化的象征,真品布局舒展,章法大方,刻工精湛,線條流暢;而仿品的布局章法則相反,不僅局促散漫,刻工更是缺乏神韻,線條呆板虛浮。是銅墨盒讓我和女兒走在一起,隨緣惜福,不好高騖遠,堅持做好當下的每件小事,有一天一定會水到渠成,收藏如此,生活亦如此。” ? ? ? ? ? ?編 輯/征 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