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華 邵 丹 蘿崗海關(廣州,510760)
據(jù)《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9》顯示,我國每年死于心臟驟停的人數(shù)多達54.5 萬, 平均每1 分鐘就有1 人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護而猝死, 其中87.7%發(fā)生在院外,而院外搶救成功率還不到1%。大部分人發(fā)生心臟驟停之后,腦血流會突然中斷,10 秒左右出現(xiàn)意識喪失的情況,只有受到及時救治的人才能夠存活。
2019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釀成了全球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海關在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中,越來越多的一線人員穿著個人防護用品長期奮戰(zhàn)在各個口岸。
美國心臟協(xié)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以下簡稱AHA)①AHA創(chuàng)立于1924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志愿者組織,致力于抗擊心臟病和中風為核心,是全球心腦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療領域的權威醫(yī)學指南及治療標準的制定者、CPR教育培訓的先行者、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領導者,每5年更新并發(fā)布一次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指南的更新是基于國際證據(jù)評估流程, 由來自39個國家的250位證據(jù)審查專家共同參與完成。,先后對成人、嬰幼兒、孕婦、疑似或確診COVID-19(新冠肺炎)等特殊人群開展心肺復蘇給予了建議和指引。 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糾正廣泛存在的思想誤區(qū),進一步分析穿戴個人防護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以下簡稱PPE)海關一線檢疫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工作場所及特殊的工作性質角度,證實對穿著PPE 的院外心臟驟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以下簡稱OHCA)患者開展心肺復蘇 (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以下簡稱CPR)救護的重要性以及培訓和復訓的必要性,從而切實保護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
2020 年3 月11 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構成“全球性大流行病”,給世界公共衛(wèi)生安全帶來極大挑戰(zhàn)。 作為外防輸入“第一道防線”,海關先是在海、陸、空口岸對入境人員嚴格實施健康申明卡核驗、體溫監(jiān)測、醫(yī)學巡查、采樣檢測、病毒測序等措施,同時嚴防埃博拉、拉沙熱、中東呼吸綜合癥和非洲豬瘟等重大疫情疫病傳入, 防止疫情疊加;隨后,對進口冷鏈食品和高風險非冷鏈集裝箱貨物實施新冠病毒風險監(jiān)測檢測,堅持“人”“物”“環(huán)境”同防,加強冷鏈食品境外源頭管控,嚴防疫情通過進口貨物輸入風險。 特別是當前正值全球新冠肺炎加速蔓延演變期,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和“IHU”已在多國被發(fā)現(xiàn),我國面臨境外輸入病例導致本地傳播的風險持續(xù)增大,海關慎終如始,把口岸疫情防控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2020 年開始, 我國海關總署衛(wèi)生檢疫司根據(jù)疫情發(fā)展與變化,制定和更新《口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人員個人防護工作手冊》, 針對不同的崗位和特定區(qū)域,實施不同的防護標準。
世界海關組織(WCO)在2021 年6 月也發(fā)布了《WCO 災難管理與供應鏈穩(wěn)定指南》,對各國海關工作人員提出個人防護指引:“2019 年的冠狀病毒疾病顯示,作為提高反應水平的一個重要步驟,海關當局應向其工作人員提供個人防護裝備,以確保他們的安全。 “海關關員是第一個見到任何人 (旅行者,卡車司機等)越過邊境的。 這使他們面臨感染的危險,影響了通關的連續(xù)性”[1]。
1.2.1 需要穿戴PPE 的工作人員及PPE 種類
海關系統(tǒng)直接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 主要包括一線交通工具登臨檢疫工作人員、旅檢現(xiàn)場可能接觸出入境人員的工作人員、貨物及寄遞物品監(jiān)管工作人員、消毒監(jiān)督工作人員、采送樣人員、常規(guī)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工作人員、防護監(jiān)督員等。 以上崗位,結合工作實際,從嚴、就高實施個人防護。 PPE 具體包括以下種類:
(1)工作服(2)醫(yī)用外科口罩(3)顆粒物防護口罩(4)醫(yī)用防護口罩(5)一次性手套(6)長袖加厚橡膠手套(7)防護服(含海關一次性防護服)(8)反穿隔離衣(9)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10)防護面屏(11)護目鏡(12)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13)一次性工作帽(14)防水靴套(15)工作鞋或膠靴(16)一次性鞋套(17)消毒用品、速干手消毒劑等(18)輔助裝備:冷凝膠或相變材料為冷源的降溫背心,內置換氣裝置等。
1.2.2 個人防護要求
所有進入口岸現(xiàn)場作業(yè)區(qū)域的海關工作人員,均應全程佩戴N95 及以上級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進入特定崗位、特定區(qū)域還應按照相應崗位、區(qū)域的個人防護標準做好個人防護,分別有4-10 件套的級別。
比較嚴格的9-10 件套PPE,內容包括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雙層一次性手套、防護服、醫(yī)用防護口罩或動力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或一次性鞋套、防水靴套,(可以)加穿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 需要穿戴人員,包括:(1) 對出入境人員進行標本采集的海關工作人員(2)入境冷鏈食品、冷鏈運輸特殊物品、高風險非冷鏈貨物集裝箱查驗監(jiān)管和標本采集的海關工作人員(3)對醫(yī)學排查室等海關衛(wèi)生檢疫區(qū)進行環(huán)境清潔消毒的人員(4)運送生物安全移運箱時,檢測樣品發(fā)生溢灑、泄露時的送樣人員。
目前,海關已經對口岸一線檢疫工作人員采取了頂格安全防護。 一方面,嚴格實施“兩點一線”“一天一檢”“定期輪班”的封閉管理,百分之百接種疫苗,切實防范感染風險;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安全防護培訓和演練,提升安全防護意識,注重加強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讓口岸一線檢疫人員始終保持強大的戰(zhàn)斗力,全力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工作。 那么,關注穿戴PPE 工作人員的OHCA 救護有多大必要性?本文從以下6 個誤區(qū)進行分析:
①近距離直面新冠肺炎病毒的,除了常規(guī)理解的采樣人員和實驗室操作人員以外,還有實施健康申明卡核驗、體溫監(jiān)測、醫(yī)學巡查、入境人員流調、貨物和環(huán)境消毒、錄證、送樣等工作人員。 如果醫(yī)護背景人員全鏈條覆蓋所有崗位,既不現(xiàn)實,也沒必要。
②以核酸采樣這項專業(yè)性極強的醫(yī)療工作為例, 采樣中存在氣溶膠噴濺風險②新冠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 特定環(huán)境下存在氣溶膠傳播風險。。 在PPE 的選用中,正確佩戴防護口罩或外科口罩是預防新冠病毒傳播的保護性超級因素; 而在工作中經常觸摸面部、鼻、口等處是感染的超級因素。 我們之前在各媒體看到醫(yī)護穿著PPE 睡覺、吃飯、喝水,會增加感染風險。 采樣人員需要2-4 小時就輪崗休息。
③以在口岸對入境人員(空港旅客、船舶船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工作為例,因為穿脫PPE 會導致浪費,也會增加感染風險③脫卸PPE過程中易帶來環(huán)境污染、 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由國內學者發(fā)表在《Nature》上研究結果顯示,醫(yī)護人員脫卸PPE的區(qū)域中SARS-CoV-2 RNA核酸濃度是醫(yī)院環(huán)境中最高的,甚至數(shù)倍于感染患者的衛(wèi)生間環(huán)境中的含量。,戴著口罩和面屏與入境人員交流,聲音質量下降,再加上語言和方言的差異,必須大聲說話、多次重復。 工作強度需要工作人員定時輪崗休息。
④按照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關于口岸高風險從業(yè)人員的管理要求,嚴格執(zhí)行“14+7+7”封閉管理措施,就意味著相關工作人員數(shù)量更緊張。
在保證一線疫情防控人員數(shù)量方面,海關通過“一線、預備、應急”三級梯隊建設,確保在口岸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時能夠第一時間從周邊海關抽調人員支援口岸有關防疫工作。
①院外徒手CPR,與在醫(yī)院內相比,是沒有藥物和設備支持,更沒有相關專業(yè)科室醫(yī)療隊伍支持的,所以,就算醫(yī)護人員也需要專門的培訓和定期的復訓。 最新版AHA 指南中的“復蘇教育科學”建議: 所有醫(yī)務人員都應完成成人ACLS(高級生命支持)課程或同等水平課程[2]。我國越來越多的醫(yī)院都把這個國際通用資質作為急診、ICU、手術室醫(yī)生護士, 平時不太接觸危重病人的諸如超聲、 檢驗、藥房、影像科的醫(yī)技人員、甚至后勤中心工作人員入職必備證書。 要注意的是,這些急救證書有效期只有2 年,意味著,就算是通過培訓考核的醫(yī)護人員,也需要每2 年復訓更新一次最新的院外急救知識體系。
②是否能自救互救的問題,看看以下3 個病例:
(1)2020 年2 月28 日上午9 時30 分, 廣西第七批援鄂醫(yī)療隊27 歲梁姓護士, 在離開隔離病區(qū)時暈倒在緩沖間, 心臟驟停5 分鐘后被清潔工發(fā)現(xiàn),經醫(yī)護人員就地搶救,恢復自主心跳和呼吸,但未恢復意識,5 月26 日去世。
(2) 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yī)療隊員33 歲張姓護士,2020 年4 月5 日7 點在隔離酒店房間突發(fā)心臟驟停,拍門不應后被發(fā)現(xiàn)。 經醫(yī)院搶救,4 月6 日去世。
(3)2020 年6 月1 日9 時,42 歲的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普外科主治醫(yī)師于鐵夫在完成援鄂任務回來隔離酒店內突發(fā)心臟驟停,有目擊者,但是沒有馬上進行CPR,隔離酒店也沒有配備自動體外除顫 器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以 下 簡 稱AED),送達醫(yī)院后搶救無效去世。
心臟驟停后大腦是最容易受損的器官,大腦損害是不可逆轉,分秒都至關重要,否則,即使最頂尖的醫(yī)療團隊都回天乏力。
從海關職能和崗位設置可見,穿戴PPE 工作場合,分布在各一線入境口岸(旅檢現(xiàn)場、入境交通工具)、碼頭堆場、車輛檢查場和實驗室,大部分位置遠離繁華鬧市, 而且由于口岸屬于出入境管制區(qū)域,一般沒有設立專業(yè)醫(yī)療急救機構,普遍缺乏急救設備和專業(yè)的急救技能。
心臟停止后大腦皮層能夠耐受的存活時間只有4 分鐘,之后便開始不可逆的死亡進程。 所以對于心臟驟停的患者,必須由第一目擊者在現(xiàn)場即刻進行心肺復蘇的搶救。 在“黃金4 分鐘”內接受高質量心肺復蘇的患者有50%的存活率。4 分鐘后,治療每拖延1 分鐘,存活率就降低10%。 一旦心跳驟停時間超過10 分鐘且未進行搶救, 因為腦部嚴重缺氧,出現(xiàn)不可逆損傷,患者幾乎沒有生存的可能[3]。
2020 年AHA 急救指南中, 主要新增和更新中的第一條, 再次重申非專業(yè)施救者盡早啟動CPR:我們建議非專業(yè)人員對可能的心臟驟停患者實施CPR,因為如果患者未處于心臟驟停狀態(tài),這樣做對患者造成傷害的風險也較低。 理由:新證據(jù)表明,未處于心臟驟停狀態(tài)時接受胸外按壓的患者受到傷害的風險較低。 非專業(yè)施救者無法準確確定患者是否有脈搏,而不對無脈搏患者實施CPR 的風險超過不必要胸外按壓所造成的傷害[2]。 路人目擊者實施CPR 是OHCA 患者高存活率的關鍵因素[4]。
2021 年1 月1 日頒布的《民法典》,第184 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這一善意救助者責任豁免規(guī)則,被稱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勵善意救助傷病的高尚行為。
OHCA 是全球健康問題, 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生存率差異很大。 國內心臟驟??傮w復蘇成功率只有4%,其中,OHCA 患者出院存活率低于1%。 存活者通常會接受相關檢查以確定心臟驟停的原因或誘因,通常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創(chuàng)傷出血、膿毒癥等,然而5%-10%的患者仍然無法解釋[5]。
海關一線檢疫工作人員,承受著近距離面對新冠肺炎病毒造成的心理壓力、夏季長時間大汗淋漓不能及時補充電解質和水、脫卸PPE 會引起更大的感染風險,多重穿戴PPE 與其他人溝通更費勁……以上任何一點,都會增加身體消耗。
更重要的是,當穿戴PPE,特別是多重PPE 的工作人員發(fā)生暈厥或者昏迷倒地時,PPE 加大了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判斷難度,面對入境人員和入境貨物的工作場所將增大職業(yè)暴露的幾率,所以不建議完全沒有穿戴PPE 的第一目擊者(即使掌握急救方法)進入事發(fā)現(xiàn)場施救。 鑒于此,能在黃金4 分鐘內施救的人,是在現(xiàn)場雙人作業(yè)的、同樣穿戴PPE 的海關工作人員。 而且,根據(jù)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關于加強口岸城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最新要求,相關人員閉環(huán)管理期間,不得與非閉環(huán)管理人員接觸,同樣,閉環(huán)管理期間的隔離住所,能對閉環(huán)管理人員4 分鐘內實施CPR 的,也只有閉環(huán)管理人員,并且隔離住所需要配備足夠的AED 機。
①評估患者并撥打當?shù)丶本入娫挘?20[6]
(1)確?,F(xiàn)場是安全的
(2)輕拍并呼喊患者(檢查患者是否有反應)
患者能挪動、說話、眨眼,或者在輕拍他時作出反應——說明有反應,詢問是否需要幫忙[7];
患者不能挪動、說話、眨眼,或者在輕拍他時沒有作出反應——說明沒有反應,呼喊求助[7]。
(3)呼喊求助
(4)撥打急救電話并取得AED
(5)檢查患者的呼吸是否正常
反復掃視患者頭部到胸部至少5 秒鐘(但不超過10 秒),觀察患者胸部起伏[6]。如果患者呼吸不正?;蛘邇H有瀕死嘆息樣呼吸④發(fā)生心臟驟?;颊邔⒉荒苷:粑蛘邇H有瀕死嘆息樣呼吸,瀕死嘆息樣呼吸可能經常發(fā)生于心臟驟停后的最初幾分鐘內,通常情況下,他看起來像是在非常快地吸氣??赡軙堥_嘴,并移動下頜或頭頸。 聽起來像哼聲、鼾聲或呻吟聲,表現(xiàn)為有力或微弱。之間會間隔一段時間,頻率通常會慢。瀕死嘆息樣呼吸不是有規(guī)律的或正常的呼吸。在無反應的患者中,它是發(fā)生心臟驟停的征象。,表明需要實施CPR。
無反應+呼吸不正常或僅有瀕死嘆息樣呼吸=提供CPR[7]。
②實施高質量心肺復蘇(CPR)
(1)胸外按壓
確?;颊哐雠P在堅固、平坦的表面上;
迅速除去患者衣服,以免影響操作[7];
將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中央(胸骨下半部),將另一只手疊放在第一只手上方;
垂直向下按壓至少5 厘米;
以每分鐘100 到120 次的速度進行按壓;
每次按壓后,讓胸部恢復到正常的位置[7];
即便是人工呼吸時,中斷按壓的時間也盡量不要超過10 秒[7];
輪換施救者以防止疲勞。
(2)人工呼吸
在實施每組30 次按壓后, 需要給予2 次人工呼吸。
當心臟驟停發(fā)生在傳染病或流行病 (新冠肺炎)期間時,首先對救助者必須采取保護措施,對傷者的管理必須做出改變。 不要打開氣道;不要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只持續(xù)施行胸外按壓[8]。 因此,本文不細述口對口人工呼吸,更加不推薦非專業(yè)人員不使用呼吸面罩等防護裝置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③使用AED
CPR 與AED 結合使用, 能為挽回生命提供最佳的可能性。 可能的情況下,請在每次實施心肺復蘇時使用AED[6]。
(1)開啟AED
請按“開啟”按鈕或掀開蓋子以開啟AED,馬上聽到提示,并得知需要執(zhí)行的所有操作.
(2)粘貼電極片
撕去電極片貼膜,按照電極片上的圖示,將電極片貼于患者裸露的胸部.
(3)讓AED 分析心率
如果AED 建議電擊,它將提示離開患者,這時應大聲說“離開”;在按下“電擊”按鈕前,確保沒有任何人正在接觸患者;按“電擊”按鈕;電擊后立即繼續(xù)CPR。
如果無需電擊請繼續(xù)給予CPR。
AED 給予電擊后,立即繼續(xù)胸外按壓,繼續(xù)按照AED 引導施救的提示操作,直到:可與你輪換提供CPR 的其他人到來[6];患者開始挪動身體、說話、眨眼或者作出其他反應;接受過更高級培訓的人員到來。
首先強調3 點:一是本文已經提醒過,因為海關一線檢疫工作場所的特殊風險性, 沒有穿戴PPE人員不建議進入事發(fā)現(xiàn)場施救,所以對穿戴PPE 患者施救的第一目擊者,大幾率為同樣穿戴PPE 的工作人員;二是施救人員非必要不摘除自己的PPE,以防備自己陷入職業(yè)暴露危險;三是沒有另外說明的施救步驟, 視為可以按照一般情況下施救程序開展,例如“輕拍并呼喊”等。
區(qū)別于一般情況, 對穿戴PPE 患者實施CPR+AED 的特殊要求及其原因如下:
①對于“輕拍并呼喊患者(檢查患者是否有反應)”環(huán)節(jié)
考慮到OHCA 患者因停止或延遲治療的死亡風險極高,新冠肺炎病毒職業(yè)暴露對生命的威脅比猝死風險等級弱,特別是一線檢疫人員已經全員接受推薦的COVID-19 疫苗劑量并且定期開展核酸檢測的情況下,建議施救者對拍打呼喚后沒有反應的患者,移除其面屏/護目鏡/口罩,以便快速準確觀察眼神和臉色,得以及時觀察患者的第一反應以及之后的病情變化。 移除的操作細節(jié),盡量在患者倒地后姿態(tài)允許的范圍內,遵循穿脫順序,原則是不得延誤CPR 開始,減少兩人的職業(yè)暴露幾率。
②對于“撥打急救電話并取得AED”
當現(xiàn)場僅施救者1 人穿戴PPE 時,因為戴著手套,不建議自行撥打急救電話,應盡快呼救旁人幫助并進行下一個步驟,以免浪費施救時間。
③對于“檢查患者的呼吸是否正常”環(huán)節(jié)中和“胸外按壓”環(huán)節(jié)
以上操作中,包括了觀察有無正常呼吸、尋找正確壓心點、按壓足夠深足夠快、減少中斷,均是高質量CPR 的關鍵點,但是在加穿了防水圍裙、內置降溫背心或者保暖背心的患者身上很難實現(xiàn)(經測試,僅穿著單層防護服或者反穿隔離衣的人員平躺著正常呼吸時,仍可以清晰觀察到胸部起伏和壓心點,特別是理平胸前部分后)。
鑒于此,對于疊加穿戴PPE 的患者有兩種方法可以選擇:
一是, 根據(jù)2020 年AHA 指南,“寧可為一個實際上不需要心肺復蘇的患者實施心肺復蘇, 也比錯過一個應該實施心復蘇的患者要好”[2],對于無反應并無法確定有正常呼吸的患者,開始實施胸外按壓。
二是,考慮到OHCA 患者因停止或延遲治療的死亡風險極高,新冠肺炎病毒職業(yè)暴露對生命的威脅比猝死風險等級弱, 建議對疊加穿戴PPE 的OHCA 患者,采取解除PPE 的措施。 解除PPE 時間不要超過10 秒以上(可以由其他穿戴PPE 旁觀者幫忙,或者使用剪刀等工具)。
4.關于口對口人工呼吸
不對穿戴PPE 的OHCA 患者做口對口人工呼吸,主要是參考了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 于2021 年10月為醫(yī)療保健提供者發(fā)布的關于成人、兒童和新生兒疑似或確診COVID-19(新冠肺炎)的基本和高級心臟生命支持的最新臨時指南:安全是急救首要原則,記住SARS-CoV-2(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氣溶膠傳播。
(1)為了保護施救者避免職業(yè)暴露,施救者本身全程佩戴N95 及以上級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
(2)心跳驟停的早期(特別是心源性心跳驟停)體內并不缺氧(肺內儲存有氧氣),所以早期單純按壓,也有效果。
(3)直到現(xiàn)場輔助人員能提供呼吸面罩,或者有高級醫(yī)護人員使用球囊面罩裝置或具高效微粒空氣HEPA(高效空氣過濾器)才進行通氣。
(4)除顫應盡快進行,不應因PPE 延遲。
5.關于將電極片貼于患者裸露的胸部
不應因PPE 而延遲使用AED,盡快去除OHCA患者的PPE, 在裸露皮膚上按照電極片圖示粘貼電極片。
在黃金4 分鐘內為OHCO 患者使用AED,意味著工作場合和隔離住所應盡量多的配置AED,并經過培訓讓更多的人會使用該設備。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鼓勵各單位自主配置AED: 優(yōu)先在人口流動量大、意外發(fā)生率高、環(huán)境相對封閉或發(fā)生意外后短時間內無法獲得院前醫(yī)療急救服務的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9]。
6.關于培訓
有效的急救教育是改善心臟驟停生存預后的關鍵變量。 離開有效的教育,非專業(yè)施救者和醫(yī)務人員將難以持續(xù)運用科學知識來支持心臟驟停循證治療。 提高旁觀者心肺復蘇頻率的傳統(tǒng)策略需要協(xié)調一致的公共衛(wèi)生努力來教育和培訓人群進行心肺復蘇[10]。
我國內陸地區(qū)的急救普及工作起步很晚,以北京城市為例,2018 年,北京市針對公眾開展的急救培訓共覆蓋6 萬人,約有5000 人取得了初級急救證。盡管如此,目前北京市民的急救知識普及率僅1%[11]。
海關一線檢疫工作人員穿戴PPE 近距離面對各種病毒,承受巨大精神壓力和行為壓力,應受到多方位的特殊保護。 一是對工作人員培訓和復訓急救知識,加強對CPR+AED 實操和呼吸面罩使用,勢在必行; 二是在工作場所和隔離住所配備足夠的AED,勢在必行;三是每次需要穿戴PPE 的安全防護培訓和演練時, 都應該包括CPR+AED 和呼吸面罩實操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