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艷
(福建互華土木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福建 龍巖 364000)
一直以來,造價管理都是建筑安裝工程管理體系的重中之重,其實施水平、落實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并與質量、安全、進度等施工要素相掛鉤。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傳統(tǒng)時期分散化、籠統(tǒng)化的管理方式并不能有效控制造價風險。所以,有必要將全過程控制的理念引入工程造價管理,并對相關實踐問題展開探究討論。
建筑安裝工程周期較長、環(huán)節(jié)繁多,且成本構成相對復雜。所以,其工程造價必然會受到多方面影響。結合行業(yè)經驗來看,建筑安裝工程造價的影響因素如下。
工程設計是建筑安裝工程的前期性、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其落實質量不僅會對工程質量產生影響,還與工程建設的造價成本直接掛鉤。在工程實踐中,若相關人員在施工圖紙、施工方案的設計中缺乏經濟性考量,很可能會導致工程投入因施工面積廣、工程量大、施工破壞性強、施工環(huán)節(jié)多而處于較高水平。在此基礎上,工程設計與施工需求密切相關,若安裝工程的設計結構較為復雜,必然會使施工活動形成大量級、多樣化的資源需求,繼而導致工程成本居高不下。例如,在建筑管網系統(tǒng)的安裝設計方面,若相關人員未采用集成性的布管方式,而是對各類管線進行分化布置,并獨留管槽,將導致管網構建的材料、時間、人力等成本明顯增加,繼而造成工程造價的升高。除此之外,基于工程設計對施工活動的導向作用,如果工程設計本身存在缺陷,那么建筑安裝工程的后續(xù)施工活動必然會在偏誤的“軌道”上運行。如此一來,便會出現計劃外的調試、修整、返工等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并對工程造價控制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
在建筑安裝工程中,機械設備、施工材料兩方面的投入在總體造價成本中占比極大,并且具有較強的波動性特點。一方面,安裝工程常用的機械設備包括套絲機、切管機、熔焊機、空壓機、彎管機等多種類型,這些設備均有多種型號、品牌、供方,其市價也存在一定差異。在此背景下,若相關人員在選擇機械設備時并未進行有效的市場調查與價格比照,或盲目追求大品牌、多功能、高標準的高價機械設備,必然會造成工程造價成本的增高。另一方面,安裝工程的施工材料涉及到多項指標,如材質、型號、尺寸規(guī)格、使用數量等。在施工實踐中,若出現材料質量損耗、采購偏誤、超量采購等情況,也會對工程造價的節(jié)約控制產生負面影響。除此之外,除了機械設備、施工材料本身的價格成本以外,其還涉及到運輸、保存、養(yǎng)護等成本。因此,若存在長途運輸、特種保存、故障維修等情況,也會導致建筑安裝工程造價規(guī)模增大[1]。
技術成本是建筑施工成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對于工程造價而言,技術工藝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與控制因素。具體來講,技術工藝對建筑安裝工程造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選擇與應用兩個部分。在技術選擇部分,各類施工技術、安裝工藝的選擇合理性,會對工程造價的實際水平產生干預。一方面,若技術工藝選擇不佳,將使得后續(xù)施工中出現作業(yè)沖突、技術變更等情況,進而導致額外成本產生,并嚴重削弱造價預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滿足建筑安裝工程施工需求與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工藝環(huán)節(jié)越多、技術體系越復雜,相應的造價成本往往也會越高;在技術應用部分,建筑安裝工程中各類施工技術、工藝環(huán)節(jié)的落實情況會受到多方面干擾,如現場環(huán)境干擾、設備狀態(tài)干擾、材料質量干擾、人為偏誤干擾等。技術應用的干擾項越多,受干擾程度越深,造價的可控性也會越差。
作為建筑安裝工程的實施主體,施工人員對造價成本的影響程度極深。在現場施工過程中,若人員缺乏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與責任意識,出現違規(guī)操作機械設備、私自更換或盜賣施工材料的情況,將使建筑安裝工程出現直接、大量的經濟損失,進而導致工程造價趨于失控。此外,若施工人員在現場作業(yè)期間并未嚴格遵守圖紙方案及技術規(guī)范的具體要求,將導致施工質量大打折扣,并形成材料損耗、返工重修等需求。此時,相應的額外成本也會隨之產生,繼而引發(fā)施工投入超預算的問題。
除設計、設備、材料、技術、人員等主要因素外,建筑安裝工程造價還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影響。例如,降雨、降雪等異常天氣會對安裝工程的施工活動造成多方面影響,具體包括施工材料質量劣化、施工安全風險增大、焊接質量難以保障等。同時,還會涉及到各類防雨設施的構建投入,因此施工成本必然有所增加,從而降低造價控制的有效性。再如,當施工進度拖慢時,建筑安裝工程的工期將隨之延長。此時,設備租賃、人員雇傭等成本便會有所增加,從而導致工程經濟效益受到損害。
在全過程控制的背景下,應保證成本管理理念、造價控制手段貫穿于建筑安裝工程的整體壽命周期,并盡可能地做到精細化、系統(tǒng)化、嚴格化。基于此,在規(guī)劃應用具體措施時,可將建筑安裝工程的整體過程分為前期準備、現場施工與竣工驗收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建筑安裝工程建設的前期準備階段中,主要包括決策、設計與招標采購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在工程決策環(huán)節(jié),相關人員應通過現場勘查、資料分析、行業(yè)調查等手段,對建筑安裝工程的建設要求、施工需求、環(huán)境條件等基本情況進行研究評估與信息采集。如此一來,既能實現全過程造價控制框架背景的清晰認知,也能為后續(xù)各階段、各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控制措施夯實信息基礎。
其次,在工程設計環(huán)節(jié),相關人員需要在滿足建筑安裝工程中各類質量要求、安全要求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設計方案的經濟性,并堅持性價比優(yōu)先的原則,避免盲目、過度地追求圖紙、方案的高標準與先進性。例如,商品混凝土價格每上升一個標號,每方差價會高出15元至25元,所以對于建筑安裝工程中涉及到混凝土灌漿、澆筑的部分,可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適當選擇標號等級較低的商用混凝土,以達到降低材料成本、把控工程造價的目的。再如,在方案設計過程中比選機械搬運、人工搬運兩種施工方式時,相關人員不可單獨比對機械設備與搬運工人的投入成本,而是要結合工程量、搬運效率、安全風險等多種因素進行整體考量。通常情況下,若現場物料搬運的工程量較小,搬運距離較短,可選擇人工搬運的施工方式。反之,則以“機械+人工”的施工方式更具經濟性。除此之外,在工程設計時期就應做好造價預算及控制計劃的編制工作,并盡可能地將預算限額、控制要求細化到具體的施工環(huán)節(jié)與技術細節(jié)。這樣一來,能夠從根本上避免現場施工的隨意性,將實際成本超預算的風險把控在較低水平[2]。
最后,在招標采購環(huán)節(jié),相關人員主要應做好市場調查與供方選擇工作。具體實踐時,需要以預算目標、成本限額為導向,對各類設備、材料的市場價格進行充分調查。由于建筑市場存在較高的波動性,若發(fā)現建筑用物實際價格與預算設計存在沖突,應及時協同決策、設計、財務等方進行預算調整,以保證成本預算方案與造價控制計劃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應綜合設備材料價格、運輸進場成本、保存維護成本等多個方面,對具體的施工用物及供應商進行選擇確定。在此期間,還需要全面、嚴謹地審查供應商資質與材料設備質量,并做好招標文件、采購合同的內控把控,以實現造價風險的充分化解。同時,對于價格較高的施工機械設備,還可采用“以租代買”的方式,能夠有效地降低建筑安裝工程的造價成本。
在建筑安裝工程的現場施工階段,要保證造價成本控制理念深度滲透到施工管理之中,并對施工周期內的各類突發(fā)事件做到合理應對。
首先,要做好設備、材料的造價管控工作。在機械設備、施工材料運輸進場后,相關人員應結合工程方案、采購訂單、技術規(guī)范等資料,對設備、材料的整體質量進行核驗檢查。若存在質量不佳、規(guī)格不對、數量不足等問題,則不予進場。在此基礎上,一方面需要結合設備、材料的具體特性,建立針對性的保存與保護機制。例如,對于安裝施工中施工的鋼管、PVC管等,應對其現場捆扎、堆放的措施進行科學把控,避免管材出現受力形變、銹蝕、丟失等問題。對于C20、C25、C30等不同標號的水泥混凝土,應做到分類、分區(qū)存放,并采取有效的防水、防塵、保溫手段。這樣有助于將施工現場的材料損耗降至較低水平,以免形成額外的材料加購成本,或對安裝工程的施工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應協調供應商對各類施工用物的運輸效率、進場頻率、供應周期進行合理設置,以防止現場施工出現設備到位不及時、材料使用不充足的情況,進而保證施工活動的持續(xù)開展,提升工程造價風險的可控性。除此之外,若在施工期間因技術變更、市價波動等情況而出現材料更換、加購的需求,應及時對預算方案與造價限額進行調整,以避免全過程造價體系受到干擾[3]。
其次,要做好施工人員的現場管理工作。一方面, 在施工前、施工中,均應落實崗位培訓、方案交底等工作, 引導和要求施工人員做到按圖施工、規(guī)范施工、安全施工,進而從根本上提升施工人員的履職素養(yǎng)與造價控制意識。另一方面,要嚴格、持續(xù)地開展現場施工監(jiān)督管理,及時對建筑安裝工程中的不規(guī)范行為、不安全行為進行排查控制,以免出現安裝偏誤、返工重修等現象[4]。例如,在機電設備安裝期間, 必須堅持先放樣定位、后安裝調整的施工原則,并保證設備實際安裝區(qū)位與設計要求間的橫縱向參數誤差小于10mm。這樣有助于保證設備安裝的精準性,避免因安裝不到位而發(fā)生拖慢進度、增加成本的負面問題。除此之外,還可采取分階段、分工期的人工成本結算方式,并在用人合同中明確編入款項扣減、違約處理等內容,以進一步約束現場施工人員的作業(yè)行為,實現全過程造價控制中人為因素影響的有效化解[5]。
最后,還要做好工期、進度的規(guī)劃安排工作。一方面,要保證施工進度的合理規(guī)劃與持續(xù)推進,防止因進度超預期而導致投入超預算。另一方面,還要基于政策、氣象、社會活動、行業(yè)動態(tài)等外部因素,對具體的施工工期、工序進行安排與調整[6]。例如,建筑安裝工程中露天作業(yè)的環(huán)節(jié)應盡量避免在雨天開展。若有施工必要,則應做好防雨傘、擋雨棚等保護設施的搭建工作。同時,當出現降雨天氣或空氣濕度達到90%時,不可安排進行露天焊接作業(yè)。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有助于實現施工活動在效率、質量、成本等多方面的協同控制,也能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進而防止造價成本的額外損耗[7]。
在建筑安裝工程基本完成后,相關人員應結合工程資料做好施工質量的竣工驗收工作,并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經濟數據、記錄信息進行整理、審核與存檔。這樣一來,既有助于核查預算管理與造價控制的有效性與缺陷點,也能更加及時地對現場材料丟失、供方價格虛報、異常施工損耗等風險問題進行排查和處理,從而保證建筑安裝工程的全過程造價控制實現理想化收尾,并為單位追究造價失控責任、彌補施工成本損失提供有力支持[8]。
綜上所述,建筑安裝工程的造價成本會受到技術、設備、材料、人員等多種因素影響,且這些影響普遍存在于工程建設的全周期之中。所以,為了達到更好的造價控制與成本管理效果,需要堅持全程化、全面化、精細化的實踐原則,對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各階段、各環(huán)節(jié)的施工要素實施持續(xù)管控。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地防范造價風險,提高建筑安裝工程的綜合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