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艷, 孫 濤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撫順參觀雷鋒紀念館時指出: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要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1]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新時代傳承弘揚雷鋒精神明確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般說來,傳承雷鋒精神的動力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層面自上而下的政治性推動,二是民間社會自發(fā)自覺的群眾性實踐,三是學校系統(tǒng)價值引領的教育性活動。其中,雷鋒精神在學校系統(tǒng)的持續(xù)教育是雷鋒精神代代傳承具有可持續(xù)性的關鍵所在。學校雷鋒精神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2月共青團中央發(fā)出的《關于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教育活動的通知》,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57年的發(fā)展歷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歷史性成果。在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特別是在總書記提出要把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著力構建大中小一體化德育體系的宏觀背景下,重新審視學校雷鋒精神教育在傳承雷鋒精神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應該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目前大中小學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但由于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天然存在的宏觀性和抽象性特征,教育效果存在提升的空間,而雷鋒精神教育的微觀性、感性化和故事體特點恰恰可以進行有益的補充,特別是對中小學生的教育成效更為明顯。與一般意義上的理想信念不同,作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的理想信念,指的是把一種關于未來的社會藍圖作為最高價值予以信仰,并以之統(tǒng)攝自己的精神生活且矢志不渝自覺踐行的精神狀態(tài)。[2]換言之,理想信念是對某種社會理想的自覺認同和執(zhí)著追求,具體說來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當前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則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而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直接按照這樣的宏大目標對大中小學生進行灌輸性教育比較困難,必須將其轉化為雷鋒等榜樣人物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3],“雷鋒用其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壯麗凱歌,用其平凡的行為凝聚了一座民族英雄的精神豐碑”[4]。雷鋒精神的精髓和靈魂是對共產(chǎn)主義堅定的信仰,具體表現(xiàn)為愛國報國的實踐,正如雷鋒所言,“我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chǎn)主義”[5]。學校開展雷鋒精神教育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首要任務,號召青少年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像雷鋒那樣愛國報國,像雷鋒那樣信仰馬克思主義。更為重要的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廣大青少年學習雷鋒不能僅僅停留于空洞的口號或務虛的宣言,而應該落實到日常的具體行動上,落實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努力做到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的高度統(tǒng)一。
由于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市場經(jīng)濟交換原則進入人們的生活世界之后,社會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樣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想要校正社會的道德偏差、重塑奉獻精神,最重要的手段當然還是加強大中小學生的思想教育。雷鋒精神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型,是塑造大中小學生奉獻品質的重要載體。雷鋒之所以非凡的原因在于,他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無私奉獻回報社會的一生,始終牢記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wěn)人民立場,時刻把服務人民作為最高價值目的,把實現(xiàn)人民幸福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叭说纳怯邢薜模墒菫槿嗣穹帐菬o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盵6]廣大青少年也要像雷鋒一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人生航船的思想燈塔,把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內化為生活實踐的道德自覺,不斷推進自我的精神鍛造與品質塑造?!袄卒h精神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取向,把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當做最大幸福?!盵7]當下傳承雷鋒精神,就是教育青少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與人民同風雨、共甘苦、奔未來,奉獻他人奉獻社會,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雷鋒的無私奉獻都是由一樁樁小事積累而來,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雷鋒正是用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用矢志不渝的堅守筑起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坐標”[8]。青少年服務社會奉獻他人,也要以雷鋒為榜樣,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做起。
“不論我們國家發(fā)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盵9]艱苦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是大中小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要素。通過開設勞動教育課的方式展開實踐教育,同時要依靠雷鋒精神對其進行思想理論教育。
作為新中國的“最美奮斗者”,雷鋒的一生始終“發(fā)揚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亂花一分錢,不亂買一寸布,不掉一粒糧,做到省吃儉用,點滴積累”[10],“雷鋒以實際行動為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這一傳統(tǒng)美德注入了新的內涵”[11],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品行已經(jīng)成為雷鋒的存在方式。學習傳承雷鋒精神決不能忽略對艱苦奮斗精神的繼承與弘揚,特別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jīng)成為社會顯性特征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更加具有普遍的社會價值,尤其對于青少年的培養(yǎng)具有更加特殊的教育意義。這不僅涉及到青年一代的德行涵養(yǎng),更涉及到政治價值觀的塑造。開展雷鋒艱苦奮斗精神的學校教育,不僅能夠校正青少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價值取向,而且能夠幫助青少年拒斥好逸惡勞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和自我約束的頑強意志,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所謂“大中小一體化”,是指從立德樹人的整體性角度出發(fā),在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不同學習階段之間,形成一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漸次遞進、縱向銜接的育人體系。[12]雖然2017年中辦國辦發(fā)布《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來,“大中小一體化”才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其實早在2005年《教育部關于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就已經(jīng)提出:根據(jù)不同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使大中小學德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螺旋上升。我國學校雷鋒精神教育已有57年,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按照構建“大中小一體化德育體系”的新時代要求,再次反思雷鋒精神教育大中小一體化,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都非常重視在學校開展雷鋒精神教育活動。從歷史邏輯角度來看,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雷鋒精神教育也大體經(jīng)歷了三大階段,形成了六次活動高潮,取得了顯著成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奮發(fā)有為、向上向善。具體說來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大中小學雷鋒精神教育普遍開展,一體化教育思路得到落實。從1963年團中央號召全國青少年廣泛開展“學習雷鋒”活動開始,雷鋒精神教育在大中小學鋪展開來。特別是2012年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了大中小學開展雷鋒精神教育實踐活動。二是不同層次學校雷鋒精神教育的創(chuàng)新成果各有不同,有了一定的區(qū)分化教育意識。不同層次學校在開展雷鋒精神教育的過程中,并不是依照上級文件要求“照葫蘆畫瓢”,而是依據(jù)各自的具體情況和特殊優(yōu)勢打造各具特色的不同品牌。例如,有的高校作為雷鋒唯一一個作過報告的高校,始終堅持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在雷鋒精神教育過程中凝練了適合學校特色的雷鋒精神內涵的“五一個”;有的高中以“學雷鋒、做傳人”為校訓,形成了以雷鋒精神為精髓的“梯次遞進”的德育模式;有的小學將雷鋒精神與環(huán)境融合、與課堂融合、與課程融合、與活動融合,活化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三是推進學校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過程中也注意區(qū)分不同學段的不同特點。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教育系統(tǒng)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實施方案》以來,學校系統(tǒng)廣泛開展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建設。實施方案在說明“教育系統(tǒng)學雷鋒活動的主要內容”時,明確將活動主體區(qū)分為中小學生、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和大學生,并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安排了不同的學雷鋒活動項目。
一是總體構想制度推進的頂層設計存在缺失?!绊攲釉O計”源于自然科學或大型工程技術領域的一種設計理念,是指針對某一具體的設計對象,運用系統(tǒng)論的方式,自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想和戰(zhàn)略設計。[13]從這個角度看,存在的最大問題莫過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部或其他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對雷鋒精神教育大中小一體化進行總體謀劃與制度設計,這個問題一直在“大中小一體化德育體系”中處于“隱含化”和“碎片化”的存在樣態(tài),“學校雷鋒精神教育”只是包含于推動“學雷鋒活動”開展的相關指導意見之中,“大中小一體化”的問題就更無從談起了?!按笾行∫惑w化”的頂層設計問題十分關鍵,必須高度關注,直接決定著學校雷鋒精神教育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并達到預期目標。如果頂層設計做到了,其他問題也就有理有據(jù)了。
二是教學目標單一重復的同質化現(xiàn)象十分突出。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主體預先確定的,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教學結果,它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統(tǒng)領和指揮棒,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雷鋒精神教育的大中小一體化,首要支點就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體化,做到不同學段的銜接貫通、循序漸進。因為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已經(jīng)表明,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和道德演進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連續(xù)性和可塑性特征,這就要求大中小一體化的學校德育教育,必須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段確定適切性的教學目標?!皩W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小學到大學長期積累、連續(xù)成長的過程,因而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育人過程必然要做到銜接貫通、循序漸進?!盵14]從問題導向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雖然我國大中小學一直在開展雷鋒精神教育,但在教學目標上并沒有進行整體性的規(guī)劃和一體化的設計,大中小不同學段的學校教育只考慮自己如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互相之間并沒有實現(xiàn)貫通式思考,缺少教學目標梯次遞進、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有序銜接,不同學段單一重復的同質化現(xiàn)象比較突出。
三是單獨設立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尚未確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15]課堂教學不僅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所有教育教學的主渠道。[16]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雷鋒精神教育也必須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并非是“主渠道”,而是“次渠道”。從總體上看,學校雷鋒精神教育的具體方式主要包括兩種: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所謂顯性教育就是在公開場所通過公開手段,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顯性教育的典型代表就是雷鋒精神的課堂教學。隱性教育是指通過學生日常生活教育情境的營造,通過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隱性教育的生活情境可以是校園雷鋒文化、學雷鋒志愿者活動或網(wǎng)絡新媒體的雷鋒元素等等。從實際情況看,雷鋒精神教育主要以隱性教育的學雷鋒活動為主,尤其是小學階段和大學階段最為明顯。而顯性教育的課堂教學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就是在大學思政課統(tǒng)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8版)》中,也只是在第五章第四節(jié)第四目“向上向善、知行合一”中提到了“大學生應該帶頭學雷鋒,做雷鋒精神的種子,把雷鋒精神廣播祖國大地上”[17]。更為重要的是,用好課堂主渠道的前提是課程體系的確立,沒有單獨設立課程以及課程所必須用到的統(tǒng)一教材,課堂主渠道就無法發(fā)揮作用。目前來看,從國家層面,還沒有把雷鋒精神教育單獨設立統(tǒng)一課程,因此構建螺旋式上升的教材體系和課程就無從談起,從而嚴重制約著學校雷鋒精神教育大中小一體化的建設成效。
四是數(shù)量充足質量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差距不小。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上好雷鋒精神教育課關鍵也在思政課教師。從大中小一體化角度來看,主要問題表現(xiàn)如下:一是思政課教師隊伍結構不太合理,表現(xiàn)在“兩頭大中間小”的年齡分布,老教師和年輕教師人數(shù)多,而中青年教師人數(shù)占比較小,個別學校出現(xiàn)斷層的情況。二是學科背景比較復雜,很多教師來自于哲學、倫理學、歷史學、經(jīng)濟學等相近學科,還有部分教師是中文、管理學等較遠學科,而純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師人數(shù)不多;還有思政課教師與學校內部其他學科教師相比,在高級職稱和學歷層次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三是“一體化意識”比較欠缺。“一體化意識是指不同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既立足本學段,又能從學生終身發(fā)展和教學過程的階段性、層次性與連續(xù)性出發(fā),整體把握和設計教學過程的觀點和思想。”[18]部分教師很少考慮不同學段的銜接問題,只管講好自己的課,上下溝通的意識和互動實踐都明顯不足,導致不同學段教師之間壁壘森嚴,互不了解,嚴重影響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五是立德樹人效果導向的評價體系亟待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所以思政課的教學評價必須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效果為根本評價標準。大中小學雷鋒精神教育也一樣。從大中小一體化的視角看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多數(shù)學校雷鋒精神教育都是“知識論”導向的量化評價范式,即根據(jù)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和教學要點,通過試卷考察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檢驗,并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收入或職稱掛鉤。這種“知識論”導向的量化評價范式,導致教師更多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其同行的排序評比,而非立德樹人的現(xiàn)實效果。更為重要的是,現(xiàn)有的評價體系是靜態(tài)式的斷層性評價,不符合大中小一體化的縱向貫通精神。
明晰問題是前提,解決問題才是目的。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應對策略,希望可以為雷鋒精神教育大中小一體化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引。
健全體制機制是學校雷鋒精神教育大中小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國家的頂層設計可以從理想和現(xiàn)實兩個層面梯次推進。一步到位的理想狀態(tài)是,教育部從全國角度出臺大中小一體化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從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教育體系、方式方法、隊伍建設、組織保障等方面統(tǒng)籌規(guī)劃,為一體化建設提供政策依據(jù)和實踐指導。其實,可以在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教育系統(tǒng)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提出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總體負責組織實施。如果目前還很難實現(xiàn)全國一盤棋的理想狀態(tài),可以考慮從現(xiàn)實角度入手,根據(jù)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課”的文件精神,充分發(fā)揮遼寧、湖南、北京和上海等省市在雷鋒精神方面的地緣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省級層面打造“雷鋒精神教育一體化”品牌項目。
破解教學目標的單一同質化問題,關鍵在于樹立系統(tǒng)論思維,依據(jù)人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同學段教學規(guī)律,既要一體化打破學段區(qū)隔、整體推進,又要循序漸進堅持分層分類、螺旋上升。重點在于結合大中小學不同學段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通過他們能夠理解和能夠接受的授課方式,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由點及面地進行螺旋上升的雷鋒精神教育。教學過程切忌不能一股腦全灌輸、一陣風硬灌輸、一著急倒灌輸,而要實現(xiàn)潛灌輸、隱灌輸、導灌輸[19]。
具體說來,雷鋒精神教育在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運用課堂講故事等方式以情感人,通過雷鋒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感人事跡引起小學生的心理共鳴,也可通過校內升旗儀式和勞動教育的途徑進行滲透教育,為小學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扣好人生第一??圩樱怀踔须A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要把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深深烙印在初中生的思想意識之中,以雷鋒的具體事例和校外學雷鋒活動為載體強化他們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高尚道德。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yǎng),如果說小學和中學主要是實踐性的滲透式教育,那么高中就要以雷鋒精神理論性的灌輸式教育為主,通過雷鋒精神尤其是它的時代價值的分析與講解,引領高中生衷心擁護黨的領導,真心認同社會主義制度。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雷鋒精神的理論講授要更高層次、更加系統(tǒng),增強以理服人的能力,引導大學生爭做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
實現(xiàn)課程體系的一體化,前提是要有統(tǒng)一教材。如前所述,按照“一省一策思政課”的現(xiàn)實角度,省級教育管理部門從頂層設計角度組織專家學者、大中小學教師編寫出版適用于不同學段的不同版本《雷鋒精神教育》課教材,再將《雷鋒精神教育》作為地方必修思政課確定下來,全省大中小學統(tǒng)一開設并與國家思政課統(tǒng)一管理、同等對待。出版《雷鋒精神教育》相關教材我國部分學校是有基礎的。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2006年出版全國高校第一本《雷鋒精神教程》本科教材,現(xiàn)已出到第三版《新時代雷鋒精神簡明教程》,2007年開設《雷鋒精神概論》必修校本思政課,經(jīng)過十多年的不斷建設和發(fā)展,2020年《雷鋒精神概論》獲批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同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所在的撫順市中小學也擁有自己學校的雷鋒精神校本講義。從大中小一體化的視角看,目前的基礎教材也存在與思政課教材相類似的問題,即不同學段教材區(qū)分度和銜接思路不夠清晰、不夠明確,教材內容存在著簡單重復,部分內容存在邏輯順序錯位和理論研究不足等問題。[20]這些問題在正式出版之前都要予以解決。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教學能力至關重要,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盵21]如前所述,教師隊伍的問題主要是專職教師質量有待提升、一體化意識欠缺。第一,提升教師隊伍質量問題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專項計劃”進一步加大傾斜力度,大幅度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博士學位比例。二是各個學校在職稱評定、聘期考核、人才計劃、教學科研項目等方面為思政課教師提供政策傾斜;三是思政課教師個人應該自己努力提升專業(yè)素質,主動參加國家、省市和學校的各項專業(yè)培訓,尋找內生驅動,實現(xiàn)教學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第二,一體化意識欠缺問題的解決之道無疑就是“落實協(xié)同意識”,這也是教師一體化建設的關鍵。一是建立大中小學教師隊伍協(xié)同機制。應該建立區(qū)域性的“大中小學雷鋒精神任課教師聯(lián)盟”,共同負責教師隊伍的一體化建設。二是設立雷鋒精神一體化理論培訓項目,發(fā)揮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理論優(yōu)勢,對聯(lián)盟內的任課教師進行專題培訓,重點在于如何實現(xiàn)雷鋒精神教學體系的一體化;三是推動雷鋒精神大中小學任課教師教學交流學習,不同學段教師之間共同開展教學研討、課程研究和交叉教學等活動。
將雷鋒精神教育課“知識量化導向”轉變?yōu)椤坝诵Ч麑颉笔峭苿釉u價體系一體化的核心抓手。一是結合實際情況,探索研制《雷鋒精神概論課大中小一體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從始至終以“育人效果導向”為指導思想和評價主線,突出雷鋒精神概論課程一體化建設的過程管理和育人效果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特別要增加延時性評價,通過下一個學段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進行補充評價。二是定性評價和定量檢測相結合,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突出“效果導向”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知識導向”,而且后者對前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在理論研究色彩更濃的大學階段更是如此。所以,依然要堅持量化導向的知識考核手段,只是不能將其唯一化和核心化。三是突出一體化的同時也有注重特色化,對于依據(jù)不同學段、學校和教師的特點而打造的特色教育品牌,不能以一體化要求予以否定,反而應該給予表揚并形成獎勵機制,以特色教學通達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