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蔚
摘要:隨著旅游業(yè)的不斷國際化,中國已成為世界旅游大國。對我國新時代的旅游業(yè)發(fā)展,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已然成為關(guān)鍵詞。本文試圖從文化輸出的視角探究旅游翻譯的策略,以講好和傳播好中國故事。
關(guān)鍵詞:旅游英語;中國文化;翻譯
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人們開始注重對精神享受的追求,旅游成為人們工作之余休閑的一個主要選擇。按2019年的數(shù)據(jù),中國的國際旅游支出雖然位居榜首,但國際旅游收入?yún)s排在了第十一名。我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這樣的排名反差不免發(fā)人深省,證明中國還沒有向世界充分展示出自身的魅力。
2021年以來,旅游業(y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對于新時代的旅游業(yè)前景,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已然成為關(guān)鍵詞。本文試圖從文化輸出的視角探究旅游翻譯的策略,講好和傳播好中國故事。
一、旅游英語中的文化因素和譯者的文化意識
翻譯家奈達認(rèn)為一個譯者想要做出一篇成功的翻譯,掌握二元文化要比雙語能力更重要,他堅信詞匯只有在相應(yīng)的文化下才能發(fā)揮其作用。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旅游英語的譯者需要在翻譯過程中有充分的文化認(rèn)知。旅游英語的涵蓋內(nèi)容非常龐雜,不僅有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還有一些非顯性的旅游資源,比如社會形態(tài),思維模式,風(fēng)俗習(xí)慣等,可以說文化的氣息無處不在。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這里有大量的文化景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道路上,為了能準(zhǔn)確地全面地輸出中國文化信息,與國外實現(xiàn)文化的傳播和交融,就必須重視旅游英語中的文化翻譯,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完整,真正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一)儒教文化因素
中國崇尚的主要有儒教和道教,比如中國文化中,龍是一種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動物,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民族精神,我們常用“龍的傳人”來形容自己。龍卻是一種兇猛殘忍的生物,所以龍在英語文化中并非像在中國一樣受歡迎。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一定要意識到這樣的差異并做出適宜的處理。比如在翻譯成語“望子成龍”時可轉(zhuǎn)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uccessful”。
(二)歷史文化因素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很多的旅游景點都需要帶入對歷史文化的客觀解讀才能完整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所以譯者在介紹景點的時候,需要了解其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再進行講解說明,讓國外游客能夠確實接收到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南京曾被稱為“十朝都會”。此處如果譯者譯成“Nanjing used to be the national capital of ten dynasties”,便是不嚴(yán)格也不準(zhǔn)確的譯法,因為這種譯法忽略了客觀的歷史文化因素。此處的“十朝”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十個朝代,南京迄今為止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先后有孫吳(或稱東吳、三國吳)、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南朝齊(或稱蕭齊)、南朝梁(或稱蕭梁)、南朝陳六個政權(quán)或者王朝在這里建都,此外南唐、明初、太平天國、民國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只有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后,我們才能明確這里的“十朝”并不能使用“dynasty”一詞,因此譯文可以改為“Nanjing used to be the national capital ten times”,這樣的旅游介紹才不會誤導(dǎo)外國游客對南京這座城市以及整個中國歷史的了解。
(三)地理文化因素
在講解和地理文化相關(guān)的旅游景點的時候,不但應(yīng)該尊重原有的含義并且要注意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間不同,各地的地理文化賦予了詞語不同的意義。在旅游英語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
例如:蘭州曾經(jīng)被稱作“金城”,此處的“金”就不能簡單地理解為“gold”,因為蘭州被稱為“金城”的原因并非因為擁有金礦,而是它自古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是通往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咽喉,由于這里地勢非常顯要,固若金湯,所以人們?yōu)槠淙∶敖鸪恰保@種情況下將它譯為“gold city”顯然不妥。不妨改譯為“city of metal”,整句譯為“Lanzhou was once called the city of metal,which means a strongly fortified city.” 通過這樣的處理之后,外國游客便能夠準(zhǔn)確地理解“金城”所指,明確蘭州的地理特征和意義。
(四)飲食文化因素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旅游英語中,在介紹飲食文化時,要求譯者必須對中西文化都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旨在用西方人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翻譯中國的飲食文化內(nèi)容。
由于文化方面的差異,在飲食翻譯上,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有不少中國獨有的東西是無法在英文詞典中找到對應(yīng)的詞來表達的。另外,有些食物,我們可以用英語表達出其基本意思,但卻往往忽略其中的細節(jié)。如:中國烹飪中有很多是以“肉丸”為主材料的菜肴,如果都用‘meat ball’來譯,那便會造成疑惑?!癿eat ball”從字面并不能明確所用的肉的種類,豬肉、牛肉或是其他肉類均有可能,而一些宗教徒不能吃某些肉類,所以這種情況下翻譯的正確性不僅涉及翻譯本身,還涉及尊重各國人民文化等方面。而且這種含混不清的翻譯,往往會使地方飲食文化的文化身份受到侵害。
二、文化視角下旅游英語翻譯策略
(一)特色詞匯的翻譯策略
旅游英語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詞匯所表達的都是具有中國特有的事物和事件,如:包子、湯圓、旗袍、拜年等,很明顯,這些詞匯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應(yīng)意思的詞匯?;蛘哂行┰~匯即便能找到類似甚至相同的表達,卻不能譯出詞匯中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如:元寶、時辰等。還有一些詞匯雖簡短卻包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如:仁、智、道等。
諸如以上一類的特色詞匯,在向外國游客介紹時不妨采用音譯的方式再加上適當(dāng)?shù)闹v解,結(jié)合實物和景點,將其中包含的中國故事生動地呈現(xiàn)給世界游客。在對音譯部分加注說明的時候,必須要對音譯主體的具體特殊含義,時代內(nèi)涵和歷史淵源具有透徹的了解,這樣的景點講解才能使游客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旅游英語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使中國文化特色在翻譯中不流失并能保存鮮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走出國門。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對區(qū)域和時代固有和特有的詞匯在語音和語義上理應(yīng)努力做一定的保留,目的是在宣傳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盡量保留原有文化的面貌。例如,天津出名的小吃“狗不理包子”,如果片面的譯為“dogs won’t answer”未免讓人摸不著頭腦。在查閱歷史典故后就不難了解“狗不理”其實是一個人名。相傳清道光年間,天津運河邊上一個叫高貴友的手藝人,由于他的父親晚年得子,取其乳名“狗子”以求平安養(yǎng)子,高貴友做的包子色香味形都遠遠超越其他家的包子,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買包子,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買包子的人說話,這樣一來,大家都戲謔他 “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都叫他“狗不理”,“狗不理包子”便流傳開來。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譯者便可以把其直接音譯為“Gou Bu Li”,在對其故事背景做闡述,這樣游客不但品嘗到了美食還了解到了更多中國的故事和文化。
(二)關(guān)注中西思維的差異
中西思維的差異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旅游英語中,介紹中國景點時必須注意到這種差異,否則容易造成外國游客對中華文化的曲解和不接受。所以旅游英語的翻譯一定要注意民族間的思維差異,如果按照漢語的文化思維生硬地進行翻譯,或者全盤以英語民族的思維模式進行翻譯都難免造成文化的誤讀,只有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才能傳播好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詞在中國文化里有極其豐富的內(nèi)容含義,而在英語里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語言符號。比如當(dāng)中國游客游覽黃山看到形態(tài)各異的松樹時,馬上會聯(lián)想到松樹的高貴品質(zhì),進而聯(lián)想到人的毅力,持之以恒等等,但西方游客卻絲毫不會有這樣的情感體驗,因為英文中“松樹”并沒有這樣的引申含義。所以,在介紹景點時譯者不能理所當(dāng)然認(rèn)為西方游客具備中國游客的拓展聯(lián)想,從而需要在其中加入適當(dāng)?shù)恼f明。同理,某些詞在中文里的含義是單一的,而在英文中卻有多重意思。這就要求譯者對中西文化均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在翻譯中要么注重尊重西方的思維方式,一味地迎合外國游客的審美與需求而忽視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要么就是在民族主義,地方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維習(xí)慣進行相關(guān)的旅游英語的翻譯而忽視了翻譯的本質(zhì)是為了實現(xiàn)溝通的順利進行。如果,西方游客對我們要表達的內(nèi)容一頭霧水,或者渾然不知,這就失去了旅游英語中譯者的初衷。
三、結(jié)語
旅游英語的英譯中,應(yīng)該“定義好中國文化,在譯文上下功夫”。也就是盡可能保留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盡量宣揚中國文化;翻譯時,要以原文為基礎(chǔ),在考慮目標(biāo)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下,從譯文讀者的期待和消費心理等角度出發(fā),以不影響原文主旨為前提,有方向地、靈活地對信息進行必要的整合演繹,以達到語言具體生動,語法簡單明了的目的,使游客讀者讀得懂聽得懂。事實上,旅游英語翻譯的過程不但能增強翻譯者對本國文化意識的認(rèn)識,也能增強對外國文化更深更廣的理解。因為旅游英語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通過交流讓游客認(rèn)識一個全新的國度,故它的翻譯語言是獨特的。這種獨特的語言將語言和文化智慧地結(jié)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古今明.英漢翻譯基礎(ch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404-419.
[3]王巖.從歸化異化看旅游廣告翻譯[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2(6) .
[4]楊國民.旅游英語翻譯教學(xué)與中國文化傳播[J].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0(10):163-165.
[5]彭丹.論旅游英語翻譯的不足及策略[J].當(dāng)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