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源
在《論小說的“關系”》一文中,評論家洪治綱檢閱文學史,頗有洞見地提出小說“關系學”這一敘事準則。在洪治綱看來,“小說就是一種‘關系的敘事”,“‘關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小說必須通過各種‘關系所構成的張力,來推動整個敘事的發(fā)展。沒有必要的張力設置,情節(jié)內部將無形成人物行動的基本場域,很多可能性的事件也就難以順勢而出。即使是一部看似沒有任何沖突的小說,也都需要精心營構‘關系?!保ê橹尉V:《論小說的“關系”》)洪治綱的判斷建立在大量的文學經典閱讀經驗之上,旨在凸顯小說敘事的動力和機制如何建構。“關系”對應著“張力”,而張力則是小說情節(jié)賴以維系的地基,它們是事件和故事得以萌生及壯大的土壤。不管是寫自然、動物的小說(麥爾維爾的《白鯨》),還是內心獨白類的小說(伍爾夫《墻上的斑點》),都可看作一種“關系”敘事,“關系”指向的是審美、倫理、道德等一系列主題。就這點而言,可謂“無關系不成小說”。
從“關系學”的角度來看,格尼的《我們不一樣》也是一部實實在在的“關系”小說,它借“我”的口吻,托出蘇琦、李青云和陶貝貝(“我”)三人長達二十來年的姐妹情誼和復雜的關系流變。蘇琦、李青云和陶貝貝都是銀行職員,三人性格迥異,婚姻、家庭各自有別,卻陰差陽錯地結拜成姐妹,就此開啟一段起伏跌宕的人生“冒險”。
蘇琦的丈夫秦伍德是個作家兼內刊編輯,他對婚姻的態(tài)度是放任自由,加上家中事務有公婆包辦,因此蘇琦雖為人母,卻是個甩手掌柜,三人中數她活得最瀟灑不羈;李青云的丈夫任劍在國企擔任要職,家中大小事全扔給她,李青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家人的掌控中,如果消失一天,恐怕電話要打爆”;陶貝貝也好不到哪里去,丈夫胡成堅是個古董商,屬于典型的“管妻嚴”,倆人在孩子這件事上頻生齟齬(陶貝貝為了做丁克,偷偷服用避孕藥),看似貌合,實則神離。
如果把三人的關系喻為三角形,那么,這是一個違反幾何學和物理學定律的“不穩(wěn)固”三角形。為何這么說?三人中的“老大”蘇琦,崇尚享樂主義,是個“靜不下來的女人”,“靜下來就心慌”。她的口頭禪是“我們不一樣”,為了維護這個有別于庸俗大眾的小團體,蘇琦給李青云和陶貝貝灌輸精神宣言:“人生要折騰,要讓每塊骨頭活著,每個器官活著,每個毛孔活著?!睘榱藢⑦@一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貫穿到底,蘇琦在三姐妹結拜的周年紀念日上,策劃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出逃”,“選擇三人都輪休的周末,不告訴家里任何人,直接消失,狠玩一天”。集體出逃意味著“越界”——拋開家庭俗務的牽絆,逃離日常生活的累贅。這次沒有目的的旅行將她們帶到了川東北的青林山上,三人在此發(fā)現了一塊奇異的“紫石”,下山后,蘇琦把石頭帶回家,后來經過漫長時光才物歸原處。此時,經過了非典(2003年)、大地震(2008年)和新冠疫情(2020年),三人的生活發(fā)生了巨變,正如青林山腳下從一片荒郊搖身變?yōu)槌擎?zhèn)一樣?!白鲜痹谛≌f中是件富有意味的“物”,它既象征姐妹情,也標榜了人生的負重。在此意義上,《我們不一樣》是一出另類的“石頭記”。
當然,如果停留在平鋪直敘,那么小說很容易淪為流水賬,其敘事格局也將大打折扣。為此,作者安排了一個戲劇“突轉”:蘇琦在某次胃出血后結識了姓周的醫(yī)生,兩個人發(fā)展成情人關系。就此,蘇琦放飛自我,踏上了頻頻更換情人的“出軌”之路。三人穩(wěn)固的關系也開始搖擺不定,在李青云發(fā)現丈夫任劍養(yǎng)小三(他與一名叫李彩的女人“好了不止五年”)、陶貝貝察覺胡成堅在外面找人代孕生了個女兒之后,三人關系再次“翻轉”——蘇琦懸崖勒馬,回歸家庭生活,李青云割舍不下家庭,選擇了妥協,而陶貝貝卻“受不了蘇琦系圍裙的樣子,換了個人,完全變味了”。出于某種報復心理,她做出了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舉動(這是小說最驚心動魄的一筆)。
《我們不一樣》是篇匠心獨運的“閨密小說”,它以三個女人為對象,寫了三對夫妻的關系,從三角形到六邊形,織就了小說復雜的關系網絡。這篇小說瞄準的是婚姻、愛情和家庭中的正常與乖離、叛逆與妥協等主題,“不一樣”是題眼,對應的是“開闊地”,但到底誰才真正的不一樣?誰又抵達了“開闊地”?是蘇琦,李青云還是陶貝貝?小說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將思考的余地留給了讀者。
我們知道,從“新文學”開始,敘寫愛情和家庭的小說便層出不窮,從魯迅的《傷逝》到巴金的《家》,從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到楊沫的《青春之歌》;在當代文學中,這樣的作品更是俯拾皆是。從這一文學史的延長線來看,《我們不一樣》自有其獨特貢獻。格尼是個小說的經驗論者,她的敘事手法純熟老練,不見斧鑿雕刻的痕跡,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成功;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寫“關系”的同時,格尼并不落入俗套,而是始終葆有對人物內心的關注,在看似輕快、熱辣的筆調背后,潛藏了一段幽暗的人物精神史。何處才是“開闊地”?是婚姻、愛情、還是沖破倫理道德束縛的“自由個體”?面對這些議題,《我們不一樣》提供了頗耐咀嚼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