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比選對象還難
如今的書店鬧哄哄成了大賣場,難有翻書、選書、讀書的氣氛。選書,首先成為了一件頭疼的事情。滿眼書海茫茫,不知何處可以攏岸。書的琳瑯滿目,其實是在花哨之中暗藏著浮躁,便越發(fā)地讓人亂花迷眼。
好多朋友都問我如此亂象,進書店如何選書?說實在的,我已多日不去書店,選書,只在網(wǎng)上或圖書館,或聽孩子的推薦。因此,面對那么多其實大多是可讀可不讀的書,我只能說,首先不選的是什么樣的書(僅限于文學(xué)和社科類)。然后,淘汰下來的,范圍縮小,可選的書容易水落石出。
一不選太老的書。太老的書,盡管花樣翻新,包裝翻新,內(nèi)容大致相同,如果不是為了專業(yè)研究,盡可以不看。其中包括對那些老書的新解新講和新的點評本,不如選舊本更可信,比如講杜甫,不如看清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比如看《紅樓夢》,不如看脂評本,或者,索性就看原著。
一不選太新的書。太新的書,盡管經(jīng)過媒體的宣傳炒作,往往容易是雷聲大雨點小,可撈出的干貨不多。因為沒有經(jīng)過時間的篩選和考驗,很容易名不符實,貨不對版。因此,除了自己信任的作家和研究者的書,再賣力地吆喝聲盈于耳,一般我不會為之而動心。
一不選各種年選本和叢書套書。不是說這類的書一無是處,是說這樣兩類書,往往魚龍混雜??梢院敛豢蜌獾卣f,如今的年選本編的并不盡心,不少根本談不上編和選,而是剜在籃子就是菜,不大負(fù)責(zé)。和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魯迅等人編選的小說小品文選集的質(zhì)量不可同日而語,甚至不如六十年代周立波編選的散文年選本,起碼還有一個對各篇文章認(rèn)真的點評,讓讀者明白為什么選了這篇文章。叢書和套書,更是容易茄子搭著葫蘆賣,質(zhì)量參差不齊,容易給人一種賣菜的撮堆兒賣的感覺。與其不留神咬一嘴沙子,不如另辟蹊徑。
一不選腰封上寫一串名家名字聯(lián)袂推薦的書。也不是說這類的書就一定沒有好書,而是說上當(dāng)受騙多次,有些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這類書有明顯的商業(yè)操作色彩,拉大旗作虎皮,拉一串名人唬人,往往這些名人礙于情面,根本沒有看過書,卻一起加入叫賣的大合唱。這類套數(shù),讓我看到那燦爛的腰封,總會想起選美比賽那些纏裹在美女身上的緞帶,隨貓步一起性感地忸怩擺動,有些不倫不類。
一不選報告文學(xué)和新寫的名人傳記。如今的報告文學(xué),好的越發(fā)顯得鳳毛麟角,而讓人分外覺得物以稀為貴,總體而言,已經(jīng)失去改革開放伊始時的風(fēng)骨和品質(zhì)。不是什么瑕不掩瑜,而是瑜難掩瑕。大量的,名為報告文學(xué),不僅沒有了什么文學(xué)性,更缺少了對現(xiàn)實真誠的介入,僅僅淪為為資本或權(quán)勢打躬唱喏之作。至于名人傳記,不論是自己寫的,還是他人撰寫,更多可疑,極容易淪為表揚與自我表揚,成為妝后的彩照。
這樣五類書不選,或慎選,刪繁就簡之后,再來選書,似乎會好一些,心也容易清爽,眼也會明朗一些。當(dāng)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孔之見,不足為訓(xùn)。
不過,讀書,其實應(yīng)該是越讀越少,而不是越讀越多。人這一輩子,讀書讀到最后,書架上剩下的可讀的書,就是那幾本,那幾位作家或?qū)W者的著作而已。坐擁書城,盡享六宮粉黛,是年輕時讀書的心態(tài)。對于我而言,如今選書,不是看宣傳的熱鬧,不是看包裝的花哨,不是看印制的精美,而是首先選作者。選書選到最后,只剩下最簡單卻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作者是書之本,是書之魂,會對他自己的書負(fù)責(zé)。因此,我只選那些我信任的作家和學(xué)者的書,我會盡可能地買全他們過去出版的舊書和新近出版的新書。對于陌生名字的作者的書,我會先了解一下,覺得可以信任,并確定自己確實有興趣,才會對他們下笊籬。
如今的圖書市場混亂而浮躁,有很好的出版家,也有混世的出版商。圖書市場,已經(jīng)成為了江湖,水很深。選書真有點兒比選對象還難。確實要切記:買書有風(fēng)險,選書須謹(jǐn)慎。
書的實驗
如今,童書出版,亂花迷眼,盯著的是孩子和家長的錢袋。站在書店童書柜臺前,真有些“雪暗梨千樹,煙迷柳一川”的感覺,不知該往哪兒下笊籬。選書,還真有點兒難度。
最后,我選了這樣三本書:一本英國珍妮·威利斯文、托尼·羅斯圖的《鼠老大》(湖南少兒出版社),一本美國安妮·曼甘文、凱瑟琳·沃特斯圖的《想要月亮的猴子》(江蘇少兒出版社),一本英國朱蒂·維特文、尼爾·瑞德圖的《暴風(fēng)雨后的小海豹》(江蘇少兒出版社)。
雖說是選,卻有些盲人摸象,心里一點兒底沒有,權(quán)且當(dāng)作一次實驗,看看孩子到底喜歡不喜歡。
孩子不到四歲,還不認(rèn)字,我將這三本書放在他面前,讓他選擇先講哪一本,他先選了《想要月亮的猴子》,猜想他以前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是想看看兩者的不同。讀完之后,他選擇的是《鼠老大》。最后,選擇的是《暴風(fēng)雨后的小海豹》。三本書都讀完了,不用再問他喜歡哪一本,便知道了,因為他磨著我還要再講一遍《暴風(fēng)雨后的小海豹》。孩子的選擇,不帶一點兒功利色彩或其他外在因素,刪繁就簡地淘汰,全憑直覺,就是喜歡不喜歡,直線一樣,簡單明了,一箭穿心。
實驗的結(jié)果,竟然如此快刀斬亂麻,比我在書店里琳瑯滿目的童書柜臺前翻來覆去仔細(xì)比較的猶豫,似乎要容易也要快速得多。這倒引起我的興趣,為什么孩子會有這樣的選擇?和我們大人的選擇,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區(qū)別?
簡單從繪畫風(fēng)格來講,《鼠老大》漫畫風(fēng);《想要月亮的猴子》裝飾色彩;《暴風(fēng)雨后的小海豹》則是完全寫實風(fēng)格的水彩畫。當(dāng)然,逼真的,和在海洋館里見到的真海豹非常相像的圖畫,讓他有似曾相識的親切感,是孩子喜歡它的一個原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主要的,還應(yīng)該是內(nèi)容。
就內(nèi)容而言,三本書就是傳統(tǒng)的童書寫法,不過,前兩本是屬于童話,而后一本《暴風(fēng)雨后的小海豹》則是寫實的生活散文。按理說,孩子應(yīng)該更喜歡童話才對,為什么這一次卻偏偏選擇了平鋪直敘的散文?
《鼠老大》講的是一只老鼠總到一家人那里偷吃東西,這家人想盡了各種辦法都沒能捉住這只聰明的老鼠,最后把老鼠請到家中,把老鼠當(dāng)作朋友一樣,相處得非常愉快。不料,這只老鼠死掉了,全家人很懷念和它一起相處的日子。這是一個化敵為友向孩子講善的故事。
《想要月亮的猴子》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什么都想要據(jù)為己有,屢屢難以得逞,得到的是懲罰,卻依然一意孤行。最后,它想要天上的月亮,媽媽告訴它:有些東西比如月亮是屬于大家的,你要學(xué)會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不一定非要擁有每一樣?xùn)|西。這是一個講孩子在不斷錯誤中成長的故事。
《暴風(fēng)雨后的小海豹》講的是一只暴風(fēng)雨后受傷的小海豹,被一位老爺爺抱回家,幫它養(yǎng)好傷后,村子里的孩子都很喜歡它,和它一起盡情玩耍。老爺爺卻將它又送回大海,和它的伙伴海豹群一起生活。如果按照我們慣性的分類,這是一個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故事。
三本書講述的道理都很好,對于孩子都很需要。只是,第一本書講述的道理,對于一個四歲的孩子顯得深了一些。而且,這只老鼠的形象,和有趣可愛的米老鼠相去甚遠(yuǎn)。孩子不喜歡,是必然的,說明我當(dāng)初選擇的錯誤。第二本書,媽媽最后講述的道理過于直白,小猴子一次次犯錯而一次次受到懲罰,聽故事的孩子和小猴子一樣始終處于耳提面命的被動地位。這種受教育的方式,尤其讓孩子難以接受。
第三本書,講的也是道理,但書中沒有一句這樣道理的話出現(xiàn),道理在故事結(jié)束后自然地流露和蘊含。更重要的,吸引孩子的,不是道理而是故事中濃郁的感情色彩。在讀到小海豹被破漁網(wǎng)的線纏住動彈不得,又冷又餓,奄奄一息的時候,孩子對它充滿擔(dān)心,對比自己還弱小的小動物的憐憫和關(guān)心,是所有孩子的天然之情。書中寫到老爺爺把小海豹抱回家喂它魚湯它不喝,老爺爺坐在它的旁邊一邊撫摸著它一邊為他唱歌,一直到傍晚它才喝下第一口魚湯,然后喝完全部魚湯,開始咂著老爺爺?shù)氖趾屠蠣敔斖?。如此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自然而親切,讓孩子的心和小海豹也和老爺爺一起起伏。最后,讀到老爺爺送它回大海,對它說你該回家了,它找到了另一只小海豹成為了朋友后,兩只小海豹躍出水面,激起一片水花,和老爺爺告別的情景,讓孩子感動,既為小海豹回家感到高興,又為小海豹離去感到傷感。
一連兩天,孩子磨著我讓我講了六遍《暴風(fēng)雨后的小海豹》,而將另外兩本書毫不留情地丟在一邊。每逢講到這里的時候,孩子都一言不發(fā),望著書的最后一頁畫面,沉默了好久的時間。
(題為編者加,摘自新華出版社《肖復(fù)興散文新作》一書)3378F8DE-674F-4165-AA23-F0974955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