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麒玉
內(nèi)容摘要:柳宗元在被貶謫期間,曾多次寫到漁翁意象,可見漁翁意象是作者的悉心創(chuàng)構。中國文化中漁翁意象從始至終都具有深邃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也成為中國古代士人的文化符號。本文以《江雪》《漁翁》兩首代表作品分析柳宗元筆下的漁翁意蘊。漁翁形象的塑造,不僅對于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人格理想具有深刻意義,也體現(xiàn)出作者在孤獨抑郁中追求心靈自由的心路旅程。
關鍵詞:柳宗元 漁翁 意蘊
柳宗元是中唐時期一位杰出的詩人,在貞元二十年,柳宗元與舊官僚等人開始了政治上的尖銳斗爭。但最終“永貞革新”以失敗告終。隨即便被接連貶謫,先后被貶邵州刺史、永州司馬。接二連三的貶謫使得柳宗元充滿了怨憤、憂郁之感。在這期間,柳宗元也開始使得“漁翁”題材在他的作品中涌現(xiàn),并卓有成就。柳宗元最著名的漁翁題材詩歌即《江雪》和《漁翁》,在詩歌中,他去塑造了兩位漁翁形象:寒江、西巖。這兩個形象從被貶的執(zhí)著勇士到胸襟曠達的隱士,也暗示了作者性格從孤苦、怨憤到豁達開朗的心境的轉(zhuǎn)變。在詩歌中的“漁翁”形象不僅是作者的自喻,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僅以《江雪》、《漁翁》和《溪居》三首詩來窺柳宗元在永州的“漁翁情懷”。通過對《江雪》和《漁翁》中的兩種漁翁形象進行分析,無論是在把握柳宗元的審美人格還是漁翁形象的意蘊方面都有意義。
一.《江雪》中的漁翁形象
柳宗元在經(jīng)歷貶謫之前,是一位極具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用他的熱情和朝氣投身到“永貞革新”中去,但是受到保守派的阻礙,他也被貶。這一系列的變故給柳宗元帶來了慘重的打擊。他在《寄許京兆孟容書》中寫道:“立身一敗,萬事瓦裂。身殘家破,為世大僇?!雹僭囅胍晃槐驹摀碛泄饷魇送镜哪贻p人,突然被政治拋棄后心中五味雜陳的感覺。從此他的理想和現(xiàn)實出現(xiàn)了裂縫,從一位錦繡前程的朝廷官員變?yōu)榱艘粋€偏遠地區(qū)的朝官,這巨大的落差無疑給柳宗元身心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必然會多多少少遭到影響。因此反映在作品中,他的《江雪》就流露出了孤獨寂寥的情感。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督?/p>
這首詩從總體上看就是一副漁翁在寒江邊獨釣的景象。但用文學的眼光去考量,它不僅是一副風景詩,更蘊含了深層次的思想或者意識。關于這首詩歌的內(nèi)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不同的說法,或從歌頌的角度進行闡釋,又或從現(xiàn)代性的角度進行解讀。筆者認為《江雪》一詩所表現(xiàn)的感情是濃厚而又深邃的。在這僅僅的二十字里,作者營造了一副冬日垂釣圖,塑造了一位孤獨苦悶、迷惘落魄的漁翁形象,也是帶有濃烈的自比的悲劇形象。
《江雪》好似一幅優(yōu)美孤寂的風景畫,締造出了一種清冷肅清的藝術境地,塑造了在寒江邊獨釣的漁翁,暗含著他內(nèi)心的迷茫。詩歌中的每一句都有景物的填充,將天、山、徑、雪等一覽無余。鳥兒已經(jīng)飛遠,映入眼簾的只有一望無際的天空,在這種天地之大和人的渺小的對比中,更折射出詩人的無力。白雪皚皚,一塵不染,萬籟無聲。只有一艘小船在江中飄著,還有一位漁翁在獨自垂釣。好似眼前這景象都被白雪覆蓋了,它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這種晶瑩透徹的場景和人世間的燈紅酒綠、官場的勾心斗角形成強烈的對比。漁翁在這空曠潔凈、寒冷凄涼的靜謐世界中獨自做著自己所愛之事。用這寂然無聲的靜去反襯出作者心中復雜心情的動。如此高度渾然一體的境界是需要多么高超的哲悟。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千”“萬”、“絕”“滅”這兩組字兩兩相對,使得詩歌背景盡顯空曠、死寂之感,似乎延伸到了無邊無垠的程度。這種背景就為下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營造了背景?!扒А薄ⅰ叭f”又與“孤”、“獨”給人一位數(shù)字上的直接反差,帶給讀者空寂、闊大的視覺沖擊,從而體會到絕望凄涼種種感情。大雪皚皚,冰天雪地,看不見絲毫的生機,只留下了茫然、迷惘。因此,作者又用了“絕”和“滅”這兩個字,將本就沒有生氣的環(huán)境又推進了一層絕望。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極度悵惘和盤托出。這些字眼與作者的落拓失意相一致。正當讀者沉浸在這種哀傷之中時,卻突然看到了后半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焙盟圃谶@死一般寂靜的畫面中,突然出現(xiàn)了活物。我們會感嘆“孤舟蓑笠翁”漁翁的堅韌,而“獨釣寒江雪”又刻畫了一位孤獨的漁翁形象。在遭受了朝政的挫折之后,他行之惟艱、也無扶助,只能像漁翁一般地安堅守。在面對這種人生巨變的時刻,柳宗元感受到最多的便是無力和迷茫。他在此時還沒有開始有意地孤傲不群與官場進行抗爭。盡管是不拘一格胸懷闊達的蘇軾那里,在被貶黃州初期,不照樣也有“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的寂寞和悲涼嗎?在柳宗元的初始階段,他還不具備可以與困難處之泰然的襟懷。因此《江雪》中的漁翁將其理解為悵然失落、孤寂落寞的縮影更為妥帖些。
同時,《江雪》中的漁翁也充滿了哀怨。在中國歷史上政治家遭受貶謫的經(jīng)歷數(shù)不勝數(shù)。最為熟悉的就是屈原,而屈原的人格魄力更為后世所推崇。柳宗元與屈原一樣,內(nèi)心充斥著無盡的憂傷和失落。剛好永州地處湘水之側(cè),因此柳宗元不自覺將自己命運和屈原想聯(lián)系。他曾在此時期寫過《吊屈原文》、《天對》等文章抒發(fā)自己愁情哀怨。他把自己比作“楚客”、“楚臣”、“楚囚”。在柳宗元的身后我們可以看到他有著和屈原一樣的悲劇詩人的抱怨哀愁。而他與屈原的不同便是選擇宣泄這種情緒的方式不同,屈原自沉汩羅江,柳宗元并未如此,他在這茫茫大雪中獨自彷徨。就在此時,他找到了遠離朝堂,身處安靜之地的“漁翁”作為自己的精神載體。我們也可以聯(lián)想到“愿者上鉤”的姜尚。姜尚因自己才能無用武之地,只能隱居垂釣。然而他最終被周文王所賞識,并請他作為軍師,從此姜尚成為了開國功臣。這種“漁翁”形象是士人心中的理想,柳宗元也在追求,但結(jié)果必定不會完全相同。寒江漁翁是孤獨地等待,而姜尚的漁翁卻是愿者上鉤的等待。柳宗元在《江雪》中含蓄地表達出了他的哀怨,通過一種與世隔絕的景象來傳遞。在這幅圖畫中,作者在這一望無際的大雪中看不到出路,象征著生命的荒廢還有找不到出路的茫然失措。在這本就凄清的畫卷中又抹上了悲壯的一筆。漁翁的形象顯得更為悲劇,他使我們聯(lián)想起屈原的慘狀,再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崇高。一首詩歌可以使得審美性和哲理性完美融合,同時帶給讀者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不得不使人贊嘆。在接受者也就是讀者心里,這種漁翁形象早已形成了象征性的代表,它是人們對高尚品格的追求。
二.《漁翁》中的漁翁形象
柳宗元在貶謫永州后期創(chuàng)作了《漁翁》,與《江雪》詩都寄托了詩人的獨特情懷?!稘O翁》塑造了一位悠閑自在的漁翁形象,營造了一種閑適恬靜、清麗雅潔的景象。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稘O翁》
詩歌從總體上描繪了漁翁在湘江上的日常生活以及自然風景。清晨之際,寂靜的群山在陽光照射下開始醒覺,澄澈的江面上漂浮著一層薄霧,此時西巖的漁翁燒楚竹,空氣中生氣了裊裊炊煙。煙霧慢慢散去,沒有出現(xiàn)漁翁,卻在這靜穆的青山間聽到了漁翁離去時一聲聲的櫓槳聲——“欸乃”、“欸乃”……。而這一聲“欸乃”的槳聲使得原本安靜的山水之間充滿了清新的意味。這聲音與“漁翁”這一形象互相映襯,虛實相生,使得整個意境一虛一實。雖然空曠的見面不見漁翁,但是我們通過這歌聲想象“漁翁”劃舟的歡快場景。在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了碧水青山自由舒展的美景,感受到一種淡泊從容的美感?!盎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這兩句從遠景展示了西巖美景,在水中劃槳的漁翁回頭一看,只能看到昨晚宿夢之處天無水連為一條線,只有那自在的白云隨風飄蕩,悠然恬淡。漁翁的生活顯得如此隨性,而此時的山水又與他完美融合。作者在這幅不染纖塵、遠離塵世的山水畫中,用山水的瑰麗來沖淡他被貶謫的孤獨苦悶,通過對漁翁平淡生活的記敘,流露出自己向往的生活,更加突出了作者心中的淡然?!稘O翁》當中的漁翁形象,更加具有典型性,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漁翁的隨性,精神上追求寧靜的特質(zhì)。
三.《江雪》《漁翁》兩首詩歌中的漁翁響形象對比
《江雪》和《漁翁》,同時提到了漁翁形象,但他塑造的人物心理和詩歌風格都有分別。這兩首詩歌中體現(xiàn)出來的漁翁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相對比而言,《江雪》中的漁翁在經(jīng)歷朝政變故之后,面對突如其來的磨難,柳宗元所闡釋出的漁翁更多幾絲孤獨和迷茫。而在皚皚白雪和平靜的湖面相接的這種畫面中,作者通過漁翁寄托了自己對朝政理想的幻想和不知所措的迷茫思緒。造成這種原因正是因為柳宗元被貶前期和后期發(fā)生的心態(tài)變化造成的。
《江雪》寫作時期是在柳宗元被貶謫的前期,因此此時他所塑造的漁翁形象,代表了詩人的人格追求和思緒體驗。作為一個本是在仕途上扶搖而上的人,突然受到強烈的政治挫折,從一開始聲勢浩大的政治改革中變?yōu)榱艘粋€被遺棄到荒涼之地的人。柳宗元的內(nèi)心必然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他的抑郁孤獨、愁苦凄涼、憤慨憂傷都無處釋放,便借助“漁翁”這個載體表現(xiàn)出來?!督樊斨械臐O翁獨自垂釣的孤獨和無助,實是作者心中的痛苦流露。同時無奈之感也在詩歌中流露出來,他一時無法從這人生低谷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然而類似的文人又何止柳宗元一人。凡人都是血肉之軀,有七情六欲,面對大起大落,自然無法立即超然脫俗。而《漁翁》寫在柳宗元貶謫后期。在此時作者的心情已經(jīng)逐漸趨于平淡寧和。盡管此時仍有孤單落寞,但卻少了幾分憂愁。他從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變?yōu)榱俗晕液徒狻!稘O翁》在一副閑適恬淡、意境深遠的山水畫中,去表達自己的釋然。在他與現(xiàn)實和解的過程中,柳宗元已經(jīng)從屈原型的悲劇心態(tài)轉(zhuǎn)為了對陶淵明的模仿。他曾寫過“甘終為永州民”,表現(xiàn)出他渴望過著陶淵明那種平淡、樸實真誠的生活。對于這個看法有很多學者給予了不同的結(jié)論,有人曾說他只是柳宗元在絕望時的無奈心態(tài)流露而已。但他游玩山水、進行遷居都是事實,而在永州后期的神棍與陶淵明的生活也有幾分類似。從詩歌整體基調(diào)看,柳宗元已經(jīng)不再孤傲失望,而是稍顯平和。同時到了《漁翁》中的漁翁形象,相比前期已經(jīng)具有更加典型深刻文化寓意了。它表現(xiàn)出一種淡然處世的聰慧智者形象,代表著中國古代文人對悠閑、獨立、自由等形象的渴望,成為了士人理想中的精神載體。在漁翁身上我們看到了智者能屈能伸。要達到這種心態(tài),需要多么高深的智慧和悟性。在詩歌風格上,《江雪》描寫的山水是凄涼、孤寂的,《漁翁》中的山水是空靈、生動的?!督吠ㄟ^漁翁獨自垂釣的動作暗暗地對朝政進行反抗和控告,而《漁翁》通過漁翁突然回眸發(fā)現(xiàn)早已遠離青山的反差,表現(xiàn)出生動輕快完美地和自然融合。
總之,《江雪》、《漁翁》塑造的漁翁形象,都是詩人在遭受貶謫后的心理變化痕跡人物心態(tài)多元化的體現(xiàn)。將這兩個時期的漁翁形象綜合考察,便覺得這是柳宗元曲折心態(tài)的和兩首詩歌的漁翁形象,是詩人被貶永州期間心靈變化的軌跡和其多元化心態(tài)的形象展現(xiàn)。將前后兩個漁翁形象合而觀之、相互補充,便是柳宗元心態(tài)全貌的縮影了。
四.漁翁意蘊
柳宗元筆下的漁翁,是詩人理想人格的寄托。他不是漁翁本身,因此他期望自己能具有漁翁的態(tài)度?;蛟S這是柳宗元本人的一個幻想。柳宗在《潮口館瀟湘二水所會》寫道:“杳杳漁父吟,叫叫羈鴻哀”②。此句本意在寫灑脫自然的漁父,然后后半句流露出了悲傷的情緒,從中可以看出柳宗元從頭至尾傷愁之情都無法釋懷?!稘O翁》雖然塑造了漁翁的瀟灑自然,但是他仍然沒有脫離孤苦寂寞。在整首詩歌當中盡管字字可見平和從容,在其中也充斥著傷感的情結(jié),或許這與柳宗元本人的性格有關。我國詩歌當中描寫漁翁形象的數(shù)不勝數(shù),和中晚唐時期的張志和所寫《漁父歌》中的那個“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③的完全灑脫的漁翁相比,柳宗元筆下的漁翁就有了些許的真誠,他并未完全像莊子那樣歸于天地萬物,也不像陶淵明那樣質(zhì)樸輕松。因此,在《漁翁》中所描寫的這種漁翁自由自在、與山水合二為一的沖淡生活,只是柳宗元本人的一種夢想,他很渴望成為這樣的漁翁。然而,他并未完全想放棄自己的人生思想,儒家思想還在他的生活里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他不斷地在苦難的現(xiàn)實和閑適的理想中抉擇,他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漁翁只是他的理想載體。而對于山水風光的描繪,物我相融,無我之境,都是柳宗元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他加上的“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边@兩句就足以表明他的內(nèi)心的失落感。他也是肉體凡胎,在遭受到官場的失意之后,心中留存著許多無奈和抑郁,又如何這么迅速的做到像這無血無肉的白云一樣自由自在呢?因此他仰望天空,看到這隨風飄蕩,潔白無瑕的白云的時刻才會發(fā)出內(nèi)心的感慨?;蛟S,在每一個看起來遠離世俗的漁翁背后,曾經(jīng)的他們都是一個充滿激情,有些遠大理想,志存高遠的漁翁。從《江雪》漁翁的憤懣不平、失落絕望,繼而到《漁翁》中漁翁的自在從容、淡泊名利,不僅僅是柳宗元的思想情緒變化,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志士對理想的追求和現(xiàn)實的屢屢受挫都展示在其中。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磨練或許才會變成后者的漁翁,這種改變有失有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理想,每個作者筆下的漁翁不過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綜上所述,柳宗元詩中的漁翁意蘊是深邃的,既蘊含了對人間世事的關懷,又表達了超越世俗生活的高雅情致,既超俗絕世,又和山水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呂國康.《江雪》詩的背景與寓意[J].柳州師專學報,2004年第3期.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翟滿桂.柳宗元在永州期間的心境與詩歌創(chuàng)作[J].零陵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4]吳文治.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尚永亮.柳宗元詩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孫昌武.柳宗元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吳文治.柳宗元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4.
[8]何書置.柳宗元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4.
[9]高玉蘭.朱光潛美學思想探析[J].科技視界,2012年第29期.
[10]陳伯海.唐詩匯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注 釋
①姚鼐纂集:《國學典藏.古文辭類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版,第378頁。
②(唐)李白等著:《中國古代名家詩文集.柳宗元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305頁。
③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上、下》,五洲傳播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1005頁。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