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談到“敲竹杠”這個詞,許多人都知道,這是借某種機會對人抬高價格或者榨取錢物的意思。
那么,“敲竹杠”是從何而來?對此,民間有好幾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與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時的鴉片走私有關(guān)。只不過廣東方言讀“敲竹杠”三個字不太順口,因此這個詞用得也不多,所以此說法其實是存疑的。
另一種說法則認(rèn)為,“敲竹杠”與晚清著名的譴責(zé)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有關(guān)。實際上,“敲竹杠”這個詞最早的出現(xiàn),也是在這部小說里。里面有句話就叫做“兄弟敲竹杠也是會敲的,難道這里頭還有竹杠不成?”
《官場現(xiàn)形記》的作者李伯元是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后來又到距離不遠的上海灘創(chuàng)辦了《指南報》,堪稱是晚清上海小報的創(chuàng)始人。巧合的是,上海方言里也說“敲竹杠”,而且使用頻率很高,甚至引申出了單獨一個“敲”的用法。比如敲他竹杠,在上海話里,就可以說成“敲”伊一記(竹杠)。因此,說“敲竹杠”早期是在上海灘流行而后再向各地擴散,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那么,為什么是敲“竹杠”而不是“木杠”或者“鐵杠”呢?這還得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說起。1840年后,上海開埠,商業(yè)逐漸繁榮,外灘十六鋪碼頭是國內(nèi)各路來滬客商的匯合地,這里人來人往,相當(dāng)熱鬧。一些從外地來的小商小販,白天在十六鋪碼頭做生意,晚上就在此休息。他們的經(jīng)濟不算寬裕,因此舍不得花錢去住旅館,往往就在路邊打個地鋪過夜。此時,一些黑心巡捕、地痞流氓就乘機前來勒索“買路錢”。
當(dāng)時通用的貨幣是銅錢、銀元,這些東西攜帶起來非常不方便,精明的小商販就喜歡將其裝在竹簡里。過去運貨多是手抬肩挑,江南一帶的挑扛少不了要用扁擔(dān)或杠棒,這兩樣?xùn)|西都是用竹子做的。只不過,扁擔(dān)是將竹子一剖為二,而杠棒則是完整的粗毛竹。
扁擔(dān)無法將銅錢、銀元藏起來,小商販們就習(xí)慣把銅錢、銀元藏在杠棒里。時間一長,那些知道內(nèi)情的人一旦盯上了某個勒索對象,就會走上去,敲一敲他們手里沉甸甸的杠棒,再對其笑一笑,那些識時務(wù)的小商販盡管心疼錢財,但也不得不從杠棒中倒出一些銅錢來,“上貢”給這些敲詐勒索的家伙。
這種惡習(xí)后來逐漸蔓延到上海其他碼頭和小商販的集聚地,“敲竹杠”的說法也逐步流傳到了各個領(lǐng)域,并由上海傳至全國各地。
我們知道,“敲竹杠”是要先抓住對方的弱點或者把柄,而不是利用欺騙和誤導(dǎo)的手法騙取錢財。從這個意義上說,“敲竹杠”與詐騙一詞,含義還是有微妙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