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個麻煩,那就是挑魚刺。這些小小的刺對于魚來說有什么用呢?
這里所說的魚刺不是指作為脊椎的那條大魚刺,而是分布在兩側(cè)的、獨立的細小魚刺。這種小魚刺被稱作肌間骨,肌間骨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支撐肌肉。不過,并不是所有魚都有肌間骨。有研究表明,肌間骨一般只存在于較為低等的魚類中,隨著魚類的演化,肌間骨從多到少,甚至會消失不見。
肌間骨的另一個作用就是用于傳導肌肉力量。這些肌間骨是魚兒們控制身體的“工具”?!磅庺~躍龍門”就是鯉魚借助肌間骨來完成的。而不同游動方式的魚兒,肌間骨的數(shù)量形態(tài)也有所不同。通常來說,游泳速度較快的魚,在游動時會更多地依賴自身的肌肉,而不是肌間骨。久而久之,它們的肌肉變得緊實,肌間骨也越來越少,比如石斑魚、金鯧魚等多數(shù)海魚。而對游動速度沒有什么要求的魚,則更多地依靠肌間骨來擺動身體。與前者對比,這些魚兒肉質(zhì)較為疏松,身上的魚刺數(shù)量多,且呈復雜的樹狀,比如草魚、鯽魚、白鰱、鯉魚等。
不過,也有研究者指出,以上觀點并不是最終的定論。有人更傾向于魚刺只是一種痕跡器官,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功能,畢竟某些魚沒有刺,也不耽誤它們在水底世界過得瀟灑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