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辰梅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育求真”的主張,影響了一代代教育人。教師應追求守護情感意義上的真誠,避免滑向虛偽的教育;尋找本質意義上的真諦,避免陷入“表象”的泥潭;追求方法論意義上的真切,避免陷入師者的“自我中心”;體現對象性意義上的真實,避免走向“自以為是”的武斷。如此以“真”作為審視的視角,找到教育美好的樣子。
關 鍵 詞 班主任;教育之真;教育美好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2)01-0055-02
眾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把“真”視為教育的目的和靈魂,并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影響了一代代教育人。然而,直至今天,“教育求真”的信念仍然沒有完全扎根在所有教育者心中。比如,在一次班主任大賽中,我就看到了沖破比賽本身帶有的表演性和“固定動作”有可能帶來的束縛而勇敢求真的教師,也看到了被觀念和“套路”約束,無法抵達教育之真的老師。事實上,每一次比賽都是一面珍貴的鏡子,如果教師能從中發(fā)現教育該有的樣子,能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這種比賽的引領價值就得到充分實現。因此,以“真”作為審視的視角,可以找到教育美好的樣子,找到教師追求的方向。
真誠是教育的起點,是贏得孩子們信任的前提。一位老師在談到對家校沖突的處理時,特別真誠地講到:“我要考慮夾在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孩子,如果我處理不當,就傷害了孩子?!彼谶@樣講時,眼神中流露出來的對學生自然而然的關切和體諒,是一個教師的真閃爍出的光芒。而有些老師在談及對類似學生化妝或迷戀抖音等問題的處理時,則會不約而同地談到使用所謂“認同學生,拉近距離”的策略,而所謂“拉近距離”只是在“套路”學生,目的是讓學生接受“化妝不是中學生該干的事兒”“沉迷網絡耽誤學習”等觀念,進而“改邪歸正”。明明心里不認同學生的做法,卻要假裝認同,而以當下學生的聰明和敏感,他們一定能識破老師的“小伎倆”,進而使我們自以為高明的教育策略,在學生眼里變成了“假惺惺”的“小兒科”。這種失落了真誠的教育,不但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反而矮化了我們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再高明的教育方法,只有內涵真誠,才能發(fā)揮其價值。因為誠實是最好的策略,對于天真且信任老師的孩子們而言,更是如此。
教育作為科學,其本身是內涵著規(guī)律的,班主任工作雖然龐雜煩瑣,但必然也有其規(guī)律可循。因此,做一個具有研究意識的班主任,深思和探尋表象背后的本質,就可以跳出“事務纏身”的“被動式”工作模式,進入作為“主導者”的工作模式。在此次比賽中,一位班主任面對學生在網上惡意攻擊同學的現象,能夠運用她日常持續(xù)關注的有關研究成果,分析校園欺凌現象中的欺凌者特征,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干預措施。這種獲得理論支持的自覺教育就超越了重復經驗模式的盲目簡單的“批評教育”,而進入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清明自覺的“主導者”模式。在此次比賽中,面對高一學生學習適應、轉學學生的班級融入、家校沖突應對等問題時,相當一部分班主任還停留在“見招拆招”的具體應對層面,未能總結這種具有普遍性、常見性和重要性的班主任工作背后的規(guī)律,進而形成系統(tǒng)、整體、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案,制約了其在班主任工作上的突破性發(fā)展。日本學者佐藤學曾經用“毛驢拉磨”模式來描述一些教師的專業(yè)生活狀態(tài),他們在雜亂的細節(jié)和重復性工作中消磨了時光,蹉跎了生涯。這種在工作表象和細節(jié)上兜兜轉轉的教師,陷入事務的泥沼,無法觸及教育的規(guī)律,無法通達教育的本質。因此,對教育認識和思維的升級,形成研究的意識和能力,獲得探索教育現象和問題的有效工具和基本能力,是班主任實現自我突破和專業(yè)成長的關鍵所在。
教育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法有千萬種,而最為根本的方法論意義上的那一條則是教師自己的真切——將自己作為方法的切己的思考和具身體驗的喚醒。當自己想使用套路去“套”學生的話時,停下來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學生,會喜歡和自己“玩套路”的老師嗎?當自己想因為一件小事“就把家長叫到學校時”,停下來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家長,會怎樣看待一個動不動就叫家長來的班主任呢?當自己想把高大上的觀念理論直接在班會上灌輸給中學生時,停下來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坐在講臺下的學生,面對這樣的理論會遇到哪些理解和認知上的問題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切己”是一種思考和判斷問題的方法論,能夠喚醒和啟動“自己”這個最重要的工具,進行具身性的關系性思考,從而獲得對他者更為切近的理解和認同。英國社會學家鮑曼曾提出“墮入角色”的概念,指出的是角色規(guī)范和習俗對人的改變,教師也會“墮入角色”,形成一種固化的甚至具有狹隘性和偏見性的思想認識,以此處理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往往容易忽視工作對象的現實境遇而陷入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和“慣性重復”。因為缺乏對工作對象的理解和體察,以自我為起點所形成的工作模式就很容易造成沖突和誤解,進而陷入工作的僵局和被動狀態(tài)。因此,恢復對教育關系的真切理解,在人的意義上關心和體諒學生以及家長,選擇積極的信任和充分溝通,以此心換彼心,班主任的工作就會收獲更多發(fā)自內心的感念和感恩,職業(yè)生活就會積累更多美好和意義。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學生,因此,基于對象意義上的真實是教育的現實起點。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感、真實需求是什么,他們發(fā)展的真實狀況是什么,只有基于真實,教師才能觸摸到工作的底基,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
比如學生在高中階段談戀愛,事實上并不必然影響學習,處理好了,就有可能不影響學習。然而,在處理高中生戀愛問題時,許多老師往往一上來就跟學生灌輸早戀的危害,將一種既有的認識和觀念強加給學生,而不顧及他們真實的想法,真實的需要,如此教育自然無法抵達“病灶”,也就很難收到“藥到病除”之效。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幫助學生自行找到讓自己信服的答案。當學生提出“讀書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掙錢”的論調時,當學生提出“我爸媽就是高中談戀愛并沒有影響學習”的反駁時,教師要知道,此時學生正面臨真實的價值沖突和觀念碰撞,如果不顧事實而強加說教,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會遭致學生的逆反和抵觸。
教師要老老實實地面對社會的真實、家庭教育的真實、學生價值觀念的真實,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問題的本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反之,無論是逃避現實的“鴕鳥心理”,還是刻意美化的“裝飾取向”,都很難贏得學生的認同和信服。所以,教師的教育智慧在于基于事實而又高于事實。在此次比賽中,一位老師在面對學生提出的“讀書無用論”時,就選擇了基于事實并尊重事實的策略,承認現實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自由辯論,讓學生自己在思維和觀念的碰撞中,得出他們的認識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最終他對學生的引導是讀書有用,不是在賺錢的意義上有用,而是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意義上有用。這種升華是在承認事實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形成的,才更具教育的力量。
真誠者最為動人,尤其是作為教育者的教師的真誠更具教育價值。秉持對教育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守護對教育的赤誠熱愛,以真誠的情感投入于面對純真心靈的教育,教育的美好和神圣便會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