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網融合已經成為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特征,其關鍵是打破云和網的邊界,實現多個層面的一體化。在信息世界以云為核心的背景下,改變傳統的網絡組織模式,構建云網絡的形態(tài),將是必然選擇。重點闡述了對云網絡的需求、云網絡的架構組成及關鍵技術,并分析了云網絡的表現形式和未來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云網絡;云網融合;軟件定義廣域網
Abstract: As cloud network convergence is the core feature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key challenge is to break the border of cloud and network and bring them together on several levels . It is time for u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networking mode, and build up the cloud network, as the core of the information world is cloud . The requirement,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cloud net? work are highlighted, as well as its existed service type and promising future .
Keywords: cloud network; cloud network convergence; 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戰(zhàn)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這標志著云網融合正式成為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
云網融合的核心特征在于“融”,即打破現有云和網相對獨立和隔離的局面,在基礎架構、底層設施和資源調度等方面趨于一體化。該特征在反映到現實世界中時,將演變?yōu)椤霸凭W絡”這一新型網絡形態(tài)。這種網絡形態(tài)將使得云和網的傳統邊界變得模糊,使云和網在連接層面率先實現融合。
1云網絡的產生背景
過去的網絡組織形式,本質上是一種以基礎網絡和物理連接為核心的模式,即“先修路”。這種模式根據行政地域層級和人口分布,構建多層級、中心化的網絡,然后再將對應的業(yè)務和應用資源掛接到網絡上。在過去信息通信的源頭和形態(tài)相對單一、通信流量和數據總量較少的情況下,這種組網形式是便于管理、行之有效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發(fā)展,信息服務的內容逐漸變得豐富多樣,網絡流量和應用數據呈現爆發(fā)式增長。近年來,以云計算技術和云服務載體為代表的新型業(yè)務占據主導。業(yè)務和應用所需的資源逐步集中到平臺化的云上。原先的模式難以滿足新形勢的需求。以電信運營商為代表的基礎網絡服務商,雖然逐年提升網絡帶寬,但仍然難以滿足業(yè)務流量動態(tài)變化(特別是云)的要求。這是因為,一方面現有網絡的擁堵點難以消除,另一方面網絡也無法結合應用的需求來提供相應合理的服務質量(QoS) /服務等級協議(SLA)。以互聯網云商為代表的 OTT (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開展業(yè)務)企業(yè),雖然努力構建以 Overlay 網絡為主的網絡體系,但是由于其 Underlay 網絡較為封閉,無法和 Overlay 網絡形成高效的協同,因此無法提供與云資源動態(tài)彈性、按需服務、按量計費等相匹配的網絡能力。
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業(yè)務和應用所需的資源主要以云的形態(tài)存在,并且該形態(tài)是分布式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去中心化的)、高頻度動態(tài)變化的。傳統的“先修路再部倉庫”的組網模式必須適應新的變化。因此,網絡的組織和構成模式需要調整為“隨云而動、應云而生”,即需要構建一個云網絡。這種云網絡的本質特征主要有以下4 個:
(1)網絡組織以云為核心。網絡的布局和架構充分匹配云計算和云業(yè)務所需的靈活性,具有高度的彈性,能夠提供不同等級應用的 QoS。
(2)網絡資源云化部署。網絡的節(jié)點、帶寬、流量等打破了與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態(tài)綁定的局面。以網元為主要載體可實現虛擬化、云化部署,能夠實現按需提供和調整。
(3)網絡邊界深入云內。網絡連接的端點需要與云業(yè)務相關聯,以實現信息傳送的深度直達,即讓信息的“包裹”能夠送到用戶手中。
(4)網絡服務與云融合。從最終用戶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的應用直接調用的是數據和算力。承載這些數據和算力的載體是云計算和云資源。而網絡是作為更加底層的連接支撐存在的。從感知的角度看,理想的網絡模式應該是“見云不見網”。網絡自動化可提供服務,但它“隱藏”在云的后面。
2云網絡的構成和關鍵技術
新型云網絡的架構包括3 個層面。
(1)基礎網絡層。這一層的作用是構筑一個泛在的高速連接基礎。它類似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高速公路,但需要具備一定的彈性能力和快速調整能力,能提供一定的差異化 QoS 和網絡開放能力。基礎網絡層的布局要實現去行政區(qū)域化,并根據云資源的布局來設計?;A網絡層主要解決網絡組織以云為核心、網絡資源云化部署的問題,需要從網絡拓撲、路由組織、協議選擇等維度更新傳統網絡的設計理念。從傳統運營商的視角看,基礎網絡層又是 Underlay 網絡層。
(2)業(yè)務網絡層。在基礎網絡層上有一個業(yè)務網絡層。業(yè)務網絡層的作用是根據云計算的需要,實時建立或拆除網絡連接,按需提供網絡帶寬和質量保障。同時這種連接是深入到應用和最終用戶的,是真正端到端的連接。相對于基礎網絡層提供的連接能力,業(yè)務網絡層實現的網絡連接更加細粒度、精準化,并與日常生活中的物流快遞類似,一般具有高并發(fā)、高時效性。業(yè)務網絡層主要解決的是網絡資源云化部署、網絡邊界深入云內的問題。簡化網絡的層級和拓撲、路由組織和接續(xù),并且讓網關等節(jié)點實現虛擬化甚至云化[1],有助于實現按需擴(縮)容和隨云部署。從傳統運營商的視角看,業(yè)務網絡層也被稱為 Overlay 網絡層。
(3)網絡導航層。除了上述兩個網絡層外,系統還需要一個集中控制的網絡導航層。這一層的作用在于讓云網連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使信息物流的效率達到最大。網絡導航層主要解決的是網絡服務與云融合的問題,可形成多維全域資源視圖,為不同的應用和業(yè)務設計相應的網絡策略,并結合實際資源效能形成最優(yōu)的調度和配置。該層是新型網絡的核心智能所在,具有統一調度和管理的職責。從傳統運營商的視角看,網絡導航層也可以被稱為控制編排層。
上述不同的層面需要引入不同的技術來發(fā)揮各自的作用,以實現各層的功能定位。
具體來說,基礎網絡層要實現比傳統的 Underlay 網絡更好的靈活性和差異化性能,就需要在協議層進一步簡化,方便基礎網絡實現端到端的可管可控,改變過去“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協議跨域拼接狀況。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基于 IPv6的段路由(SRv6)協議[2]和以太網虛擬專用網(EVPN)技術。SRv6可以讓廣域網過去的多個協議簡化為一個協議,有助于實現“高速路的一站直達”; EVPN 技術可以讓適合不同客戶的 L2虛擬專用網(VPN)和 L3 VPN 實現統一發(fā)放,大大簡化網絡的開通配置。同時,在該層面上還存在著光傳輸和互聯網協議(IP)兩個承載層。在現實網絡中,出于不同質量、經濟性、安全性的考慮,光傳輸和 IP 網絡各有優(yōu)勢,兩者將長期并存。但是目前最缺乏的是兩者之間的高效協同,特別是在連接組織方面。人為的設定超出了光網絡和 IP 網絡的界限。從云網絡承載的角度看,只有讓 IP+光傳輸成為一個整體網絡,才能發(fā)揮網絡最大價值。因此,業(yè)界爭論多年的“彩光”技術將為 IP 和光網絡的融合帶來新的機遇。由于云資源的一大功能是實現對算力的承載,特別是考慮到未來大量應用需要同時使用存儲和計算兩種能力,因此基礎網絡層尤其需要匹配這一能力需求,需要能夠形成“服務器(計算和存儲) +傳輸+路由”的統一調度能力。
業(yè)務網絡層擁有一端入云、另一端連接最終用戶的海量信息分發(fā)能力。這是傳統 Underlay 網絡所不擅長的。此外,該層還需要具有面向應用的高度定制化能力和快速連接處理能力。為此, SRv6和快速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網絡連接(QUIC)協議[4]可用來滿足相關要求。其中, SRv6提供的是 Overlay 層面的精細化連接能力。與 Underlay 網絡采用的 SRv6協議不同,該層面可以根據網絡端點的能力,采用進一步簡化的 SRv6協議棧,并通過開源方式來部署。如果諸如 Sonic、FRRouting這樣的開源項目能夠滿足需求的話,系統還需要專用的網絡設備。這將大大降低 SRv6部署到云內端點的要求。而隨著基礎網絡質量的不斷提升,傳統的傳輸控制協議(TCP) 3次握手過程的必要性已經很小,大量基于 UDP 的應用將應運而生。為此, QUIC 協議的高效性愈發(fā)明顯,將有助于入云數據“包裹”的及時送達。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QUIC 協議主要應用在 Client-Server 模式中,其對傳統網絡的潛在影響也是巨大的。由于不同網元還處在逐步云化的過程中,各個網絡節(jié)點的傳輸層協議完全可以基于 QUIC 協議來簡化和優(yōu)化。比如,當基礎網絡層采用移動網絡承載并遇到頻繁跨區(qū)切換時,采用 QUIC 來構建業(yè)務網絡層就能夠規(guī)避 TCP 慢啟動對業(yè)務和應用產生的問題。
網絡導航層需要借助軟件定義網絡(SDN)、 Telemetry等技術來實現對各種網絡資源信息的實時采集,并結合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技術,利用機器學習等手段實現智能化的信息處理和閉環(huán)控制,讓云網絡真正具有大腦功能。需要指出的是,網絡自動駕駛技術并非這一層面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云計算領域中,相關的自治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借鑒到網絡中來。網絡導航層的技術難點是如何引入語義化的信息交互和數據處理,以便讓云網絡更加開放,讓使用者方便調用。對此,目前業(yè)界還沒有現成的技術可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3 個層面是邏輯功能的不同分工,在物理實現上,不是絕對隔離的,而是彼此嵌入的。以入云專線為例,在城域網范圍內,基礎網絡層可以是無源光網絡(PON)、光傳輸網(OTN),也可以是5G 網絡。為便于調度,可以在此層疊加一個軟件定義廣域網(SD-WAN)作為業(yè)務網絡層,以方便客戶側與云資源池按需連接的建立和拆除。在骨干網范圍內,可構建一個需要跨越不同網絡域的數據中心互聯(DCI)。從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互聯的角度看,該 DCI 屬于一個基礎網絡;但是從云資源池互聯和互通的角度看,該 DCI 又可以起到業(yè)務網絡層的作用。與此同時,位于網絡導航層的平臺系統,比如編排和控制系統,可能需要連接上述不同網絡域內的多個控制器、云管平臺等,以實現端到端的協同和能力開放。
3云網絡的現狀和發(fā)展前景
其實,從業(yè)界的應用部署來看, SD-WAN[5]就是一種云網絡形態(tài)。SD-WAN 具備上述特征并包含上述3 個層面。
從網絡節(jié)點的形態(tài)來看, SD-WAN 在局端和用戶側都可以采用云化部署的方式,不局限于傳統的專用物理設備,它采用的組網拓撲和局端部署都呈現出典型的去中心化特征。同時,與云的結合是 SD-WAN 高速發(fā)展的一大驅動力,也是企業(yè)實現上云、云互聯的重要手段。如果將云比作電商的平臺,那么 SD-WAN 就像物流服務一樣。? SD-WAN 與云的深度融合沒有明確業(yè)務邊界。近來,隨著安全訪問服務邊緣(SASE)、軟件定義分支(SD-Branch)的加持,? SD- WAN 被進一步應用在信息通信技術(ICT)服務中。換句話說, SD-WAN 已經從單一的組網連接演變?yōu)榫C合性信息服務。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新型云服務的一種。
SD-WAN 在實際部署中,并不是一種新型的物理網絡形態(tài),而是基于各種現有的接入手段和城域網、骨干網衍生而來的。? SD-WAN 的 Underlay 部分可以是目前的互聯網專線、互聯網寬帶,也可以是傳輸專線,甚至是5G 無線接入。所以我們不能認為 SD-WAN 的網絡帶寬等同于互聯網帶寬。在 SD-WAN 的 Overlay 部分,通過在客戶側網關和服務側的網關建立安全封裝后的隧道,可實現點到點、點到多點的靈活組網。結合 SDN 控制器和編排器, SD-WAN 能夠實時感知底層資源的變化,根據業(yè)務的 QoS 要求來智能選擇最佳路徑并實施差異化保障手段,使得業(yè)務的開通與變更以及服務保障更加靈活、更有性價比。相對于傳統的專線, SD-WAN 如果選擇各種專線類技術,例如將 OTN、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 VPN 作為其 Underlay 部分(也就是基礎網絡層),就可以實現很高的網絡帶寬和 QoS 保障。出于性價比和可靠性的綜合考慮,在黨政軍和大企業(yè)應用中, SD-WAN 的基礎網絡層經常出現專線+互聯網互為備份的情況。
當然,除了 SD-WAN 以外,云網絡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多家運營商推出的多云互聯服務,多家 OTT 提供的多網接入服務。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實現云網絡的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4結束語
在云網融合的大勢趨下,傳統網絡需要升級為云網絡。這種云網絡不僅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形態(tài)或者云網載體,還是一種云網能力服務化的創(chuàng)新模式。在技術上,云網絡本質上既打破了傳統網絡和業(yè)務的界限,又打破了傳統通信技術(CT)和信息技術(IT)的界限,是云網融合能力和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當然,云網絡的實現方案和可選技術是多樣化的,相關的具體應用還處于比較初期的階段。目前業(yè)界還沒有找到絕對理想的標準方案和部署模式。正因為如此,業(yè)界同人需要共同關注,一起攜手,才能解決相關問題,讓云網絡真正成為助推云網融合的新動能。
參考文獻
[1]周家榮. 基于云網PoP的彈性邊緣網絡設計思路探討[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 2021, 34(9):31-38, 68. DOI:10.13992/j.cnki.tetas.2021.09.006
[2]王巍, 王鵬, 趙曉宇, 等. 基于 SRv6的云網融合承載方案[J].電信科學, 2021, 37(8):111-121. DOI:10.11959/j.issn.1000-0801.2021205
[3]黃光平, 史偉強, 譚斌. 基于 SRv6的算力網絡資源和服務編排調度[J].中興通訊技術, 2021, 27(3):23-28. DOI:10.12142/ZTETJ.202103006
[4]李學兵, 陳陽, 周孟瑩, 等. 互聯網數據傳輸協議 QUIC 研究綜述[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 ,?? 2020,?? 57(9):?? 1864-1876.?? DOI:?? 10.7544/issn 1000-1239.2020.20190693
[5]史凡. SD-WAN 服務持續(xù)升級帶來云網絡新業(yè)態(tài)[J].通信世界 , 2021(14):36-38. DOI:10.13571/j.cnki.cww.2021.14.013
作者簡介
史凡,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chuàng)新部技術戰(zhàn)略處處長,高級工程師,城域以太網論壇(MEF)中國工作組主席,中國通信學會首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從事電信網絡技術科研工作20余年;發(fā)布全球標準20余項,擁有專利30余項,出版專著4 部。